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技与思想文化

经济、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六、七单元(上册)

一、选择题:

1. 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A.魏源B.严复 C.鲁迅D.陈独秀

2.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3. 晚清时期,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上映后,轰动一时,北京城几乎万人空巷前往观看。这部电影是()A.《定军山》B.《难夫难妻》C.《歌女红牡丹》D.《渔光曲》

4. 中国科举制度开始和结束的朝代分别是()

A.隋朝和清朝 B.唐朝和明朝 C.隋朝和明朝 D.宋朝和清朝

5.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A.对外国的蔑视精神B.民族自强精神

C.以中国为荣精神 D.追求自由平等精神

8.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9.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民报》 B.《大公报》 C.《文汇报》D.《申报》

10.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 B.同文馆 C.三联出版社 D.人民出版社

11.严复译述的宣传西方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的著作是()A.《四洲志》 B.《天演论》 C.《海国图志》 D.《三国志》12.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龚自珍B.魏源 C.林则徐 D.严复

13.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废除的?()A.1905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49年

14.“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黄自

B.聂耳

C.马思聪

D.冼星海

15.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

A.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新式学堂的创办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20%,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少至3千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剑桥中华民国史》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我国在一战期间入超大大减少。经济发展起来。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指什么?并说明其原因。

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因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3)为什么会“转瞬即逝”?为什么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3因为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因为中国民族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17.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人物是谁?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魏源《海国图志》

(2)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这一策略是什么意思

呢?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的侵略,使中国富强昌盛。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 B 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项。 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朱熹这段话的意图是() A.以儒家伦理来正君心B.论证“存天理,灭人欲”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阐释理学与儒学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是获得“理”的办法途径,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19·广西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C项不是“科学”的表现,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的私欲问题,故D项错误。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9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9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关系1宋代理学的内容2 宋代理学的特点3元代郭守敬科学研究4 宋代文化的世俗化5宋代风俗画的史料价值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中原名校质评)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是性善习远,有继承孟子的性善论的方面,同时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佛教的

天命观,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材料中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就是继承传统儒学,如重视《论语》《孟子》,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做法,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早期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儒家思想,排除D项。 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解析:C根据材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主流观念、主流信

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发展方式显然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有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一家独尊儒学的汉代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唐诗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才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点一理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①佛教的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②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套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③天理”,并认为其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④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逻辑上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⑤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⑥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概念辨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1 / 19

三、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1.主张 (1)核心命题是“⑦心即理也”。 (2)主张“⑧发明本心”。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图解历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补遗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分歧而“会归于一”,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就“为学之方”等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朱熹侧重于“道问学”,先博后约,通过泛观博览后归之约来认识天理,陆氏以之为“支离”;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视知识积累,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氏认为“太简”。如此双方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朱陆之争由朱陆之异所引起,双方的鹅湖治学方法之争辩在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探究点“理”与“心”的激荡——儒学的复兴 ◆史料实证 2 / 19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反思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田庄中学----李洪敏 通过本课教学,在广大教师的评课与指导中,在同学们接受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教 学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闪光点: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 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 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 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 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堂堂讲,堂堂练,堂堂思,反思中,让我的教学得到实践,水平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也在稳中上升。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着的涌现 作者着作价值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着,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着作作者题材价值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1 稳系理学的影响 2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3 元代对儒学的推崇 4 宋元时期印刷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5 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 6 综合7 1、(2018·河南洛阳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解析:B 据材料,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B项正确.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2、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

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解析:D 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反映出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一直受到重视,而不是从宋朝开始,B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材料中“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反映出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D项正确. 3、(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A 材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意思是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结合陆九渊心学可知,这反映了他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故A 项正确.陆九渊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排除.C、D两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排除. 4、(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元朝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8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2012·佛山模拟)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张謇的举动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重商轻农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 2.(2011·海南中考)从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 ( ) A.均衡发展 B.迅猛发展 C.曲折发展 D.持续发展 3.下列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受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 ②沿海地区较发达,内地薄弱 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 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4.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戏 B.看电影

C.赏评书 D.读报纸 5.(2012·盐城模拟)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吗 ( ) A.《申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 D.《新青年》杂志 6.下列各项是描写一个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 ) A.乘火车出行 B.用电报传达生意信息 C.与朋友合影留念 D.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7.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 8.(2012·河北模拟)右图是八达岭长城脚下,青龙桥车 站站台上,矗立着的一座青铜雕像。它背靠雄伟的万里 长城,面对巍峨的崇山峻岭,面容刚毅,目光注视着前 方的京张铁路。这座青铜像纪念的是( ) A.侯德榜 B.詹天佑 C.林则徐 D.邓世昌 9.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革新救国思想。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7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课后限时集训(七)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 B.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限 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A[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儒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B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将儒学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2.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A[根据材料“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3.(2019·成都一模)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主张改造理学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D.强调学术创新 C[由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可知,他们都强调对正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 4.(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科技与文化

科技与文化读书报告 学院名称核技术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生姓名徐江涛 学生学号201806010226 任课教师李诗和 报告成绩 二○一九年十一月

关于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纵观中西方文明,科学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一定是在某个文化的传统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而且又与同一个血缘的亚文化之间,彼此作用与制约、互相受限又超越。因此,谈到相关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时,最后都会回溯到其母体文化来研究,也就是要放到其文化传统为它所预设的发展空间里去审视。所以,一谈西方文化,往往离不开天主教、基督教文化;一说中国文化,就自然涉及到儒释道文化,近现代又以儒家文化背书最多。 很多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往往是基于普遍主义的科学观来看问题。所谓普遍主义的科学观,是认为全人类只有一种科学,或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种科学,即标准科学。在这之外,所有的自然知识形态,都只能是或远或近的接近那个标准科学。而接近的程度,就是评价这些知识形态是否“科学”的标准。这种唯一标准的科学,正是在近代西方所发展起来的科学。固持这种意识形态下所产生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会把科学看成是一种与“效率”相关联的方法,而不会从人类存在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真正的科学。因此会偏于从“用”的层面来理解它,而不是从“体”上去把握,也就是传统道家所说的重“器”、“术”,而轻“法”、“道”,佛门讲的“执事废理”。 由于对科学赋予过强的功利色彩,科、技不分,谈及科学时,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便离不开救国救民或治国安邦的观念。说到底,还是把它视为工具来出现,而不是作为目标去追寻。在此之下,势必把科学作为分科之学,一强调“分科”,自然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了。只有当我们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时,才会理解文化传统与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的文化里不是缺乏科学,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一、课前检测 1.190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克服一系列困难,大胆创新,设计出路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干线。 2.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撰写一书,并探索出制碱新工艺,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3.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编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4.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书中“”“”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二、问题探究 1、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有关系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2、严复和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在他们思想的主张下进行的变革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梳理深化 (一)京张铁路

1.时间:1905年——1909年 2.修建者:詹天佑 3.特点:采用“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 4.历史地位: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二)侯氏制碱法 1.制造者:著名化学家侯德榜 2.成就:撰写《制碱》一书;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制碱方法成本降低40%。 3.历史地位:打破了欧美对制碱行业的垄断。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源 (1)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代表作:《海国图志》 (4)历史地位: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严复 (1)生活的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2)思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 (3)代表作:《天演论》 (4)他的进步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四、检测反馈 1.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为举步维艰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希望,也打破了西方长期对这一行业的垄断。这位为国争光,制造这种先进制碱工艺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 B. 侯德榜 C. 张謇 D. 严复 2.下列观点中不属于进化论观点的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世道必胜,后胜于今” D. “优胜劣汰” 3.下列各项中无法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对立的趋势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理学产生于两宋时期,与魏晋所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教是指佛教、道教和儒学,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内容,故B项错误;纲常伦理是儒学思想,“天理自然”是道教的思想,魏晋时期政局动荡,道教思想盛行,冲击儒学地位,儒学与道教结合形成新的思想玄学,故C项正确;从材料“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可知,没有体现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2.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答案】B 【解析】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说明为了证明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

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考试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3.《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 4.(2018·吉林东辽期末)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正确把握宋明理学的含义,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故选B项。 5.(2019·辽宁大石桥二中模拟)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word学案

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知识提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元朝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将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2.元代还出现了《农桑辑要》《农书》等农学著作。《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书》的作者是王祯,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3.元代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用棉花纺纱织布已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家庭副业。松江(在今上海市)农家妇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2)制瓷业:青花、釉里红等瓷器新品种在元朝烧制成功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作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 二、郭守敬与《授时历》 1.郭守敬: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数学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2.代表作:《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其精确程度比现代科技测量所知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现行公历的一周年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他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三、元曲 1.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元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 2.代表人物:(1)关汉卿是元曲作家的杰出代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对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主要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 (2)另一位杰出的元曲作家是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君瑞对传统礼教的勇敢反抗和对纯贞爱情的大胆追求。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述了秋天的萧索和游子的愁绪 基础演练 1.“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古称松江)一带人们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歌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得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得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kfdIl。 通过本课得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得古典科技取得得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 得瑰宝。Vh31B。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得三位科学家事迹得介绍,探究她们取得杰出成就得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得品质。8wzc0。 通过本课得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得创作到明清时期 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红楼梦》得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得代表人物。vPBaO。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得重点就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得文学成就与时代特点。。PpR4V。 本课得难点就是包括建筑在内得科技成就所体现得时代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北京城得图片,激发学生得兴趣。 一、雄伟得北京紫禁城与明长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得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与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得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得建筑设计思想。)MBD3X。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得涌现 作者著作价值 李时珍《本草纲目》 就是一部具有总结性得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 医药学得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得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得书籍。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得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她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得品质。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得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得创新勇气,刻苦钻研得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得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得献身精神,不耻下问得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得坚韧毅力等。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得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得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得做法,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Frnny。 三、古典小说得高峰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得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得时代特征。 年代著作作者题 材价值RkreY。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时期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我国最早得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得梁山泊农民起义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得长篇小说。mCfpj。 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唐僧取经得故事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得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红楼梦》曹雪芹 古典小说得高峰,具有高度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与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得主流。 罗贯中得《三国演义》就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景得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得塑造。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得种种表现,而诸葛亮得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得象征。nRzkT。 施耐庵得《水浒传》就是我国得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得长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通过塑造得一百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