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初探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运用模式以及实施当中出现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生的培养、学分制的完善等各方面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如何能够恰如其分的实施好本科生导师制,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学者长期的共同研讨和努力。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1-03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而我国关注本科生导师制还得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开创了大学生导师制的先河。随后国内其它高校开始纷纷效仿。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但近几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又变成各大高校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于2002年分别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一、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缘由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在我国再次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了广泛的理论准备[1]。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当时,针对高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情况,素质教育呼之欲出。可素质教育并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

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因此,如何找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如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是许多高校所正在努力的,这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所在。当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探讨和研究了一系列国外导师制的成功所在以及导师制对我国高

校的教育意义。

2、完全学分制的推广,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化有了相应的制度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完全学分制的推广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了可靠的支撑。学分制是以规定学生要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以及按学分的多少来算学生的学习量的一种制度。学分制的实施,突出了高校学生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性化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指导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有利于培养有特色的人才。二是灵活性;学分制是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课,自己安排学习计划[2]。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出现了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自主性及自由活动空间的增加,就必须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充分体现“导学”的作用。如何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如何选择学习的课程,如何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人生的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迫切需教师的指导,导师制的价值更加重大。

3、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保障。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与相对无限的学生个性化需求

之间的矛盾。[3]批量式的输出与输入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样性的选择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差异性。

4、教书育人相结合的纽带。多年来,高等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制度上,大体分为教学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两大块,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希望寓育人于课堂之中,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但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4]。这是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5、传统的辅导员制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成倍增加,这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高校生人数的增多,课堂上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多,老师和学生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班主任制及辅导员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里的学生需求,为了教书育人相结合,实施导师制势在必行。

6、对大一新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时期,学生的整个学习思维方式与大学不相适应,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时大学有必要指定导师去帮助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升入大学后的四年中能够顺利成。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本科施行导师制比研究生施行导师制更为重要,因为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科研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得到有经验

的导师正确的指导,那将终身受益,对日后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面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面临的就业及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单从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要树立全面的新人才教育观;应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应运而生。

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类型与实施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及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组织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骨干老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通过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实践、科研水平、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指导[5]。

1、我国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类型。概括起来,我国目前导师制的模式多样,如按学习时段分类,有高年级导师制和低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范围分类,则有科研导师、课程导师、生活导师、思想教育导师、优秀学生导师等;车承红提出导师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思想方面上的指导,而到了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再次选择与自身学习研究等相关的导师作为下个阶段的学习指

导[6]。而戴雪梅从学生、导师、教学、激励考核等方面阐述了导师制的模式[7]。曹十芙也归纳出下面五种类型:(1)全程本科

生导师制(2)高年级导师制(3)低年级导师制(4)英才导师制(5)学生宿舍导师制[8]。

笔者认为分阶段实施“双向选择”的导师制比较适合大一的新生,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入大学校园,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加上新环境的影响,急需一名导师在生活、学习上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当中。然而学生到了高年级,早已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应该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实践的学习上,这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有再次选择导师的机会;这样的师生互选就多了更多的可操作性;而最终选择哪种合适的导师制类型还是要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充分考虑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最适合自己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2、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状况可以从以下就方面进行分析[9-10]:

(1)导师的任聘资格。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成为本科生的导师,这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有关;如果高校仅把本科生导师定位于辅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工作的人员,那么一般大学的行政人员就可以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如果把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科研活动的指导作为导师的主要职责,那么本科生导师必须是专业的教师。这样的导师不仅学术造诣要深厚;在自己专业领域要有所特长,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指导,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思想作风好,能为人师表,愿意承担导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本科生的导师的对待学生的责任心和态度,因为对本科生的辅导,导师需要花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