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科学与技术关系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模板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模板
unacknowledged philosophers of the postmodern world.”
技术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技术: techne、skill、craft 近代技术: technique、 technology
Art(狄德罗《百科全书》)
现代技术: technology,人工智能
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4 “技术的科学化”:现代技术生命力之所在 5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融合密不可分
的新现象
三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解读“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
研究由……引起:
追 Y 纯基础研究 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
求 基
(玻尔象限) (巴斯德象限)

纯应用研究
认 识N
(爱迪生象限)

N
Y
(2002年3月) 美加大停电(2003年8月):天灾+人祸+技术
失控
从关于技术的一般问题谈起:
技术工作者(如工程师、技术工人等) 的技术工程活动有什么本质特征和要求?
工科高校毕业生要成为称职的工程师需 要哪些内外条件?
技术人才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性? 工程师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 老生常谈:技术是双刃剑吗?
新类型,它体现的是一种制度性思想腐 败
如何识别“伪科学”?
不要用常识的概念框架理解科学
“眼见为实”之批判:科学实验 “官大学问大”之批判:科学家
科学的内涵和特点有那些内容
知识体系 认识活动 社会建制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伪科学的危害
首先,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科 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
2. 技术领域中真有令人感兴趣 的、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吗?
从最近的直观事件谈起:

七年级科学与技术教案

七年级科学与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科学与技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及其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或黑板演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技术产品或科学发现,如手机、电视、电脑、飞机、太阳能等,让学生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改变,并引入科学与技术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分钟)a.讲解科学与技术的定义:科学是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等方法,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种学问。

技术是应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和方法。

b.介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科学提供了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而技术则是科学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体现。

3.实例分析(25分钟)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a.举例说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比如医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的研究和进展,而生物学的研究也会受到医学技术的推动。

b.通过实验例子讲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如通过小火箭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和技术在该实验中的相互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而技术手段则实现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c.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其他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案例。

4.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水的沸点实验。

通过操作实践,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和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5.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实践操作,引导他们总结科学与技术的作用。

同时,要求学生归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各个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案例。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电视等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专题五

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 刃剑,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 集的交响曲。 20世纪的科学 技术,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 响。 贝尔纳:人们过去总是认为: 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 件的不断改善;但是,先是世 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 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 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 于是就有人要求停止科学研究, 认为这是保全一种过得去的文 明的惟一手段。面对这些批评, 科学家们自己也不得不开始第 一次卓有成效地考虑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 题
人文社科学院 哲学教研室
专题五: 是阿拉丁神灯还是达摩克利斯剑? ——科学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双刃剑
第一讲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第二讲 是科技的异化还是人的异化
第一讲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科学技术的异化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 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 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恐怕是第一生产力。Leabharlann 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1)“科学”的本意:Science源于古拉丁语
第二讲 是科技的异化还是人的异化
一、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异化 二、科学技术异化与人的异化 二、走出科学技术异化的困境
一、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异化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 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 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 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卡尔· 马克思 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 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 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 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 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 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 发现了。——弗朗西斯· 培根

自然辩证法绪论介绍

自然辩证法绪论介绍
1932年在中国有了全译本,杜畏之译 1950年郑易里的新译本,三联 1971年中央编译局本 于光远又有新译本
如何成为了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的意见 1956年国务院制定全国12年(1956-
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包括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于光远主持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说: “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 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 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科学,我 们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
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标志性人物)
1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人性 论》,《人类理解研究》。归纳问题,因果性 问题;“自然主义的谬误”(“是”与“应 当”)
2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1925, tr. 1940);
上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服不行
问题1——不服“什么”不行? 问题2——应该不服什么不行?
第二讲
科学、非科学、伪
科学、反科学辨——对科学的内

几个案例、几个问题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1983-1989):气功、
20世纪科学哲学的4大主题
(the most central themes)
据Donald Gillies(1993) Inductivisim and its Critics(归纳主义及其
批评) Conventionalism and Duhem-Quine
Thesis(约定论及迪昂-蒯因论题) The Nature of Observation(观察的本性)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紧密相连且相互依赖。

本文将探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科学家们通过科学方法来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

技术则是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来设计和生产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技术则是由科学发现推动和支持的。

这种相互关系使科学和技术能够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彼此的互相促进中。

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新的技术得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的实际应用又能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激发了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为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和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技术则是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它使人类能够改变和控制自然界,实现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为社会提供了各种便利和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还体现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的研究和发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例如,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环境科学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技术的应用则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改善生产过程和创造性产品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

例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和技术需要与社会伦理价值观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综上所述,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理论内涵
科学技术的乘数作用乃至指数作用。
即: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发
挥其作用,它同三要素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 的关系。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加速效应。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概括:科学的定义—— NS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建制形成的关于 自然系统本质和规律的具有社会实践力量 的客观动态知识体系。 • 既是认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性质
(1)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一般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尚未进入生产过程, 以知识形态反映着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的 精神潜力。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学科结构:
★ 基础科学:传统六学科+生命和思维科学等。 ★ 技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 信息科学、自动化科学、环境科学。 ★ 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交通技术、医疗技术、 商业技术等。 • 着重说明门类结构中各基本部分的组成情况,属二级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分类
1. 历史上的分类模式
• • • • 培根的“理性”模式——想象 、记忆 、理性 圣西门“现象论”模式 黑格尔“发展论”模式 恩格斯“运动形式论”模式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 科技分类的一般原则
• • • • • 客观性原则——即根据客观存在着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发展性原则——即根据事物演化顺序或科技发展进程进行 分类。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广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狭义:三大门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自然辩证法答案完整版副本

自然辩证法答案完整版副本

⾃然辩证法答案完整版副本第⼀讲1.1什么是⾃然辩证法?简述⾃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1)⾃然辩证法的概念⾃然辩证法是研究⾃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般规律、⼈类认识⾃然和改造⾃然⼀般⽅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成果与活动进⾏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2)⾃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指⾃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类认识和改造⾃然的⼀般⽅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①⾃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3)⾃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然观是⼈们对⾃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然界的存在⽅式、⾃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和⾃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法论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法论是⼈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的认识和实践⽅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的⼀般⽅法的规律性理论科学技术作为⼈的⼀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化活动之间,⽆不存在着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种双向作⽤:⼀⽅⾯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的影响作⽤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这类作⽤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4)⾃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然界、⼈类认识与改造⾃然以及科学技术⼯程产业发展的⼀般规律,⽽不是⾃然界中某⼀特殊现象、⼈类认识与改造⾃然某⼀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

它从⾃然观、认识论、⽅法论与价值论⽅⾯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史纲要》1990年,美国学者米勒首先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

与此同时,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提出了测试科学素养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

乔恩·米勒(JONMILLER),约68岁,美国人。

在他长期的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问题。

绪论在米勒的体系中,科学素养首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米勒认为:对一个公民而言,并不需要他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要知道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如果不知道DNA是与生物学有关,电脑软件绝不是电脑中很软的零件,那么这个公民就丧失了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他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第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和要求。

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是真正理解科学的体现。

科学严谨的、不容欺骗的本质,宽容和论证的风格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公正和平等。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一旦错用,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巨大;避免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就是把科学交给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米勒体系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的把握是内在一致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修饰与限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您认为“分子”是什么?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2.□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3.□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4.□不知道。

您认为“DNA”是什么?1.□生物学名词、与遗传有关2.□人体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3.□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核酸4.□不知道您认为“INTERNET(因特网)”是什么?1.□全球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总和2.□由一些使用公共协议互相能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3.□由多台计算机和线路连接而成的区域网络4.□不知道305. 您认为“纳米”是什么?1.□长度计量单位之一2.□一种高科技材料3.□水稻新品种4.□不知道您认为“科学研究”是什么?1.□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2.□观察、解释、结论3.□观察、推理、实验4.□不知道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

在以下的方法中,您认为哪一种方法最正确?1.□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2.□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3.□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如果以上任何一种预测方法告诉您,您最近将有大灾难,您将如何处理?1.□不理睬2.□查询有关书籍或者询问亲友3.□按预测者提供的办法避灾免灾4.□不知道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早在古希腊时期,随着科学的繁荣,古希腊人就曾对当时的科学史进行过最初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欧得曼斯(公元前4世纪)曾著有《算术史》、《几何史》和《天文学史》等科学史著作。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学生,古希腊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得奥弗拉斯特(公元前372—前287)曾写过《物理学史》。

而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正是在研究古希腊几何史的基础上,才写出了《几何原本》。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的真正发展始于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之后。

在西方,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较多的科学史著作,如德国曼得拉的《数学史》,普利斯特列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等。

在早期的科学史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英国的惠威尔(1794—1866),他于1837年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专著。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史从大量的史料搜集整理、简单记述日益走向理论化,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1912年萨顿(1884~1956)创办科学史刊物。

1924年,美国科学史学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史学术组织。

1929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史代表大会召开。

1936年,在李约瑟(1900—1995)博士的积极倡导下,英国剑桥大学创立了科学史系。

随后,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科学史系或科学史专业,有的还设有分科史系,如数学史系、化学史系等。

由此,科学技术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所以它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从各学科史到综合性的科学史,是科学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从内史到外史,是科学史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转变。

所谓内史,是指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局限干科学内部,把科学史仅看做是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所谓外史,是把科学看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它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诸如与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3.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第一,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利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第四,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科学,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但是,正如许多常说常听的词,我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它;一般人类意识对科学的理解,是经不起多问几句的。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绪论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地思考“科学是什么”的人,当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什么是科学亚里士多德说:“所谓科学知识,是指只要我们把握了它,就能据此知道事物的东西。

”即是说,科学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

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人,自幼父母双亡,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学生。

前343年,成为马其顿王太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前335年,在雅典建立吕克昂(Lyceum)学院,又称逍遥学派(peripatetic)。

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的书影(中文单行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及获奖证书、奖杯)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不能对观察提供解释,只有理性才能做到这点。

他说,我们的感觉能告诉我们火是热的,但不能告诉我们火为什么热。

“火是热的”,这是常识;“火为什么热”,这是对常识的解释。

1.什么是科学绪论当古代科学家用自己创造的概念、抽象的思考来解释常识,这些概念与思考已经超越了古人的生存经验,是少数人才能理解的专业知识;也就进入用非常识解释常识。

这时古代科学家进行了双重的创造,一是创造了某种非常识,二是创造了这种非常识同某种常识的联系。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绪论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论,可看作是用非常识解释常识的一个典型。

他提出了一种关于“自然位置”、“自然运动”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的宇宙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各有其自然位置,火的自然位置在最上面,下面是气,再下面是水,而土的自然位置在最下面。

四种元素都有一种本能,尽量地趋向它的自然位置,这种运动便称“自然运动”。

每种元素在宇宙中有其天然的位置:土的天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水在地球的表面;气,在紧接着地球表面的上方区域内;火,在大气层的顶端,靠近月球的轨道。

绪论因此,火、气的自然运动是向上运动,水、土的自然位置是向下运动。

他用这种理论能解释不少日常生活经验,如火苗往上窜、水往低处流、重物会自由下落等等。

每种元素在宇宙中有其天然的位置:土的天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水在地球的表面;气,在紧接着地球表面的上方区域内;火,在大气层的顶端,靠近月球的轨道。

绪论他主张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

那为什么这些天体不掉到地球上来呢?他认为天体是由第五种神秘的元素“以太”构成的,以太的自然位置是个圆圈,所以天体的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所以天不会掉下来。

显然,这儿的“自然位置”、“自然运动”、“以太”都不是常识,而是亚里士多德通过自己的思索提出的新概念,属于专业知识。

绪论到了近代,科学认识活动发展为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认识活动。

与日常认识活动相比,科学认识活动具有了下列优点:●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并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界、社会界、思维过程及其它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内在结构示意图1.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活动(即产生知识的活动)开展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可以说是科学活动进行的社会组织基础。

科学活动(即产生知识的活动)是知识体系建立或形成的过程,知识体系则是科学活动的结果。

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手段(硬件及软件),即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

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科学建制、科学方法、知识体系的思想升华,也可以说是渗透在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方法、科学活动及科学内容(知识体系)中的思想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