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翻译美学导论

1 翻译美学导论

在西方,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3.词语层审美信息 词语层审美信息
承载审美信息的用词在语言中是最常见的物态材料。有审美价值的用 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是 我们的审美依据。 (1)准(appropriateness) 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二是准确地适应了语 境,语法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词习惯上的切合妥帖。 (2)美(beauty)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菲靡之词,而是指“能给人身心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 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语音层审美信息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翻译有中国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已长达三千余年。

翻译发展在中国主要经过了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的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据史家考证,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最早开始了佛典汉译,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启了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偏于直译。

我国翻译事业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但彦琮提出翻译的“八备”。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

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

此后当属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及外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等。

这一阶段翻译多为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

面口译和笔述者对翻译理论与技巧又知之不多。

但他们翻译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在普及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此外,还对翻译书院的宗旨、学习内容、选拔学员条件、聘请师资标淮和译书重点均做了说明。

它是我国近代第―篇系统阐述翻译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献,对当时设立外国语学校、翻译西书乃至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倡导和促进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中还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上。

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感,追求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代表性的文人有李白、王维和苏轼等。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美学研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人提出了一系列美学理论,如唐代韩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欧阳修的“雅正论”等。

此时,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3.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美学的理论。

南戏的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陈理、马致远、李时中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表演和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化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清代:清代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清代文人倡导诗文应该回归于质朴和自然的表达方式,强调情感和思想的真挚与深邃。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袁枚、郑板桥和纳兰性德等。

5.近代:进入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翻译和介绍的学者,如胡适和梁实秋等,他们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当代:在当代,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的涌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许多学者,他们探索了新的美学范畴和问题,如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文化多元性对美学的影响等。

总体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宋、元明、清代和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趋向于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及在这四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提高一、概述中国翻译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翻译活动能追溯到夏,商两代,周朝已设译官。

最早的翻译多以口译为主,主要是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论层面。

在中国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尽管没有理论专著来记录他们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不断发展、进步并日益完善,最终将形成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

下面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四次翻译高潮1.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起初就存在着“文、质”之争,并向“直译”和“意译”转化,不管是“文、质”还是“直译、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的探索。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坚持忠实,并倾向直译。

东晋释道安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坚持直译的态度。

唐代玄奘,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者,他的“五不翻”原则使音译也成为一种翻译手段。

同时玄奘在译经中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佛经翻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有三位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主要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先河。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大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及 代表人物
安世高 译了《大安般守意经》等35部经书,开后世禅学之源。 三支 支谶支亮、支谦
前秦时代,赵政 释道安主张严格的直译。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既忠实表达原文神情,又苗趣盎然。
隋唐时期,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隋朝的彦琮为佛经翻译者提 出了“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 主题—译者本身的问题。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北 斗 洞
From the end of the Opium War to 1919
严复 《天演论》、《群己权界论》; 《原富》、《法意》;
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 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 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 也,则达尚焉。”
中国翻译史
目录
翻译史起源及中国翻译史的产生
中国翻译史的三大高潮及其代表人 物
翻译史的起源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 交流思想的工具”,由于地域、历 史、文化等原因,语言从其产生的 时候起就是千差万别的。为了让不 同国家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进行 交际,因而也就有了翻译活动的产 生。

中国翻译美学发展“路线图”

中国翻译美学发展“路线图”
21 0 0年 1 0月

兴 义 民族 师 范学 院学 报
0c. 2 0 t 01
NO 3 .
第 3期
J u n l o Xi g i No ma o r a f n y r l Un v r i fr Na in l is i e st y o t aie o t
文章 编号 :0 9 - 6 3 2 1 O 卜 0 4 _ 0 1 0 - 0 7 ( 0 0)31 0 1 _ 4 . 中图分 类号 : 3 59 H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Ov viw fCh n e Tr slt s h i s er e o . i es an a i Ae t et on c
h t n c nsa l p o t t de eo t eisa d o t t r mo ei v lpme ti de t . c n y s n n p h
Ke r s T a sa in a s} t s T a i o a a s t n te r : h o e c o sr c o y WO d : r lt e t ei ; r d t n l r l i o i T e r t a c n t t n n o l c i t n ao h il ui
中 国翻 译 美 学 发展 “ 线 图’ 路 ’
孔令会
( 兰州 交通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0 7 ) 3 00


要 : 译 理论 与 文 艺 美学的 结合 是我 国传统 翻译 理 论 的基本 特征 。 质之 争 、神 似” 化 境 ” 翻 文 “ 与“ 、
K NG ig u O Ln  ̄h i
(c olf o inLn ugsL nhuJ o n n e i , azo 30 0 C ia Sho r g a gae, azo i t g i r t L nhu7 0 7 , hn) oF e a o U v sy

1中国翻译的历史

1中国翻译的历史

二、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 内容用本民族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 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 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 的形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 Word-for- 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南北朝 梁武帝 真谛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 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代表人物:玄奘。 主要方向: 佛经的翻译 提出的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忠实、通顺)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在 佛经翻译呈现颓势时,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化、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 原本》Elements 林纾翻译160多部作品。
3. 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
After lunching in the basement of the Medical School, Philip went back to his rooms.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sense-for-sense, lib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必自寻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
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从翻译
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该文采取历
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
史发展轨迹。
一、 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
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
学思想与之共存。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
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
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我国的
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
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
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
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
译理论。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
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
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
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直到严复在
《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
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
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
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仔细研究二位大
家之后,不难发现二者其实都在强调“内容真”和“形式美”,也都没有跳出我国古典美学领
域。之后又经历了来自朱自清、鲁迅、瞿秋白、林语堂、艾思奇等人的阐述和发展,使得“信、
达、雅”这一金科玉律在中国译坛的地位更加牢固。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译论日新月异,刮起了一股文学翻译美学之风,将文学翻译提
到美学的高度。茅盾最早明确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郭沫若指出
文学翻译应有一种“风韵译”;曾虚白论“神韵与达”;陈西滢提出“形似、意似、神似”。之
后的四十年代,朱生豪高度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神味”和“神韵”;金岳霖强调译作要有
“译味”。到了五十年代,中国译论和美学的结合可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傅雷以其深厚的艺
术修养和精湛的翻译境界,从中西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中,总结出“重神似不重形似”
的翻译观,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译论。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文章中,明
确诠释了“译”、“诱”、“媒”、“讹”、“化”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关系,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
想是“化”,就是译作是原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原作的精神依然存在。钱钟书的“化境”
说,是中国翻译和美学在更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推动了中国译坛的新发展,并为后人的研
究垫定了基础。
三、 当代翻译美学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中西交流增加,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译
论的同时,中国学者不忘构建自己的翻译美学理论框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光潜提出
“翻译美学”概念。1993年,傅仲选出版《实用翻译美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翻译美学专
著,书里探讨了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再现手段等问
题,对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构建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1992年,奚永吉编写的《翻译美学
比较研究》开翻译美学之萌芽。1995年,刘宓庆著的《翻译美学导论》为翻译美学构建了科
学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书中论述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
体和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和综合层级等问题。笔者认为
此书的出版标志我国翻译美学的形成。2001年,奚永吉出版《文学翻译比较美学》。2002年,
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出版,此书首次以心理学为依托,论
述了翻译的审美过程,扩大的翻译美学研究的宽度。2005年,毛荣贵《翻译美学》出版,是
迄今第一次以“翻译美学”为书名的著作,由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和实践篇四部分组成。
同年,刘华文的《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一书出版。除了以上出版的专著外,还有大量研
究此领域的文章,如:1986年,刘宓庆发表《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1996年,张柏然、
张思洁发表《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辩》;1998年,赵秀明发表《中国翻译美学初探》;1999
年,姜秋霞发表《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2006年,曾文雄发表《中国翻
译美学研究新发展》;2007年,李洁发表《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等等。从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翻译美学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已然成为中
国译论中的热点议题。翻译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译界学者对此非常关注,说明其本身
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结
翻译和美学的结合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翻译美学,受到译坛的青睐,证实了中国译
论需要创新精神,将两门甚至多门学科联合起来,构建多元学科。诚然,翻译美学的形成给
中国译论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其中的不足业内人士也开始慢慢关注。笔者认为,任何
一门新的科学,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了历练,在批判中发展和成熟,唯有此才
能在相应的领域内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