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小麦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对东北小麦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对东北小麦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对东北小麦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摘要:优质小麦的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小麦抗旱节水高产种植的栽培技术措施,希望当地农民朋友以此作为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小麦的产量。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黑龙江

黑龙江省小麦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属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季节性干旱是制约本区域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实现农业节水、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建立小麦抗旱节水高产综合技术模式是当务之急。

1.秋整地,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层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黑龙江省“十年九春旱”,小麦生育期间降水少而且分配不均,因此上一年秋季降水直接关系到春季播种时土壤底墒和苗期水分

供应。采用以伏秋翻为中心的耕作保墒、以耙茬少耕为中心的保水技术和耙茬振动深松蓄水保墒技术,扩大土壤畜水库容,蓄夏、秋之自然降水,为春所用,前茬收获后利用“松、耙、耢、压”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及时整地,建立土壤水库确保秋雨春用,以解决苗期干旱问题,为一次播种保全苗奠定基础。根据秋旱必春旱的规律,秋涝的年份整地应采取多翻、多松、少耙;秋旱的年份应少翻、少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docx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农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资源。但是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供给矛盾逐渐加重,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严重阻碍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农业生产水源供应,有效应对当地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制约,推动新疆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地区近年来对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当地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上,成为我国的领先者与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新疆地区推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加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对其合理利用,缓解新疆用水需求,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推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对于优化配置新疆地区水资源,促进其合理利用意义重大。 1.1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代科技水平的一种体现,同时其配套

设施也非常的先进,打破了过去新疆地区的传统农业的灌溉方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对该区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2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式发挥的作用 随着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新疆地区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进程,很多地区在高效节水技术支持之下,利用膜下滴灌手段,推动集约化种植模式快速发展,使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更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市农业资源优势与生产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使过去传统农业注意方式彻底打破,农业生产灌溉效率大幅提升,农业种植及工作水平也获得了全面发展,所以,我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对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该区为国内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灌溉方式发展农业,而且这种灌溉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而随着当前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这一灌溉方式必定会在新疆地区取得良好发展。 2.1灌区建设方面 现在灌区建设过程中,农业节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新疆地

本科毕业设计--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目前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日益加剧,干旱已经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小麦是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干旱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根据国内外最近二十年的文献资料,对小麦的抗旱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未来将要研究的方向做出展望。本文从小麦的形态结构,根系构型、生理指标、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作一综述。希望对以后从事小麦的抗旱品种选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形态结构,生理指标,分子水平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ABSTRACT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obal natural disasters, drought has becom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Wheat is the world's major food crops, and soil drough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hea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ow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twenty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 will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and make outlook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wheat, the root system configuration,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molecular level, we would make a sum wheat drought mary on resistance.we hope it have help for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in wheat. key words :wheat, drought resistanc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physical signs, molecular level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农艺学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张燕 (河北省鹿泉市城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鹿泉050200) 摘要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 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冬小麦;生理生态基础;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512.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3—0108一Ol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统冬小麦栽培产量要超过 6000kg/hm,一般至少要灌水4次,灌水量在3000m3/hm2 以上,该栽培模式有以下弊端:一是小麦灌溉多是超采地 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达 1m以上,已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是灌水次数多,灌水量 大,小麦利用土壤贮水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土壤水得不 到充分利用,土壤的库容小,不能容纳夏季较多的降水,雨 水大部分通过渗漏和径流流失,浪费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的 硝态氮淋失易污染地下水和环境;三是多次进行水肥的 施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 济收益;四是大量灌水并不一定提高小麦的品质,且可能不 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i】.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 素田.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而北方 小麦用水量又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一80%,可谓用水 大户中的大户.为了利用有限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 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目前,在设施和工程

中药材高效节水灌溉的涵义

中药材高效节水示推广技术 什么是中药材高效节水灌溉? 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中药材需水,以获取中药材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一、中药材高效节水示推广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用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比例很低,尤其喷、微灌面积在中药材上的运用就不言而喻;节水灌溉设备质量差、配套水平低,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另外,全国有效灌溉面积95%以上的地面灌溉普遍存在着土地平整精度差、田间工程不配套、管理粗放的问题;其次,四是灌溉用水管理技术落后,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中药材灌溉上的运用就更加少之又少。 二、我国中药材高效节水示推广发展情况 我国近年来中药材高效节水灌溉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中药材生产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增强中药材高效节水灌溉综合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类型区域、不同土壤,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中药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走中国特色的节水农业道路,实现农业节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广应用了以下技术措施:雨水积蓄利用技术、田间工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耕作与保墒技术、节水抗旱

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土壤地力墒情监测与信息管理技术。 三、国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国新增灌溉面积2亿亩,其中喷灌面积占50%;在此期间,前联新增灌溉面积的70%采用喷灌。以色列在推广喷、微灌技术的过程中,研制出多种灌溉兼施肥设备,使肥料与灌溉水混合使用,实现了节水、增产、优质的统一。目前国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 日本早在60年代初,就在旱地灌溉系统中用管道取代斗、农明渠;70年代末又开始用大口径管道取代输水干渠;到80年代中期,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平整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这是一项“傻瓜式”的高新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设备由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控制器、平地铲运设备等四部分构成。激光发射装置被水平安装在矗立于田间的三角支架上,它产生的激光光束被高速旋转的棱镜反射,在田间上方产生一个激光平面,该平面作为平地作业的基准面。激光接收装置则垂直安装在平地铲运设备桅杆上。平地作业时,

农作物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方案(1)

农作物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方案(1) 一、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选择优良抗旱品种。选择籽粒饱满、拱土能力强、叶片相对厚而直立、成熟期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 扩大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强抗旱、抗“倒春寒”、抗“八月低温”的能力,二半山以上地区要尽力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 扩大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既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抢抓节令,又便于管理。各地要根据时间节令要求和气象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小水源做好各类作物的集中育苗工作,待雨水到来后及时移栽。 开沟等雨抗旱播种。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一般先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 抗旱穴播。穴播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秸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秸秆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 使用抗旱剂 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吸水树脂及旱地龙等抗旱技术试验示范,搞好抗旱栽培技术贮备。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增施钾肥能通过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力。结合播种每亩施硫酸钾8~10公斤为宜。 二、水稻抗旱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 育足苗子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措施。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育足水稻秧苗,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好育秧方式,其次才是抓好育秧技术措施的落实。在局部可以取到水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旱地组抗旱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旱地组 抗旱性鉴定试验总结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洛阳农林科学院 一、试验目的 为进一步在人工干旱胁迫条件下(旱棚试验)鉴定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及时、准确地鉴定出新育成(或引进)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我国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旱地生产、品种利用及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冬麦区小麦区试年会会议精神,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抗旱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 2018-2019年度参试品种共48个,其中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肥B 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14个,均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8个,以西峰20为统一对照种。 三、鉴定方法 1.试验设计 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采用旱棚鉴定法。本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自动折叠式干旱棚进行鉴定,试验分两个处理:干旱棚内全生育期水分胁迫试验和干旱棚外相邻地块水分非胁迫试验。棚内、棚外两组试验均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棚内试验小区长3.4m,行距0.2m,3行区;棚外小区长2m,宽1.6m,6行区。棚内试验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棚外试验全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补充灌溉。 2.鉴定指标 以小区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作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抗旱指数计算公式: 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品种棚内籽粒产量;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1千克小麦约1000-1200千克水,30-40%由地面蒸发掉了。在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溉,以及采用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耗水情况: 1、播种后至拔节前。占35-40%,日耗水0.4方/亩。 2、拔节至抽穗。占20-25%,日耗水2.2-3.4方/亩。 3、抽穗至成熟。26-42%,日耗水4方/亩。 二、冬小麦不同时期适应的土壤含水量: 1、出苗期:80% 2、越冬期:55-80% 3、返青至拔节期:70-80% 4、孕穗至开花期:80% 5、灌浆期:60% 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 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一般畦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力。 节水灌溉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经济效益。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2、灌溉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不同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有效地节水措施。 3、硬化水渠: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水渗漏。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利用喷灌、微灌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5、灌溉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麦田灌溉后,采用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也可以起到节水目的。

春季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方案

春季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方案Water saving and drought resistant cultivation and man agement scheme of crops in spr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春季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抗旱品种。选择籽粒饱满、拱土能力强、叶片相对厚而直立、成熟期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 (二)扩大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 强抗旱、抗“倒春寒”、抗“八月低温”的能力,二半山以上地区要尽力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 (三)扩大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既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抢 抓节令,又便于管理。各地要根据时间节令要求和气象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小水源做好各类作物的集中育苗工作,待雨水到来后及时移栽。

(四)开沟等雨抗旱播种。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一般先 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 (五)抗旱穴播。穴播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播 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六)秸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 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秸秆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 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 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吸水树脂及旱地龙等抗旱技术试验示范,搞好抗旱栽培技术贮备。

冬小麦节水实施方案

冬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实施方案(2013年) 我县水资源比较短缺,许多乡镇主要靠开采地下水来维持冬小麦灌溉,甚至超采地下水,这不仅加剧水资源紧张,而且在充分灌溉下,麦收后腾出的土壤库容小,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对地下水的污染。为贯彻落实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河北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提高我县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增收,抓好我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项目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冬小麦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和推广各具特色的冬小麦节水节肥技术,提高降水、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原则 1、坚持提高冬小麦综合能力与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相结合。提高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涉及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共处的复杂工程,在依靠科技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同时,通过实施播前造墒、播后保墒、基肥足施、密播保苗等综合技术措施,努力实现冬小麦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坚持提高冬小麦单产与改善品质相结合。既注重推广现有优质高产品种和节水省肥增效技术,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同时注重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控制,通过化肥农药调减等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优质品种创造优良生产条件。 3、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统筹兼顾冬小麦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项目实施区域及目标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实施区域,为我校的七个分校所在的乡镇为重点,总面积为7万亩。 项目区重点推广测墒灌溉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和抑制蒸腾制剂技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小畦灌溉技术、深松耕和免耕轮换耕作技术、移动软管输水灌溉技术、缩行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每乡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亩增产小麦20公斤左右,亩节省化肥投入15元,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减少一次灌水,亩节水40方,农田灌水、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实施内容 针对我县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在冬小麦主产区,通过技术的引进、研发、教育与培训,示范推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主产区冬小麦生产能力,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以优化冬小麦品种结构为核心,以蓄水保墒、水肥协调为重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以科技为依托,加大冬小麦节水节肥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品质,增加总产。 (一)重点推广技术 1、科学耕作。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推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或免耕覆盖。对于耕层较浅、犁底层较厚或存在夹粘层等障碍层次的农田实行深松耕,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结构。 2、测墒造墒。小麦播种前,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根据土壤墒情状况,确定造墒灌水定额。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州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加快xx县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XX年,按照《自治州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我县计划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其中:机井膜下加压滴灌工程万亩,地表水加压滴灌工程1万亩,自压软管微孔灌万亩,低压管道灌万亩。 20XX年,xx县确定在全县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压滴灌工程节水重点布置在条件较为成熟、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井灌区;地表水加压滴灌工程重点布置在灌溉面积大,保灌面积差,上游有水源保证的河灌区乡镇。 二、工作原则 1、农民主体原则。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坚持以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助的工程建设体系。 2、统一调配原则。项目工程实施区域要先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具体独立的法人资格,机井的所有权归属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物种植结构服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统一调整。 3、分类实施原则。机井加压滴灌工程重点布置在机井

分布密度大,提水困难,传统灌溉方式保灌程度小的乡镇、村组。地表水加压滴灌重点布置在灌溉水源基本稳定,上游有水库、渠首等控制性水利工程,而且区域水土矛盾十分突出,保灌面积异常薄弱的乡镇。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工作从200x年7月开始,20XX年6月结束,分宣传调研、勘察设计、全面实施、运行验收四个阶段。 宣传调研阶段 深入乡镇村组对水资源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节水灌溉等知识进行宣传调研。全面掌握情况,理清思路。各乡镇召开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动员会,宣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作用,组建完成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勘察设计阶段 各乡镇完成固定式加压滴灌工程的单项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审查、审批工作。 全面实施阶段 200x年10月30日前,根据工程设计,各乡镇抓紧实施地埋主、支管道工程,保证在上冻前全面完成首部工程、主、支管道工程的建设内容。20XX年5月30日前,全面完成固定式滴灌工程田间毛管铺设、膜下自压软管微孔灌工程的铺

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_瑗代农业打造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权威咨讯平台 水技术—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技术 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 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作物抗旱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适应现象.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抗旱性是复杂的系统,但经过专家大量艰辛细致工作,培育出了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 目前,我国已获得一系列抗旱节水作物技术和节水作物新品种,如抗旱节水小麦,棉花,牧草,陆稻等.通过对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 术,建立了抗旱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 晋,冀,陕,甘,蒙等地推广2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提高18%~20%;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并已辐射推广53O6万亩,累计增 产增4~9.95亿元;基于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作物调亏与非充分灌溉技术指标体系,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与夏玉米连作模式下,亩均节水30~50立方米,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25%~28%.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物水分信息快速监测诊断,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区域 作物水分分布监测等方面,科学家开发了植物蒸腾速率热脉冲探头和可实现定位自 动连续监测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使测量精度提高10%~15%,造价降低20%,而性能达 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监测结果被农业部作为主要信息源实时发布,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原创新能力,使 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了5~10年.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选育 产品简介: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早2 号"主要创新点是:1.选育出国内第一个在生 产上大面积推广矮杆,抗旱小麦新品种"洛早 2号".2.较好解决了早地生产以往小麦品种"高产不抗旱,抗旱不高产"的技术难题. 3.在国内率先利用干旱棚鉴定法,实验室鉴定法与田间自然鉴定法相结合的小麦抗旱性综合鉴定方法,制定了一套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 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流域丘陵旱地,扩浇地 一80I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年9月 种植,多年累计种植面积1571万亩,新增 产量2.8592亿公斤,新增产值4.OO29亿 元.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与新 品种选用 项目简介:该项目根据小麦基因型需 水,用水特点,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特 点,创建了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指标 体系,用于抗旱节水种质资源筛选及抗旱节 水新品种选育;根据我国北方水资源分布特 征与品种生态适应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我 国北方抗旱节水冬小麦品种区域优化布局方案.建立了抗旱节水型和水分高效利用型小 麦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筛选,鉴定指标体系; 筛选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23个,并创新和提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当今世界,水资源已成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田灌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北方小麦用水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生长在一年中的干旱季节,产量高低与灌溉密切相关。然而,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增地减的现实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只能是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在华北地区,持续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不足。现行灌溉制度,实现亩(666.7m2)产400kg以上目标,至少需灌4次水,总灌水量在200m3 以上。大部分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现状,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不节水不行,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关于农业节水,在工程和设施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喷灌、滴灌等设备投资强度较大,在没有开发资金支持的地区很难采用,也很难适合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农田生产的实情。在华北平原浅层水灌溉区,软管输水,行之有效,现已广泛应用,使输水中的损失变得非常有限。因此节水的潜力在于农田节水,关键是建立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系统化栽培技术。 针对水资源不足和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河北省吴桥县进行了6年试验研究,形成“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节水、高产、高资源效益三者的统一。河北省将这套节水

技术体系定为“吴桥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1.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与效益 河北省吴桥县地处北纬37°29′-37°47′,东经116°19′-116°42′之间,属黑龙港流域中部,沧州地区最南端,海拔14-22.6m,地下水位6-9m。全年降水562mm,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季节性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分布在7-8月份。小麦生长期间降水124.8mm,占全年降水量的22.2%。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积温4862.9℃,无霜期192天。土壤为壤质底粘潮土,土层深厚,耕层有机质含量0.8-1.4%,全氮0.04-0.1%,碱解氮35-70mg/kg,速效磷(P2O5)10.8-30mg/kg,速效钾90-110mg/kg。 试验研究在吴桥实验站进行。以节水和高产的统一为目标,以转变耗水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核心,以作物为水分亏缺的响应和适应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株群结构、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特质分配和再分配、根群的时空分布、耗水的时空分布、周年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单期灌水和组合灌水的效应;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的差异及其机制;播期与密度问题;节水灌溉条件下氮、磷、钾肥上下茬周年运筹和施肥技术;短期水分胁迫对源库平衡的影响等问题,以谋求减少灌溉次数对作物不利影响的补偿技术和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通过非紧缺要素对紧缺要素水的部分替代来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研究形成的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包括三种模式:(均采用塑料软管灌溉) ① 浇底墒水,生育期不浇水,亩(666.7m2)产量350-400kg模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幼苗对水分和NaCl胁迫的反应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幼苗对水分和N aCl 胁迫的反应 3 任红旭 陈 雄 孙国钧 王亚馥3 3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 分别测定抗旱小麦8139(T riticum aestiv um L.cv.8139)和干旱敏感品种甘麦8号(T.aestiv um L. cv.G anmai No.8)在20%PEG 6000和1.2%NaCl 胁迫下的生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旱小麦8139对PEG 6000有较强的抗性,但对NaCl 胁迫的抗性较差.NaCl 胁迫下,两种小麦根的生长均受到严重抑制,而在PEG 胁迫下,则根的生长不仅未受抑制,反而略有促进.PEG 与NaCl 胁迫下,两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时期均表现出明显差别,而蒸腾作用则在胁迫后第7天与第14天表现出明显差别.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在胁迫后第7天显著低于甘麦8号,而在NaCl 胁迫下,各时期二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别.与此相对应的是,NaCl 胁迫下,两小麦品种之间除在GSH 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外,果聚糖含量、SOD 活性及APX 活性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别.而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8139的果聚糖含量、GSH 含量及SOD 、APX 活性则分别在不同时期高于甘麦8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关键词 小麦 干旱 盐 胁迫 抗氧化保护系统 R esponse of wheat seedlings with different drought resistance to w ater def iciency and N aCl stresses.REN Hongxu ,CHEN Xiong ,SUN Guojun and WAN G Y afu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A rid A groecology ,L anz hou U niveristy ,L anz hou 730000).2Chin.J.A ppl.Ecol .,2000,11(5):718~722. The growth ,photosynthesis ,transpiration and antioxidative defence system of the seedlings of drought 2tolerant wheat strain 8139and drought 2sensitive strain G anmai No.8at 20%PEG 6000and 112%NaCl stresse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8139had a strong drought resistance ,but a weak salt resistance.The root growth of both wheat strains was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under salt stress ,but stimulated slightly under drought stress.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train 8139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 anmai No.8at every stage under both drought and salt stresses ,and its transpir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 an 2mai No.8only at 7th and 14th day after being stressed.The MDA content in strain 8139after being stressed for 7day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G anmai No.8under drought stres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rains under NaCl stress.Corresponding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ructan content and SOD and APX activities between strain 8139and G anmai No.8,b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SH content was found under salt stress.Under drought stress ,the contents of fructan and GSH and the activities of SOD and APX in strain 8139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G anmai No.8at different stage ,and strain 8139exhibited a strong antioxidative de 2fence ability. K ey w ords Wheat ,Drought ,Salt ,Stress ,Antioxidative defence system. 3甘肃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B 类)(KZ9522S12216)和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定位站基金资助项目. 33通讯联系人. 1999-10-29收稿,2000-04-04接受. 1 引 言 不良环境诱发以及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植物细胞膜有伤害作用,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体自身产生一种保护系统来清除产生的自由基,以减轻危害[8],这套保护系统由非酶抗氧化保护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抗坏血酸等)和抗氧化保护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X 、过氧化氢酶CA T 、谷胱甘肽还原酶GR 等)组成[14].其中SOD 可 清除O -?2,产生H 2O 2及分子O 2[1,15],CA T 和POX 均可清除H 2O 2[15],GR 则将氧化型谷胱甘肽(GSSR )还原为GSH ,通过GSH 与抗坏血酸系统偶联反应参与H 2O 2的降解[5,16].抗性生理学研究发现,干旱、盐碱、低温等各种逆境和作物生长发育与其体内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相关[2,9,17,18].而且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对不同胁迫有着类似的反应机理.如各种胁迫往往 都导致植物体内积累脯氨酸[11]、可溶性糖[11]、GSH [9]、抗坏血酸[5]等,也引起了抗氧化保护酶类SOD 、CA T 、POX 、GR 等活性的变化[1,18].但目前对抗性的研究往往只集中于植物在单一胁迫下的抗性反应,而很少对同种植物对不同胁迫的响应进行研究.本实验拟通过比较干旱和盐胁迫对不同抗性小麦的生长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分析同一植物对不同胁迫反应的差异性,并探讨其内在生理机制.2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为经抗旱性鉴定的抗旱品种8139(T riticum aes 2tiv um L.cv.8139)和干旱敏感性品种甘麦8号(T.aestiv um 应用生态学报 2000年10月 第11卷 第5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Oct.2000,11(5)∶718~722

中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及其展望

中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及其展望 发表时间:2018-03-01T10:13:21.1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作者:赵喜平 [导读] 通过减少灌磊水的渗漏损失使化肥在当季的利用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临洮县水利建设管理站 730500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和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供水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涸断流现象,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上涨,由于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率比较低,以当前农业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来看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农业节水技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技术人员要明确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创新科学有效的农业高效节水方案,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对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展望进行了观点论述。关键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展望;研究分析 一、农业高效节技术体系的基本概述 农业节水的重点内容主要在于高效节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技术人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水源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灌溉效率,从节水技术的组装集成构造出发,拓展农业技术的研究渠道,创新多种配套节水灌溉制度,适当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节水系统配置,从而形成一套综合的由节水栽培、管理有机结合的节水技术体系。但农业用水利用效率较低,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若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的组装集成,明显提高了节水利用系数,通过减少灌磊水的渗漏损失使化肥在当季的利用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的内容分析 组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居民用户要树立经济用水节水意识,创新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要综合考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各项管理制度,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农业用水需求,能够扩大水资源的应用范围。一直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商品属性缺乏深入认识,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农业用水。因此在发展节水农业产业时农业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确保水资源的水体质量:改用水量以福利性为主和商品性为辅的现象,能够增强节水性能,要增加农业用水供给的竞争,技术人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上农业节水一体化管理,不断开辟新渠道,加大水利投资建设,能够逐步实现水利事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展望 传统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水体灌溉技术、节水输水以及其他灌水技术,这种节水方法主要以追求田间作物根系层的保湿均匀为主,人为控制或保持根区土壤在某个区域干燥,交替使作物根系始终有一部分生长在干燥的土层中,这种节水技术技术体系限制了部分根系吸水,让其产生水分胁迫信号传递至叶气孔,使得另一部分生长在湿润地区,减少了农作物耗水量,还能有效减少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量,亦可通过对不同区域根系进行交替从而刺激农作物的快速生长,有利于提高根系水分利用效率,创新制定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通过大量的人工气候室内试验检测证明,这种节水技术比全面积均匀供水方式节水 34.0 - - 36.85 ,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局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业产业部门要明确不同植物的生产规律,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因此要在特定的时期加入适量的水分,否则光合产物容易向不同组织器官倾斜,从而提高有机合成物质的生产总量。喷微灌技术作为当前农业产节水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以提高喷、微灌设备的配套水平为前提,有利于提高农业节水技术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地面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均匀灌溉水体,技术人员要加大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效率技术的研究,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的重难点主要在于雨水高效净化与利用,雨水汇集方式及配套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节水工程方案设计,集流场地的规划设计以及集慌工程系统的技术维护与管理,雨水存贮设施防渗防冻技术和存贮雨水保鲜净化技术包括的节水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存贮雨水合理调蓄技术有利于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通深入研究与推广,能够增强农作物的生产量,集流效率达到 7O 以上,雨水生产效率达到1.5kg /m 以上。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一个不断创新研究的过程,技术人员要明确节水灌溉技术的重难点内容并与农业产业相互结合。不同节水技术所适用的地形区域是不同的,技术管理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农作物进行安全保护,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综合农业配套技术;化控节水技术节水农机具及其节水配套技术四水合治”节水技术多水联灌节水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后,可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 1O%一 1 5 ,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一 1 5。灌区节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墒情作物旱情和水源水情实时监测与预报监测技术,每一项技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征技术人员要综合考虑地形环境及其他因素条件,适当的调配节水技术体系,渠系水量流量调控技术及灌区动态优化配水技术能够实现水量的优化,从而确保自动化灌溉技术的可靠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制定需要深入创新研究,农业管理部门及技术人员要引起高度重视,技术人要要在构建节水型灌溉农业和集水型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展望,从多种角度分析研究分析问题,展望中国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的优势特征和需要创新改进的节水技术,农业产业部门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高效节水体系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雨水利用技术等技术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管理有限扩大节水技术体系的应用范围,能够对我国 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璇,胡宝贵.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17):181-186. [2]毛学森,刘昌明,张永强,陈兰芳.农业节水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J].节水灌溉,2015,(02):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