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课文视频四、疏导字词遂至()亦未寝()藻荇()竹柏()五、指导朗诵(配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承天寺”、“夜游”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共同进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承天寺”、“夜游”等。
(2)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文本。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参考资料。
4. 合作探讨的指导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承天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夜晚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文的热爱。
(2)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和解释。
2. 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生词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苏轼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文。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2)选取相关古文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翻译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 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4. 选取一篇相关古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的掌握程度。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篇一」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篇二」《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2. 相关背景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记承天寺夜游”,提问:“你们猜猜,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夜晚游览承天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㈠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9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悟,以讲定教,让学生在讲述中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的含义,品析语句的佳妙之处。
2.以“夜游”为切入点,深入领悟苏轼的内心世界,攀登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峰。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师:九百多年前,有这样一个大文豪,他喜欢做一件事,啥事呢?夜游。
何为夜游,就是夜晚游玩。
他是谁?他就是声名显赫,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可爱的大文豪,走进他的夜游之旅——《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部分夜游之景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猜读思考:这个句子写的是___,我印象最深的词或者短
语是___,意思是____。
2.品读鉴赏:我赏到的夜游之景____。
可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品鉴这句话,关键词、修辞等角度赏析都可以。
第三部分夜游之人
屏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可以仔细地讲给同伴听吗?(如有疑惑处,可指出)
2.我观到的夜游之人____,理由是______。
第四部分夜游之心
屏显:
资料1:政绩斐然的苏轼不断遭到构陷,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终于来临。
李定、舒亶、张璪等小人在宰相王珪的授意下,搜集苏轼诗文,罗织苏轼罪名。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8月,苏轼因诗获罪,被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达四个月时间的审问,苏轼受尽折磨,差点丢了性命。
后因高太后及范镇等人的积极营救,12月获释出狱。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没有俸禄,朝廷不提供食宿,其实就是带罪之身。
苏轼到达黄州,看到农人们徒手插秧,甚是辛劳,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插秧工具,名为“秧马”,黄州百姓又给它另起新名,为“苏公马”。
没有俸禄,苏轼带领家人们开荒种地,亲耕田园,做起陶渊明,自号东坡;没有房子住,苏轼自己建造房舍,起名“雪堂”。
黄州五年,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
疏桐》等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篇,还创作了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书法家的地位。
(司艳平《流泪的欢笑》节选)
看到这样的东坡,我想说________。
屏显:
东坡写给友人的信: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看到这样的东坡,我想说________。
屏显: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
看到这样的东坡,我想说东坡之所以夜游,是因为________。
附:
东坡黄州夜游曰:
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夜行黄沙道中》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