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囚绿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囚绿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囚绿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万木凋零的冬季,我们总渴望见到一片绿色,就像作家所言:“绿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非常喜欢绿。

因为爱妄想“囚”,绿能囚住吗?如果不能,囚绿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囚绿记》中去寻找答案。

2、检查预习

请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

淅沥()婆娑()揠苗助长()

纤细()脉络()移徙()

涸辙()爽直()瞥见()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猗郁:

蕈菌:

急不暇择:

设计活动:个别回答---自由朗读

3、明确学习目标

①理清文章结构,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②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是囚绿,围绕“绿”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你能概括出来并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吗?

生答

明确: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5、赏析文本

①绿指的是哪种景物?------常春藤

②请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③请找出作者抒情的句子。

④作者借常春藤想表达什么?

6、拓展延伸

你生命中的绿是什么?你是如何对待它的?

7、布置作业

8、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眼中的绿蓬勃向阳固执

心中的人追求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

《囚绿记》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同时,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囚绿记》效果分析

这节课,我们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诵读、思考、讨论和练笔,赏析了文中有关常春藤精彩细致的景物描写,当堂背诵课文第7段,通过把握常春藤向阳、蓬勃向上、倔强的特点,体会出作者用常春藤象征追求光明和自由的中国人,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在课堂上,学生能跟着教师的引导积极配合,特别是孙自豪、岳贤羿的精彩诵读,郭浩宽、林淑、王宇轩、王经选的快速背诵,带动了课堂,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效果好。

《囚绿记》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共设置了两个单元的现代散文:一个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属于记叙性散文单元,另外一个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属于抒情散文单元。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唯一的一个抒情性散文单元。本单元选编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都是散文名篇,作者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应该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心得体会;对那些美妙的语段,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有异有同,各有侧重,比如《荷塘月色》生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故都的秋》细腻描绘故都的秋景,融情于景,细腻生动;《囚绿记》细腻描写对常春藤的喜爱,托物言志,生动深刻。《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 ——常春藤。“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

绿”“放绿”和“怀绿”。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囚绿记》评测练习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妖娆侥幸饶恕绕口令

B.询问旬日殉职徇私情

C.绢花眷顾狷介卷轴装

D.悄寂讥诮峭拔俏皮话

2.下面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这两天连连爆冷门,你看我们班平时那么不起眼的王平还跑了个短跑第一

B.我们的工作是有些问题,别的且不说,小林的新闻稿就写得特没劲,每篇几乎都是些穿靴戴帽的空话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就好像“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教师应该以育人为主,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做人的原则,然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各种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B.对于整天都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来说,绿茶成了他们的最佳伴侣,这是因为绿茶具有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的原因

C.新交通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充分作用

D.据《印度时报》报道,运—20的成功试飞,显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也震慑了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某些国家

4.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

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5.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了铺垫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6.《囚绿记》一文的主题是( )

A.本文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精神,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B.因为爱一样东西到了极点,便想到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而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

C.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D.这篇散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孤独、苦闷、彷徨无助的心情7.文学常识填空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和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8.画线句与第一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10.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珍重”的深刻含义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

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文章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

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12.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3.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陆蠡”?请简要分析

附《囚绿记》评测练习答案

1、【答案】C(C.均读juànA.娆ráo,饶ráo,侥jiǎo,绕ràoB.殉、徇xùn,其余读xúnD.悄qiǎo,其余读qiào)

2、【答案】D(这是歇后语磨盘:磨的底盘,凿有许多齿形道道喻办法多,门路广本句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3、【答案】D(A.成份残缺,“问题”后缺宾语“……的能力”B.句式杂糅,可去掉“的原因”C.语序不当,“充分”应移到“发挥”前)

4、【答案】(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复

5、【答案】C(“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念头)

6、【答案】C

7、【答案】《海星》现实主义抗战爆发

8、【答案】与“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相照应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了

9、【答案】如果说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囚”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10、【答案】“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11【答案】AD(A项,陆蠡是在13岁考入高中后才“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的D项,巴金的原话是“见得不多”,不是“再无第二个”)

12【答案】①思想进步,坚持斗争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出版社工作,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②营救同事,挺身而出在得知同事被巡捕抓走后,直接去找巡捕房交涉③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面对日本人的逼问,陆蠡直面回击,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3、【答案】①作为一个“绝代散文家”,陆蠡的绝妙文章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②陆蠡身上所体现的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③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知之太少,应该多去了解、宣传和研究

《囚绿记》课后反思

《囚绿记》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从一株小小的常春藤中发现了它向阳、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特点,以小见大,展示作者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再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我从题目入手,先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让学生有个整体的认识,再结合本单元“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抓住描写常春藤的句子来概括其特点,同时让学生当堂背诵文中精彩的段落----课文第7段。由景及情,很自然的引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赞美之情,穿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5段,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抓关键句“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想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时插入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很容易了作者的心声。

以上是我备课的整体思路,遵循着文本特点。

一堂课的成功首先在于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所以,教师的导入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要让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导入也得让学生能参与进来,所以,在导入环节,我用对话的形式从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讲课时,我多放手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让学生评价,不过,当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我应多找几位同学回答,让他们在对比答案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5段时,让她们先在小组内练习,推荐,展开朗诵比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囚绿记》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⑴能用普通话流畅地阅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⑵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⑶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⑷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⑸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认为

“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旨在通过朗诵课文,引导学生去寻找文本的景物特点,感悟、品味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自己的朗诵中表达出来。

“理清思路”可以分解为:划分层次;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概括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上的特点等。

“品味语言”,可以分解为:阅读文本后,学生通过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和自己喜欢的景物及段落来分析作者的写景特点并能够通过对语句的分析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散文中的常见的表现手法,诸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等。本课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法,对景物描写也非常细腻,恰当运用修辞方法,都值得学习借鉴。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积极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解课文,总结阅读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非常抽象并且分类庞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写景手法、选材角度等等。可以选择课文中体现地最为典型的一种或几种来品味鉴赏。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探究:

(1)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合情理的分析判断或评价质疑。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季淑剑 《囚绿记》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能流畅朗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涸.辙急不暇.择猗.郁移徙. 婆娑.揠.苗助长瞥.见矫.健 2、解释词语 涸辙 婆娑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阅读文章思考,“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5、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 事? 6、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对文章重要语段、语句进行品读, 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 2、认识“绿”之品质,理解“绿”之寓意。 3、进一步认识本文写“绿”采用的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能运用该方法对 常春藤进行扩写,丰富文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仿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绿”之精神,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题目是——(同学齐声回答)《囚绿记》,作者是谁呢?(学生齐声答:陆蠡)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学生回答: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大家请看(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jié)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我想,大家课后肯定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 二、分享 分享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见预习内容1) 学生注音,全班同学读2遍 分享二:1、“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2、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多媒体出示2 个问题,见预习内容4、5) 老师:你能从字形上猜读“囚”的意思吗? 学生:里面是“人”,外面是四堵墙,把人关在里面,就是拘禁、关押的意思。 老师:是啊,可这篇文章作者囚的不是人,而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绿)(老师板书:绿,并在“绿”上加方框)“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学 生齐声答:常春藤)“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就是把常春藤从外面牵到屋子里 老师:“我”和常春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我”选择了窗外有常春藤的房间住了下来,非常喜爱它,和它作无声的对话,而且把它牵引进屋子。可常春藤却向外生长,越来越柔弱, “我”最终把它放了,并非常怀念它。 三、拓展 拓展一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多媒体出示) 1、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爱绿到何种程度?(多媒体出示问题) 老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 哈尔滨第十一中学周新宇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陆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同时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文本“,绿”这一线索,通过作者对“绿”的态度,来品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向往和赞美。同时,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掌握文中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和借景抒情,以物抒怀的写作方式。 本文优美而充满激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突出强调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设计本课教案时,本着与文本对话的原则,谋求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这是合作探究与拓展迁移两个环节所要实现的教学意图。希望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文本常读常新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2.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2.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囚绿记》优质课教案

《囚绿记》教学教案 偃师职教中心马晓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2、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 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比如以下问题: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的学生我的课——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和对策 责任编辑:llt 发布时间2011-11-25 我的学生我的课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和对策 孙淼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中职教育应该采用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对完善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及进度,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使理论教学完全服从于技能训练,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二、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奔着够学、够用的原则,不求学的过深,而要强调学会、会用、够用,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以适应求职的需求,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比如说,就适当减少周学时,留出足够时间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孩子们对数的概念和物体的大小、长短、 高矮的概念都很清楚了。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分类课。首先,请了十二个小朋友来讲台前扮 演毛毛虫,让毛毛虫们按性别各站一列。小朋友们就觉得好奇,“老师,我们今天玩的是什么游戏呀?”小朋友们就开始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了。“我请穿红色上衣的毛毛虫站在老师的左边,穿绿色衣服毛毛虫的 站在老师的右边。”台上的小朋友还没等老师的话落音,就马上行动起 来了,唰的一下就排成了两排。“小朋友,现在的毛毛虫队伍和刚才的 有什么不一样吗?”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举起了手要发言,“刚才是男 孩子一排,女孩子一排,现在是穿红色衣服的一排,绿色衣服的一 排。”“小朋友们说得很对,那么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毛毛虫怎样排呢? 我请坐得最棒的小朋友来说。”“老师,还可以按照身高来排队。高的 小朋友站一排,矮的小朋友站一队。”我就请毛毛虫们按照小维维的说 法站好了。有些小朋友就有点纳闷了,“老师我们到底玩的是什么游戏呀,一会儿这样排,一会儿那样排。”“谢谢我们的毛毛虫们,请毛毛 虫们回到自己的的坐位上去,小朋友肯定很想知道我们刚才做的是什么 游戏,这就是分类。 我们刚才根据小朋友们的什么分类的呢?请小朋友来说一 下。”“按照男女,红色,绿色,和高矮来分类的”“说得很对,我们 刚才就是这样分的,我们给物体分类的时候可以根据他们的形状、颜色、

大小、、高矮、用途等等进行区分摆放”“哦,原来是分类呀,我知道了”小朋友开始嘀咕起来了。“下面就请小朋友整理下自己的书包吧, 书包里的东西也来分下类。”小朋友们马上就忙碌起来了,有的把大点 的书分大袋里,小的放小袋里人,作业本也分类摆放好。就这样,分类 这个概念就在小朋友们的心中萌芽了。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 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 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 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 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 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4的 组成时,引导幼儿用手指表示数,用彩色笔画圆点表示数,根据老师的 要求动手摆圆片、摆小棍等;教学5的组成时,我先让幼儿动手玩纽扣,往小盘里撒纽扣,看看有几颗正面,几颗反面,边玩边做记录,然后说 说自己的结果,这样。数的组成自然而然的在幼儿的谈话中总结出来了,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 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有自己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 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

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婆娑(pósuō) 猗(yī)郁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 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浅谈学情分析的几点经验

浅谈学情分析的几点经验 课前的学情分析很重要,是你备课、上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学情分析应结合你任教的科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知识的掌握或了解情况、学习习惯与态度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我常采取过两种分析方法:(1)交谈法(2)问卷法最好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问卷法比较适合大面调查,设置问题应简洁明了,答案尽量可量化、最好是选择或判断,以方便统计。对于部分不愿答卷或随意答卷者应与之交谈,掌握真实信息,为备课及教学提供一手资料。 本人就自己在教学中一些其他方法做法谈一谈自己的经验 1.通过“教学观察”了解学情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观察”技能,掌握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谓教学观察技能是指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观察的具体操作方式有; A:听其言 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设计一些有梯度,有层次,能引起学生共鸣深思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调整标高,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反馈及时了解学情,例如学生兴趣高昂时会激昂陈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着教师课堂设计,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甚至遇到异议时会提出质疑。学生若听不懂或对本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会沉默不语或者窃窃私语。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课堂作业提出疑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问题所在。 B:观其行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听课理解情况及兴趣爱好会有不同表现:发现学生抓耳挠腮,眉头紧皱时就是向教师发出他已听不懂的信号;若学生俯头窥看,时不时瞟一眼老师时就是向老师发出他正在开小车,心不在课堂上;若学生躺在桌上,无精打采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若学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兴趣昂然思维活跃。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行动语言,及每种行动语言反馈信息。 C;察其色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情况,不但会以语言行动形式表现出来,还会以各种表情展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若学生对老师教学感兴趣,学得轻松,他会笑逐颜开,思想轻松;若学生对老师教学不感兴趣,学得吃力,疑雾迷漫,他会眉头紧皱,表情呆滞,目无神韵,情绪低落。 所以老师应当及时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调控措施,这种调控措施不是指责和批评学生,而是调整自己教学方式,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态度,善于聆听学生心声。 2.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情

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学反思

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数学课总体上讲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我们组三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次这样的组内活动,我们总是坐在一起反复的研究。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前两位老师上完课后,我们会针对各自上课的具体情况找出优点和不足。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上的比较轻松,是因为有两位老师前面的基础。 一、成功之处: 1、找准知识的切如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树立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 《简单的数据分析》是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根据目标的要求,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例子——销售矿泉水,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表现的领域和机会,从原有纵向条形统计图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在新问题和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再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和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我吸取了前一位老师的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交流的机会。那位老师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设计以前学习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然后在把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调换位置看看是什么样的,从而来学习新的知识。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自己绘制统计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而且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出符合或不符合,规范或不规范的各种统计图。这时我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设计的。通过实物投影仪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自己说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这样以来,所有的新知识都是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感悟,以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一本书的教学,一套教材的教学还在延续。 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很好地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有反面倾向的回答没有及时的做出纠正。 2、学生在对两种统计图进行对比的时候,教师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有点儿包办代替。没有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设计很好地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竖向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找出异同。通过认真观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果能够在这个环节里突破出来,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也许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信息了。

囚绿记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囚绿记》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一一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 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 生:(专注,面带微笑) 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 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晒太阳呢! 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 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 、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 、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 、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 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 ?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师:哪一段? 生:第七段。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看来时间长了,

囚绿记公开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昌黎六中杜彦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 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三、重难点 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情感教育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感悟标题 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 (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

(二)重点探讨“囚绿” 1、研读第8段 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2、研读9-12段 (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明确: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发现了“生的欢喜”,写出常春藤的固执、生命力旺盛、蓬勃; 后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作者有些不快,写出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和自由;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颜色“青苍--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病态”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发展到可怜、恼怒,滋生魔念。特点:柔弱、固执。 (2)结合“绿”的特点,讨作者赋予“绿”特殊的象征含义。 学生总结:绿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 (3)理清文章思路,以“囚绿”的形式动宾短语来概括情节。 生答:寻--赏--囚--释--怀 (三)仔细品析“赏绿” ※重点赏第5段 朗读第5段,大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加以赏析。 (幻灯展示学生的赏析) 总结炼句答题步骤:首先归纳运用的手法(或抓住关键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最后回答表达的情感(或所起的作用)。 实战演练:(二选一,每句拟定为5分)

数学分析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学校材料)

数学分析学习方法 数学分析是基础课、基础课学不好,不可能学好其他专业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门课就是器。学好它对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是极为重要的。这里,就学好这门课的学习方法提一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习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数学毫无兴趣,见了数学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数学,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须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用兴趣推动学习,而不是用任务观点强迫自己被动地学习数学。 2.知难而进,迂回式学习 首先要培养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不怕挫折,有勇气面对遇到的困难,有毅力坚持继续学习,这一点在刚开始进入大学学习数学分析时尤为重要。 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由于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使得同学们会在学习该课程开始阶段遇到不小的麻烦,这时就一定得坚持住,能够知难而进,继续跟随老师学习。 学习数学分析时要注意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要求不同的地方,否则你学习数学分析就与高等数学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高等数学强调的是计算能力,数学分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材分析、学情、单元教材分析

2020年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6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合格率较高,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感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家庭的支持度不高。本学期除做好家长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 二、教材分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一共八个单元,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单元有3-4篇课文。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栏目。每个单元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导语”为我们点明语文要素,“课文教学”让我们去落实这些要素,贯穿方法指导,“交流平台”帮我们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词句段运用”和“习作”教我们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人文主题:童年往事;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古典名著之旅;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单元,人文主题:家国情怀;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第五单元,人文主题:习作单元,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异域风情;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八单元,人文主题:幽默和风趣;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 识字与写字教学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篇一:减数分裂教学反思在会考复习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才一学期的时间,但是“减数分裂”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原本基础知识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当碰到综合性题目时,特别是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时,他们就不知所以然,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但是会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是一个重点。对于直接接高二班级的我来说,无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复习时,我没有摸清学生的基础,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跟学生复习一遍,再跟有丝分裂进行比较,结果我发现效果很差,后面就我就找了一些课件和flash动画进行演示,学生看似理解了,可当真正进行检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效果也是不好。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利用挂图的形式,终于收到较好的效果。以这些日子的复习,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对减数分裂的实质进行解释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两次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在这里通过复制前后染色体和DNA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在复制时是DNA的复制而不是染色体的复制。 2.“概念的分析”:讲解过程一定要先把几个重要性概念弄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近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3)“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3、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4、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习,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通过测试,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篇二:减数分裂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两个班,采用了相同的教学处理。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但今天的课我忽略了一个重点:染色体数为什么减半?在课后学生都来问,我应该在课堂中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习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习。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