破伤风教学设计说明
《传染病与其预防》信息化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与构想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的入门篇。
七年级的微生物知识是本节的基础,又为下一节的免疫知识做好了过渡。
本节为一课时,由于近年来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流行和艾滋病的传播,将本节分为三部分内容: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认识艾滋病并学会预防。
本节的难点是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只要学生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就能真正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所以在课前请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尤其是传染病与某种病原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解决难点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等分析生活中的传染病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了解传染病的具体预防措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材与学习任务分析教材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和人类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材的开始部分简要地讲述了传染病的概念,接着指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不同特点。
关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从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这个人们都有亲身体验的事实入手,提出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并对三个环节做了简述。
然后,以流行性感冒为例,具体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关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应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简要讲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非典”开始到经历过的流感、禽流感、甲型H1N1、腮腺炎等传染病,学生对传染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他们对传染病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一些传染病症状和预防措施也有一些了解,也很关注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但不能具体地、很专业地说出传染病流行的几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以及传染病的分类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
2. 概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举例说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4. 了解艾滋病并知道如何预防。
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免疫调节”5E教学设计

第37卷第3期2021年Vol.37No.32021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文件编号:1003-7586(2021)03-0031-03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免疫调节”5E教学设计施茂庆(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福建泉州362216)摘要以"免疫调节"教学为例,以生物课堂5E教学环节设计为主线,融入STEAM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社会责任,达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STEAM5E教学模式生物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STEAM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项目为驱动,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科关联点,打破学科知识学习碎片化,注重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沟通、协作以及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5E教学模式由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个环节组成,各环节间层层相扣,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把教学环节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
教师若把STEAM教育理念融入5E教学模式中,可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现以人教版“免疫调节”(第一课时)为例,开展融入STEAM 教育理念的生物课堂5E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
1吸引:呈现真实情境,形成科学研究动力在吸引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动机,把学习动力与期待取得的成效相结合,明确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将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密切联系。
STEAM教育始于真实情境,当呈现的真实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性较大时,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受到激发,于是就会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形成主动独立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教师联系当前的新冠疫情,引导学生思考:(1)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疫苗与抗体有何关联性?(3)为何治疗新冠肺炎时,疫苗研发至关重要?(4)科学家研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检测试剂能准确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原理是什么?(5)疫苗的研发过程有什么特点?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帯规氏项课题"高中生物学审辩式论证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20XB0388)甸研究成果。
(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3、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由会学→I学会→爱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以减少和消灭疾病,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教学手段挂图、小黑板、图片、录音机、投影片等教学方法讲述法、观察法、列表法、分析说明法等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出示挂图)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他们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各种传染病,损害人的健康,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会引起流行性感冒,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会引起破伤风;肺炎球菌侵入人体可以引起肺炎等。
那么,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㈠传染病⑴出示卡片: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阑尾炎、心脏病、龋齿病、流行感冒、沙眼.⑵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哪些是传染疾病,哪些是非传染性疾病?⑶请同学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结合挂图并按课文中的顺序进行讲述(生举例)(2)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请同学们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4)强调: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让学生说出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三方面)(2)让学生理解,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第2课《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教学设计

了解预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众所周知,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学习的保障,生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为什么没有生病也要打预防针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设问、 思考、交流。
掌握、了解疫苗的研制成功。
了解疫苗接种的常识与注意事项。
了解疫苗对人类寿命延长的作用。
让学初步感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用智慧不断地促进医学的进步,守护着自己的生命。
课堂练习
连线(将疫苗与接种时间相连)
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白日破疫苗麻风疫苗
8个月新生儿5个月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希望同学们正确看待接种疫苗,多多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更美的光芒!
不管之前你有没有过敏,之后都有可能过敏,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随着机体的反应不断变化的。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对青霉素的反应都可能不同的,所以,只要不是连着打,必须重新做皮试。
2.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预测一下,21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会达到多少岁呢?
73,人均寿命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要长寿。世界上是日本最高:男性80,女性86;香港第二:男性79.8,女性86.1。中国内地是上海最高:男性80.23,女性84.80。
为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在应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做皮肤试验,皮试阴性后才可使用。少数人对青霉素极为敏感,在皮试期间就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皮试前应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皮试期间对病人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过敏,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注射液,并根据需要进行输液、吸氧、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升压药和其他必要的抢救措施。即使皮试阴性者,在用药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注射药物后应密切观察2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青霉素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反应。在使用各类青霉素制剂之前都应进行皮试,即使口服青霉素制剂,也应进行皮试,阴性后才可服用。
走进青春期

一走进青春期本节课的背景学生已有了青春的“烦恼”,种种状况不一而足,对本节课的课题学生不仅有兴趣,愿意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有不少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解决学生面对的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而学生今后还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成长的烦恼”,所以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青春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有一些错误认识,但另一方面,对相关知识十分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还将面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青春烦恼。
所以既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澄清对青春的误读,还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设计了五个活动:烦恼有多少、烦恼哪里来、变化在发生、直面烦恼和成长多快乐,这五个活动每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教师可进行协助分组,并对学生搜集资料给予指导。
学生准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调查,可分成三个小组,A小组调查青春期身体外型上的变化。
B小组调查青春期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C小组调查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
对应的课标内容“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胜利变化,促进胜利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空好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正确认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重点: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知识以及由生理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难点:悦纳青春、热爱青春。
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好像就是昨天,我们还在做着过家家的游戏,为得到一颗糖而高兴不已,好像就是在昨天,听老师说,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某某小学……,看看我们现在,坐在初一的课堂里,身边是十几岁的同学们。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 》每课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健康“健康第一,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大多学生上健康教育课体现出兴趣不高,对健康课不太重视。
面对这种情况,怎样上好健康教育课,是我应该反思的问题,怎样把健康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了反思:健康教育挺抽象,学生有这样感觉却难于用言语表达。
但教材有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偏离很远,学生感觉不到,使这部分知识显得很空洞。
所以教师不能像语文数学这样讲解,只有通过学生讨论,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健康教育课可以作为活动课来上,通过表演,演讲或互动的形式进行,这是有关生活中习惯行为方面的知识。
比如《怎样佩戴眼镜》,我们可以以表演的形式来设计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情趣,充分交流。
这样比单纯由教师说教效果好多了,增强了学习兴趣。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本节课围绕“细菌的威胁和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
总体上“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通过相关材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形成结论或认同某种观点的目的。
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角度的问题,同一材料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又是多个的,且在思维层次不断地有所加深,这既完成了相关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通过对材料的引用和问题串的设计展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但是这种设计的不足是导致学生在课堂内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表达交流的时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某些知识的巩固。
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那些知识要求不高,但学生体验和感受又较深,同时又能够在探究或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方面深入挖掘的内容教学。
第3节身体的防卫本节课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来看效果较好,表现在教学设计上的优点有:1.问题与任务设计巧妙,教学切入点新颖。
《预防狂犬病》教学设计(安全教育教案)

《预防狂犬病》教学设计(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5.预防狂犬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危害,掌握狂犬病的预防方法,能正确处理被犬咬伤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故事
二、新课:
1.学生讨论:如果被小狗或宠物抓伤时,应该怎么办?
2.安全知识讲解:预防狂犬病
(1)传染源的管理。
加强犬和猫的管理,家犬、猫应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2)疫苗接种。
为肌肉注射5针,即第1、3、7、14、30天各注射2ml,疫苗使用如不及时或剂量不足都会影响预防效果。
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平时在生活中要与猫、狗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抓伤。
被犬咬伤如何处理
(1)被告咬伤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或有火罐拔毒,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彻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净,然后用2%--3%的碘酒或75%的酒精局部消毒。
(3)局部伤口原则上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经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伤口大且深,或伤口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做抗血清处理后即可缝合。
(4)可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其他搞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三、课堂延伸:
介绍“被狂犬咬伤后是否了病有很多影响因素”
四、课堂小结:
被狗、猫抓伤可咬伤,立即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并尽快到指定医院进行狂犬疫苗的接种。
如果需要,还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5.4.2《细菌》 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
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在制作课件和学案时都着重体现了这些方面。
本节课在整章的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延续,启下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做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细菌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能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等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2.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普遍有较浓厚的兴趣,个体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在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级性普遍较高。
但是他们对生物知识的体会比较直观和片面,特别对微生物缺乏认识,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相对欠缺。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破伤风”一词,你们一定不陌生。
那你们知道破伤风是由什么引起的吗?什么样的伤口才容易得破伤风呢?前面我们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了细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手上、身上、书本上等等,甚至是空气中,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你了解细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自学课本P71—72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分小组展示: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他利用发现了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厌氧性细菌》
教学设计
科 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科 任:佳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授课类容:厌氧性细菌
授课班级:2012级护理20班
授课地点:E2 403
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
第十一周星期四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
佳
一、教材及教学容分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病
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学
习免疫机制与免疫学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无菌观念,同时为将来学习药理
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主要容是厌氧性细菌,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其中破伤风梭菌
是破伤风疾病的病原菌,是本节课重点讲解的细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破伤风梭菌
的致病性与治疗原则,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并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二、
教学对象分析
12级护理20班是一个有51人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氛围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上课
时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都愿意认真听课、自觉思考,课后作业
做得很认真,但一方面他们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另一方面中职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薄
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到一定的
困难。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程的前部分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初步了解了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
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微生物的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三、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3、了解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能力目标:
能对典型的破伤风疾病做出诊断,并知道破伤风的基本处理与治疗原则。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2、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一、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法,讨论学习法,图片展示法
二、 教学程序:
环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复 习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气体、酸碱度、营养物质 根据氧气的需要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提问 思考、口头回答 温故知
新,抛砖
引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背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开始被铁钉扎到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是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菌分为厌氧芽胞菌和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芽胞菌致病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00万病例发生,死亡率在30%~50%之间,其中一半的死亡病例是新生儿。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G+性杆菌,有周身鞭毛,芽胞呈鼓槌状。经厌氧培养后,呈无色透明、边缘不齐的蜘蛛(或羽毛)状菌落。芽胞抵抗 力强,耐干燥与高温。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 结合图片向同学展示破伤风的生物学性状 思考 从生活出
发引起学
生的兴
趣,导入
新课,并
让学生带
着问题学
习
让学生知
道一些基
本破伤风
的背景知
识。
加强学生
对破伤风
芽孢的印
象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培养特性:严格厌氧,常用疱肉培养基培养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形成厌氧微环境 1)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物2)大面积的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3)同时有需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3、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平均7~14天 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疼、流涎、出汗和激动等前驱症状,后期典型临床症状: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 4、免疫学 三.微生物学检查(略) 四、防治原则: 1. 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2.伤口处理 3.人工被动免疫: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作紧急预防 4.治疗:使用TAT和抗生素。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大剂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以及镇静、解痉药物对症治疗 。 小结:早发现、早处理、早TAT、早抗生素 回顾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底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扎到钉子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结合图片展示典型症状 提问 讲解 巡堂 讨论病例 回答问题 让学生对破伤风临床表现更深刻,促进理解、记忆 引出防治
原则
让学生解
决实际病
例,与课
前病例回
顾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诊断为:破伤风 诊断依据:1)有明显外伤史:脚底部被铁钉刺入2厘米 2)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表情痛苦,颈部动受限,抽搐2次/天。 2、伤口应如何处理? 清创、扩创,用3%的双氧水冲洗伤口,防止厌氧环境的形成。 进一步治疗:镇静解痉药,抗生素,紧急肌注TAT。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G+ 粗大杆菌,无鞭毛,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体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 1)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 2)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环完全溶血--- 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3)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卵磷脂酶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1、伤口及时清创、扩创,3%双氧水冲洗,破坏厌氧环境 2、早期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局部感染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3、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G+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芽胞抵抗力很强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1、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纯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3、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肉毒中毒)2)婴儿肉毒中毒3)创伤感染中毒 防治原则:食品加热消毒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组织讨论 结合图片讲解生物学性状 图片展示“汹涌发酵” 图片展示气性坏疽 回答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生
物学性状
有一定的
了解
直观认识
产气荚膜
梭菌所致
疾病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 流 总 结 5、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形成“汹涌发酵”的现象 6、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7、肉毒梭菌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感染中毒 归纳 回顾所学 帮助学生
整理、记
忆
布置作业 1、练习:P101 一、单项选择题 2、作业:书本P102 简答题 1、2 布置作业 练习、记录 巩固新学
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 3、破伤风的致病物质和临床表现:。。。。。。 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5、产气荚膜梭菌 6、肉毒梭菌
4、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伤口合理处理、使用抗生素和镇静解痉药物。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①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
物②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③有需氧菌混合感染伤口。
2、破伤风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3、典型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