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咏叹调_美妙时刻即将来临_的演唱与音乐分析
《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音乐特征分析

《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音乐特征分析作者:石惠敏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摘要】《美妙时刻即将来临》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唱段,是一部经典的女高音作品。
作品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通过幽默风趣的情节、欢快明亮的曲调以及嬉笑怒骂的歌词,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本文将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这部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对它的内在精髓和涵义有更深刻的把握。
【关键词】曲式结构;乐段;乐句《美妙时刻即将来临》出现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第四幕中,讲的是正在和伯爵夫人换装的苏珊娜看到费加罗躲在树丛里,故意演唱了一首让他心急的情歌以惩罚他的多疑。
这首咏叹调使用了民间舞曲的节奏型与民间音乐素材,充满诗意、旋律流畅,表现了苏珊娜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被爱情滋润的甜蜜与幸福之情,是《费》剧中的精品唱段。
该咏叹调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无再现)的结构,图示为a b c。
以下是对每一个乐段的具体分析。
一、a乐段是宣叙调(1-24小节),由4个乐句构成宣叙调的一开始是4小节的前奏,调性为C大调。
前奏用颤音、附点等紧凑的节奏型给人一种跳跃感,以及短小的上行音阶,仿佛是描绘出一种心跳的感觉,烘托出苏珊娜激动、兴奋的心情。
接下来就是宣叙调的第一个乐句,这个乐句中的伴奏只有两个柱式和弦,旋律部分的跨度也稍大,有6度的大跳,也有2度的级进,造成一种起伏感。
接下来是与前奏一模一样的4小节过渡,虽说是一样,但是作曲家在这里的用意肯定与之前不一样。
过渡小节的调性还是在C大调上,但是宣叙调的第二个乐句的调性已经不在C大调上了,转到了a和声小调,而8-11小节的过渡恰好和第二乐句形成对比,使得这一乐句的小调色彩更加凸显。
紧接着是2小节的过渡,此时的伴奏已由之前的4小节缩减为2小节,之前是大调的色彩,现在是小调的色彩,不过节奏和音程之间的关系与之前一样。
最后一个乐句只有2小节,但是和声转换却很丰富,由4个柱式和弦构成。
《费加罗的婚礼》声乐欣赏

《费加罗的婚礼》声乐欣赏《费加罗的婚礼》是西方著名歌剧之一,属于意大利喜歌剧。
它取材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戏剧(话剧形式)。
该歌剧为四幕,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曲。
《费加罗的婚礼》描写的是费加罗与女仆苏姗娜为了捍卫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婚姻幸福,以机智战胜了拈花惹草的苏姗娜的主人凯鲁比诺。
课上,老师放映了该剧的片段,我看完后意犹未尽,到网络上又看了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首歌。
第一首是剧中女主人公苏姗娜的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将来临》。
这是一首抒情花腔女高音的唱段。
作曲家充分发挥出他的音乐才华,为演员的演唱艺术充分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感情、表现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展示演唱技巧提供了用武之地。
开头一句“美妙的时刻将来临”,一语点题。
音乐的主题旋律也开门见山,轻松而优雅、欢快而流畅。
紧接着,“倚在情人怀抱里,多幸福啊多欢欣,如今的心情再也不感到郁闷,谁还能干扰我幸福的命运!”旋律继续发展,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甜蜜、幸福的爱情。
“啊多称心,四周的景色宜人,这里美好的一切,都充满爱情的气氛。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营造出温馨的爱情意境。
“夜晚多幽静,幸福时刻将来临!”再次点题,音乐继续升华、深化,更深层面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期望的急切、狂热之情。
“快来吧,欢乐时刻快来临!天地间充满了甜蜜的爱情!快来吧,切莫错过这美景良辰,夜阑人静,晚风袭人多清新。
那溪水在歌唱,微风在低吟,耳边荡漾着甜蜜温柔的声音,鲜花散发着幽香,绿草如茵,春色满园到处一片芳馨。
”音乐旋律再攀升,大有一波三折、异彩纷呈之势。
使人物的情感更加细腻,景物寄情更加多彩,从晚风、溪水到鲜花、绿草。
动静相映。
而且赋物以人格化,让“微风低吟”。
音乐充分发挥出它抒情、状物、制造意境、引发联想等独有的艺术功效。
“来吧,亲爱的!穿过青翠的树林!来吧,来吧!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和我的心,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玫瑰花环和我的心!”不仅在用“来吧”,而且以“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和我的心”大、小不同的两次反复,加强了情感的含量与音乐的气势,从而把声乐推向高潮。
柴可夫斯基歌剧选段《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歌剧选段《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分析摘要: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很多作品都能够反映出社会矛盾冲突下人们内心的苦闷抑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勇敢的奉献精神。
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内心会觉得非常安心与舒适以及感动。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柴可夫斯基的重要歌剧代表作,该剧俄语脚本是由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改编普希金的长篇小说而成。
该剧中《连斯基的咏叹调》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歌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咏叹调之一,它的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感人。
本文将对作曲家进行介绍,对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进行音乐分析,将俄语歌词译成中文,分析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的曲式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写作,旨在为研究与演唱此曲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音乐分析。
一、作曲家的简介柴可夫斯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它的创作涉及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重奏以及钢琴协奏曲等等,虽然他的创作领域很广,但是在各个领域创作的作品都非常经典,极为出色,在当今世界各地都经常上演。
他的创作时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中期(19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以及晚期(19世纪80年代—90年代)。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代表歌剧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以及《约兰塔》,代表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以及《胡桃夹子》,这些舞剧都成为了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芭蕾舞台上广为流传。
不仅如此,柴可夫斯基还对芭蕾舞音乐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端,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二、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的歌词译文因为该咏叹调是用俄语来进行演唱,因此我认为将歌词译成中文更有助于歌者理解该歌曲的内涵,在演唱时也更有益于表达出该歌曲的情感,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
《亨德尔两首清唱剧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研究》范文

《亨德尔两首清唱剧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以其壮丽的清唱剧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以及高超的管弦乐和声乐写作技巧。
本篇论文将重点分析亨德尔的两首清唱剧咏叹调——《弥赛亚》中的“他是我力量的见证”和《扫罗》中的“我向你诉说”。
通过对这两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的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同时也为歌唱者的表演提供理论支持和技巧指导。
二、亨德尔的《弥赛亚》之“他是我力量的见证”(一)音乐分析1. 结构:这首咏叹调以宏大的管弦乐为背景,声乐部分则以独唱形式呈现。
其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
2. 调式与和声:亨德尔运用了丰富的调式和和声,使得音乐在保持庄重感的同时又不失柔美。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大量的半音阶和模进等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感。
(二)演唱技巧1. 音准与节奏:演唱时需注意音准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复杂的和声部分。
同时,要掌握好节奏,保持与乐队的一致性。
2. 情感表达:演唱者需充分理解歌词的含义,将内心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三、亨德尔的《扫罗》之“我向你诉说”(一)音乐分析1. 旋律与节奏:这首咏叹调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亨德尔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华彩乐段,使得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
2. 情感表达:通过丰富的管弦乐和声乐写作,表达了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二)演唱技巧1. 音色与表现力:演唱者需运用柔和的音色,通过细腻的演唱技巧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
同时,要充分运用声乐技巧,如呼吸、共鸣等,使声音更加饱满。
2. 情感投入:演唱者需深入理解歌词内容,将情感融入到音乐中,使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四、结论通过对亨德尔两首清唱剧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两首咏叹调不仅展现了亨德尔高超的管弦乐和声乐写作技巧,同时也为歌唱者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技巧指导。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普契尼歌剧咏叹调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创作特点和演唱风格对后世的歌剧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分析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一、音乐特点1. 旋律优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最大特点是其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其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具有丰富的旋律变化和情感起伏,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感动。
在旋律结构上,普契尼常采用长、短节奏结合,使音乐节奏更加自然,富有变化。
2. 罗曼蒂克主义风格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给人以深情和热烈的感受。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普契尼透过音乐,刻画出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感情的内涵,表达了浓烈的罗曼蒂克主义情感。
3. 篇章结构严谨普契尼歌剧咏叹调在篇章结构上非常严谨,通常由一个交响乐序曲开始,紧接着是咏叹调、合唱、二重唱等不同形式的乐曲,最后在一个十分紧张激动的结尾中落幕。
各个部分具有其独立的音乐结构和主题,但又融为了整个歌剧的音乐脉络之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剧作品。
4. 声乐技巧要求高普契尼歌剧咏叹调要求演唱者具备高超的声乐技巧和精湛的演唱技巧。
歌曲的高低音变化频繁,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呼吸控制力和音乐技巧,才能充分地发挥其音乐魅力。
二、演唱分析1. 善于表现人物情感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力。
演唱者要通过音乐语言精准地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将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2. 技巧高超3. 具有戏剧性综上所述,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彰显出其深厚的音乐内涵和深远的艺术价值。
笔者相信,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歌剧艺术瑰宝的魅力,为推动中华优秀歌剧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贡献我们的力量。
咏叹调《快来吧!别迟缓》的演唱分析

咏叹调《快来吧!别迟缓》的演唱分析作者:刘小瑢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0期摘要:《快来吧!别迟缓》选自于莫扎特杰出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是苏珊娜的经典独唱选段,亦是咏叹调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作品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规整,且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活泼,传唱度较高,且利于声乐学习者声音的训练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
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剧情入手,对作品从气息、语言、声音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揣摩,并从女主角苏珊娜的心理作为切入点,以求尽可能的接近莫扎特想要表现的声音及表现力。
关键词:苏珊娜;艺术风格;演唱技巧一、咏叹调《快来吧!别迟缓》艺术风格分析1.曲式分析《快来吧!别迟缓》这一咏叹调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两个部分组成。
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宣叙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宣叙调部分为C大调,4/4拍,小快板。
宣叙调之前有四小节的前奏音乐,这4小节伴奏音乐贯穿在整段宣叙调中,在这段部分的第18小节中,旋律中出现了一个降B音,乐曲的调性便由原来的C大调变为F大调,音乐开始在行板中进行,而变得更加优美舒缓,并在F大调上结束进入咏叹调。
依然为F大调,6/8拍,前奏多采用跳音,展现了苏珊娜激动迫切的心情。
在第11小节出现了变化音#4,调式转为g小调,乐曲色彩由明亮转为委婉,暗示了苏珊娜的心理由刚才的大胆转为面对爱情来临的羞涩,接着又很快转回F大调,后又转到C大调,接着又在第27到30小节出现#5,转到a小调,又回到C大调,最终在F大调上结束。
咏叹调部分多次曲式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苏珊娜面对爱情既又羞涩含蓄的细腻心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17岁少女面对爱情可爱的音乐形象。
2.节奏、速度变化分析“适当的速度,是正确表达音乐情绪的一种手段”。
苏珊娜的咏叹调《快来吧!别迟缓》的宣叙调部分是Allegro,即快板。
它恰当的表现了苏珊娜期盼美妙时刻赶快到来的急切心情。
咏叹调部分是Andante,即行板,音乐悠扬缓慢,从另一种情绪表现了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喜悦,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内容融为一体,由原来的4/4拍转为6/8拍,曲调由缓慢平和变得欢快起来,再加上F大调明快的音乐特性,使整首作品洋溢着甜蜜的幸福。
歌剧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的演唱分析作者:许文娟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在1786年创作的,是他所有歌剧作品中最有代表的一部,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是这部歌剧中的经典唱段。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创作背景的分析。
第二部分是对歌剧的演唱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通个人演唱体会。
通过对这首咏叹调的吐字和速度及情感等各方面来详细的分析伯爵夫人的形象塑造及演唱方式,让之后的学习者了解人物的风格特点和感情,更好的把握角色。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伯爵夫人莫扎特1756年生于奥地利西北部都会萨尔茨堡,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有生之年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作品,歌剧有二十二部。
十七世纪八十年代至十八世纪末,他在维也纳这十年间,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
创作相当大数量的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就是他在这期间创作出的一部代表作。
一、《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的创作背景《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该部歌剧是一部四幕喜歌剧。
这首喜歌剧是从博马舍的话剧中选材,莫扎特在此基础上创作的。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是伯爵夫人罗西娜在得知丈夫移情别恋于女仆苏珊娜后,在痛苦与不安折磨中,对爱情仍然憧憬着,唱出的唱段。
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旋律和歌词完美结合。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这首咏叹调中作曲家用柔和、优美、暗淡的旋律与有规律的歌词结合表述了伯爵夫人的悲伤、无助、让人心生怜爱的形象,也将伯爵夫人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的性格刻画的十分生动形象。
是女高音演唱的经典声乐代表作品。
二、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演唱分析这首咏叹调演唱于第三幕,在伯爵夫人得知丈夫移情别恋之后,十分痛苦时,听从费加罗的计策,策划一场花园幽会。
伯爵夫人在心慌意急的等待,想起年少甜美的恋爱时期,起往昔甜蜜的爱情欢乐,引起许多感想和感触。
歌剧《伤逝》中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剧《伤逝》中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歌剧《伤逝》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著名歌剧,其中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E lucevan le stelle")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这首咏叹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而著称,被许多歌剧演唱家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不幸的人生》进行音乐分析,并且探讨其演唱处理的技巧和要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咏叹调的音乐结构。
《不幸的人生》是《伤逝》第三幕的开头,由男主角卡瓦拉多西饰演的坎迪多所演唱。
整首咏叹调以悲伤的音调展现了坎迪多对即将面临死刑的绝望和忏悔之情。
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结构非常简洁明了,由一个悲伤的主题旋律贯穿始终,反复出现,同时伴以交响乐队的伴奏。
整体结构呈现出对称的形式,一开始由柔和的弦乐引出主题,随后坎迪多以男中音的声线开始歌唱,音乐在歌唱和乐队伴奏的交替中展开,同时不断增加情感和力度,最后以悲怆的音乐结尾。
在演唱处理方面,演唱家要特别注意表达坎迪多的内心情感,并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角色的痛苦和绝望。
首先是声音的运用,整首咏叹调以男中音的音域为主,演唱家需要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从柔和细腻的音色到深沉有力的音色,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坎迪多内心的挣扎和绝望。
在咏叹调的演唱过程中,演唱家需要合理掌握呼吸和声音的控制,因为整首咏叹调情感的起伏很大,声音的变化也很多,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和力度来应对音乐的表达需求。
演唱家还需要注重对意大利文歌词的理解和表达,歌剧的咏叹调大多采用意大利语演唱,演唱家需要通过发音、语气以及情感的把握来诠释歌词的内涵,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演唱家要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包括音色的转换、音符的延长和强弱的掌控等,以达到更加深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上的意境。
演唱者还要结合舞台表演来展现坎迪多内心的挣扎和心灵的折磨。
在咏叹调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表情和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诠释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选段,是咏叹调宝库中的经典艺术佳作。
作品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规整,利于声乐学习者声音的训练及艺术修养的提高。
文章从作品的演唱处理与音乐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这首咏叹调的特点及在演唱中要注意的问题。
《美妙时刻即将来临》 歌剧咏叹调 音乐与演唱分析内容摘要:关键词:■ 贾春雷 王欣欣歌剧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演唱与音乐分析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旋律优美柔和,学习和演唱这首作品对于声乐学习者在训练声音音色及学习声乐演唱方法时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对这一曲目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笔者在此写出自己在演唱此曲后的感受,并对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演唱及音乐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演唱这首咏叹调时应注意和处理的地方。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18世纪文学家博马舍的话剧,这部歌剧在当时带有政治性倾向,具有法国大革命前夕的阶级对立意识。
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出现在歌剧的第四幕,是苏珊娜为了惩罚费加罗对自己的不信任与疑心,也为了捉弄他,唱了这首动人的咏叹调。
该咏叹调使用了民间舞曲的节拍节奏型与民间音乐素材,表现了苏珊娜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被爱情环绕时甜蜜幸福的心情,咏叹调由并列单三部曲式写成 (A-B-C)。
(一)宣叙调的演唱与音乐分析在巴洛克时期,宣叙调作为情节过渡或诙谐性作用出现,但在莫扎特歌剧中由于歌剧剧情内部结构的改变,促使歌剧音乐创作结构手段也出现变化。
在他的歌剧中,宣叙调以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赋予一定的咏叹性。
宣叙调从C大调开始,中间转F大调,在F调上结束。
前奏用颤音、附点等紧凑的节奏型烘托出苏珊娜激动、兴奋的心情(见谱例1)。
谱例1:开始苏珊娜用说话的语气唱出心中的憧憬,表现了“自己”倚在情人怀抱,心情舒畅、万般甜蜜,幸福快乐的感觉。
在演唱时要注意语音的连贯,母音与母音之间的连接;双辅音出现时要注意辅音与辅音之间的阻气,吐字清晰。
在气息支持上,以一种轻巧灵活的声音唱出苏珊娜的激动心情,同时表现出苏珊娜面对婚姻阻碍大胆洒脱的性格。
宣叙调由此转入F大调(见谱例2)。
谱例2:由变化音降B可以看出。
此句只有一个独立和弦的钢琴伴奏,在演唱时要注意音准,注意声音的力度和气息的控制。
苏珊娜在演唱时将披在身上的黑风衣扔掉,洒脱地用诉说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情,此时四周景色宜人,这里美好的一切都充满爱情的气息,在这幽静的夜晚期待幸福时刻即将来临。
通过之前几个场景如苏珊娜为开鲁比诺策划的计划,以及为伯爵夫人贡献的对付伯爵的计策可以看出,苏珊娜是一个不畏权贵捍卫爱情,对爱情忠贞的人物形象。
整个宣叙调节奏采用4/4拍子,曲调缓慢优美,细腻委婉,反映出苏珊娜对爱情忠贞,面对婚姻阻碍临危不惧的音乐形象。
在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连贯性,注意母音之间的连接,既能用诉说的语气还不缺乏音乐的旋律美,咬字一定要清晰,注意4/4拍节奏的韵律感,强弱次强弱的感觉要表现出来,结合中文翻译体会并真实反映出苏珊娜的内心感受。
(二)咏叹调B段的演唱与音乐分析咏叹调的B段用6/8拍子写成,在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间奏开头比较平稳,是二者的衔接和过渡,从附点紧接着到一连串跳音的出现(见谱例3)。
谱例3:该段表现出苏珊娜内心情感开始变化,由激动紧张转为欢快的心情,面部表情转为舒缓和松弛。
在伴随一连串跳音的出现时,内心情感随之变的更为轻松。
由于苏珊娜想故意气费加罗,因此在演唱时,对几个 “vieni”(来吧)的演唱要夸张,要表现出对所谓的 “爱人”的迫不及待的召唤、渴望。
第一个“vieni”纯四度的上行(见谱例4)。
谱例4:这时,声音运用要显得更为年轻有力度,在呼吸的支持上要有弹性,音色清澈明亮,不要唱得太强,要唱得无比陶醉和幸福,表现出苏珊娜对美好爱情憧憬及期待幸福时刻来临的样子,强烈地表现出对爱人的温柔召唤。
咏叹调B段始于明朗的F大调,由二句式构成,在B段的第一句出现了一个变化音#f,是g小调的特征音,由此转入细腻轻柔的g小调,在g小调I级半终止上结束。
下一句又回到F大调。
第二部分结束在C大调上。
这一句始于对爱人的召唤,然后咏叹天地间充满了甜蜜的爱情,由大调的明亮色彩转入小调柔和的色彩,反映了主人公苏珊娜情绪的变化,由开朗大胆泼辣转为温柔含蓄,描写了苏珊娜对爱情的憧憬影响的内心变化。
B段第二句始于F大调,最后出现了变化音还原B结束在同样明朗的C大调完全终止,这是一个近关系转调,这句是在对爱人呼唤的同时赞叹夜色的美好,同时对爱情的呼唤始终贯穿其中。
整个B段是在周围环境僻静的情景下演唱的,苏珊娜在演唱时缓慢挪步,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也反映了苏珊娜的内心由喜悦幸福到期待的复杂变化。
在演唱这段时一定要注意八六拍的韵律感强弱弱、次强弱弱的感觉,声音在呼吸的支持下要有弹性,注意语音的连贯,以情带声。
(三)咏叹调C段的演唱与音乐分析咏叹调C段由二句式构成,第一句接着B段终止的调式由C大调开始,中间转入关系小调a小调,最后结束在主调F大调完全终止式上。
这一句多是用和弦分解式写成,旋律优美柔和,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对苏珊娜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
在歌剧中苏珊娜一直是以一个聪明、活泼、可爱、勇敢的形象贯穿始终,虽然是一个衬托的角色但却是整部歌剧不可缺少的角色。
曲中出现的第二个“vieni ”(见谱例5)。
谱例5:ART EDUCATION 2010 · 0187(接第64页)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活动有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过程。
情感在人的行为中起动机作用,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相反,消极的情感会降低活动的效率。
在二胡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意志力差。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技法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某种情感,激起内心深处的激情,帮助他们不断克服演奏中的技法难点,不断提高演奏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多提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胡练习,特别是二胡练习曲,拉起来较枯燥乏味。
怎样让学生感兴趣呢?心理学表明,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出答案。
同时,教师也应巧妙地提出问题,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
就如维果茨基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发展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若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奋点……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二胡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生动的图像辅助教学,能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演奏《赛马》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播放出马儿赛跑的画面,并同步播放《赛马》独奏曲。
起伏的节奏感,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着学生。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曲子,操起乐器,兴趣盎然地练习起来。
3.用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掌握二胡的技能、技巧。
丰富多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兴趣和一定的情感是相联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教师在演示二胡技法的同时,如能辅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善于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讲述二胡独奏曲中的每一小节的内涵和拉法技巧,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练习、演奏二胡的学习愿望。
生动的教学语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教师的教不仅能“教得懂”而且“教得巧、教得美”。
结语总之,教学实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是不断发现教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是不断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使之不断通过练习提高演奏技术,改进演奏方法。
在二胡作品不断出新,演奏技法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每一位二胡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多关注、多留神、多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走出误区,我国的二胡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二胡演奏人才。
此段演唱时要在呼吸的控制下用弱声起音,表现出声音的柔美和舒缓。
在对景色进行赞美之后苏珊娜的心情非常美好,因此柔和地唱出了对爱人的呼唤,呼唤他穿过青翠的树林见面,为他奉献玫瑰花环和自己的心。
在C段第九小节出现了一个装饰音前倚音(见谱例6)。
谱例6:装饰音对丰富旋律表现力,塑造音乐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在演唱时要注意它的时值,大约占到后一个音的时值(不加附点)的一半,在练习时可以找三连音的感觉。
尤其在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时,一定要按照时值演唱完整。
咏叹调中三次出现了“vieni”(来吧)这个词,第三次出现时连用了两个(见谱例7)。
谱例7:最后,音乐结束在自由延长音上。
在演唱第一个时,要注意它是在同一个音高上,用弱声演唱不要脱离呼吸的支持,声音要自然,后一个“vieni”要推上去,为“ni”的延长做铺垫。
因为前两次出现是温柔的呼唤,在这里可以唱得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夸张洒脱轻松地演唱。
同时也可反映出苏珊娜对爱情大胆的呼唤,挣脱礼教的束缚,用智慧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自由延长音之后,用紧凑的节奏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见谱例7)。
C段是对苏珊娜活泼、可爱形象的描写,在期待爱情来临之时还不忘关心周围的小溪和美丽的景色,说明苏珊娜的确是个可爱的女孩,但少女在爱情来临前的羞涩之情还没有体现。
在演唱时还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内心变化,既是对爱情的憧憬还要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赞美之情,把握作者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完美的演绎出歌曲的内涵。
第二句从C大调开始然后转入主调F大调,并在F大调完全终止式结束。
这句在写作上有音阶的上行移动,也有纯四度的上下变化,表现了勇敢的苏珊娜的内心变化,强烈呼唤爱情的到来,因为她知道费加罗就在不远处,就不用避讳外界的干扰,大胆地诉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冲破他们之间的误会和障碍,期待美好爱情马上到来。
这段是咏叹调的结束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纯四度的上下跳动,也要注意旋律密集时的咬字吐字。
在全曲结束时完美地表现出苏珊娜对爱情期待的感觉,表现出她勇敢坚强的一面。
演唱时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把握和旋律的上下变化调节自己的情感,开始时委婉、细腻、柔和,慢慢转入大胆勇敢追求爱情的热切感觉。
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结构规整,旋律性较强,与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相比系统较为规范、创作手法更为成熟。
本首咏叹调的音乐通过乐句与乐句的衔接,以波浪式的感觉表现旋律的律动,前后句以一个大的线条贯穿着句与句之间的此起彼伏。
因此在演唱上要注意旋律线条的连贯,处理好音乐的强弱变化及节奏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