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学习必要环节

一、.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步骤是:1.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中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需要听课时特别注意.2.带着问题,边读第二遍边思考.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难关.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不必勉强求解,可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二、上课

课堂是学习的最重要的一关,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要善于抓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老师讲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务必抓住这些地方.对于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讲解时仔细听讲.

我们还应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利用老师板书或抄题的间隙作笔记.其次要有选择地记,如上课时讲的注意点,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书上不一定有或并没有特别列出的内容,老师上课时重复几遍的话,上课听不懂的地方等等.上课时记的笔记不一定完整,课后应及时进行整理,使之完整而具条理性.

三、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出现了“做急弃重”现象.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的方法是,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四、作业

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课后作业的目的,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并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许多同学常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知识结构的构建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为我们今后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六、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以上六个环节是学习物理新课的基本进程,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在这六个环节之外,我们在学习每一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即在学习每一章前,我们应对这一章内容进行预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外,在学完每一章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一章进行系统总结,常用的方法是画该章的知识网络图.

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还应该再多一个“知识拓展”的环节.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再阅读一些物理参考书、课外资料,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物理学习应培养的习惯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学们升入高中后首先应培养好以下习惯.

一、阅读课本的习惯

二、动手实验的习惯

三、做题画图的习惯

画图是把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解决问题必备的基本能力,我们做题时应画好以下图形:研究对象的约化图;研究对象的受力图;物理问题的情景图;表示物理过程的过程图和状态图等等.

四、分析过程的习惯

五、虚心善问的习惯

六、总结归纳的习惯

对同学们来说,学习过程是产生疑问的动态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整理和构建,一节课结束后,自己应清楚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所学知识与已学知识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每章结束后,通过整理后应知道:重点在哪里?有哪些典型方法?整章知识的结构如何?与其它章节知识间的关系怎样?

考试后要总结和反思,有哪些经验?有哪些教训?都要整理在笔记本上.试卷讲评完之后,对错误的地方要认真分析省思,此错误是审题大意,还是物理知识问题,是概念规律理解上有误,还是计算问题,是基本方法问题,还是粗枝大叶.最后对错误地方及时纠正,将正确解答做在错题集上.每过一段时间将错题集拿出来看一下,以后会错得越来越少.有同学这样说:“该错的问题平时都错完了,考试就只能拿满分了.”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应当培养的良好习惯还有很多,诸如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阅读自学的习惯,切磋啄磨的习惯,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就改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积极应考的习惯等.

物理书面规范表达

一、 遵循通性原则

1.遵守法定有关原则

⑴单位符号统一,用英语单词的缩写或首字母代表物理量的单位,如m 表示长度单位米,Hz 表示频率单位赫兹等;个别用希腊字母,如?(欧姆)等.使用时用人名的字母或首字母用大写,如J(焦耳)、 Wb(韦伯),其余用小写,如s(秒)、kg(千克),书写时用正体.

⑵专用符号统一,如规定原子核表达式必须写成X M

z ,X 表示元素符号,Z 表示核电荷数(原子数),

M表示原子核的质量数,正体格式书写.

⑶统一用特殊名词,X-ray(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这是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已经作为一种专用名词,不能随意改用其他符号替代.

2.遵守社会化约定

⑴物理量的符号,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用英语单词首字母,如用F表示力,T或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x或l表示位移,e表示电子等.第二类是保留少数希腊之母,如η(机械效率)、ρ(密度)、μ(动摩擦因数)、ω(角速度)等,在使用这些符号时,不加任何说明,都能被理解为对应的物理量.

⑵表达式中顺序

表达式被定义,并且是乘积形式的,如mg、mv、qE等,书写时顺序是:代表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的物理量,如质量m、电荷量q、摩尔数n等放在前面,其他在后;由实验定律得出的,如kx(弹簧力)、μFN(滑动摩擦力)等,系数反映材料属性在前面;含时间t或位移x(积累量)的,t、x放在后面;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常量在前,其他在后.

⑶表达式中有独立意义的组合物理量要捆绑书写,不要分开,如重力势能EP=mgH,不能写成EP=

mHg或gHm,这里mg有独立意义.

⑷由常数、常量、变量、函数等多种子元组成的表达式,从前到后的书写顺序一般为:常数,常量,变量(物理量),函数.函数顺序为幕函数,对数函数(很少用),最后是三角函数.

常数包括2、0.577、2、π等.

常量包括9.8m/s2(重力加速度g)、200N/m(弹簧劲数系数k)、9.0×109N·m2/C2(静电力常数k)等.

二、遵守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结构中有两项:系数和幕.系数的小数点前保留且只保留一位非“0”整数,如1.6×10-19,1.98×1030等.写法20.4×10-3和0.35×107不规范.在表示某些特殊物理量时,并没完全按科学记数法的要求书写,而是兼顾到其他因素,如氢原子半径习惯写成0.53×10-10m,这是因为原子半径基本在10-10m大小的数量级,幂的指数部分保留“-10”,更能明显表现这一特征,而且系数0.53>0.5.电子质量m=0.91×10-30Kg,这时系数0.91比较接近1,这样写,更容易看出大小的数量级.另外还有兼顾实用单位,如将电容C=2.20×10-4F更习惯于写成C=220×10-6F=220μF,因为μF是电容最实用的单位.

三、答题规范及技巧

同学们要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

1.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主要指:⑴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⑵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⑶说明研究对象或研究的过程;⑷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义公式);⑸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⑹对题目所求、所问的问题,应给出结论或结果.

2.所列方程书写要规范

⑴应写原始方程,不要写变形后的方程;⑵应写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⑶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⑷要用原始方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

3.所用字母符号要规范

⑴注意延用习惯用法;⑵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⑶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一个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⑷角标要讲究.4.运用数学方式有讲究

⑴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⑵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结论不必证明;

⑶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⑷数字相乘时要用“×”,不要用“ ”,字母正相反;⑸卷面上不能约分.

5.题目答案表达要规范

⑴文字式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⑵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的系数是可以的),注意带单位;⑶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位到3位有效数字;⑷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物理概念及其学习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最基本的元素,它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准确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一、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中学物理的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匀速直线运动、力、重心、点电荷、理想气体、干涉、静电平衡、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 =△v/△t ,动能22

1mv E k ,动量P =mv,电场强度E =F /q 等等. 二、物理概念学习方法

物理概念学习的步骤是:⑴首先仔细观察实验或听讲、阅读教材,在头脑中建立物理图景;⑵要积极思考,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器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掌握其实质;⑶要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对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进行表达,理解概念还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学习物理概念时,还要清楚以下内容:引入目的、定义式、单位、是标量还是是矢量、由什么因素决定、测量方法等等.如加速度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定义式a =△v/△t ,国际制中的单位是m/s 2,是矢量,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由它的质量和它所受的合外力来决定,可用打点计时器等方法测量,内涵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速度变化的描述,其外延有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简谐振动中的加速度等.

概念学习中常见的误区有:(1)只记结论,不注意引入过程.(2)只背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3)只重视物理量,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重心、质点等概念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比如,重心概念不清楚,涉及重力势能变化的一些题目就难以处理.我们学习时一定要设法走出误区.

三、逐层理解概念意义

学习静摩擦力后,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逐层认识静摩擦力,应掌握好下述内容.

1.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⑴物体间接触;⑵接触面粗糙;⑶接触面间有弹力存在;⑷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四个条件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时两物体间才有静摩擦力.

2. 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预判方向应明确:两物体间静摩擦力的存在是为了使两物体相对静止;静摩擦力存在于相对静止的两物体间,“相对静止”是相对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而言的,这样“相对”二字决定了我们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时,必须以和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为参照物;“趋势”是一种想要动而没有动起来的状态,即表面上相对静止,内心却有想法,是典型的“貌合神离”的状态,一般不易直接判断.

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常用方法有: (1)参考系法.判断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可选另一个物体为参考系,从而确定这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由此判出这一个物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这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假设法. 先假定物体间没有摩擦力存在,即假定接触面光滑时,看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而事实上物体没有运动,则物体一定受到了与这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作用.(3)平衡法.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先求出研究对象所受静摩擦力之外其它力的合力方向,其反方向就是静摩擦力的方向.(4)动力学法.静摩擦力同样具有动力效应,我们可以以产生加速度这个“结果”去寻找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相反、垂直、成任意角度.

【体验】叠放物体A、B(如图1)沿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判断上面的物体B

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解读】当加速度沿斜面向上时,其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当加速

度沿斜面向下时,可比较上面的B 物体实际加速度a 与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0

=gSinθ,有以下三种情况:(1)a ﹥a 0时,B受静摩擦方向沿斜面向下.(2)a =a 0时,B

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3)a ﹤a 0时,B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3.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无确定值,在达到最大值F m 前,随沿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与正压力无关,不能由公式给出,其取值范围为0

4.静摩擦力的特点

静摩擦力具有显著的特点:(1)接触性,即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时,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相对性,即受静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必须相对静止.(3)被动性,即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存在、大小、方向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适应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静摩擦力能表现出它随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变化的适应性.(5)静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并非一定是阻力.

高中物理规律学习方法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我们学习规律,不但要记住它的内容表述和对应表达式,更重要的是透彻理解.学习物理规律一定要做到“四明确”:明确分清条件和结论;明确分析思路和方法;明确关键术语的内涵;明确规律的应用.

学习《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等规律时,应掌握好以下问题.

一、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的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求解任何物理问题都要首先明确所要研究的对象,在力学问题中就要选定某物体进行研究.

2.进行运动分析.牛顿定律是关于物体运动的规律,通过物体的加速度将力和运动学量联系起来,所以应用时要分析物体的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量以及运动情况.

3.进行受力分析.因为牛顿第二定律阐述的是物体所受外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所以解题时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其受力图.

4.建坐标并列式.在所研究物体的运动、受力都明确的情况下,建立坐标系(或设正方向)并写出已知条件后,就可以应用牛顿定律、运动学公式等列出所需方程,方程左边是所受各力的代数和,右边是ma.

5.进行求解运算.列出方程后,先进行文字运算,然后各量都用国际单位代入方程,求出未知量.

6.进行分析检查.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合理,是否有增根或漏解,涉及力的问题时是否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等.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符号法则

1.已知做直线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 求运动情况

此时,规定以物体的初速度方向或运动方向(初速度为零时)为正方向.此种情况各力的方向已知或可以求出,各力本身都取正值,在列式时和正方向相同的力前面写“+”,和正方向相反的力前面写“—”.由于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均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利用“+”“—”号来表示它们的方向:

图1

和正方向相同的量用“正数”表示,数值前面写“+”(“+”通常省略,如a=10m/s2,v=1m/s,x=5m等);和正方向相反的量用“负数”表示,数值前面写“—”(例如a=-10m/s2,v=-1m/s,x=-5m等),对符号这样处理后列出的就是标量式了.

【体验】质量为m的木块,以4m/s的初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滑行8m后停止运动,求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读】按前面所述方法和要求,可方便求出μ=0.1,若没有按要求正确列式,可能得出μ=-0.1的错误结果.

2.已知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 求运动情况

此时,规定各个时刻物体所在位置指向圆心的那个方向作为正方向.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虽然时刻变化,但对在该物体和圆心连线上的各力,其方向已知或可以判出,又由于此种情况仅涉及上述力和向心加速度两个矢量,二者符号法则和前面相同,这样处理后我们列出的就是沿半径方向的标量式.

三、要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1.从理论和实验上充分认识、理解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虽然是以实验为基础,但这一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加以验证,它是实验、推理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2.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3.要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问题,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且在惯性参考系中.4.要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以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两个定律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受力作用时做什么运动.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去掉第一定律.

四、应用规律需要注意的问题

1.求解问题要追求真会

应用规律解题时,把一道题做出来是第一步,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二步,第三步是能把这个解法搞清楚,只有做好这三步才算真会做.

2.求解问题要应用通法

利用通法解题时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易于思考,便于交流,更重要的是在考试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巧解巧法”是在通法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多方试探后得出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要解法正确就行,所以平时解题时用常规的通法较好.

3.求解问题要仔细审题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审题时如砍柴前的磨刀,同学们拿到题后要用足够的时间去看清题目,弄清题意,读题时要字斟句酌,注意关键词语和隐含条件,逐渐提高自己审题的能力.切记“成在审题败也在审题”的解题格言.

高中物理公式学习方法

物理学的公式很多,而且某个物理量的公式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对物理公式的特征、规律进行全面的整合,记住更多的公式也不会很难,而且在运用中也不会乱套公式.

一、学习公式的基本要求

(1)记住公式中字母的正确书写和对应的物理量.(2)记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及换算率.(3)理解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含义及符号的意义.(4)了解建立公式的物理过程和条件.(5)能够进行公式的变形和计算.(6)能够进行有关公式的推导.

二、中学物理公式的种类

1. 定义式:物理量的定义式是根据物理量文字定义写成的数学表达式,定义式说明该物理量“是什么”定义式普遍适用,无需条件.

2.决定式:物理量的决定式反映的是“决定某物理量产生与变化的是哪些因素以及该物理量跟诸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公式的形式上看,它是“知因求果的物理公式”.决定式说明该物理量“ 取决于什么”.通常情况决定式左侧的物理量是某个物理过程的结果;右侧是决定该物理量的诸因素,是决定该物理量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3. 一般联系式:物理量的一般联系式表示“该物理量的值可以应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但不是由这个公式“决定的”从公式的形式上看,它是“知果求因的物理公式”它说明该物理量“等于什么”

三、定义式的种类及意义

1.比值定义法.反映物体的某种特性,这些比值的大小是由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所决定,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无关,是一个定值.如速度(t x v /?=)、功率(/p W t =)、电场强度(/E F q =)、电容(/c Q U =)等.在物理公式中,所有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式除外)都与公式中出现的其他物理量之间没有正反比关系.

2.乘积定义法.对于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如动能(212

k E mv =)、动量(p mv =)、功(θcos FL W =)、磁通量(BS Φ=)等,这种定义式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公式BS Φ=中Φ与磁感应强度B 成正比,与处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 成正比.

3.差值定义法.一般用来定义某个物理量的变化量,这种定义式反映物理量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变化关系.如位移的变化(x x =?2x -1),磁通量的变化(φφ=?2φ-1),电势差(21U ??=-)等.

4.和值定义法.一般用来定义几个同类物理量的和,这种定义式反映几个同类物理量之间的等效关系.如合力(12F F F =+)

、合位移(12x x x =+)、总功(12W W W =+)、总电阻(12R R R =+)等. 在和值定义法和差值定义法中,是矢量的遵循矢量的运算法则,是标量的遵循代数运算.

5.函数定义法.一般用来定义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物理量,如正弦交流电的电流(sin m i I t ω=)、简谐振动的位移(sin x A t ω=),这种定义式反映一种变化规律,即一定的函数关系. 6.极限定义法.一般用来定义某一时刻的状态量,如速率(t x v t ??=→?lim

0时)、瞬时加速度(t

v a t ??=→?lim 0时)等,这种定义式反映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 四、物理公式的两大特征

1.定义式,是普适公式;关系式和决定式,往往是由某种特殊情况得出,所以适用范围较小,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如电流的三个公式,q I t =是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电路;U I R

=是决定式,只适用于线性元件;I nqvs =是电流的微观关系式,只适用于金属或电解液.

2.凡是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得到的定义式(比值定义式)都没有正反比关系(压强的定义式除外),用其它方式定义的公式一般有函数关系.如加速度的公式t v a ??=

是比值定义式,a 与v ?无正比关系,与t ?无反比关系;F a m

=是决定式,a 与F 成正比,与m 成反比,这两个公式都是比值的形式,但一个没有函数关系,一个有函数关系.又如I Ft =是冲量的定义式,不是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的,I 与F 和t 成正比,

有函数关系.

五、分清公式的使用条件

我们知道,恒力的功和冲量可分别由公式αcos FL W =与Ft I =方便求出,适用条件是:F 为恒力.如果是变力作用,就很难套用上面的公式了.如果力的方向保持不变,而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时,可用算术平均力()()2

10x F x F F +=代替变力,利用公式W =F L cosα求解变力的功,式中F 为力对空间位置的平均值(算术平均值).如果力的方向保持不变,而大小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时,可用算术平均力()()2

10t F t F F +=代替变力,利用公式t F I =求解变力的冲量,式中F 为力对时间的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物理单元复习任务方法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有: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全性;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温故而知新;促进能力的发展等.

我们学完高中物理必修2的全部内容,要想高效地完成物理必修2的复习,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夯实基础 掌握知识结构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扎实做好基础知识的结构成网工作,不要钻研繁难题目.因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本就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能力.

具体做法是,根据必修2的内容将知识点一一列出,按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的顺序排列好.总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的过程,通过总结,同学们可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结构网络图的建立应以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物理规律和公式为主线.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的原则是:按知识的联系,从一般到特殊,理清知识脉络,达到知识归类系统化,知识联系网络化.

二、系统整理 强化重点知识

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间关系与联系的把握程度.由于许多同学喜欢片片段段的读书,很难有连贯的思考,建议同学们在详细读完一章节之后能够合起书本,自己整理一些重点.如曲线运动的中心思想是运动分解,平抛运动是其一个特例.研究平抛运动就是三种类型分解:分解速度、分解位移、既分解速度又分解位移.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分析题目是哪种类型,就可迎刃而解.当你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会发现物理原来这么简单.

三、 内化知识 分清公式类型

复习过程中,在编制知识结构网络图的基础上,将必修2中的概念、规律等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系统.

内化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对物理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后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阅读教材时既要抓住重点知识,逐句逐字推敲,弄清来拢去脉,深刻理解,又要注意到课本的各个栏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许多同学在复习万有引力时,常感到公式多,不能正确应用有关公式,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公式的意义和类型,为方便学习,复习时可将该章公式进行如下分类.

1.定义式

常用定义式有(1)线速度v =△l /△t ;(2)角速度ω=△θ/△t ;(3)周期T =2πr /v ;(4)转速n =v /(2πr )

2.决定式

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用公式表示为F =GMm /r 2=ma =mg =mv 2/r =mω2r =4π2mr /T 2,可得各量的决定式:(1)万有引力F =GMm /r 2;(2)加速度

a n =g =GM /r 2

;(3)线速度v (4)角速度ω(5)周期T =2

3.一般联系式:常用联系式有(1)v =ωr =2πnr =2πr /T ;(2)a n =ω2r =v 2/r =4π2n 2r =4π2r /T 2

【体验】(2010上海卷)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g ,在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2g ,则

A .1g a =

B .2g a =

C .12g g a +=

D .21g g a -=

【解读】此题设计新颖巧妙,只要清楚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引力提供,根据加速度决定式a n =g =GM /r 2易知选B .

搞清物理公式的类型,对于理解公式中物理量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 可使我们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家也可将曲线运动和机械能的公式进行分类.

四、精选习题 优化解题思路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说过:“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各种练习逐步形成和深化的.同学们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要精选部分习题,通过解题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领悟,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首先要掌握题型,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论述计算题等.要想熟悉题型,一定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

其次要做好习题模型和类型的概括和总结,万有引力一章的习题可概括为如下模型:1.“椭圆轨迹”模型;

2.“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

3.“同步卫星”模型;

4.“天体相遇”模型;

5.“地球自转忽略”模型;

6.“星体自转不瓦解”模型;

7.“双星”模型;

8.“卫星变轨”模型;

9.“航天器对接”模型;10.“能量守恒”模型.

还要训练规范的解题习惯.由于概念规律的应用是通过书面形式表达的,所以大家复习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可按《物理书面表达规范机巧》去做.

五、明确条件 提高解题速度

我们复习必修2时,要分清定律或公式的条件,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始终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大小不变且始终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有:1.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 自由落体运动、各种抛体运动(均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均属于此种情况;2 . 物体受重力,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机械能守恒. 单摆的运动、光滑斜面上物体的自由(无牵引力)滑动(均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等均属于此种情况;3.物体受重力作用,还受其它力,其它力也做功,但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机械能守恒;4. 对系统而言,只有系统内的重力、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我们也要提高解题速度,除按照解决一般物理问题共有的解题程序外,课下还要多下功夫进行规范地练习.

高中物理实验学习方法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实验是加深对概念、规律认识的重要措施,学习实验一定要亲手做一遍,做完后要写出实验报告,做数据分析.掌握好实验原理和方法.高中物理实验的主要方法有: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3.累积法;4.留迹法; 5.外推法; 6.近似法;7.放大法等.

下面我们讨论电学实验设计应做好的四个选择和思维流程.

一、选择好实验原理和电路

实验原理确定的依据,一是根据问题的要求,二是根据问题的条件.根据题给条件利用所学知识,寻找待测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此关系即是我们要选的原理,确定了实验原理,实际上也就确定了实验电路.

二、选择好合适的实验器材

主要是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等器材.很多设计型实验中,往往同一种器材给出了几种规格,选择实验器材一般要考虑四方面因素:

①安全性好:各电表的读数不能超过其使用量程,通过电源和电阻类元件的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允许电流等.

②精确度高:各电表要选取适当的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值应在刻度盘上的1/3以上;欧姆挡测量时选择量程应该使指针尽量指在表盘中央附近,一般在R 中/4∽4R 中范围内.

③操作方便:实验应当便于操作、读数及进行数据处理.如选用滑动变阻器时,应考虑对外供电电压的变化范围,既能满足实验的要求,又便于调节.若采用限流接法,则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比被测电阻R X 应大几倍到十几倍;若采用分压接法,R 应小些,这样才能获得较大的电流输出.

④实验要求:除以上三个因素外,还应注意实验实际需要,如电压是否能从零开始调节,所给电源与用电器是否匹配等.

三、选择好合适的测量电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测量电路的选择主要是指电流表内外接法的判定.由于电流表、电压表内阻的影响,不管采用电流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都会引起误差,为了减少误差,常用以下方法来判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

1.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R A 和R V 均已知,可采用

⑴直接比较法:当R X >>R A 用内接法,当R X <<R A 用外接法.

⑵临界值计算法:当临界电阻V A R R <R x 时,采用电流表内接;当临界电阻V A R R >R x 时,采用电流表外接;当R x =V A R R 时,两种接法均可.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R A 、R V 均未知,则用试测判断法

如图1所示,当开关S接a、b时,电流表示数分别为Ia、Ib,电

压表的示数分别为Ua、Ub,则 当a b a I I I ->a b a U U U -时,选用内接法;当a b a I I I -<a b a U U U -时,选用外接法.

四、选择好合适的控制电路 在控制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有限流式和分压式之分,选择的原则是:

1.下列几种情况必须选择分压式:

⑴滑动变阻器的电阻远小于被控电路的电阻;⑵题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或测量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⑶要求测量多组数据或调压范围尽可能大;⑷尝试采用限流式连接时,将滑动变阻器调至最大依然超过电表或元件的额定值.

2.下列情况一般选择限流式

⑴若滑动变阻器电阻远大于被控电路电阻,一般用限流式;⑵若不属于必须分压的情况,则首先考虑限流式,因限流式电路简单,耗能少.

3.注意问题

⑴两种电路均可使用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式接法总功率较小;⑵特殊问题中还要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来反复推敲.

b a R x 图1

五、电学实验设计思维流程

电学实验电路的设计包括三部分:

测量部分、控制部分和电源部分.根据实

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不同灵活

选用伏安法(又分内接和外接)、安安法、

伏伏法、伏安加“R ”法等测量电路.其

思维过程可描述为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

下面做几点说明:

(1)有电压表、电流表且量程恰当时

选择“伏安法”.(2)电压表不能用或没有

电压表等情形下,若精确知道电流表内

阻,可以将电流表当作电压表使用,即选

择“安安法”.(3)电流表不能用或没有电

流表等情形下,若精确知道电压表内阻,

可以将电压表当作电流表使用,即选择

“伏伏法”.(4)在运用伏安法测电阻时,

由于电压表或电流表的量程太小或太大,为了满足安全、精确的原则,“加R ”法又叫“加保护电阻”法.

【体验】(2010全国Ⅱ)如图3,一热敏电阻R T 放在

控温容器M 内;A 为毫安表,量程6mA ,内阻为数十欧

姆;E 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V ,内阻很小;R 为电

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S 为开关.已知R T 在95℃时

阻值为150Ω,在20℃时的阻值约为550Ω.现要求在降

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 T 的阻值.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

【解读】根据前面所述原则,实验原理电路如图4所示.

物理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过程中常常舍弃物质或规律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个过程叫做建立物理模型,简称建模.这种被建立的研究对象就是物理模型.它有两个显著特征:⑴简化性——把实际物理学客体转化为理想物理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隐晦问题明朗化;⑵代表性——通过对物理学事物的类比和概括,使物理模型成为具有同类属性及事物的代表.事实上,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解的物理量,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其结果的过程.我们只要建立好了物理模型,就完成了从“问题情景”到“物理图景”的转化,问题就解决了大半.高中阶段需要识别和构建好如下模型.

一、条件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物理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循一定物理规律所表现的结果,有些试题给出的物理条件比较隐晦,以至于读不懂题,无从下手,这时可对题设的物理情景通过理想化方法处理后,再应用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对题设的物理情景进行推理从而挖掘隐藏在物理情景中的条件,此即归纳推理法,例如:

(1)“匀质”→重心在几何中心;

(2)“光滑”→不计摩擦力;

(3)“受二力作用平衡的轻杆”→二力方向必沿杆;

(4)“轻质柔软绳(线)”→各处拉力大小相等,不能承受压力;

(5)“刚性物体”、“不可伸长的绳(线)” →弹力可突变;

(6)“两物体刚要分离时” →其间的弹力为零,但它们有相等的速度和加速度;

(7)“缓慢移动” →物体处于平衡→合外力为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8)

“矢量相等” →该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9)在同向追及问题中,它们的间距最大或最小”→速度相等;

图4 图3 图2

(10)“追及时”→S追=d+S被追,且v追≥v被追;

(11)“物体做曲线运动”→合外力指向曲线弯曲的一侧;

(12)“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合力为零;

(13)“相等的量”或“不变的量” →可视为已知量;

(14)向某个方向运动的位移最大时”→速度减为零;

v ;

(15)“小球沿竖直的圆环内轨通过最高点”→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gR

(16)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v=7.9km/s;

(17)“卫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最大速度” →v=7.9km/s;

(18)“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或外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大”→外电阻等于电源内阻;

二、对象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题设的研究对象承载着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若出现在题中的“对象”很多、很少或不合意,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选取’’或“构建’’一个适合题意的对象,常用方法有1.理想化方法.就是忽略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只考虑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易于研究的新对象.

2.等效转换法.如果直接选取题设的物理对象进行分析求解,会感到很困难.这时在等效的前提下转换一下研究对象,可起到“柳暗花明’’的功效.

【体验1】如图1所示,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着一个滑块,用轻绳系着滑块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以大小恒定的拉力F拉绳,使滑块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上升.若从A点上升

至B点和从B点上升至C点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W2,滑块

经B、C两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 kB、E kC,图中AB=BC,则一定有:( )

A.W l>W2

B.W l

C.E kB>E kC

D.E kB

【解读】题设的对象是套在光滑杆上的滑块.求拉力对滑块做的功是求变力做功的问题,依据题设,用初等数学是无法比较W1和W2的大小的.如果把研究对象转换到D点(如图2),从效果上讲,拉力对D 点做的功与拉力对滑块做的功是等值的,而拉力对D点做的功是恒力做功的问题,可用W=FL求解.答案为A.

3.选取“代表”法.当题设中出现了较多“对象”,但这些“对象”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时,我们可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解题的对象.这里审查“对象’’的“代表”性是关键.

4.巧妙剪贴法.当题设的研究对象不能视为质点或点电荷时,做适当的剪贴处理,可将题设的对象转化为合意的对象,从而使问题简便地得到求解.

5.“无”中生有法.有时题设情景仿佛没有研究对象,这时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推理抽象出一个有助于解题的研究对象.

三、过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中学物理力学部分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碰撞等,这些物理模型是组成中学物理所有试题的基本元素,再复杂的物理过程都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小的物理模型组成.

研究的系统中有三个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三体作用问题.常用如下模型来处理:三体碰撞中,若有时间极短的作用过程和时间较长的作用过程时,通常认为时间极短的作用(即其中两个物体的碰撞)过程先进行,此间没有外力(即没有和第三个物体)作用且其位移为零(称为第一过程);之后再开始时间较长(即前两者再和第三个物体)的作用过程(称为第二过程).即认为三体作用中,先进行第一过程的作用,第一过程作用结束后,再进行第二过程的作用.

【体验2】如图3所示,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块相同的木板B和C,重

物A (视为质点)位于B 的右端,A 、B 、C 的质量相等.现A 和B 以同一速度滑向静止的C ,B 与C 发生正碰,碰后B 和C 粘在一起运动,A 在C 上滑行,A 与C 有摩擦力.已知A 滑到C 的右端而未掉下.试问:

B 、

C 发生正碰到A 刚移动到C 右端期间,C 所走过的距离是C 板长度的多少倍?

【解读】根据上述模型,B 、C 碰撞为第一作用过程,然后A 再与B 、C 进行第二作用过程,同学们可自己求解,答案s /l =7/3.

高考解题策略答题技艺

高三后期复习的 “48字”方针是:“回归课本,重视基础;考点扫描, 防止遗

漏;重温错题, 减少失误;关注热点, 强化重点;实战演练,提高能力; 规范训练,

力争高分”.下面谈谈高考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一、选择题求解方法

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考生的理解能

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特点是:考查目标覆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命

题者会根据试题考查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干扰因素,考生只有准确无误地掌

握了所学知识.才能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选择题时首先要研读好题干和选项(读好实物图及函数图象、读好语言表述的过程及状志),充分利用题干和选项两方面提供的信息,明确物理知识的搜索和推理的方向、范围;快速、准确地联想与所学内容的关联、异同、表述,回忆所学(公式、表述、模型、图象、特征等),用少量的时间快捷选择.

解选择题时审题要清晰,不要解得太快.在做选择题时,由于每道选择题所检测的内容、能力层次以及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解题的思路和思维方法也不同,常用方法主要有:直接法、排除法、分析推理法、图象法、整体法、隔离法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巧性解法,如赋值法、正反例检验法、估算法、极限法、量纲法、类比法、等效法和二级结论法等等.不能从多个选项中确定正确答案时不能太贪心.

二、实验题解答策略

实验问题无论是基本实验还是设计性实验,首先是确定实验愿理,它是进行实验的根本依据和起点. 1.力学实验解答策略

力学实验题也可以看做一个计算题,明确要研究谁,结合物理规律明确需测量谁,不能直接测量的,依据物理规律必须测量哪些与其相关的量.结合好题干的情景和信息综台分析.要清楚实验题的切人点都隐含在题干中.

2.电学实验解答策略

电学实验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器材选取、连接方式、误差分析、注意事项、数据处理、设计实验.

电学设计性实验题也可以看做一个电学计算题:要求谁,需已知谁.不能直接得到的需得到与其相关的量.电学实验的关键就是实验原理,要注意知识方法的迁移,例如电学实验原理利用的多是部分电路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还有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表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电阻,如果精确知道电流表的电阻则它其实又是一只电压表,如果精确知道电压表的电阻则它其实又是一只电流表,要注意电源电动势是不是精确已知的.设计好电路后一定要试一试,不行则重新设计.要注意用图线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的运用.

三、计算题应试技巧

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就是把“冷冰冰的表述’’转化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最后形成诗歌式的表述呈现给阅卷教师!一次规范化的解题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高考得分的基本要求是:首先,简短的文字说明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必要的方程式,必须要有物理规律的原始公式作为依据.另外,对较难的计算题也不能够轻易放弃.根据按步给分的评分原则,只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往下作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解答计算题和论述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包括下几个方面: 1.细致认真,寻找信息客观全面

审题时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锸图的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仔细思考.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述文字中获得,还应从题目附图中查找.这就是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1

2.咬文嚼字,关键信息准确把握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迅速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关键词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等,最好在审题时作上记号.

要把握一些特定的形容词的含义,如“缓慢地”“迅速地”“突然”“轻轻地”等,静力学中如物体被“缓慢地”拉到另一位置,往往表示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认为受力是平衡的

3.注意条件,看清括号文字要求

有些题目中会出现条件或要求写在括号里的情况,括号里的文字并不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相反有时还显得特别重要.如括号里常有:取g=10m/s2、不计阻力、最后结果保留两位还是三位有效数字等,不注意或不理解这些条件,题目将无法求解.

4.深入推敲,隐含信息充分挖掘

反复读题审题,既要综合全局,又要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由物理概念的内涵中找出隐含条件.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之一,不少物理题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中,于是可以从分析概念中去挖掘隐含条件.

5.分清层次,干扰信息画图排除

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并排除就容易受干扰而误入陷阱.示意图有利于显示物理情境的可能状态,要注意从临界状态前后图形变化中寻找临界条件.6.作平面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

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进行,解决物理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三维空间问题.如物体受三维力系作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三维空问位置变化等问题,一些同学生由于空间判别能力较差,解题过程中又不将题给的三维立体图通过“侧视”“正视”或“俯视”的方式把图形平面化.致使将各个量的方向关系弄错.7.调节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影响

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调节,就是求解物理问题时,从审题开始到选取研究对象,确定状态和过程,选用物理规律,并在解题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调整的过程.具体说就是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在搞清题目所述的情景下,仔细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判断属于哪部分知识,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思考以前所做过的同类问题或情景虽不同但物理本质相同的问题,从一个图示、一个条件、一个经典题目的印象中获得启发进行联想.事实上,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都无法对能否求解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是随着解题过程的深入,各量间的关系和题中的情景逐渐明确.由于思维方式不完美,研究对象确定的盲目性,研究过程分析的不合理,研究因素认定的不准确等原因,一些原来的方法可能无法正确求解,而新的解题方法突然在大脑中出现,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原来解题方法进行必要的调节,使求解问题的思路纳入正确的轨道.思维调节的途径有:在试探中寻找解题思路;在推算中明确解题思路;在联想中发现解题突破口等.还要注意答题技巧和规范,可按《物理书面表达规范机巧》去做.解答物理计算题需要注意:高考阅卷是分步给分的,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进行.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字计算,如果错了,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依据物理原理和公式列出基本方程,然后进行运算.

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步骤,可用下面的顺口溜来表述:题意读三遍,题图画旁边;已知未知都标上,状态过程动画现;受力运动都分清,隐含临界是关键;选取规律分步求,换行书写诗一般;文字公式都要有,规范清楚并不慢;解出结果回头望,总结反思成习惯.

四、考试审题易错点

高考物理审题时,有十类易错问题:⑴不注意标量还是矢量;⑵没看清题目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⑶不知道结果是用已知量还是未知量表示;⑷不看题干后括号里的文字;⑸不注意计算题中考查牛顿第三

定律;⑹不清楚水平面还是竖直面;⑺没看清题目是否考虑重力;⑻不清楚带电体带正电还是负电,⑼不能把握图象问题的关键点;⑽没看清题中的关键词.我们考试是一定要防止这些易错问题出现.学习物理其实并不难,浙江省义乌中学的吴加澍老师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若由人以渔”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加之良好的习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学生应学会钻研教材、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 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很多学生以前 未曾尝试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作业形式给一 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允许他们相互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 题的途径。在课上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让 学生相互讨论,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以鼓励他们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以最佳的方式 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生愉悦的体验。而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 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 如实验、小制作、问题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速学生完成 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繁多,而且内容比较抽象,若是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真正地思考,深入挖掘其内涵,学生就很难学好物理,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地组织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看到过种种现象,却没有深入地思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而感觉物理知识是深奥的,是晦涩难懂的,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使得物理学习的效率低下,成绩下降。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要将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保证学习的质量。 我在教学中就曾经以“生活中的物理”为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比如,坐在快

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在游乐园坐海盗船,从上往下落有失重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等。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学生在熟悉的现象中找寻其存在的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有十分强烈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多媒体集声音、图形、视频于一身,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而多媒体则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介绍运动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则,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运动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在脑海中对天体的运动形式形成一个模式,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又如,一些难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像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做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裂变、聚变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就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其知识性与逻辑性都很强。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大全

高 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 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 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定则。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 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 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 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gV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 应用:(M--天体质量 ,m —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 ,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 —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22 224()()()+=+=+ωπ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 R 2 g = G M R 2 c 、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gR GM R =/ 8、 库仑力:F=K 2 21r q q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9、 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

最新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优秀名师资料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崧厦中学陈勇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大纲要求,拟出几个阅读提纲,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这样既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可以是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3158690.html,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谈 作者:王光智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长期以来,高中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坎从知识的尝试、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念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91-01 高中物理教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多数高中生感到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随着高考物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高考成绩偏低,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害怕心理,有些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直接影响着高中物理教学,解决好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人说得好,"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笔者就高一物理教学难的成因及对策做一探讨。 1.加强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无论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还是帮助学生揭示物理规律,甚至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它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高中阶段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但若借助实验手段,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效果。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比较容易了,才会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的想要努力学好它。例如,我在讲"机械波"这节课时,我都会用机械波演示仪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过程反复演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出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过程,还包括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的振动先后顺序,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和波源起振方向的关系。每次通过练习反馈,都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顺利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又如,我在上"力的合成"这节课时,改在物理实验室上,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总结出两个力的合成规律,即分力与合力所满足的关系。这样,通过实验手段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在做中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让他们在观察和亲手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物理知识,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总结能力。 2.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

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

高中物理知识点规律口诀巧记忆

用口诀的形式将知识点,方法规律甚至解题技巧有机串联,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行,浅显易懂。 1、牛二律,物体平衡选择 牛顿定律很重要,运动和力它是桥。 平衡匀加两题型,横竖斜面三环境。 重力弹力摩擦力,千万别忘电磁场。 整体隔离灵活用,内力外力要分清。 分析到位再分解(正交),两个方向列方程。 2、匀速圆周天体选择 圆周运动有三种,绳球杆球与环球, 竖直轨道最高点,临界极值各不同, 绳球重力向心力,速度具有最小值, 杆球速度可为零,环球当成解杆球。 引力定律大发现,天体问题它关键。 重力等于万有引,不计自传是条件, 万能公式一长串,画图导式结果现。 R越大周期大,其它几个也越小, 大M只管中心体,外面谁转不用理, 想要求出万有引,没有小m对不起。 3、振动和波选择 振动和波是一家,图像用来描述它,

纵横两轴不相同,做题先得看清楚,T是转动知周期,X是波动求波长,Favx四矢量,大小方向要分清, 波的多解很重要,分清题型找不变。 4、交变电流选择 线圈转动生交变,匀速转动是正弦,最大有效均瞬时,四值使用有条件 求解电量有效值,考察最多有效值,变压器题很重要,压正流反记公式。输入输出谁定谁,串反变同唱反调。 5、电场选择 电场选择不头疼,抓住线面不放松,线面越密场越强,场强力强a也强,力的方向看正负,正同负反要记清,场强计算三公式,条件记清用对路。电势高低看走向,沿线越走势越低。电势差计算一公式,正负一定要带入。电势能变化看做功,正减负增一根筋。寄语: 物理世界很奇妙,简记七力四运动,牛顿定律两定理,系统再加两守恒,

希望同学多努力,爱拼之人才会赢 6、原子物理选择 光电效应有条件,频率越大越能成, 电子绕着正核转,轨道能量已不变, 电子上跳又下窜,吸能放能有条件, 四种方程要分清,衰裂聚变人工转变。衰变只有一原料,U裂H聚最常见。 转变需用射线引,一般使用氦核源。 7、电磁感应选择 感应电流有条件,闭合回路磁通变, 楞次定律方向判,你走她留不情愿, 磁通变化有快慢,电流大小由它断, 图像问题很典型,方向大小来判断, 安培力做功生电能,动能定理行的通 8、电学实验 大内小外看电阻,分压限流看要求, 先压后流定量程,正进负出画圈圈。 9、力学综合计算 审题一定讲技巧,对象状态和过程, 单独行动叫单体,碰撞摩擦为系统, 单体状态用牛二律,单体空间动能定理,

高一新生物理高分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新生物理高分学习方法指导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I、初高中产生台阶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知识本身的差异。 1初中物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 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知识。高中物理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为主,如高一物理所讲的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 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难以适应。 2初中物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 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不适应。 3初中物理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计算为主,而高中以逻辑推理代数计算为主,大量 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方程等解决物理问题。高中力学中矢量较多,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等,学生必须先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确定矢量方向,然后选取正方向,简化为代数运算,这一步骤本身就要求学生对矢量有正确理解。其次,正负号使用多样化,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运算中"+、-号"用途较广,意义各不相同, 不能混淆。例如:"+、-"号可以表示矢量的相反方向、过程的方向、表示势能的大小及变 化的情况等,这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混乱,把物理运算当成了纯数学运算,分不清"+、-" 号的物理意义,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台阶。 1思维过渡困难。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 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即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实 实在在的物体,物理知识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 的思维发展水平。但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来 获得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 辑推演。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 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 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 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2先入为主障碍。调查发现,未进入高中前,被他人告知"高中物理难学"的学生占50%以上,这在"中"等生中尤为明显比例达70%,而"好"、" 差"生中较少比例分别为15%,22%。可见在对高中物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着畏惧感。

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物理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 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注意讲清思路,渗透 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注意加强实验,以提高学 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下面是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物理老师教学计划(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 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 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因为物理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 ⒉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 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 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 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

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 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 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 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 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 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 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 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 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 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 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 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 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

最新一位状元谈高中各科学习方法

最新一位状元谈高中各科学习方法 数学: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总结归类。可: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

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语文: 简单地来说,就三个词! 积累! 阅读量! 背诵! 但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其实不多的,语文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都是靠阅读! 高中不会有太多时间,可是如果你把读小说的时间换做读名家的文集,时间久了就会不一样, 需要足够的耐心与记忆力! 语文也要练的!做题不可少! 可以买文言文的书来读,自己翻译,再对照,这样一点一点来。 英语: 高中阶段对英语词汇的要求提高。一词多义、一词多词性的现象较普遍,所以,除了多背诵单词意外。还应阅读一些英语杂志或者文章(推荐:空中英语教室)做积累和摘抄,觉得特别好的句子单词,可以背诵一些,也提高了英语写作水平。更要着重训练自己的阅读量、阅读速度,保证英语阅读的准确率。多做题目,固然需要,但是不能盲目。首先应将高中英语所有的语法知识点理顺,薄弱的盲点及时扫除,然后再做针对性地训练。准备一本纠错本,将错题摘录上去,多巩固,肯定更有效果。 历史:

先将历史课本通览一遍,牢记重要知识点,其次,多阅读一些书籍(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还有一些历史书或者与中国历史有关电视节目,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有一点,可能不太注意,那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要提高,因为历史很多材料中,都是文言,必须掌握好,才能理清题意。 地理 主要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以及国土整治,觉得学地理地图非常非常重要。1、学自然地理,地球那块,得把地球自转公转春秋分的几张图记住,能理解最好,个人觉得这部分偏理科有点难懂需自己领悟。然后大气洋流既要记也得理解,大气环流和洋流其实是有相通的,记得当时我学老师极其强调热力性质的差异,因为这是空气流动的根源。这些也挺难懂的,上课一遍往往不够,得常常自己琢磨2、人文地理没的说,就是靠自己背的,然后老师的笔记很重要,结合地图、笔记背会事半功倍。记住那些个词考试的自己再多写点,分相对容易挣3、区域地理是绝对的要记图,首先得把地球经纬度印在脑子里,南北纬东西经在心里有底,再把那些个五大洲四大洋定好位,比如欧洲大约在10w~60e 35n~70n之间。就是把整张世界地图印在脑子里,再逐渐细化,每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理清,最好把当地较著名的城市、地形、河流、矿产、生物、地质给背下,形成框架,这

高中物理力学公式、规律过关

高中物理力学公式、规律过关 1、重力:G = mg (g 随高度增大而_______ 、随纬度增大而_________ ) 2、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推导方法) 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 :…… 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 :…… ③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 ④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 3、平抛运动 速度偏向角tan a = _______ = ______ 位移偏向角tan 3 = ____________ = ______ 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匀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V_______ = ___ = ____ = ____ 角速度:国= ________ =___ = ___ :向心加速度:a = _____ =__ = ___ = _____ = ___ 5、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1)“绳”模型:最高点最小速度_________ (此时绳子的张力为______ ), 计算公式: 最低点最小速度________ (此时绳子的张力为______ )计算公式: (2)“杆”模型: 最高点最小速度(此时杆的支持力为) 计算公式: 最低点最小速度(此时杆的拉力为)计算公式: 6、一质量为m的物体,沿半径为R的向下凹的半圆形轨道滑行,如图所示,经过最低点的速度

为v,物体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则它在最低点时受到的摩擦力为

2 2 2 3 mv v v A. 3 mg B. R ' C ? 3 m(g+ R) D . 3 m(g—-) 7、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1) 万有引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 ①在赤道上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物理公式) ②在一般位置,F万等于mg与Fn的矢量和; ③在两极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物理公式) 故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__________ . 8、卫星围绕天体做圆周运动,已知R天体半径、h卫星离地高度、度,求卫星以下数据。(只要求写出得分物理关系式和最后结果) (1)求线速度 (2)求角速度 (3)求周期 (4)求加速度 (5)第一宇宙速度 ,另一个是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高、初中物理的区别 首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明确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区别(亦即知道高中物理的特点),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初中物理要求我们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只需进行机械记忆,把公式背过考试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她要求我们理解的成分更多,并且是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特别是高中物理中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在初中,要求我们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性思维。有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些,到了高中仍然单纯地死记公式,当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

二、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点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我给大家介绍一种“6+2”学习法,所谓“6+2”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分析。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

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的5、6分钟,重要的是过程。)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有的同学感到听课十分吃力,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知道以后进入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可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技巧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高中物理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学习物理应该懂得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宰割的,个别说,高测验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是联合起来进行的。一道试题既考查了知识,同时又考查了能力,而且经常是考查了多少种能力。我们不应该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显然,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所以,考生应该全面复习物理知识,不要漏掉。 全面温习不是机械地、简略地阅读全部知识。由物理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等组成的物理理论比如一棵大树,各部分内容是严密接洽构成的一有机的整体,有骨干、支干、树叶等。在逐章逐节复习全体知识时,要注意深入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知识构造,使本人具备丰盛的、体系的物理知识,逐渐体会各知识点的位置、作用、分清主次,理解实践的本质,这是进步才能的基本。 高考试题知识笼罩面广,考生应答全部考试内容当真复习,该记忆的应该记忆,物理知识点杂而多,不另外要猜题、压题,不要以为不是重点内容就不会考,也不要认为有的知识陌生、冷清就不会考,应该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 2、全面、深入、准确地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1)要在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广泛的背景资料上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理解和控制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就需要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建破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规律内容的各种表白形式(文字的和数字的)有明白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确实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前提和实用范畴,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大厦中的地位,会利用它们剖析解决问题。在复习前考生对此已经有必定的认识、理解,然而应该晓得,根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穿了客观事物的实质,是人类经由长期波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存在深刻的、丰硕的意义,对它们的实质和意思的理解是分档次的,在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时的理解是低层次的,在复习过程中要尽力提高一个层次。 (2)概念与规律紧密联系。 应该知道,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露物理现象的本质,物理规律建立了有关物理量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把它们隔离开来,脱离物理规律、死背概念定义或脱离概念、形式上对待规律内容,是不可能很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我们应该重要通过规律来理解概念,通过概念来掌握规律。例如:功的概念除抓住功的定义式外,应该侧重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普遍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即从能质变化、转化的角度来理解。在电学中、光学中,我们越来越着重从能量转化来理解功,如光电效应中电子脱离金属的逸出功是从能量转化来理解的;动量概念应联系动量定理、特别是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电阻概念应联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来理解。电阻的定义是:R=U/I,按欧姆定律,我们来体会电阻的妨碍作用。串联电阻、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也由U 与I的比来理解。从焦耳定律来体会电阻是耗费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元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不能分开磁通量概念和感应电动势概念等等。 (3)比较易混的物理概念、规律。 比拟轻易混杂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异同、差别和联系有利于准确理解概念、规律的准确含义。例如:动量和动能都是描写物体活动状况的,都与物体的品质、速度有关。但动量是矢量,与动量有关的规律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是标量,与动能有关的规律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效关联等。做功与传热都是转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在使物体内能变更上功与热量是等效的,功、热量、能量的单位也雷同。但传热产生在存在温度差的两物体之间,是物理间内能传递的一种方式。做功与两物体间的温度差无关,是物体间其余情势能与内能转化的一种方式。 (4)灵活应用物理概念、规律。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大全

高中物理基本规律及公式 一、力学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at v v +=0 (2)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 (3)速度-位移公式:ax v v 22 02=- (4)平均速度公式: 2 02t v v v v =+= (5)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2 aT x =? 2、胡克定律: kx F =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 3、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F ≤ F 1 +F 2 4、摩擦力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F N (F N 为正压力) (2) 静摩擦力: O <f 静≤f max (f 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5、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6、牛顿第二定律: ma F =合 或 x x ma F = y y ma F = 7、平抛运动: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速度求解:???==gt v v v y x 0 t 秒末的合速度2 2y x v v v += 速度的方向0 tan v gt v v x y = = β 平抛运动的位移:?? ? ??==2021gt y t v x t 秒末位移: 位移方向:0 2tan v gt x y == α 8、圆周运动:①线速度大小 T r t l v π2=??= ,方向在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T t πθω2=??= ,(单位:rad/s ) ③ ωωr v v =的关系:与 ④周期T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T =1/f ⑤向心加速度:r T r v r a n 2 22 2?? ? ??===πω,方向总与运动方向(即v 方向)垂直. 0=合F 0=x F 0 =y F 4 22 20224 1t g t v y x S +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重视数学.doc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重视数学 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想扎实掌握好高中物理,那么这就要求学生们做好以下几点: 利用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注重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上课认真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重视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寸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

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掌握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离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弄懂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记好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 保存资料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高中物理是一门部分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科目,同时也是部分教师感觉比较难教的课程,因而尽可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自主学习,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厌学情绪”这两大难题长期难以解决。 新课程标准更能体现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能在新的理念下,通过新的教法,在新课堂中自主性探究、创新,并能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更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文章提出在教学要注重实效,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要积极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学效率是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如何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来调整、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去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发现、产生以及运用)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有效的学习来自有趣的心灵,有趣的心灵源于有效的情境,有效的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2.适当降低起点。高中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双重责任。但当前的高考,竞争又十分激烈。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的基础性,这同时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原有的“繁难偏旧”,重视和加强基础教学,适当降低教学起点,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在课堂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更何况高中学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让他们学好物理首先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我认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的“电场”概念的学习可以与学过的重力场概念加以类比,把电场力和重力,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学过这一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力和能为两条主线,对电场知识进行疏理组成知识网络。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得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得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增加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太难学?掌握这16种思路,让你轻松应对! 对于好多小伙伴来说,物理属于较难学的科目。物理的规律和公式一般比较简单,但就是应用起来难。这让物理成了不少高中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实际上,只要掌握了好的思路,养成了好的习惯,你就会发现物理原来如此简单、如此有趣。今天物理好教师就为小伙伴们整理了学好高中物理的16种解题思路,掌握了,相信你学物理会事半功倍的! 1. 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 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 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先不要排斥,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 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 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 不管学哪一部分内容都要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 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种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