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信息论"视角下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3
让 更多 的人 了解 和热 爱中原武 术 ,作 为 国际文化宣传妨 介 的英译 外宣材 料发挥 着越来 越突 出的作用 。本文将 信 息 的角 度来探 讨 嵩山少林武 术文化 外宣材 料的英译
译 者 应 将 读 者 因 素 作 为 考 虑 的 重 点 ,根 据 读 者 的 接 收 能
力 、 知 识 经 验 等 对 原 文 信 息 作 出调 整 , 通 过 音译 加 注 、 减 译 等 方 式 调 整 信 息 容 量 , 降低 阅读 噪 声 ,确 保 信 息 的 有 效 传 递 ,促 使 翻 译 活 动顺 利进 行 。 【 关键词】 信 息论 ; 外 宣 翻 译 ;策 略 【 中图分 类号l H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4 — 0 0 1 3 — 0 2
题 , 以 期 为 日后 的外 宣 翻 译 实 践 贡 献 力 量 。
②
奥登 ( 1 9 0 7 — 1 9 7 3 ),英美诗人 ,文学家 。
参考文献
[ 1 ] B u r g e s s , An t h o n y . 9 9 No v e l s : T h e B e s t i nE n g l i s hS i n c e1 9 3 9 [ M] .
但信息在两种语言间的转化则不仅涉及双语语言能力好的译作需要译者经过相关的翻译训练在翻译不同文体的作品时借助与之相应的指导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更加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和翻译知识本着尊重原著尊重目标读者的态度勤勉尽责做好翻译的本职工作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学习和研究。
由于武术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语言表达和词汇术语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武术文本传播给世界各国的读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武术文本作为武术精髓的载体和传承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国际化视野下,如何准确地翻译和传播这些武术文本,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还需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对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还有利于促进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
通过对中国武术文本特点、国际化视野下的武术翻译、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武术文本的跨文化翻译策略以及文本翻译案例分析等内容的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中国武术文本在国际传播中的翻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翻译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2. 正文2.1 中国武术文本的特点中国武术文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定的表现形式。
武术文本中包含了丰富的武术理论和技术知识,这些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中国武术文本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
武术文本中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易经、兵学等各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本体系。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英译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

武术研究2017年7月第2卷 第7期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英译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黎在敏1 曹 云2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702.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0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由各种传统文化交流、融合、影响而成的中国传统武术要想成功的走进异国他乡,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必不可少,翻译的重要作用因此而凸显。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英译现状以及实践路径进行研究。
认为武术英译过程中出现的用语不统一以及冗余复杂、错译、乱译、书面表达与教学用语融合现象制约了武术的对外传播,未来对武术的翻译应该实现“两条腿走路”,从书籍翻译与教学用语的规范这两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中国武术 国际传播 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7—0057—04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美绝伦并且弥足珍贵的一部分,为了适应文化全球化的需要,武术必须走出去,在另一语境下获得新生,武术的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就因此而凸显。
虽然当前武术在国际上的推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外国人的热烈追捧和喜爱,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武术身后所藏匿的广博且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让武术的英译变得深奥难懂,扑朔迷离,这让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武术传播者深谙英语,但是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学者技能以及语言的输入情况。
因为我们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处于异语文化的外国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不仅是动作的输入,更有语言的输入,即使是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母语进行教学,由错综复杂的武术语言转换而成的英语对他们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学习者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知识。
因此,同时对两种铺面而来的知识会让外国学者应接不暇从而导致传播效果的不理想。
人们利用语言可以表达自我、增进了解、促进交流,也可以让人退避三舍,保持距离,语言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武术的传播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武术文本的翻译和传播产生了兴趣。
由于中国武术文本深受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其翻译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武术文本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国际读者准确理解。
在国际化视野下对中国武术文本进行研究和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问题,研究中国武术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分析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武术文本英译的启示,以期为中国武术文本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进行研究,探讨武术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难点和挑战,寻找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析中国武术文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及其英译案例,从而探讨武术文本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为提高中国武术文本的国际传播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中国武术文本翻译的启示,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同繁荣。
最终旨在推动中国武术文本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武术的世界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武术文本的特点中国武术文本的特点包括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本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武术技艺、历史传承等内容。
在武术文本中,常常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哲学理念,强调修身养性、和谐统一、柔克刚等思想。
武术文本还包括了大量实用的武术技艺内容,如拳法、剑法、器械等,这些技艺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中国武术文本还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从目的论看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语法规则:中英文的语法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如时态、语态、语气等。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 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1、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和目标受众,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译文针对性。
2、语言差异,将原文的精髓融入译文,同时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3、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增译、省译、转换等技巧,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地 道性。
4、注重细节处理,如词汇的选取、语序的调整等,提高译文的品质。
总之,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是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环节,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 发,我们需要语言结构、意义表达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原则,并采取有效 的翻译策略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满 足目标受众的需求,促进企业与潜在客户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更广阔的市场拓 展。
5、功能化翻译法
功能化翻译法强调翻译应以实现特定功能为目标,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交际 场景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外宣材料中翻译民俗文化时,我们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功能化翻译策略。例如:解释性翻译策略、重点突出策 略等。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跨文化 交流中,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从翻译目的论 的角度,探讨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原则。
谢谢观看
准确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是翻译的首要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忠实于 原文,避免误译或漏译。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我们应尽 量使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词汇,避免生僻词汇或难以理解的表达。
2、可接受性原则
在准确传达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对 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饰,使其更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认知。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谈中国武术的外宣翻译

第33卷第2期2019年6月开封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UNIVERSITYVol.33No.2Jun.2019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谈中国武术的外宣翻译牛梦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合作中,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喜爱,国外不断出现的“功夫热”推动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
翻译承担着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我们应高度重视中国武术的外宣翻译工作,遵循武术外宣翻译的原则,突出武术外宣翻译的特点,努力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武术文化。
关键词:中国武术;外宣翻译;跨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匀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2019)02-48-0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合作中,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喜爱,国外不断出现的“功夫热”推动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
翻译承担着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近年来,武术翻译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不少成果。
但多数研究者都是运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来探讨武术翻译,较少从武术的文化特征角度切入;并且武术的翻译标准不统一,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缺乏普适性。
另外,武术外宣翻译研究有限。
武术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吸引目的语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武术,并最终使之接受中国武术。
武术外宣翻译具有自己的原则和特点。
本文以《中国日报》为研究样本,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对近10年该报有关武术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通过翻译现象研究,探讨当前武术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袁以期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加深人们对武术外宣翻译原则和特点的理解,为武术外宣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支持和参考。
目的论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困境和对策——以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困境和对策——以浙江省国家
级非遗项目为例
杨晨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12
【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文外宣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对策。
本文通过选取浙江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方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提高非遗外宣英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杨晨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
2.论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传播策略
3.旅游营销视角下非遗旅游外宣英译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少数民族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
以畲族非遗英译为例5.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阜新非遗外宣英译研究——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描写翻译理论看中原武术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8年第17期 总第281期215文化天地从描写翻译理论看中原武术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孙静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外语系,河南 新乡 453000)作者简介:孙静雨(1990-),女,河南长垣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摘 要】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源于中国,而中原武术更是远近闻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武术越来越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
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媒介,武术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本文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旨在探索中原武术文化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原武术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原武术;描写翻译;英译;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7-0215-02一、引言中国武术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集大成的传统文化形式。
作为中原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原武术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因此,中原武术应当在中原文化对外交流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介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中原武术文化英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描写翻译理论描写翻译理论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霍姆斯(Holmes)、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等。
1972年,霍姆斯提出了翻译的研究图谱,这标志着西方描写翻译理论的开始。
1988年,霍姆斯(Holmes,1988)发表了《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文中将翻译学分为两大类,即“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翻译研究,而“纯理论”研究又被分为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理论研究。
图里对霍姆斯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1980年,图里(Toury , 1980)出版了专著《翻译理论探索》, 该著作标志着描写翻译学派的初步形成。
1995年,图里(Toury , 1995)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更为系统化的论述和思考,出版了著作《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泽文读者负责。 根据她的观点 , 处于特定语境 的原 文有些成分可 以“ 留” 有些则可 以或必须根据译 保 ,
语 语 境进 行 调整 , 至 “ 写 ” 甚 改 。
多 。但是 在 《 柯克 斯 C B ID英语 词典 》 中对 O UL
术文 化外 宣 的英译 ,期 望从 中归纳 出一 些 可行 的翻
译策略以指导外宣翻译 的实践从而提升 日后的翻译
质量 。
上发 展 了功 能 翻 泽理论 , 出 了“ 能 加 忠诚 ” 提 功 的观
点, 并对翻译给出如下定义: 翻译是发挥某种功能 的 创作性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 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因为每种
翻译 策 略必须 根 据 翻译 目的来确 定 。【 来 , j 后 赖斯 的
学 生 诺 德 考虑并
于中原武术文化是和其他文化形态 ,例 如哲学 、 宗 教、 医学 、 兵学等的融合 , 其外宣英译 的工作并不简
单。 因此 , 文将 从功 能 目的论 的角度来 探 讨 中原武 本
兼顾 : 一要兼顾 受众者的接受度 ; 二要兼顾 中原文化的传播 。在翻译策略上可在诺德 目的论的“ 工具性翻译”
和“ 文献 性翻译 ” 参照 下采取 一 系列例 如 音译 、 音译加 注 、 直译 、 意译 、 增删 法 等翻译 技巧 。 [ 关键 词 ]中原武 术 文化 ;目的论 ;外 宣翻 译 ; 策略 [ 中图分 类号 ] 3 59 H 1. [ 献标 识码 ]A 文
一
、
引言
功能 目的论兴起于 2 世纪 8 年代左右,代表 0 O
人 物有 卡 塔琳 娜 ・ 赖斯 , 汉斯 ・ 弗米 尔 和克里 斯 汀 ・ 诺 德 。 斯 根据 布勒 的语 言功 能论 , 赖 把文本 类 型分 成 三
在 20 06年 国务 院批 准 文 化 部 确定 的第 一 批 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 属于 中原传统特色文 化系列的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被列人其中。中原
种: 信息型 、 表情型和操作型 , 并认为翻译方法因文 本类型 的不 同而不同。由于以前人们总是按照对等
武术历史悠久 , 博大精深 ,天下功夫 出少林 ” “ 更是体
现出中原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 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作为 中华文化之瑰宝的
【 章编 号]17 — 0 X 2 1 ) - 0 5 0 文 6 1 8 2 (0 0 0 8 - 3 14
“ 的 视角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目 论”
苏 莹
( 阳师 范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 河 南 安 阳 安 4 50 ) 5 00
[ 摘 要]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 宝的 中原武术文化 内涵丰 富, 史悠久, 历 其外 宣材料的英译工作也 日 益得到关注。本文着力从功能 目 的论 的角度来探讨 中原武术文化的外宣翻译,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做到两个
程 的最 主要 因素是整 体 翻译行 为 的 目的 , 目的决 定 “ 手 段 ” 而决 定 翻 译 目的 的最重 要 因素 之 一就 是 受 。
解、 认识和热爱中原武术 , 作为国际文化宣传重要平 台的外宣材料英译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由
众——译者心 目中的接受者。 因此翻译是在“ 标语 目 情景 中为某种 目的及 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而翻 , 译行为所要达到的 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的过程 ,
说 、阴阳说 、天人合一等等都刻有民族文化特色符 号, 因此 , 在翻译诸如此类信息的时候就应该多考虑
保 留原 文 的异 质 特 色 。 目前 各种 外宣 材料 甚 至辞 典 , 著 作 和学 术 文章 中有 关 “ 术 ” 翻 译就 有 很 多种 , 武 的 其 中 以 “ at l r ” “ su 、K nf” 现 者 居 m ra at 、Wuh ” “ ogu 出 i s
,
。
2 1 . .0 0 82 1
XU E8A o
国圈豳目
苏 莹 “的 ’角 的 原 术 化 宣 译 究 一 目 论’ 下 中 武 文 外 翻 研 视
第4 期
文化都有 自己独特 的习惯 、 规范和常规 , 译应使由 翻 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 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
以顺 利 进行 。} 德强 调 了原 文 和 泽文 之 间要 有一 2 ] 诺 定 的联 系 ,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既要 尊重 原 作者 , 译 也要
中原 武 术文化 受 到越来 越多 外 国游客 的青 睐 。如何 让 中原武 术文 化更 加发 扬光 大 ,让世 界上 更 多人 了
的标准 , 而如今翻译 的功能应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 ,
因此她 的文本类 型理论颇具里程碑意义 。 之后 , 弗米 尔提出 目的论 (kps, S oo 其核心概念是 : ) 决定翻译过
二、 功能 目的论与中原武术文化外 宣翻译
1 能 目的论 的简介 . 功
★[ 收稿 日期 ] 0 1 0 — 6 2 1 - 5 1 [ 作者简介 ] 苏 莹(9 1 )女 , 18 一 , 河南安阳人 , 安阳师范学院外围语学院教师 , 助教 硕士 , 研究方 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英语教学。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目的论 ” “ 观照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外宣 翻译 问题 与策略研究 ( 编号 :0 0 G 一 0 ) 2 1一 H 1 3
2 1 年第 4 0 1 期 安徽 电子 信 息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N .21 o 0 4 1 第 1卷( O 总第 5 期)JRL A U O T ACL E COC IO A NENO ee l : o 5 O N O N IC I L LGO LTNS NR T H LYG nr UA F H A N E F ER I& FM I T OG V O O E O C a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