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与方法

第1讲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与方法
第1讲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与方法

西方法律思想史讲义

王海山主讲

第一讲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与方法

主要介绍这样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着重解读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二、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三、如何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四、本学期的授课内容;五、重要参考书目。

一、什么是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历史的理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要准确理解这一点。需要理解西方、法律、思想、史以及其组合概念。下拟分述之。

1.什么是西方?

西方首先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次是政治地理概念。回顾西方地理范围的变迁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上述历史和政治地理范围内的西方不同时期的法为对象的哲学思考。可见,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空间要素限定,关键是界定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西方地理范围。只要是该范围内的法律思想都属于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2.什么是法律?

这首先要从法律渊源意义上来考察。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学术法等等。

其次,西方人对法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我们对法作刑的理解。具体言之,西方人的法除了法的一般含义,还具有一些特殊含义:正义、规律、权力;二元对立的法律观等等。

3.什么是思想?

思想是对存在的反映。但思想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那么,我们研究的思想是谁的思想?从什么地方获得思想?尤其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古人的思想呢?主要来源是著作和传说。

法律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包含两个互相依赖的方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一方面,思想作为一种意识,指的是超越现实实践层面的精神上的观念力量,是对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正如许多思想家们所认为的,观念的创造导致现实的变化,观念的力量要超出于物质的力量,观念的力量可以成为比物质的力量具有更决定意义的变化的动力。以法国大革命为例,就像拿破仑曾经说过的那样,法国大革命就是由启蒙运动的观念而引发的。路易十六在阅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叹息道:“伏尔泰和卢梭亡了法国”。法国历史学家饶勒斯在分析大革命的原因时也说:“社会革命将并不仅仅依靠事物的力量来实现,它要依靠意识和意志的活力。”马克思也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也可以看作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意义,追踪事物的原因。就思想史研究本身来说,它还包含着另一层意义,即探寻“价值”。探讨世界的真理、价值和意义。而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更有意义。如果说对原因的探讨是追溯过去的话,那么,这种对“价值”的探讨则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每一个理性的存在物,应该说都是有思想的。但是,思想史所关注的思想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思想。它毋宁说关注的是理论。思想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但是理论一般说来是形之以文字的。因此,思想史研究的材料来源一般是思想家的论著。

就法的思想或者是观念而言,西方的法律观念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自然法观念、规则法观念、社会法观念的演变,当然,这三种观念是渐次出现的,但并不是代替的关系,以至于形成现代西方法律观念三足鼎立的局面。

自然法观念的基本观点:

(1)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规律,因此,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其对人们行为的规定不能有悖于客观规律。

(2)法根源于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社会性和理性(自觉性)。真正的法律或自然法应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或者说就是由人的理性所发现的人的规

律或行为准则,因此,它是“理性之光”,能照亮人的前进道路。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法应建立在理性意志的基础上,而不应是个人任性意志即私欲和成见的表现。

(3)法的功能和目的就在于实现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基于公共幸福的合理安排,就是人人在社会中“得其所哉”,即享受到他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义务。

(4)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能使人们辨是非、知善恶。必须对法做一种合道德性的评价。

“规则法”观念的主要观点:

(1)真正的法或“严格意义的法”、“适当意义的法”不是什么自然法,而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即“国家法”。由于这种法律能为经验所感知和真实存在着,所以又叫“实在法”或“实证法”(positive law)。至于其它所谓的“法”,如自然规律、自然法、荣誉法则等,只是有比喻意义,有些则为“实在道德”。

(2)实在法或国家法是由法律规则(rule of law)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所谓法律规则是指以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对人的行为模式所作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明确规定。它有固定的逻辑结构,能昭示人们于某一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分析法学家们还详细论述了法律规则和法律规范的种类和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即每一规范的逻辑结构和每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则体系的结构。

(3)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是中性的,与价值无涉。是一种纯技术性和工具性的东西,或者说与政治道德等价值观念无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因此也不能从政治上和道德上进行评价,即不存在什么道义与不道义、良与恶的问题。他们说,你不能因某一法律与道德相悖就否认它不是法律,由此他们提出“恶法亦法”的命题。这就是说,法律不从属于政治或道德,它有自己的独立性,它应超脱于政治斗争,也不应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4)一个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好的法律规则体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规则体系足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执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推理规则就可以很好地审理各种案件,也就是说执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机器,不应享有任何的执法自由裁量权。韦伯对此作了形象的概括,他说:“现代的法官是自动售货机,投进去的是诉状和诉讼费,吐出来的是判决和从法典上抄下来的理由。”

“活的法”观念的主要内容:

“活的法”(living law 德文lebendes recht)又叫“行为中的法”(law in action)或“事实上的法”(law as fact)。与之相对应的是“纸上的法”(law in paper),“本本上的法”(law in book)或“国家法”。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埃利希提出来的,后来由庞德、弗兰克等人作了进一步阐述,作为一种新的法律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扎根于社会之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如埃利希说:“无论是现在或者是在其它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2)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而是社会的秩序或人类联合的内在秩序。这种法律叫“活的法”。所谓活的法指“支配生活本身的法律,尽管这种法律并不曾被制定为法律条文。”这就是说,活的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能建立秩序的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规在未对人的行为发生效力和未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发生作用前,只是一种纸上的东西,一种本本上的东西。相反,非立法机关制定的,如法院审判案件中所形成的法律,即判例法,社会的风俗习惯,甚至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只要它们对社会秩序的形成起作用,就都是这种法律。因此,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成文法并不是法律的主体和根本。

(3)法律与国家之间并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并非一定由国家机关特别是立法机关所制定和实施。在没有国家的时候和地方,也存在着法律,这个思想后来特别为社会法学中的法人类学家所发挥,他们提出了原始法、非国家法、世界法的概念。

(4)法律绝非仅仅是规则的体系,法律是很复杂的,由多种要素构成,除了规则之外,还有原则、政策等。

(5)法律不仅是作为一个规则体,而且是作为一个过程和一种事业。在这种过程和事业

中,规则只有在制度、程序、价值和思想方式的具体关系中才具有意义。正因为如此,社会法学派普遍重视法律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的研究,有个别学者甚至认为法律的实现过程,特别是法官的行为才是法律自身。他们也不拒绝对法律的价值问题的研究,不否认法对实现正义的作用,虽然他们对正义等作了实证主义的解释。

4.如何理解西方法律思想史之“史”?

历史常被喻为“长河”。其实,河的长短是相对的,河的变迁是绝对的。对历史学家而言,研究某一文明或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历史时期的确定从属于历史变迁的分析。对法(包括在一定文明或社会里的实证法与具有不同时代含义的自然法)发展史的研究建立在历史学的基础上。法哲学属于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取决于思考对象的发展,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西方文明史上,约公元前1500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文明传入一衣带水的希腊半岛,演进为迈锡尼文明。随后,古希腊城邦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38年至公元200年左右,随着古希腊城邦制度无可挽回的衰落和意大利半岛上古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希腊文明演变为希腊——罗马文明。476年以后,西方文明在历史变迁中,既包容了欧洲大陆的日耳曼文化,又分化出拜古庭文化。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序幕。大致说来,西方文明史可分为古代(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467年)、中世纪(467年至1500年)、现代法三个发展时期。由此再决定,西方法哲学史同样包括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大时期。现代,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

西方法哲学史与西方文明史以及法制史并行不悖,但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殊性。一般而言,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西方法哲学具有不同程度的形而上学特点,或者说,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法哲学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自然法或二元论法哲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法应该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法哲学,或者说从边沁到凯尔森的西方法哲学以非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从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向传统的自然法哲学提出了挑战。严格的实证主义法学只回答“法是什么”?接着,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哲学。如果说边沁、奥斯丁抨击的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则是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陆,首先兴起了法社会学思潮,并波及到北美,而后又出现了继承实证主义法学路线的“纯粹法学”;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氛围与大西洋彼岸的法社会学的影响,造就了美国的法哲学——霍姆斯的实用主义法学,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和弗兰克等人的现实主义法学。

综上,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很难用形式逻辑加以定义。总的说来,这一概念包含四个基本内涵要素:西方、法律、思想、史。

二、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意义。法学关注的是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法律现实。我们的法学关注的是包括我们的法律制度在内的我们的社会现实。固然,我们有我们的问题,但就我们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显然是移植,至少是学习西方法律的结果。而西方的法律现实,一方面是西方整个社会实践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法律观念或者是思想的产物。而现代西方的法律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过去法律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理解西方的法律存在,就必须理解他的法律思想,不仅要了解它现在的法律思想或者说观念,更要了解它过去的法律观念。不了解历史,就无法理解现在。而要理解我们的法律现实,就必须认识我们的社会,同时必须了解西方的法律现实及其过去。所谓不了解别人就不理解自己。

具体来说,对于我们法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有着特别的意义:

1.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特别是法学方面的历史知识,使我们知道西方各种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来龙去脉。

2.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3.它能加深我们对已学法律知识,特别是理论法学知识的理解。

4.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现代的法律现实及其精神。因为历史是连续的、渐进的,而现实与观念是相互影响的。

4.它可以比较大的提高我们对各种法律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

三、如何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

这实际上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方法论问题。在西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路:传统的思想史或者观念史的研究注重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剑桥学派将语境的方法引入思想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为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思想史的研究更多地与社会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即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

我们的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即主要是研读西方主要的法律思想者的著作。其问题是我们选择哪些人物的著作研读,而且这些人物的思想能否代表时代的法律思想呢?而且浩如烟海的著作,我们从什么地方谈起呢?我的想法是以时间为顺序,以问题为主干。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的基础、统治者的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申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罚的正当目的及范围、国际法理论及其它相关问题。

就我的教学方法而言,我认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根本关心对象是法律的思想。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哲学思想、政治学思想亦是我们必须涉及的,只是为了不至于冲淡我们的主题,我尽量精炼地讲解这一点。

四、本学期的授课内容

第一讲西方法律史的概念和方法计划课时 2课时

第二讲古希腊的法律思想计划课时 6课时

第三讲古罗马的法律思想计划课时 2课时

第四讲欧洲中世纪的法律思想计划课时 4课时

第五讲古典自然法学派计划课时 10课时

第六讲哲理法学派计划课时 4课时

第七讲历史法学派计划课时 4课时

第八讲功利主义法学和早期分析法学计划课时 4课时

第九讲现代分析法计划课时 4课时

第十讲社会法学派计划课时 4课时

第十一讲现代自然法学计划课时 4课时

第十二讲其他法学流派计划课时 4课时

总计52课时。

五、主要参考书目

具体各章的参考书目,主要是涉及到的思想家的代表著作。这里我留一些作为我们这一门课程的总的参考书目:

1.(爱尔兰)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中译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说实话,在思想史的著作中,它并不是一本出色的著作,但在法律思想方面,它还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被列入牛津法学教科书。作者非常推崇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并努力师法罗素与众不同的思想史写法。他以时间为经线,以主题为纬线,将《西方哲学史》一书的写法移用到这本书中来,组织了一张经纬分明的法律思想网络。作者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开始顺流而下,一直延伸到20世纪末期。在每一章的开始,作者努力去勾画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此为思想研究的基础并列出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主题,如国家权威、

政治哲学、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习惯与立法和国际法等等。在阐述这些主题时,作者将对西方法治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安排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

2.(英国)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及其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英国)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及其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下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在我所见到的思想史的著作中,从来没有一部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样引人入胜。西方法律思想史主要是讲述西方法哲学的发展历史的,因此,没有一定的西方哲学的素养,是没有办法进一步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很多,国内的、国外的都有,但对于我们来说,我认为没有一部能使您连续读下去,当然,在个别的时候我们可以查阅。而罗素的这部却是例外。这是我给大家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另外的原因正如罗素在该书的美国版的序言中所指出的:“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他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要多。”在英国版序言中,他也指出“哲学史已经很多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其目的与我为自己所定的完全相同。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在大多数哲学史中,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仿佛出现于真空中一样;除了顶多和早先的哲学家思想有些联系外,他们的见解总是被描述得好象和其他方面没有关系似的。与此相反,在真相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他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就是试图这样来考虑它的。”这也正是我欣赏和需要的,因此,我隆重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4.(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译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新版。

5.(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译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新版。

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不仅是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著作很多,我们需要阅读的也很多,但考虑到大家的专业和时间的关系,我给大家推荐的是综合性比较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大凡历史著作都是吸引人的,起码是吸引我的。但国内的历史著作或者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或者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其研究缺乏全球性的方法,给人一种孤立静止的感觉。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却给我们全新的感觉。

《全球通史》打破传统的地区界线,按历史活动本身的空间来描述历史。作者认为:把地球划分为若干大陆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地理学也许有用,但对世界史却没有多大意义。世界史不仅仅是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世界史不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拼凑——而这正是国内史学界的通病。世界在结构上需要以对人类进展造成重大影响之历史运动的地区为中心,要把握世界历史必须打破条条块块。《全球通史》真正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历史。正如作者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一章开头指出的:“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在写作方法上,作者大量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因素的纵横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存在的各种偏见,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第一讲 投资的基本概念

第一讲投资的基本概念 投资的含义 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 相同的经济行为是: 1人们在时间跨度上根据自身的偏好安排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消费结构,并使得在这种消费结构安排下的当期和预期效用最大化. 2投资本质上是一种对当期消费的延迟行为. 怎样来理解投资的这种延迟行为? 从典型的经济人角度来看,国家、家庭、个人都在进行者不同种类但本质相同的投资. 例子:从国家的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外汇储备实质上是一国放弃当期消费,而以某些外汇资产形式持有的一种投资品. 家庭储蓄,本质上是家庭通过跨期消费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保证耐用消费品、家庭医疗计划以及子女教育等多期支出的一种投资活动. 个人的学习计划,从经济资源角度来看,是放弃当期消费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期望将来获得更多的效用满足;从时间预算决策来看,学习是放弃当期的闲暇,以期望将来获得更高品质的闲暇和选择的自由. 怎样来理解投资的这种延迟行为? 从投资产品来看投资延迟消费的本质例子:养老基金就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消费行为.当人们留存一部分收入直到退休时再支取,他们就是在延迟当期消费. 从一般性的人类行为来看: 例子,Gary Becher曾经支出,人类繁衍本身都可以看做是家庭中夫妇双方放弃当期的经济资源和闲暇消费,从而获得养儿育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中华民谚”养儿防老”,从延期消费的行为看,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投资的定义投资就是为了获得可能的和不确定的未来而做出的确定的现在值的支出或牺牲.(美国投资学家威廉.夏普的定义) 本人的理解: 为了(可能不确定的)将来的消费(价值)而牺牲现在一定的消费。即:推迟消费而为了获得将来更多的消费。 投资的狭义含义 狭义的投资主要是购买国内外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通常是指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企业的行为,这也是国外的投资的含义. 在西方,投资一般是指间接投资,《投资学》一般都介绍如何计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怎样估价风险和如何进行资产定价,帮助投资者选择获利最高的投资机会。 广义的投资含义 广义的投资概念既包括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也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有时也用来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资金. 在我国投资具有双重含义,既用来指特定的经济活动,又用来指特种资金。 投资的实质投资是以货币资金(或资本)垫付为特征的连续性活动,它不只是一次性的投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的标志。( ) 正确 错误 2.在历史发展中,科学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 正确 错误 3.阅读和写作科学容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素养。( ) 正确 错误 4.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仅有研究不写论文等于没研究。( ) 正确 错误 5.引《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表达他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后为民服 务、为国尽力的决心。( ) 正确 错误 6.荀子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 正确

错误 7.先生是近代革命家。( ) 正确 错误 8.王守仁认识论的中心命题是“致良知”。( ) 正确 错误 9.礼仪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 正确 错误 10.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 正确 错误 11.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的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 正确 错误 12.六朝瓷器,标志着中国制瓷业的成熟。( ) 正确 错误 13.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孟子所创立的。( ) 正确

错误 14.“法”是道家的核心概念,其最初含义就是人行之路。( ) 正确 错误 15.宋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 正确 错误 16.词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 正确 错误 17.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礼仪也是不同的。( ) 正确 错误 18.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尊者,后介绍位卑者,使位卑者先了解位尊者的情况。( ) 正确 错误 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把握时代成为德语小说的最强音。( ) 正确 错误 20.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机械基础基本概念

第一讲机械基础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及考纲要求 1.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概念。 2.理解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区别。 3.掌握运动副的概念,熟悉运动副的类型,了解其使用特点,同时能举出应用实例。 知识梳理 一、机器和机构 1.机器 (1)任何机器都是由许多实物(构件)组合而成的。 (2)各运动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发动机:将非机械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 电动机:电能→机械能、内燃机:热能→机械能 空气压缩机:气压能→机械能 按用途分类 工作机:用来改变被加工物料的位置、形状、性能、和状态的机器。 如机床、纺织机、轧钢机、输送机、汽车、飞机等。 2.机构 (1)任何机器都是由许多实物(构件)组合而成的。 (2)各运动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机器与机构的异同点 相同点:从结构与运动角度来看,机器与机构是相同的。 不同点:区别主要在于功用不同,机器的主要功用是利用机械能做功或实现能量转换,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传递或改变运动的形式。 机器与机构的总称为机械。 3. 机器的组成 动力部分:机器动力的来源。如电动机、内燃机和空气压缩机等。 传动部分:将动力部分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的中间环节。如齿轮传动。 工作部分:直接完成机器工作任务的部分,通常处于整个传动装置的终端,其结 构形式取决于机器的用途。如金属切削机床的主轴、拖板、工作台等。 自动控制部分:智能部分(与近代机器的区别)

二、构件和零件 1.构件 ⑴定义:构件是机构的运动单元体,也就是相互之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体。 固定构件:又称机架,一般用来支承运动构件,通常是机器的基体 或机座,例如各类机床的床身。 主动件:带动其他可动构件运动的构件。 按运动状况 运动构件 从动件:机构中除了主动件以外随着主动件运动而运 动的构件。 2.零件 定义:零件是构件的组成部分,是机器中的制造单元。 3.构件与零件联系与区别 联系: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几个零件组成。 区别:构件是运动的单元体,零件是加工制造的单元体。 三、运动副 1.运动副概念 定义:两构件直接接触,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连接称为运动副。 2.运动副类型 转动副:两构件只能绕某一轴线作相对转动的运动副。 低副移动副两构件只能作相对直线移动的运动副。 (面接触) 按接触形螺旋副两构件只能沿轴线作相对螺旋运动的运动副。 式的不同 高副 (点、线接触) 3.低副和高副的特点 低副:面接触,容易制造和维修,承受载荷时单位面积压力较低,不能传递较复杂的运动,效率低、摩擦大。 高副:点或线接触,承受载荷时单位面积压力较高,两构件接触处容易磨损,寿命短,制造和维修也较困难,能传递较复杂的运动。 4.低副机构和高副机构 机构中所有运动副均为低副的机构称为低副机构。 机构中至少有一个运动副是高副的机构称为高副机构。 四、机构运动简图 简单线条和符号来表示构件和运动副,并按比例绘制出各运动副的位置。这种表达机构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作者:张红霞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但科学素养教育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从国际上看,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 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 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 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讲三角形基本概念

第一讲:三角形的基本定义 一、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连接而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图,三角形ABC 表示为△ABC ,与点A 相对的边可表示为线段a ;直角三角形ABC 可表示为Rt △ABC 2、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 ①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锐角 ②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2)按边分 ①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均不相等 ②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边(特殊: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b <c <a+b (2)三个内角和为180°:∠A+∠B+∠C=180°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4、三线: (1)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一共有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角平分线交对边于一点,这点与角的顶点间的线段;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共有三条高线,锐角三角形三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直角三角形三高交于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三边的延长线交于三角形外部一点 请画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A B C a b c

典型例题一:三角形角的关系 例1:已知:如图1,D 是BC 上一点, ∠C =62°,∠CAD =32°,则 ∠ADB = 度. 此题的依据: 例2:(2013?湘西州)如图2,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 = 度 例3:(2013?昭通)如图3,AB ∥CD ,DB ⊥BC ,∠2=50°,则∠1= 度 例4:在下列条件中:①∠A+∠B=∠C ,②∠A ∶∠B ∶∠C=1∶2∶3, ③∠A=900-∠B , ④∠A=∠B=1 2 ∠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典型例题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 、4cm 、5cm 、6cm B 、2cm 、3cm 、5cm C 、4cm 、4cm 、9cm D 、12cm 、5cm 、6cm 例2:(2013?南通)有3cm ,6cm ,8cm ,9cm 的四条线段,任选其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则最多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例3:为估计池塘两岸A 、B 间的距离,杨阳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 ,测得PA=16m ,PB=12m ,那么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 .5m B .15m C .20m D .28m 例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6,第三边为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 周长为 变式训练 1、已知ABC △的三边长a b c ,,,化简a b c b a c +----的结果是( ) A.2a B.2b - C.22a b + D.22b c - 2、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5cm 和7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 3、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5cm 和8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 典型例题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寿县政务中心冯庚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 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 一、何谓“科学素养” 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 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概念

对科学素养的收获 在经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方法的网课的学习后,我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了科研远不止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如今这个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大家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正如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用二分法对这个世界上的学科进行划分,例如,将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 古典的认知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寻求秩序,将未知化已知。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可以分解成各种零件,通过无数次计算和测量组装而成,这正对应着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而浪漫的认知在我们的理解里就相像于人文科学,浪漫的认知最主要的是情感,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如上这些因素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分裂的主要问题根源,人们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作为现今的大学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与消化的问题。无论是只有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单一存在,都是十分危险的。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手足。互相都是彼此不可缺少的存在,如果只学习自然科学,也会让人觉得死板而又呆滞,不懂得变通,变成一个沉重灰暗的人。如果只学习人文科学,就会让人觉得轻浮而没有理性,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变成一个肤浅的人。 那如何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呢?通过网课的学习,我的理解是按照人文科学的思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有人情味的科研,例如,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也要坚持学术态度端正,坚持自己当初选择科研的初心,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不断追求科学本身的价值。比如,在科研过程中最不可原谅的就是学术不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文科学的思想,不顾曾学过的仁义礼智信,不顾人性,不顾良心,做出这些危害民生百姓的勾当。再比如,在科研过程中,重量而不重质,只顾着发出所谓具有论文名头的文章,而不在乎文章是否对世界有用或者说文章内容是否真的配得上这论文的名头。 在未来追寻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常思考,思考很多方面。思考科学的利弊两方面因素,思考科学的价值,思考我们为之努力钻研的核心动力,思考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学的人文关怀。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坚持拥有好奇心,坚持探索,尊重科学,并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稳妥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渡向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己不负的初心。

反馈的定义、基本关系式、类型及判断

反 馈 一、定义及组成 1、定义 将放大电路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某些元件或网络(称为反馈网络),反向送回到输入端,来影响原输入量(电压或电流)的过程。 有反馈的放大电路称为反馈放大电路。 反馈未连接的放大电路称为基本放大电路。 2、组成: (a) 注意:反馈网络F 的判断。 (输入、输出间的电路) 二、基本关系式(负反馈) f i id x x x +=净输入信号 注意:i x 、f x 同一端id x 为两者之和;不同端id x 为两

者之差。 AF A x x A x x x x A i o f o f id o +====1闭环增益F F 反馈开环增益系数 反馈深度:1+AF ,它的大小反映了反馈的强弱; 环路增益:AF 。 三、反馈的极性:正反馈、负反馈 判断方法: “瞬时极性法”: (1)反馈是输入、输出之间网络; (2)运放为差分输入,放大的是输入信号之差。 (3)i X 、f X 同一端,f i id X X X +=;不同端,f i id X X X -=。 四、反馈组态判断方法: 1、找出反馈网络; (输出、输入之间的电路连接) 2、判断反馈极性; (瞬时极性法)

3、判断反馈类型。 (反馈量直接取自输出电压,电压反馈;反馈量直接加到输入电压,并联反馈) 4、叙述反馈组态。 (电压-电流并联-串联负-正反馈) 五、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减小非线性失真; 2、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闭环增益减至A AF +11; 3、扩展通频带 ; 4、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串联负反馈增大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1+AF )倍,即∞。 并联负反馈减小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AF +11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5、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电压负反馈减小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AF +11倍,即0。 电流负反馈增大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1+AF )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第一讲科学与技术关系

《科学技术史 纲要》 1990年,美国学者米勒首先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 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2.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 与此同时,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提出了测试科学素养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 乔恩·米勒(JONMILLER),约68岁,美国人。在他长期的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问题。 绪论 在米勒的体系中,科学素养首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米勒认为:对一个公民而言,并不需要他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要知道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如果不知道DNA是与生物学有关,电脑软件绝不是电脑中很软的零件,那么这个公民就丧失了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他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和要求。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是真正理解科学的体现。科学严谨的、不容欺骗的本质,宽容和论证的风格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公正和平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一旦错用,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巨大;避免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就是把科学交给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米勒体系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的把握是内在一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修饰与限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您认为“分子”是什么? 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2.□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提高科学素养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

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科学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掌握了一般或是普通的科学知识,

科学素养概念界定

魏冰. 科学素养——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8. 05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2061计划”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出版了题为“科学美国人”(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研究人员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郭元婕. “科学素养”文概念辨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1 1966年,Pella及其同事对1946 -1964年之间发表的主题与科学素养有关的论文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控制科学家工作的伦理道德、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1974年,沙瓦尔特在佩拉的基础上对科学素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科学素养分为7个维度,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以下7个特征;①理解科学的本质;②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能准确运用恰当的科学概念、定律、原则、理论;③在解决问题、进行决策、进一步了解生存于其中的宇宙时能运用科学;④在探索宇宙的各个方面时能遵守构成科学基础的各种价值;⑤理解和欣赏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事业以及科技事业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⑥科学教 育的成果培养人具有更富有、更令人满意、令人兴奋的宇宙观,并在其一生不断拓展科学教育;⑦养成诸多与科技有关的操作技能。 1975年,申(Shen)在实践、公民、文化3个层面上界定科学素养。①申(Shen)认为“具有实践科学素养”( 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的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类科学知识。②“公民科学素养”(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的目的是使公民清楚地了解科学和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使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健康、能源、自然资源、食物、环境等相关问题的”公共决策。 ③“文化科学素养”(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是基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而提出的。相对而言拥有文化科学素养的圈子较小,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团体中,但是这类科学素养却非常重要并具有影响力,因为这类素养会优先影响到当前和未来的决策者及思想观念的领导者。 1981年,布兰斯科姆(Branscomb)检验了“科学”(Science)和“素养”( Literacy)的拉T 文词根,将素养定义为“具有读、写和理解人类系统知识的能力”,并从不同作用和功能出发,将科学素养分成8种类别:①方法论科学素养(Method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②专业科学素养(Professional Science Literacy);③普遍科学素养;(Universal Science Literacy);④技术科学素养(Techn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 );⑤科学爱好者或业余爱好者的科学素养(Amateur science literacy);⑥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Journalistic Science Literacy );⑦科学政策素养(Science Policy Literacy);⑧公共科学政策素养(Public Science Policy Literacy)。 米勒对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科学素养定义进行分析,从当今科技社会的背景下提出了科学素养的3个维度:①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例如,何谓科学的本质);②对主要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理解(例如,科学知识);③认识并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为美国“2061计划”①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在导论中写道:“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简称DECD)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体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该组织还认为,“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吴国盛认为目前“科学”存在三个层面上的定义:“第一种,把科学定义成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这种定义不大区别科学与技术,与文明相近。……第二种,把科学定义成由古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第三种,把科学定义为‘近代科学’,即在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并表明“科学定义”之争实质上是科学话语权之争,是中心—边缘之争。 张红霞.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4

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公民的科学意识直接影响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国力强盛。科学实践又充分证明,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紧密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会是具有较强科学意识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一些专家研究认为,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固本强身,在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反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的能动水平。 公民科学素养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与推广应用都取决于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的人,这部分人正是不断从亿万个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公民中产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无一例外地证明,正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沃土和创新氛围,造就

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

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 圆正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通常把识字、知识和文化、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标准,把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并进行调查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近来,科学素养已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它有哪些要素构成?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为什么很重要?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本文仅就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介绍给大家,并提出作者的一管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如果有人告诉你生病可以不去医院、不用打针吃药,只要烧香拜佛、求得神灵保佑就可以痊愈,而你也相信,并在生病的时候这样去做,那么,就不能认为你的科学素养很高;如果你仍然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一生由天注定;那么,你的科学素养就是有缺陷的。等等,这只不过是衡量科学素养的少数指标,科学素养正是由这么一系列的指标所代表的内容构成的。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产生、发展和相关研究 在我国,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Science Literacy 翻译而来的。英语中,literacy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文化,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书写,针对一般公众。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讨论科学素养的定义时,并没有把literacy的两个差异极大的意思加以区分[1]。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社会公众、政府官员,在谈到科学素养时,都是泛指。在理解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涵。研究者在不同的课题中,所指称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可以被科学家和科学教育工作者共同认可的定义。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素养的概念本身也具有动态发展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知识、信息容量极度膨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专家认为“最近30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前所有年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快”[2]。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素养作为人的综合素质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后劲和前途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许多国家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并对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跟踪,以便对症施治。 最早对科学素养作出定义并进行度量的是美国,其代表人物是J.D.米勒。1972年,国家科学理事会开始两年一度的《科工指标》(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社会调查,以检查对科学教育投入的效果,结果发现,自1952年来,公众科学知识水平并无大的改进,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讨论。[3] 1980年代开始,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研究。进入90年代,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研究转向公众理解科

X4606001 第一讲:科学素养 考试题目及答案1

课件名称:第一讲:科学素养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系统芯片的设计方法及其电子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是经国家基金委组织专家论证立项的第二个信息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2题、素养侧重于形成的结果,可以视为素质的养成。(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3题、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4题、赫德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5题、米勒在赫德基础上对科学素养做了进一步概括,从当今科技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6题、英国消除鸿沟项目旨在提高科学教师传授科学素养的能力。(是否题)(分值:3)A.对B.错 第7题、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素养普查一直采用的是我国自行构建的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科学素养普及,一直采用 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连问卷机构也没有改动,] 第8题、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辨证过程。(是否题)(分值:3)A.对B.错 第9题、截止到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进行了5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是否题)(分值:3)A.对B.错 [6次] 第10题、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是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课程委员会提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的特征。(是否题)(分值:3) A.对B.错

第11题、前五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普查结果均以()的形式进行结果的公布。(单选题)(分值:3)A.调查报告B.调研报告C.问卷D.工作总结 第12题、很明显地,渐进自由正等着让人发现,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物理的进展也不会延缓太久。这句话出自()言论。(单选题)(分值:3) A.牛顿B.开普勒C.威尔切克D.贝尔纳 第13题、美国第一个提出“科学素养”一词的人是著名教育改革家()。(单选题)(分值:3)A.柯南特B.亚里士多德C.亚当·斯密D.卢梭 第14题、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是对全世界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试计划,最早开始于2000年,每()年进行一次。(单选题)(分值:3) A. 5B. 4C. 3D. 2 第15题、1609年开普勒总结出()定律。(单选题)(分值:3) A.开普勒三定律B.牛顿定律C.规范场论D.渐进自由 第16题、目前许多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都按照()模型进行问卷设计。(单选题)(分值:3)A.布兰斯科姆B.米勒C.柯南特D.赫德 第17题、根据本讲,工作环境对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提高的作用不包括()。(单选题)(分值:3)A.为塑造个性提供熔炉B.为项目研究设置考评C.为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D.为才智展示提供平台【工作环境展示了我们提供的平台,工作环境为素养提 升了创造条件,工作环境为塑造个性提供了熔炉,工作环境为人才发展创造了机会,】 第18题、根据本讲,参加课题的研究策略不包括()。(单选题)(分值:3) A.量力而行B.逐步击破C.整体推进D.有限目标 【要有限的目标,量力而行,分布实施,逐步的击破】 第19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出自()的言论。(单选题)(分值:3)A.爱因斯坦B.贝尔纳C.希尔伯特D.牛顿 第20题、根据NSF的抽样统计,科学家花在文献阅读思考上的时间约占()的比例。(单选题)(分值:3)A. 20%B. 30%C. 40%D. 60% 第21题、根据本讲,提倡自主性科研修养主要是要()。(多选题)(分值: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