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一、概述动静态光散射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研究与质量控制中。

通过对物质的散射光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物质的粒径、形态、分布等信息,为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动静态光散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利用物质表面、大小、形态等特性对入射光进行散射,并通过检测散射光的强度、方向、偏振等信息来获取样品的相关参数。

动静态光散射在分析物质的粒径、分布、形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 方法动态光散射技术是通过测定样品中散射光强度的随时间的变化来获得样品的粒径分布信息。

而静态光散射技术则是通过测定样品中散射光的强度分布来获取样品的粒径、分布等相关信息。

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样品的物理特性。

三、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药物微粒的粒径和分布分析药物微粒的粒径和分布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口服溶解速度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通过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可以准确测定药物微粒的粒径分布,为药物制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分析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对其有效成分的保存和释放起着关键作用。

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药物微粒的形态和分布来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为药物的贮存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3.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药物微粒的粒径分布,帮助制药企业对药物制剂进行质量监控。

通过对样品的粒径、分布、形态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稳定。

四、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发展趋势1. 多参数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将不仅限于分析粒径、形态等单一参数,而是能够在同一样品中进行多参数分析,为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2. 高灵敏度检测未来的动静态光散射技术将不断提高其灵敏度与精度,能够对微小粒径的药物微粒进行准确的分析,为药物制剂的精细化和微化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药物制剂中的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药物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胶体溶液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制剂形式,具有许多优越的特性。

然而,胶体溶液制剂本身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针对药物制剂中的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胶体溶液制剂的概念和特点胶体溶液制剂是由微粒直径在1-1000纳米之间的胶体颗粒悬浮在一个连续的介质中形成的制剂。

其独特的特点包括高稳定性、均匀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等。

由于其颗粒大小与分子尺度相近,使得药物在其内部能够均匀分布,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

二、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药物性质:药物的溶解度、极性、分子量等物理化学性质与胶体溶液制剂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溶解度较高的药物更容易在溶液中形成胶体颗粒,并且在水相中更加稳定。

2. 胶体颗粒特性:胶体颗粒的粒径、表面电荷、表面活性剂等对制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较小的颗粒尺寸通常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减少沉降作用。

同时,正确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胶体颗粒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3. 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对胶体溶液制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光照会引起药物降解或胶体颗粒的聚集,从而降低制剂的稳定性。

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胶体颗粒的体积变化,引起胶体溶液制剂的破坏。

此外,溶液中pH值的变化也会引起胶体颗粒的凝聚或胶束的解聚,对制剂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三、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的改善措施1. 选择适当的载体和包封技术:选择适当的载体和包封技术可以改善药物在胶体溶液制剂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并减缓药物从胶体颗粒中释放的速度。

另外,通过包封技术,可以有效保护药物并减少药物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2. 优化胶体溶液制剂配方:合理设计配方是提高胶体溶液制剂稳定性的关键。

选取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辅料和稳定剂,并进行优化的比例配比,可以增强胶体颗粒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估与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估与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估与提高方法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估与提高方法引言:药物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在特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质量、效力以及物理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稳定性评估与提高方法是药物制剂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制剂稳定性评估的方法以及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旨在为药物研究者和制药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制剂稳定性评估方法1. 理化性质评估法理化性质评估法主要通过测定药物的溶解度、粒度分布、晶型转变、物相变化等参数来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溶解度评估药物在不同温度、酸碱度和溶剂条件下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药物的溶解度,可以判断药物的稳定性。

(2)粒度分布评估粒度分布是药物微粒大小的分布情况,药物颗粒的大小与其表面积有关,表面积增大会加速药物的氧化、光解以及水解等反应。

因此,通过测定药物微粒的大小分布,可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3)晶型转变评估药物晶型转变是指药物在条件改变下晶体结构的变化,如多晶相转变成单晶相等。

不同晶型的药物在稳定性上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研究晶型转变可以了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情况。

(4)物相变化评估物相变化主要指药物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形态改变,如溶液浓缩结晶、晶体碎裂、溶液泡沫等。

这些物相变化可能会导致药物的稳定性降低,通过观察物相变化的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2. 药理学评估法药理学评估法是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效果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通过给动物或人体灌服药物,观察和测定其药效、代谢产物等指标,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情况。

3. 动态评估法动态评估法是指通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变化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实际使用情况,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

二、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基质和溶剂在制药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基质和溶剂是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关键。

中药制剂分析含量测定

中药制剂分析含量测定

中药制剂分析含量测定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析工作,它用于确定中药制剂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和实验步骤。

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分析方法两大类。

化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测定中药制剂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滴定法、比色法、显色反应法、光谱法、色谱法等。

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滴定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来测定中药制剂样品中其中一种成分的含量。

它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适用于多种中药成分的含量测定。

比色法是通过比较溶液的颜色来测定其中其中一种成分的含量。

一般是将样品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较,用颜色的深浅或者吸光度的大小来确定其含量。

比色法适用于颜色明显的中药成分的含量测定,如黄酮类、黄醌类、鞣质类等。

显色反应法是利用染色剂与中药中的特定成分发生显色反应,从而测定其含量。

常见的显色反应有碘酸反应、邻氨基苯磺酸反应、重铬酸盐反应等。

显色反应法适用于含氮物质、鞣质类、游离胺类等成分的含量测定。

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吸收、散射和发射光谱来分析和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

色谱法是将中药制剂中的成分分离并定量测定的方法。

常用的色谱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广泛用于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它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

物理分析方法是通过物理性质的测定来确定中药制剂中成分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比重法、测定固体颗粒尺寸的微粒分析法、测定其中一种物理性质的方法等。

比重法是利用密度的性质来测定中药制剂中其中一种成分的含量。

它通过测定制剂的比重来估计该成分的含量,适用于比重稳定的中药成分含量的估算。

微粒分析法是通过测定中药制剂中的固体颗粒尺寸来间接判断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体颗粒尺寸与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中药制剂。

医学专题微球主动靶向经皮给药制剂

医学专题微球主动靶向经皮给药制剂
❖ 热熔法分挤出法和压延法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膜材的改性
为了获得适宜膜孔大小(dàxiǎo)或一定透过性的膜材, 在膜材的生产过程中,对已制得的膜材需要进行特殊 的处理
溶蚀法 用适宜溶剂浸泡膜材,溶解其中可溶性成分,可以 (kěyǐ)得到具有一定大小膜孔的膜材料;或者在加工薄膜时,加 入一定量的可溶性物质作为致孔剂
▪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凝胶膏剂(原 名:巴布剂)和贴剂,还有涂剂、气雾剂、
喷雾剂、泡沫剂和微型海绵剂。
▪ 本章仅指贴剂,已经上市产品见书P452
▪ 表21-1
第三页,共四十二页。
二、特 点
❖1)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2)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3)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者生理效应 ❖4)延长(yáncháng)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5)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 靶向制剂(zhìjì):指将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或者全身 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毒付作用、提高药品的 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 靶向制剂三要素: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 物降解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三、经皮给药贴剂的辅助材料
▪ (一)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 指那些 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粘胶材 料。起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jiēchù)以及药库、控释 等作用 溶液型压敏胶:应用最广,溶于有机溶剂中
表面(biǎomiàn)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第18章 第四节:微囊与微球

第18章 第四节:微囊与微球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常与明胶配合作复合囊材(CMC-Na︰明 胶= 2︰1)
2.甲基纤维素(MC): 用 量 为 10-30g/L , 亦 可 与 明 胶 、 CMCNa、聚维酮(PVP)等配合作复合囊材
3.乙基纤维素(EC): 遇强酸易水解,不适宜强酸性药物
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 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药物凝聚成 囊的方法。 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39
(1)原理
将溶液pH调至明胶的等电点以下使之带 正电荷(pH 4-4.5),阿拉伯胶仍带负电, 由于电荷互相吸引交联成正负离子的络合物, 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加甲醛 固化即得。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4.纤维醋法酯(CAP): pH>6时溶解可单独使用(30g/L左右) 或与明胶配合
5.羟丙甲纤维素(HPMC): 能溶于冷水成为粘性溶液 不溶于热水,长期贮存稳定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
1.非生物降解囊材: ①不受pH值影响的囊材有聚酰胺、硅橡胶
等 ②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的囊材有聚丙烯酸
常用的凝聚剂有各种醇类和电解质。 a.非电解质作凝聚剂:碳链愈长愈易凝聚; b.电解质作凝聚剂:
阴离子对胶凝起主要作用,强弱次序为: 枸橼酸>酒石酸>硫酸>醋酸>氯化物>硝酸>溴
化物>碘化物 阳离子也有胶凝作用,电荷数高胶凝作用强。 Na2SO4作凝聚剂,明胶溶液都易凝聚与pH无关。
②成囊的pH
不同明胶分子量、不同凝聚剂、成囊的pH不同
用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制备。 将地西泮分散在40g/L的EC丙酮溶液中,再于液 状石蜡中分散成O/O型乳状液,加蒸馏水(非溶剂) 使EC凝聚成囊,洗涤、干燥后得EC微囊,其载药较 大,释药较慢。

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

子分布于微粒周围,微粒表面的离子和靠近表面的
反离子构成了吸附层。

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电荷为零处形成微粒的
扩散层。
• ζ电位: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电荷为零处的电位差, 为动电位。
• ζ电位与微粒大小、电解质浓度、反离子水化程度有 关
19
/ r
微粒越小,ζ电位越高
微粒的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其他性质
2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1. 提高溶解度、溶解速度,生物利用度提高。 2. 增加分散性和稳定性。 3. 体内靶向性 4. 缓释作用、降低毒性 5. 提高体内外稳定性
3
第二节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性质
• 性质包括动力学、光散射、电学、稳定性。
※ 主要讨论与用药安全、体内吸收、分布、 发挥药效有关的性质。
17
五、微粒的电学性质
• 微粒带电原因:电离、吸附、摩擦。
(一)电泳(electro phoresis)
• 定义:微粒分散系中的微粒在电场作用 下,向阴极、阳极做定向的移动。
• 微粒受力:静电力、摩擦力
E / 6r
粒子越小,移动越快
18
(二)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微粒表面带同种电荷,通过静电引力,使反离
20
第三节 微粒分散系的稳定性
微粒分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 • 1.化学稳定性; • 2.物理稳定性(粒径变化、絮凝、聚结、乳
析、分层等); • 3.生物活性稳定性(生物活性、过敏性、溶
血); • 4.疗效稳定性(疗效是否随贮存而变化); • 5.毒性稳定性(急毒、慢毒是否随放置变化)。
21
一、热力学稳定性
• 在癌症的化疗中,将较大微粒进行动脉栓塞, 治疗肝癌、肾癌等,已显示其独特的优点。

第十八章_药物制剂分析

第十八章_药物制剂分析
(二)药物制剂鉴别的特点
用合格的原料药制备,故原料药的检查项目在制剂 分析中一般不再重复;主要检查制剂在制备或贮存过 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 以相应原料药的鉴别为基础,要考虑辅料的影响。 p468:例3、4
(三)药物制剂检查的特点
1. 杂质检查 制剂制备和储藏过程中可能产生(原料药未控制的杂质) 的杂质; 制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可能增加的(原料药已控制的杂 质)
2010ChP重量差异检查方法
(1)取供试品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
(2)分别准确称定每片的重量;
(3)计算每片片重与平均片重差异的百分率。
重量差异限度
平均重量 0.3g以下 0.3g或0.3g以上
差异限度 ±7.5% ±5%
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出
(五)无菌
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含有活菌
无菌检查的实验条件:环境洁净度10000(B)级下 的局部洁净度100(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全 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检查 中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
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和直接接种法,都由阳性 对照、阴性对照和供试品三部分组成。
方法 (1)狭小检测区域 (2)微粒阻挡入射光 (3)信号强度变化 (4)信号频度变化
显微计数法
方法 (1)抽滤、洗涤 (2)干燥 (3)显微测量(100×)
判定依据 (1)标示量100ml以上:每1ml中10um以上微粒不超过12 个,25um以上微粒不超过2个; (2)标示量100ml以下:每个供试容器中10um以上微粒不 超过3000个,25um以上微粒不超过300个。
(二)渗透压摩尔浓度
什么是渗透,渗透压(p476)? 检查对象:凡处方中添加了渗透压调节剂的制剂 方法:测量溶液的冰点下降来间接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方法探讨高晓黎1Ξ,季兴梅1,谢瑶芸2,汤建安2(新疆医科大学

1药学院药剂教研室,2电镜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制样方法对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的影响。方法:制备含有乳剂的琼脂小胶囊,

分别采用醋酸铀直接负染法、锇酸固定法及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观测去氢骆驼蓬静脉注射用乳剂的微观形态;分别采用负染法和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观测替加氟脂质体的微观形态。结果:先制备琼脂小胶囊,再用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后染色,可得亚微型静脉乳的清晰图像;采用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可观测脂质体微粒的三维结构构象,成像清晰。结论:应用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时,可根据观测对象特点,灵活选择制样方法。关键词:透射电镜;微粒给药制剂;静脉乳;脂质体中图分类号:Q2336;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3)0220117203

微粒给药制剂因其自身的物理靶向性,具有定位浓集、控制释药的特性,已引起药剂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1。其质量控制除要符合有关制剂通则的规定外,还有自身特殊控制项目,其中形态观测和粒径分布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但粒径小于2Λm时须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进行观测。为考察不同制样方法对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制样方法进行了探讨。1 材料与仪器1.1 材料 去氢骆驼蓬碱静脉注射用乳剂(自制),替加氟脂质体(自制)。1.2 仪器 100CX2󰂫型电子显微镜(日本)。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静脉乳 将生物体系电镜样品常用的固定与染色技术运用于乳液样品的制备上,对文献2报道的方法进行了改进。2.1.1 样品制备方法 用直径1mm的细玻棒沾取3%琼脂浆,将其覆盖在玻棒表面上,待冷却后,缓缓从玻棒上剥离琼脂薄膜形成的小胶管,抽出玻棒的同时将乳剂吸入小胶管中,将小胶管平放在玻片上,两端各滴1滴热琼脂浆封口,凝固后用刀片修整成1~2mm长的内含乳剂的琼脂小胶囊。2.1.2 样品固定方法2.1.2.1 无固定——直接染色法3 将被测乳剂滴在有支持膜的铜网上,稍候,滴1滴戊二醛溶液在铜网上,固定,漂洗,待快要干燥时,滴上醋酸铀溶液染色,20min后,电镜观察并照相。可见粒子聚集在一起,无法测量单个粒子(图1.a

)。

2.1.2.2 锇酸固定法2 按上法制备含有乳剂的

琼脂小胶囊,将小胶囊置于2%锇酸中固定2h,

70%~100%的丙酮梯度脱水,浸透,环氧树脂(E2

pon812)包埋,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铀染色,电镜观察并放大1.3万倍照相,清晰可见单个乳粒,但反差较小,粒子边缘界限较模糊(图1.b

)。

2.1.2.3 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 同上制备含有乳剂的琼脂小胶囊,随即将小胶囊浸泡入4%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h,磷酸缓冲液漂洗,1%锇酸固定1

h,漂洗,50%~100%的丙酮梯度脱水,浸透,环氧树脂(Epon812)包埋,切片,醋酸铀染色,电镜观察

并放大1.3万倍照相,可见乳粒边缘界面清晰,膜结构清楚,反差大,图像质量好,推断乳滴边缘排列着磷脂等复合乳化剂的分子层(图1.c

)。

a.直接染色法 b.锇酸固定法 c.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图1 去氢骆驼蓬碱静脉乳电镜照片

711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2003Apr.,26(2

)

Ξ作者简介:高晓黎(1962-),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2.2 脂质体观测2.2.1 负染法 通过加强标本外周密度而使生物标本显示出负的(即较透明的)反差。用以增加反差的是重金属的盐类溶液,其在标本的外周形成均质的电子不透明的环境(图2.a)。2.2.2 冷冻蚀刻法 冷冻蚀刻技术主要由6个连续制备步骤组成:(1)标本的预处理;(2)用快速冷冻的物理方法使标本固定;(3)用预冷的刀将冻结的标本切断或裂开;(4)断裂面的蚀刻(即在真空中使冰升华);(5)对蚀刻过程暴露出的凹凸不平的表面用蒸发铂碳混合物等进行复型;(6)标本熔化后将复型漂在水面上,清洗掉附着的材料和污染杂质(图2.

b)。

由图2可见,负染法对微粒的分离效果不好,且只可见模糊外形,无法看清内部构型。而冷冻蚀刻技术,可清晰看见球形或椭圆形的脂质体结构,沿断裂面脂质体的凹凸情况不同,结合粒径结果可推断,制剂中主要为大单层脂质体。

a.负染法 b.冷冻蚀刻法图2 替加氟脂质体电镜照片

3 讨论目前观测生物材料超微结构主要通过3种不同的标本制备技术,即超薄切片、负染色和投影技术,

运用于药剂学微粒给药制剂时,主要采用负染法4。由于负染法成像原理至今不甚清楚,制样成功率难以把握,因此对传统负染方法进行改进后用于观测亚微型静脉乳,取得良好结果,电镜图像清晰,反差大,制样成功率高。但由于负染法制样过程中使用重金属盐类溶液,样品还要经过干燥过程,当应用于脂质体这类比较脆弱的结构时,很难成功。因此将冷冻蚀刻技术应用于样品制备过程4,此技术不需要化学固定和脱

水,只需用快速冷冻的物理方法使标本固定,用预冷的刀将冻结的标本切断,将断裂面进行蚀刻,而且由于断裂沿结构上脆弱的途径进行,可清晰的观察微

粒内部的三维结构构象。标本超微结构避免了重金属盐的损害,也不会因干燥而致人工皱缩,制样成功率高。因此用透射电镜法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时,应根据观测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样本制备方法。参考文献:

1 ChambinO,BerardV,Rochat2GonthierMH,etal.Dryad2

sorbedemulsion:dissolutionbehaviourofanintricateformu2lation[J.IntJPharm,2002,235(122):169.2 DuPlessisJ,TiedtLR,VanwykCJ,etal.Anewtransmis2

sionelectronmicroscope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parti2clesizeinparenteralfatemulsions[J.IntJPharm,1986,34:173.3 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教研室编.胶体与界面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4 洪涛.生物医学超微结构与电子显微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48.

[收稿日期:2002207211

Discussiononmethodofemploying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toobserveparticlesmedicationagentsGAOXiao-li,JIXing-mei,XIEYao-yun,etal(DepartmentofPharmaceutics,SchoolofPharmacy,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Urumqi83005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nfluenceofdifferentsamplemakingmethodinobservationofparticlesdrugmedicationagentwith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method.Methods:Withmakingagarmicrocapsulescontainingemulsionatfirst,negativestainingtechniqueusinguranylacetatedirectly,tech2

811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2003Apr.,26(2

)niqueusingosmiuetetroxidefixed,andtechniqueusingglutaraldehydeandosmiuetetroxidefixedwereemployedtoobservemicrocosmicformofharmineintravenousemulsion;negativestainingtechniqueandfreeze2etchingtechniquewereadoptedtoobservemicrocosmicformoftegafurliposome.Results:Darityfigureofsubminiatureintravenousemulsionwasobtainedwithmakingagarmicrocapsulefirstlyandstain2ingafterdoublefixingwithglutaraldehydeandosmiuetetetroxide,thenthree2dimensionalstructurecon2formationwasabstainedwithmakingsampleusingfreeze2etchingmethod.Conclusion:Whenusingtrans2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oobserveparticlesmedicationagents,wecanchoosesamplemakingmethodfreelyaccordingtocharacteristicsofobjectivesabserved.Keywords: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particlesmedicationagents;intravenousemulsion;liposome

两种指标均匀设计优选麻石颗粒提取工艺的比较周 慧1Ξ,李 军1,孙殿甲1,寇耀红1,高志燕2(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铁路局中心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指标优选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分别以药效学指标降温曲线下面积和化学成分栀子苷及葛根素含量为指标,优选麻石颗粒的提取工艺,并对两种提取工艺进行降温作用的比较。结

果:以降温曲线下面积为指标优选的提取工艺降温作用更好。结论:用药效作为指标筛选的提取工艺更为可靠。

关键词:麻石颗粒;提取工艺;降温曲线下面积;化学成分;均匀试验中图分类号:R94;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3)0220119203

麻石颗粒是由麻黄、石膏、葛根、薄荷、苦杏仁、蝉蜕、连翘、青蒿、栀子、忍冬藤、甘草等11味中药组方制成的新中药复方制剂。该方取仲景《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与葛根汤方义,主要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痰稠等病症,疗效显著,降温作用尤其突出。本研究分别以降温曲线下面积AUC和化学成分栀子苷及葛根素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实验优选了提取工艺条件,对两种提取工艺进行降温作用的比较。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 HITACHIL27000型液相色谱仪(日本生产;包括L27100型双泵,L27300型柱温箱,L27400型紫外可见检测器,D27500型积分仪);CSF225023型超声波清洗器(济宁超声电子仪器厂);电热恒温干燥箱(淄博电热电器厂);DT2100单盘光电分析天平(北京光学仪器厂);MC23电子体温计(OMRON,日本)。1.2 试药 乙腈为色谱纯(一级),水为重蒸水,葛根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075229907),使用前置于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栀子苷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使用前置于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伤寒VI多糖菌苗(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2 方法与结果2.1 均匀试验筛选提取工艺2.1.1 试验指标1——降温曲线下面积(AUC) 取体重为(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