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化应用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揭示了梅花拳非遗保护现状和传承情况。
通过对梅花拳在当地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非遗保护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研究发现,非遗保护对提升当地文化传承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口老化和传统技艺传承困难等问题。
文章总结了当前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并得出了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启示。
本研究对于加强梅花拳非遗保护和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邢台市、发展现状、传承、保护、文化传承、影响、建议、展望、研究成果、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梅花拳这一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梅花拳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梅花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邢台市作为梅花拳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其梅花拳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通过对邢台市梅花拳非遗保护现状、传承情况调研以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梅花拳在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为进一步推动梅花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对于邢台市梅花拳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梅花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邢台市梅花拳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揭示非遗保护的现状以及梅花拳传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梅花拳非遗保护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梅花拳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猿仙通背拳传承发展口述史研究

18武术研究2022年4月第7卷第4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猿仙通背拳传承发展口述史研究邱 辉1 王佳慧2 孟昭雯1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摘 要:猿仙通背拳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和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基于口述史、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猿仙通背拳传承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不同,国外仅靠个人零散的进行传播,国内通过社会、学校、电视等多媒体传播、政府推广、学术研究等途径传播;内部存在社会普及度低、学校推广不足、生存发展困难,外部存在多媒体影响有限、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社会推广力度,与大中小学合作,重视商业开发与动漫及体育旅游等融合、学术研究,以提升猿仙通背拳的社会辨识度和知名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启示。
关键词:猿仙通背拳 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2)4—0018—06基金项目:(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BTY037; (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2019BTY002; (3)河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基金,编号:SKJQ2021-01。
作者简介:1.邱辉(1981 ̄),女,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武术国际传播。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1]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化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也提到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2]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核心要义。
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的发源地 , 其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 日新月异 , 给河南省武术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发 展带 来 了动 力 , 同时 也 带来 了严 峻 的 考验 , 因此 , 持续推进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和城市文化建设 , 成为一个 现实 的问题。河南省城 市文化展示着河南城市 的风貌 , 决定着河南城市 的品 质, 对于塑造 良好的城市精神、 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有 着重要意义。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其“ 自强 不息 , 正道直 行 , 求实务实 , 豁达乐观” 的 精 神 见 证 着 河 南 的发展 。 因此 , 研 究 并 发 掘 河 南 省 武术 非 物 质 文 化遗产的内容及内涵 , 可以有效地保护优 良的武术文 化遗产 , 同时对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起到积极 的推动 作用 , 并对河南省“ 文化强省” 伟大战略 目标的实现产 生 深远 与实践 2 . 1 河 南省 武术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概 述
2 . 1 . 1 文化 的概 念 文化是 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一个 的复杂 的整体 , 是
个 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象征 , 是 国家和 民族世代相传 的灵魂 。两千多年前的《 周易》 中写道 : 文化 “ 关乎 天 文, 以察时变 ; 关乎人文 , 以化 成天下” 。文化 的意思 是 文治 教化 , 是 与“ 武功” 相 对立 的一 个 概念 。美 国人 类学家克鲁伯 ( A . L . K r o e b r e ) 和克莱 德 ・ 克拉 克洪 ( C l y d e K l u c k h o h n ) 曾搜集过 1 6 0多个 由人类学家 、 社 会学家以及其他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 , 花了近 3 O页的 篇幅以求给文化下一个确切 的定义 , 但最终也未能如 愿 。笔 者认 为 , 文化是一定历史 时期 、 特 定 的 地 域 环 境、 特定 人类 种群 的生 存 状 态 、 生 活 习性 、 思 维方 式 的 反 映 。它是 由人 类活 动 创 造 、 反 映 特 定 历 史 时期 和地 域 环境 的历 史 现象 , 是推 动人类 社会 发 展 的精神 因 素 , 是 反 映一个 国家综合 国力 的核 心力 量 。 2 . 1 . 2 河南 省武 术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河 南做 为 中华文 明 的发 源 地 , 有 着 众 多 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 在 武 术方 面 , 列 入非 遗名 录 的就有 少林 功夫 和 太极 拳 , 少 林 功夫 是 天下功 夫 的发源 地 , 温县 的陈 式 太 极拳 又是 太极 拳 的发 源地 , 在 几 千 年 的发 展 中孕 育 出了博大精深的功夫文化。它是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 相结合的产物 , 是 中华民族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 中不断 积 累 和发展 起来 的宝 贵 的文化 遗 产 。功夫 文化 的核 心 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 , 是 象征 本 源 、 本 体 的概念 , 也 是 中 国先 贤探 究 天地万 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

搏击武术科学2f)()84i 8月第5毪筇x}9|【武术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胡继云(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传统武术的抢救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传统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传承”,“文化空间”特点决定了传统武术保护的基本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决定了立法保护传统武术的实施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立法保护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8—0020__031前言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围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其所包括的范围。
在世界范嗣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同年,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联合启动实施的为期17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标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T作开始走上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
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轨。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l O月,由中国艺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出版的矧E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将传统武术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13类中的第八类,说明了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却是:产生于农业文明及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中华武术,面对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在走进一个尴尬的发展境遇。
传统武术传承文献综述

传统武术传承文献综述引言选题依据地域武术依托多元的拳种,而构成了中国武术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作为古之燕赵的河北,兼具农耕游牧之风,自古民风剽悍、淳朴,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张飞,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林冲,古往今来,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形成了"崇侠重义,习武厚重"的民风。
20世纪70-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中,"传承有序,技法突出,拳理明晰"的129个拳种中,有60多个拳种或起源于,或流传于河北地域,河北尚武之民风可见一斑,更加奠定了河北省作为全国武术资源大省,武术资源强省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是武术地域性传承的真实写照。
河北地域多元拳种生态构成中,戳脚因历史悠久,技法独特,而成为武林中的翘楚,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又因其最初主要在北方一带广为流传,更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同时,与南拳呼应,始有"南拳北腿"之拳谚。
相传,戳脚起源于宋代,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我国古典名着《水浒传》,其"武松醉打蒋门神"故事情节中,叙述了武松使用戳脚功夫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可见戳脚在中国传统武术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武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戳脚历近一百五十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传承相对稳定;脉络较为清晰;技法突出;流派众多,且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优秀拳种。
随着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一步实施,"少林功夫"、"沧州武术"、"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众多耳熟能详、蜚声国际的优秀拳种、流派都已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现今,一场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全力开展起来。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

2021年(第11卷)第11期民族传统体育①作者简介:姚立阳(1996—),男,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DOI:10.16655/ki.2095-2813.2007-1579-0176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①姚立阳(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摘 要:传统武术有其自身特有的精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沉淀中不断更迭与完善,另一方面是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能够在休闲的时候锻炼身心,保持健康的身体,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朵绽放的花朵,绚丽夺目,深入人心。
历史长河的不断涌动,社会环境的不断更迭,让传统文化仿佛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如何传承传统武术的精髓,展现给大家传统武术能够有原来的面目,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该文将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传统武术 文化 传承 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4(b)-0178-03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YAO Liya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Province, 133000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as its own unique essence. 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improving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unique form of sports can exercise the body and mind in leisure time,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and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It is a f lower that bloomed in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ontinuous f low of history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made traditional culture seem to lose its original f lavor. How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show everyone tha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an have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us now.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Key Word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对于现代来说,传统武术仿佛是一个非常模糊,而且比较大的概念。
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研究

武 术 的流派 以地域 文化 为 底 蕴 , 地 域 文化 中孕 育 出 从 来的 , 在各个 历史 时期 , 中原武 术文 化 的特 征和 内涵也 在不 断的发展 成熟 和完 善 。中原地பைடு நூலகம்域 内不 同时期 的政 治 、 济 、 事和 文化都 对 中原 武术 文化 的发展产 生 了 经 军 不 同 的影响 , 中原 武术 文 化也 在 这 种 特定 的历史 环 境 和文化 氛 围中沿着 自身规 律 向前 发 展 。通 过对 中原武 术 文化 发展 的历程 进行 研 究 和 分析 , 我们 可 以理 清 中
非 物质 文化作 为 文化 的重要 载体 , 含 着 特有 的 蕴 精 神价 值 、 维方式 、 思 想像 力 和 文 化意 识 , 现 着 民族 体 的生命 力和创 造力 。20 0 6年 5月 , 国务 院批 准 文 化部 确 定 的第 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共 计 58 1 项 。其 中少林 武功 、 氏太极拳 被列入 之 中 , 陈 这两 种拳
De e o v l pme to a ta r s i t e c n r lp a ns o i a n fm ri la t n h e l a l i fCh n
GUO De— bn — ig
( eat etfP yi l d c t n Xn agA r u ua C lg , i a g4 0 0 C ia D p r n hs a E uai , i n gi l rl ol e Xn n 6 0 , hn ) m o c o y ct e y 4
身健体 、 修心养性为主 旨, 已推广 到五大洲, 成为上亿
民众生 活 中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1 中原 武术 文化 的发展 轨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分析摘要:当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开展。
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本文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局部的各种观念表达、社会实践、知识、技能、表现形式及相关的手工艺品、实物、工具、文化场所等。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2〕有关宇宙与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3〕社会实践、节庆、仪式活動;〔4〕表演艺术;〔5〕传统手工艺。
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局部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戏剧、杂技等;〔2〕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3〕传统节庆、礼仪等民俗;〔4〕传统体育、游艺;〔5〕传统技艺、历法、医药;〔6〕其他。
不同国家,被纳入非遗的工程也有一定的不同。
原因在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等均有一定的差异。
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每个国家对非遗的具体分类也有一定的不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各国非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根底上,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遗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几乎涵盖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根本情况。
而我国的非遗分类,正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根底上确立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非遗分类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可以达成共识的分法,很多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遗工程进行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一种分类方法是“13类分法”,即:〔1〕传统舞蹈;〔2〕传统音乐;〔3〕民间文学;〔4〕语言;〔5〕传统武术、体育、竞技;〔6〕杂技;〔7〕曲艺;〔8〕传统戏剧;〔9〕民俗;10〕工艺美术、民间美术;〔11〕文化空间;〔12〕传统医学、药学;〔13〕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化应用研究 摘 要: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中原武术充分结合 市场网络化、服务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和传播网络化的社会 特征,建立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进行数字化技 术开发,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传播平台,积极实施网络化市
场应用,促进中原武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 —1839 (2016) 04—0014—03 中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 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 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其中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 运动内容,又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 象,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2015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 企业、市场相结合,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互 联网 +时代背景下对中原武术文化信息网络化应用进行研究, 促进中原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价值,且意义深 远。 1 互联网 +时代的网络化社会特征
中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化 应用 中图分类 互联网 +使网络化步入了 2?q0 时代,整个社会从生产、 运输、服务到信息的传播、人们的日常消费等等环节都紧密 的依托在互联网平台,呈现出了显著的网络化社会特征。
1.1 市场网络化 市场网络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
网为媒介,
以离散的、无中心的、多元网状的立体结构和运作模式为特 征,信息瞬间形成、即时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人机 界面构成的交易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虽然网络市场的范 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网络市场交易方式却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即由“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演变成了“在线 浏览、在线交易” 。由网络消费市场和网络服务市场造就了 当代市场的网络化,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市场的认知。
1.2 服务网络化 互联网 +时代,即时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与
人的沟通
交流更为便捷,人们建立起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圈。在互 联网 +时代,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
微信、微博、 QQ、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工具,各种服务 也是以此为平台。旅行购票、网络购物、信息获取、看病就 医等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服务种类都通过网络平台变得更 为方便、更为人性、更有效率。
1.3 技术网络化 技术是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 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如原材料、产成品、工艺、工具、设 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互联网 +时代,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同互联网紧密相连,数字化技术、 打印技术、云技术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依托 全球互联网,新技术的共享与传播快速而精确,世界各地的 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1.4 传播网络化 互联网 +时代已成为全球化生存模式,社会各
个行业在
各自领域的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信息整合、处理、 共享,使其实现快速的发展。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 发展,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 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 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手法多样,传播过程多向互动,受 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交流具有开放性,传播主体广泛等 特点。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困境 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非 常关注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悬而未决、 亟待解决的命题。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时效性,随着时间的
3D 推移,承载武术文化技艺的传承人终将离世,而与之相关的 拳法技艺也将永远消失,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造成不可弥补 的缺憾。 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 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 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的需要,从一定程度 上说,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 互联网 +时代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
化应用
与物质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 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 活态传承, 活在当下,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点。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和创造力,使之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首先,将中原武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作体育产业来做,改变遗产保 护靠政府的传统思维,在市场中找寻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其 次,要主动释放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让企业介入其中, 让武术遗产资源成为企业运营发展的基本内容,发挥资源在 文化、宗教、养生、健身、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第三,打 破中原武术传承中的门第、空间概念,以互联网为平台,广 收门徒,扩大各个门派的影响力;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 保护意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本门派的武术技法在广泛传播 过程中的权益。
3.1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市场开发
保护与传承放到市场当中 ,通过市场调动武术遗产的能动性 3.2 建设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
数千年的发展,拳派众多,分布广泛。除去被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收录的拳种之外,散落在民间的拳种技法数量庞大, 急需对这些拳种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
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传承和保护。
多珍贵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面临生 存困境。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 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传统的保护技术在武 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仍存在许多瓶颈,比如缺 乏相关的理论支持导致现代信息手段介入不足,数字化技术 规范不统一,资源共享困难,传统的视频、图片、数字化技 术水平低下,数据可编辑性和重用性较差。同时,武术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往往存在重视武术活动的 数字化,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空间的知识关系,数字化保护不
全面,最终导致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理论、计算 机图形予、虚拟现实技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跨
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中原武术文化历经 3.3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承人的老去, 中原地区许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中原武术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将信息空间理论和知 识表示理论应用到武术的数字化保护中,并从中原武术数字 化技术规范制定、武术活动三维数字化快速生成、文化空间 的知识本体构建三个部分实施保护,并结合三维扫描、动作 捕捉、可视化构建等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应用实 践。
3.4 建立互联网 +时代全方位的武术传播平台
互联网 +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与消费 已经捆绑为一体。数字传播与消费技术体系利用卫星电视、 云技术、移动终端等传播技术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内 容产品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终端以及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展 示实体进行传播与消费。武术数字化传播技术体系主要涉及 到通信技术、动态调度技术、云计算技术、负载均衡技术、 基于三网融合的多模式终端无缝接入技术、面向多终端的内 容适配决策技术、面向用户的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技术等。
如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禅宗少林》舞台剧,在数字
景完美呈现,使观众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武术环境与真实演员 结合的增强现实场景中,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 .中国传统武术史 [M]. 北
京:
版社, 2006.
化舞台 中,通过融合了声光电等技术的数字化产品与舞台实 中国人民大学出 护问题研究 [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147. 遗产视角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6-7. 开发研究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2( 2): 51-52.
The Network Application of Central Plain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g Yafei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enan University ,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Kaifeng Henan 450044, China)
Abstract :Age of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for the Central Plains Wushu protec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Central Plains Wushu fully integrated market network ,
service network , technology networks and diffus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 s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Wushu big dat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an develop the digital technology to build a full range of digital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3] 虞定海, 牛爱军 . 中国武术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
[4] 黄永林,谈国新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