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教学大纲-课程生物多样性

32教学大纲-课程生物多样性
32教学大纲-课程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授课学时:54学时

学分:3

课程简介

课程的性质:

生物多样性危机正日益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生物学是生物学家为解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的问题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它不仅研究物种及其生境所面临的威胁,还包括研究如何对其采取保护行动,因此它也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课程基本任务:

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义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何用科学的理论和最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和实施保护行动是《生物多样性》这门课程最主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突出基础性、科学性、创新性能高、适用性等特点,包括五大部分: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概论;种群、物种、基因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水平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保护生物学的范畴和基本原理,熟悉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形式:

主要以多媒体传授教学形式及视频观看辅助教学。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成绩评定:

采用总分百分制计分方式。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态度等)占30%,考试成绩占70%。

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保护生物学》第二版

参考书目:

1、李俊清,李景文,崔国发. 2002.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迟德富,孙凡,严善春. 2005. 保护生物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3、郝守刚,马学平,董熙平. 2000.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 1998.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

5、Andrew S Pullin著. 2005. 保护生物学. 贾竞波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谢国文,颜亨梅,张文辉. 2001.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7、陈道海,钟炳辉. 1999.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8、余久华. 2006.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社

9、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 2000. 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0、徐汝海,叶万辉主编. 2003. 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 2001. 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12、张力,康宁. 2007. 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保护生物学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基本要求:

1、清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的基本涵义,了解当今社会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清楚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3、知道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热点问题。

4、认识到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主要教学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本章主要从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未来研究方向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含义,及其学科特点。

难点: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如何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第二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基本要求:

1、能简述出生物进化有哪些主要规律、进化的原因,及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

2、能简述出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物种间主要关系类型。

3、了解第四纪冰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物种概念、物种起源与形成方式,生物进化规律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生物多样性演化与地质历史、第四纪冰期、大陆漂移和青藏高原升起的关系;进化系统与生物分类不同学派,生物分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规律、原因、主要历程。

难点:第四纪冰川与青藏高原如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第三章物种多样性及保护

(一)基本要求:

1、弄清楚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物种多样性概况及认识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2、了解历史上曾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出现的可能原因。

3、认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的意义。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全球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特丰富国家;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容易灭绝物种的特征、IUCN与CITES濒危物种等级划分标准及中国濒危物种等级体系、中国物种多样性概况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种多样性概念,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难点: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出现的原因。

第四章遗传多样性及保护

(一)基本要求:

1、弄清楚遗传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2、弄清楚检测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各种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3、知道遗传多样性在保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主要教学内容:

遗传多样性是种上水平各类多样性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是目前保护生物的主要任务。本章就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表现形式,各水平遗传多样性的来源、影响因素和检测方法,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遗传多样性概念,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难点: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及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保护

(一)基本要求:

1、知道生态系统概念、结构、功能和特征。

2、了解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及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态系统。

3、认识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恢复途径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途径。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论述了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各类型划分依据;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与主要类型,中国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与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参数测定与计测方法;生态系统动态规律,多样性与稳定性维持,生态系统演替、退化与恢复;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与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念,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难点: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的原因与途径。

第六章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与生物多样性信息

(一)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及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与标准。

2、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和目标。

3、了解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阐述物种保护优先序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范围;生物多样性监测;国际著名生物多样性信息体统网络资源;中国主要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种保护优先原则,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内容。

难点: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和目标。

第七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

(一)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以及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功能作用。

2、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3、了解自然保护区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标准,弄清楚如何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进行评价。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自然保护去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保护区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选址、面积大小与形状原则;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自然保护区的网络化建设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自然保护区评价的基本方法;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和科普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保护区含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作用。

难点:自然保护区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标准,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第八章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一)基本要求:

1、清楚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区别。

2、清楚迁地保护的意义、实施原则及理论基础。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物种迁地保护的概念、意义、实施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小种群理论、小环境、野生保持),迁地种群的种群管理和放归自然,并介绍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及国内外现状,以及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迁地保护方面的协调行动计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含义、区别及其意义。

难点:迁地保护实施原则及理论基础。

第九章生物入侵

(一)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产生的危害。

2、清楚中国外来入侵种的特点,及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3、了解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外来入侵物种正在世界范围内破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它的危害不仅表现为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产生的途径、物种入侵的生态过程、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生物入侵,本章重点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入侵含义及其危害,防止生物入侵的意义。

难点: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法规、行动计划及国际组织

(一)基本要求:

1、知道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国际协定及其主要宗旨。

2、认识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与野生生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及其立法的主要目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依靠政府行为,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具体实施。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有关法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有关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的性质及其在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国际协定及其主要宗旨。

难点:如何建立自然保护区与野生生物保护的相关法规。

第十一章保护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基本要求:

1、认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原则。

2、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过程、内涵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从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了我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内容及实施策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可持续发展含义及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寄语:只要你仔细观察,生物界到处都是丰富多彩的。 教材分析:本章的学习是在上一章的基础之上,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时要不仅仅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还要认识到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能够认识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部分的学习最好采取图表的形式来进行,注重对有关生物多样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对我国生物工程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有初步的认 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资料搜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认识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包括 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丰富的国家,被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 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 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3、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的生态系统类型 ^有、、、、、。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二、导入新课 随着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它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 三、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 )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层次 (2)世界上,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最丰富的三个国家依次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编码:0431030706 英文名称: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学时:36学分:2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微生物学 参考教材:杜连祥,路福平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学时制定的,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在不妨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包括前后实验内容的衔接关系),主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教学情况或经验,适当地将某些内容的次序加以变更或调整。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进行常规常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具备利用微生物学手段分析和解决发酵生产过

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和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布置以及实验室的规则;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保养方法;学会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的使用;具有选择和制备培养基的能力;掌握基本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制片技术;熟悉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性,具有菌种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无菌操作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实验一细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了解加热灭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加热灭菌技术 (2)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材料,学习配制肉汤培养基的方法并掌握其要点。 2.实验材料: (1)培养基组成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0.5%,pH值7.2,固体时加琼脂2%。(2)试剂 6mol/lHCl、10%NaOH。 (3)其它工具:台秤、量筒、试管、三角瓶、烧杯、分装架等。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技术; (2)了解细菌常用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 (3)了解平板划线分离菌种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2.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八叠球菌(Sarcina sp.)。 (2)培养基:肉汤固体斜面(2个/菌),肉汤液体试管(2管/菌),平板划线接种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2块/菌),平板点接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3支菌用1块),穿刺用肉汤半固体培养基(2管/菌)。 (3)其它工具: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消毒酒精棉球,镊子,试管架,标签纸,培养箱(37℃)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认识生物多样性

认识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识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B:识记)。 3.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B:识记)。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40亿年生物进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生物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食品、医药、衣服和住房等,它不仅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主要对象,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我国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1)物种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中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近14%。 (2)特有属、种繁多。高等植物中的特有种最多,约17 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6 347种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 (3)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如松杉类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品种分别达5万个和2万个。中国有药用植物11 000多种,牧草4 215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30属2 238种。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共有1 938个品种和类群。 (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分为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原55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沼泽37类、高山冻土、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承接: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早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保护措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见成效。1987年公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一般性对策。我国十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有33个研究所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环境保护部门也建立了草原、荒漠、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监测站。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普法和科普教育,以立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 课程组长: 总学分值:1分 总学时数:16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 一、实验教学课程性质和目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够正确制备显微试片,并能独立操作显微镜进行微生物的显微分析; 2.能够通过固体培养的菌落特征,区分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 3.能在独立进行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器皿、培养基的灭菌; 4.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目的菌株,并进行纯培养和简单的种类鉴定。 5.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四、实验项目内容和要求

1.考核的内容 ①实验的基本操作; ②实验报告,注重考察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实验纪律与实验卫生; ④实验出勤。 2.对实验报告评阅,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按实验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是否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考核评分,总分100分。 七、实验开出率 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50%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刘素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参考资料: [1] 沈萍,范秀荣,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徐孝华主编.普通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6]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 徐岩,等译.James M.Jay 编著.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8] 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朱玲审核人: 2017年2月22日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学习难点 1.理解基因多样性。 2.学习分析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一、引言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他吧!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出现了多少种生物以及他们的

生活环境,及时记录。 录像:播放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刚才大家被影片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板书: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二、合作探究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请大家预测一下。 学生:随意的预测。 教师:其实不仅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500万种,有的说1000万种,更有的说有一亿种之多。总之,自然界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秘是留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去探索的,同学们要努力哦! 教师: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大家通览全文后完成导学案。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编号:22010000实验课性质:专业基础 课程负责人:姚苹、宋艳艳开放实验项目数:13 大纲主撰人:宋艳艳大纲审核人:王志玉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40 课程总学分:4 实验学分:1.5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预防医学四年级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 要求每个同学掌握各种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接种技巧、常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常规药敏实验方法等;要求每个同学操作规范、基本操作熟练,并能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完整检验。 四、主要仪器设备 生化培养箱、CO2培养箱、电冰箱、电冰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微波炉、多媒体幻灯机 五、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1)试验报告:要求内容完整,书写认真,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讨论。 (2)考核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笔试。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1.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洪秀华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二)参考书: 1.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年 2.黄贞祥主编.《病毒学基本原理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3.巫向前主编.《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4.王庸晋主编.《现代临床检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年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72 讲课:72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是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绪论 一、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二、微生物和你 三、微生物学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状况、研究意义等等。本章要求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菌 二、真菌 三、藻类 四、原生动物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熟悉显微观察样品制备的一般流程和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细菌和真菌)。了解显微镜种类和原理、藻类、原生动物的形态。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无菌技术、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及其比较、菌种保藏技术以及各类显微镜的应用。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 广州市第113中学吴碧云 ●知识点: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采用的策略:通过分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正反两个案例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完成学案归纳三者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类自己。 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习“基因的多样性”: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美国 大豆与中国大豆的故事、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说明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出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种间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有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3.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通过电脑播放相关图片, 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自学,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4.学习三者的关系:通过学案上的填空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如果不给题目,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课题: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广州第89中学梁健彤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技能目标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规律和代谢调节,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分化的规律,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目前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基本规律及其本质,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一些基本技术与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微生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中常用技术与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壁 第二节原生质膜 第三节基因组

第四节微生物细胞表面附属物 第五节核糖体 第六节细胞内膜系统 第七节特殊内含体与贮存物质颗粒 习题要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的不同,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及作用机制。本章重点、难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及鞭毛的组成和功能。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 理解这些细胞结构的特性和功能,并根据这些特性, 掌握一些限制或利用微生物的简单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营养 第一节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营养物质吸收与运输 1.简单扩散 2.协同扩散 3.主动运输 4.基团转运 习题要点:四种运输方式的代表(注意原核与真核的异同) 第三节大分子营养物质的运输 1.蛋白质定向转运 2.蛋白质的分泌 习题要点: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营养物质的运输,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多种运输方式,蛋白质的跨膜运输 理解微生物特有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微生物中一些重要的运输途径。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的概念 1.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2.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1.发酵 2.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 习题要点:微生物的特殊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及意义。 第三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基质水平磷酸化 2.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习题要点: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与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异同 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二氧化碳的固定 2.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3.生物固氮 习题要点:共生固氮的调控,固氮酶的作用机制,防氧保护机制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生物固氮。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104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主要参考书: 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5.沈萍《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2003,高教出版社. 6.郝素珍《实用医学免疫学》,2005.2,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习题

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 1.自然保护区不是( ) 。 A.天然基因库 B.天然实验室 C.天然自然博物馆 D.天然猎场 2.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 ) 。 C.野骆驼、银杉 D.新疆虎、野马 3.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 )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破坏 C.围湖造田 D.有计划的放牧 4.下列动物中,既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又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哺乳动物是( ) 。 A.扬子鳄 B.熊猫 C.白鹤 D.长臂猿 5.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茂密的森林,后来都变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弃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6.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B.物种的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的污染和改变 7.秋天林区和公园的树干,悬挂着一些人工巢箱,这是为了( ) 。 A.保护一些不会营巢的鸟类使其不冻死 B.招引食虫鸟类在巢箱中繁殖 C.保护鸟类免受敌害 D.捕捉鸟类 二、非选择题: 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在“虚拟实验室”中实行观察生物的外形、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实行“解剖”生物的操作,并能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等“虚拟实验”。这对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虚拟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用砍下来的树木栽培香菇,现在已改用加工竹木时剩下的下脚料、锯末或其他有机物作培养基栽培香菇。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栽培香菇之所以要用有机物,是因为香菇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就此资料写一篇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文章,题目自拟。 物种多样性特丰国家 物种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世界各个国家,位于或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少数国家拥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海洋、淡水和陆地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国家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扎伊尔、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内的12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拥有全世界60%~70%甚至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重要生物类群物种数目最多的前10个国家(McNeely等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