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时回采探讨(正式版)

合集下载

关于煤矿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的浅谈

关于煤矿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的浅谈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7期541 上行开采判定方法的不足与规则1.1 方法与不足比值判别法。

这个方法是确定煤层的开采高度后,用它除以煤层之间的层间距,根据得到的数值,分析开采是否具有可行性。

且该方法经过实践,会用采动影响系数给出最后的判断。

这个方法虽然便于操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分析中未针对特定的煤层条件,设计内容宽泛,以及煤层的层间距为最小值,最大值、解放层的范围不明确。

“三带”判别法:该方法主要适用的工作面是长臂垮落的工作面,以及采集深度与高度是25∶1时,在整个工作面划分出影响区、弯曲带等。

用这个方法判断的目的是,保证上部每层的连续,而若想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满足的要求是,冒落带内的岩层是破碎的,岩层不连续,开采中各结构无法保持完整。

它操作中的不足是,冒落带宽度的计算盲目,未贴近煤层的基本情况。

围岩平衡分析法:它的使用,是为保证上层媒体的连续,而根据该方法现有的思路,认为下部煤层靠近关键的岩层,这部分岩层被称作是关键层,满足这个条件后,可以用上行开采的方式开采,但其仍会受到限制。

我国很多煤层开采中,都呈现出了大采高的特征,且大部分采高都在下部煤层内,增加了下部煤层的覆盖面,上部媒体的连续很难保证。

数据统计分析法:这是根据矿区内的综合数据,运用方程计算,求出煤层之间的层间距。

它的不足是,计算机中会借鉴过多的经验,缺少针对性,增加了操作的局限性。

1.2 规则其规则是上行开采判定准则,这个准则的制定,是以保证上部每层的安全开采为前提,减小下部煤层开采对其的影响,保证媒体的连续。

2 可行性分析文章对开采可行性的分析,是以某煤矿为例,结合计算,分辨操作的可行性。

2.1 煤矿基本情况该煤矿共有三层矿层,由上至下的顺序是5-1、5-2、8,在最上的煤层内,存在次要可开采层,它的厚度在0.25到3米之间,为中厚,它的顶板与底板有同有三种岩石类型,包括泥岩、砂质岩、砂岩。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间距在0.55到7.6米之间,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的间距是29.7到62.7米之间。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篇一: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20XX年元月份生产技术例会纪要元月18日上午,7月19日下午,杨荣明副总经理在公司十一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7月份搬家倒面例会,生产管理部、机电管理部、总调度室、设备管理中心、维修中心、物供中心、生产服务中心、大柳塔矿、补连塔矿、榆家梁煤矿、乌兰木伦矿、石圪台矿、锦界煤矿、布尔台矿、柳塔矿、万利一矿、寸二矿、唐公沟矿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20XX年8月份各矿井搬家倒面作业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现就20XX年8月份相关矿井综采工作面推进度、矿务工程准备和搬家倒面工作做如下安排,请生产服务中心、相关矿井和部门严格遵照执行。

一、搬家倒面工作相关事宜要求1、为提高会议质量,缩短会议时间,要求机电管理部要在会议前组织设备管理中心、维修中心、物供中心等单位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近期安装综采工作面配套设备的到货时间、维修进度及出厂时间,保证工作面按计划准确安装。

2、目前各矿井基本能够按照标准要求施工回撤通道锚索,但仍然存在个别锚索施工不规范的问题,生产服务中心要根据锚索支护情况合理进行垛式支架支护,确保锚索不被垛式支架压坏从而失去支护效果。

3、对于寸草塔二矿22111-2面安装1.4米电滚筒问题,由机电管理部负责追查落实并报相关领导。

4、针对维修中心提出近期维修中心支架立柱维修量大,不能满足支架维修需求,建议将部分立柱外委修复问题,由机电管理部、设备管理中心根据设备配套情况,拿出立柱外委修复计划,报公司确定。

5、对于大柳塔矿22101面上供电线路铁塔加固和补连塔矿12404面上养殖场搬迁问题,由公共关系部加快与地方协调力度,尽快落实,保证工作面正常推采。

6、关于大柳塔矿22614工作面部分液压支架出现串液、漏液等问题,设备管理中心要到现场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解决方案,并尽快组织落实,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7、针对目前个别矿井皮带基础坑深度不够、坑内杂物多、施工尺寸不标准问题,要求各矿井要严格按照生产管理部下发的搬家倒面矿务工程标准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筠连矿区近距离煤层回采期间下部煤层矿压浅述

筠连矿区近距离煤层回采期间下部煤层矿压浅述

筠连矿区近距离煤层回采期间下部煤层矿压浅述摘要:近距离煤层开采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筠连矿区为典型近距离煤层开采。

由于煤层距离近,下部煤层开采及掘进将受上部煤层影响;为解决新维煤业公司在近距离煤层回采及掘进过程中安全及巷道维护,结合现场与数据进行分析,详细阐述筠连矿区在筠连矿区中矿压分析办法及结论。

通过结论可以为矿井下步工作面巷道施工提出更好的方案。

关键词:煤矿;近距离煤层;矿压观测;安全、高效1近距离煤层开采定义与研究意义1.1近距离煤层定义:近距离煤层开采是指井田开采范围内相邻两煤层的层间距离较近,且开采时相互间具有显著影响的煤层。

1.2研究意义近距离煤层下部煤层开采及掘进将上部煤层矿压的影响,在采掘接替安排不当时下部煤层巷道将出现因矿压导致巷道变形,将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及矿井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工程背景新维煤业新场井位于筠连矿区内,新场井含煤地层为宣威组上段,其中含煤有十余层,主要回采煤层为2、3以及8号煤层,3号煤与2号煤间距5.1 m,8号煤与3号煤间距26.36 m,选取3号煤层回采期间对下部8号煤层进行矿压分析。

矿井煤层开采顺序采用下行开采,3110工作面煤层采用综采工艺进行回采,机风两巷采用金属三节棚进行支护,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空区采用全部垮落法进行处理;8106皮带巷位于3110工作面下部8号煤层中,8106巷道施工为矩形巷道,在采用“锚网索”支护,3110工作面在回采前8106工作面已完成施工,8106皮带巷满足矿压观测条件。

3 矿压监测断面布置新维煤业根据矿井现有技术设备、煤层层间距及现场巷道支护方案,在8106皮带巷布置三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之间相距20m,分别布置在里程250m、230m、210m位置。

矿压观测主要内容有:巷道围岩变形量、巷道锚杆受力特征、顶板岩层离层状况。

巷道变形量:在8106皮带巷三个监测断面布置围岩变形观测站(即采用十字围岩观测法),对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量观测,收集在3108工作面回采期间8号煤层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析巷道变形随上覆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

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分析

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分析
开采引起 的动压冲击及主要岩移影响 , 同采引起 但 的应力集中显现是不可避免 的, 并且对上下煤层均 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当然 , 错距越大 , 影响越小 , 尤其 突出的缺点是因为错距 相对较大 , 在上煤层采空区 下部的下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受动压影响的时间较 长 , 道 的维护 时 间长且 维护 长度大 。 巷
维普资讯
问题 探 讨
近距离煤层 同采合理错距分析
李 洪 , 马全礼 , 献文 耿
( 山东科技 大学 资源 与土木工程 系, 山东 泰安 2 1 1 ) 70 9 摘 要: 近距 离煤层 同采的关键 在于合理错距 的选择 , 以临沂东 山矿业有限公 司新 驿煤矿 3t和 3匕煤层 。 2
实际 上 , ( ) 式 1 中影 响同采错 距 的主要 因 素是
值 , 值主要取决于周期来压步距 , £ 根据新驿煤矿首 采面 1 1 3 面的矿压观测 , : 0 3 煤层老顶初 次跨 落步
距为 1 i, 3 n 周期来压步距 为 6i, 来压显现不 明显 , n
但3。 煤层工作面的矿压参 数 尚不清楚 , 参照邻 近
面错距过小 , 这个最小距离 i 可按式 ( ) 1 确定。同 采工作 面错距 见 图 1 。
矸, 顶板岩性不稳定 , 大部为泥岩 , 局部为中细砂岩 ; 3 : 层 的煤 层 厚 度 为 1 7~2 7 m, 均 厚 度 煤 . . 平 22m, 部 含 一 夹 矸 , 板 大 部 分 为 泥岩 , 部 为 . 底 顶 局
中图分类号 :D 2 . 1 T 83 8 文献标识码 i B 文章编 号 :0 5 2 9 (0 6 0 — 0 9 0 10 - 7 8 2 0 ) 6 0 2 — 3
1 问题 的提 出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2篇)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2篇)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四台矿404盘区10#层于xx年底开采结束,为保证盘区正常接替,必须开采404盘区下部11#层。

404盘区10#层与11#属极近距离煤层,层间距不稳定。

我矿从科学合理的盘区开采设计到首采面8423工作面掘进、开采的成功完成,总结出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

1盘区概况11#层404盘区所处的开采水平为1045水平,上部10#层均已回采结束,盘区走向长度1340m~1770m,倾斜长度1180m。

煤层包括11#层和盘区中部1000m段11#层与12-1#层合并层,厚度2.0m~7.4m,平均厚度4.0m,煤层倾角10~60,平均30,煤层与10#层层间距0.4m~1.5m,平均1m。

404盘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有陷落柱4个,断层分布较密集。

11#层顶板为粉细砂岩互层、层理、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差,掘进和回采时顶板不易维护,易发生漏顶事故。

2、开发方案说明2.1盘区巷道布置10#层、11#层盘区巷道采用联合布置方式,开采11#层时,利用现有的开采10#层已布置的3条沿南北向布置的盘区巷,平行1045轨道大巷依次布置轨道巷、盘区皮带巷、盘区回风巷。

盘区轨道巷、盘区回风巷布置在10#层,盘区皮带巷布置在11#层。

顺槽巷倾斜布置,即东西向布置。

如图1所示。

2.2上下顺槽内错距的确定11#层受上覆10#层采空区及层间距的影响,根据上部采空区塌落稳定后采空区及巷间煤柱的压力传递范围,同时结合同煤集团公司王村矿近距离煤层开采经验,选择11#层工作面与10#工作面内错式布置。

根据顺槽平巷矿山压力显现规律,11#层顺槽在其与10#层层间距确定的情况下,应布置于压力的传递影响角以外,压力影响角与煤层倾角、层间岩石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当煤层倾角小于250时,压力影响为250~450,11#层上覆10#层煤层倾角一般为00~80,所以上下顺槽内错距应按水平煤层压力影响范围公式计算:3、首采面8423工作面开采情况3.111#层8423工作面基本概况11#层8423工作面相对上部10#层8423工作面内错布置,两顺槽均内错4m,工作面走向长度1510m,可采长1368m(前窑村保护煤柱142m),工作面倾斜长度134m。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联合开采安全错距的研究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联合开采安全错距的研究

全、高效生产得到保证。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联合开采;安全错距
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afety Distance of Joint Mining in Close Coal Seam Face
Li Jianguang
(Shanxi Lingshi Huayuan Coal Industry Co., Ltd., Shanxi, 031300) Absrtact:Because of the small distance between the coal seam groups, the mining of the upper coal seam has an impact on the lower coal
响,工作面承压力加大,预设煤柱预承载与采空区域垮落矸石在下位煤层上侧。据实验表明,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实际开采时,不同工作面
错距条件下的应力分布与覆岩运移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山西灵石华苑煤业有限公司9#、10#两煤层联合生产实际为背景,分析工作面
安全错距的留设过程,最终确定9#、10#两煤层工作面安全错距为35-45m。在此错距条件下,上下工作面相互采动影响较小,工作面的安
3.工作面安全错距分析 本文对工作面安全错距分析,主要从三方 Nhomakorabea进行论述:
首先,将煤层开采工作面定位在10#煤层时,9#煤层顶板的冒 落稳定与减压区的开采设计;其次,9#煤层开采时对底板损 坏的规律与特点;最后,分析不同错距的覆岩移动特点。
(1)9#煤层工作面顶板冒落稳定后和减压区的开 采
9#煤层工作面开采不断延伸的时候,顶板也发生变化, 不断垮落、压实,在此矿山压力逐渐稳固,9#煤层顶板垮 落、压实后矿山压力稳定,开采10#煤层,此时的安全错距 为: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布置方式及错距研究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布置方式及错距研究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布置方式及错距研究作者:姚鹏飞来源:《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目前在许多矿区,均赋存有近距离煤层或煤层群。

近距离煤层间距较小,其中一层或多层煤的开采对相邻煤层影响较大。

在相邻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剧烈矿压显现情况,巷道稳定性差。

为了减弱近距离煤层同采时的矿压显现情况,选择合理的工作面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工作面布置方法、巷道支护措施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

近距离煤层多采用下行开采方式,上、下工作面需错开一定距离,保证下层煤巷道围岩处于低应力水平,有利于工作面的回采,但由于煤层条件不同,所需合理错距也有着较大差异。

本文以山西某矿地质条件为基础,对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及合理错距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相似条件矿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矿井概况山西某矿开采煤层分别为9号、10号煤层,9号煤层平均厚度1.2m,倾斜角度为4°,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3m,倾斜角度为6°,两煤层间距平均为5.4m,层间岩层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为主。

9号位于10号煤层上方,埋深平均为300m。

9号煤层与10号煤层工作面采用同采开采方式,由于两层煤层间距较小,上层9号煤的开采必定会在顶板局部形成应力集中效应,导致下层煤开采应力水平过大,因此下层10号煤工作面布置需避开高应力区。

2 上层煤开采对底板的破坏分析近距离煤层多采用下行开采方式,这是因为工作面开采对顶板的破坏程度要大于对底板的破坏程度。

上层煤开采过后,会在周围岩体产生支承压力,当压力大于底板岩体的承载能力时,岩体将发生破坏,形成塑性破坏区。

图1为工作面开采后底板的破坏分析模型图。

9号煤层工作面采高为1.2m,工作面开采在底板的应力集中系数取为2.9,煤层内摩擦角为27°,埋深平均为300m,容重取为24kN/m3,将各参数带入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到工作面对底板的塑性区破坏长度为3.9m,在底板的最大破坏深度为9.1m,对煤壁处底板的水平破坏长度为7.5m,采空区后方的破坏长度为25.6m。

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支护力学过程浅析

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支护力学过程浅析

2 1 第6 0年 期 1
深度 / = 4 m, 4 86 则单根钢丝绳荷重 : 0
东 舛技 撼爰
∑B=0, R^×4 3 . 8—5 4×2 5 . 1=0
1 0 9
Q=Q + 册 ・ o 75 4 03× 4 18 0 g 0 P H = 30+ .9 8 6= 0 0 k
则 : = 0 9k R 3 . N

收稿 日期 : 1 … 2 1 2 1 1 3 0
( 水平方 向位 移场 图 a )

( 垂直方 向位 移场 图 b )
图 3 上顺槽支护方案位移场分布图
对称变形 , 表现在 非工作 面侧 的帮部位 移量较 工 主要 作面侧的帮部位移量 要大 , 底板 的垂直位 移分布 也 顶
图4 上顺槽破坏场分布图
呈现 出明显的非对称性 。 ( )破 坏场分 布规律分析 2 从图 4可 以看 出: 巷道掘进后 , 在注浆锚杆 的浆液 有效 加固碎 裂围岩 的基 础上 , 注浆锚 杆提供 对加 固圈 内围岩的主动支护 , 巷道 的塑性 区的发展从 掘进 时就 得到有效地遏 制 , 因此 , 道周边 围岩 的塑性 区较 小 , 巷
21年 期 01 第6
童媳晨 科技
1 0 7
近 距 离煤 层 采空 区下 回采巷 道 的支 护力 学过 程 浅析
范爱文 , 思德 , 金 韩洪举
( 兖矿集 团南屯煤矿 , 山东 邹城 23 1 ) 7 5 5


通过分析 回采巷道的支护力 学过程 , 出 理的支 护工况 , 提 合 确定相应的支护参数 , 研究其 护的可靠性 和支护效果 , 更有 效的促进巷 支护效果 支护力学
1 支 护 力学过 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5799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
时回采探讨(正式版)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编订人:某某某
审批人:某某某

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时回采探讨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
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
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 上、下层同采方案的提出

根据全国其它矿务局的实际开采,曾有过厚煤层
进行分层开采,分层间铺网人工制造假顶进行上、下
层同采过;而滴道煤矿十一井二斜右8路34
#层,根据所揭露的煤岩层赋存条件,在8路~9
路34
#层外部,夹石厚度超过0.5m以上时,下分层已
有一层0.5~2.5m的顶板,34
#上、下层煤同时进行回采方案是可行的。
2 方案设计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首先,在二斜9路沿34
#下分层进行掘送大巷至边界,送切割上山,进
行回采;当夹石小于0.5m时,以此为界,9路34
#层里部200m进行采全层,外部所剩500m进行
上、下层同时回采,回采布置如图1。
上分层巷道布置:在34
#下分层掘斜上,见34
#上分层后,沿34
#上分层掘送上分层切上,然后,在切上以外距
切上60m处重新掘斜上、顺槽,并与切上贯通;回采
时,顺槽设一部SGW-40T/60刮板输送机运输,斜上
采用搪瓷溜子直接搭接在平巷胶带输送机,通过胶带
输送机运至煤仓;斜上、顺槽超前工作面。
34
#下分层直接掘切上,并滞后34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上分层工作面40~60 m进行回采,如图2。
3 顶板压力计算及支护设计
3.1 上分层顶板压力计算

图1 回采布置平剖面图
图2 上下分层回采步距剖面图
(1)顶板压力
P=1/(K-1)H·K₁·K₂=8.98MPa
式中 P——顶板压力MPa;
K——顶板岩石冒落后的碎涨系数;
H——最大采高;
ρ——顶板岩石冒落高度范围内的平均容重;
K₁——动载系数,取1.3~1.6
K₂——悬顶、片帮系数;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K₂=(L₁+ L₂+ L₃)
L₁=1.17
(2)支护密度(强度)
工作面的理论支护密度n₁=P/?·c=0.32
式中 P——计算顶板压力;
?——单体液压支柱额定阻力;
c——单体液压支柱性能参数。
工作面的实际支护密度
n₂=N/(L₁·E)=1.11
式中 N——最大控顶距内最小支柱根数;
L₁——作业规程规定的最大控顶距;
E——工作面柱距
(3)安全系数(n)
n= n₁ /n₂=3.53>2
3.2 下分层顶板压力计算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下分层的顶板压力为夹石灰石的重量与上分层冒
落高度范围内岩石的重量之和。
(1)顶板压力
P₂=P+ P₂=16.18~31.48
(2)工作面理论支护密度
n₁=P2max/( ?·c)=1.104
(3)工作面实际支护密度
n₂=N/(L₁·E)=2.22
(4)安全系数
n= n₁ /n₂=2.01>2
通过以上计算,上分层选择四排单体液压支柱支
护顶板,下分层选用四排对柱支护顶板是能够满足支
护要求的。
4 上下分层回采步距的确定
根据回采6~8路34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上分层时,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8~12m,采后
30~40m,顶板趋于稳定,为避免上分层采后动压对
下分层工作面造成影响,选择下分层工作面滞后上分
层工作面40~60m进行回采。
5 掘送巷道及回采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1)沿34
#下分层掘送大巷时,采用锚索支护顶板,当夹
石小于0.3m时,顶板留不住,以34
#上分层顶板为大巷顶板,沿全层掘送,可能造
成巷道中高达3.0m左右,给以后回采造成一定的困
难。
(2)34
#上分层斜上、顺槽掘送时须单独由掘进队超前
施工,并且回风流串联上、下分层工作面。
(3)工作面上巷(右8路34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层大巷)由于是沿34
#上分层掘送,采34
#下分层时,须掘1~2m立眼与上巷贯通。给上
出口运料、运设备、行人、供电造成一定的困难。
(4)上分层回采后,采后动压可能给下分层顶
板造成裂隙,给下分层回采带来困难。
(5)上分层回柱放顶的水渗入夹石裂隙,使下
分层回采时有部分淋水。
(6)下分层回采时,应注意上分层顺槽煤壁的
压力集中区,该压力直接作用在下分层大巷。
(7)下分层回采时,由于顶板压力大,采用四
排对柱支护顶板,增加了劳动强度。
(8)由于右8路34层大巷外部是沿34上分层
掘送的,为此,回采时,上分层共作面上巷后路须留
巷,以供下分层工作面回风用。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5799
第 2 页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上、下分层同时回采,每
一片盘将多回收10~15万t煤炭资源,避免了资源
浪费;提高了巷道利用率,缓解接续。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