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结课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1.引言亚里士多德首创科学的修辞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辞三段论(enthymeme),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核心和灵魂。
近年来,对修辞式三段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部分都限定在法律、自然科学、政治以及广告等语体中。
其实并非如此。
修辞三段论早在我国古代,就被文人墨客广泛用于诗词、格言和文言文之中,以达到影响或劝说他人的目的。
本文试探讨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体中的运作。
2.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修辞三段论”意思是演说式的推论,原文是enthymema(恩梯墨玛)。
修辞三段论采用连续讲述的方式,它不像论辩式推论那样面向少数观众,而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听众,其目的就是影响听众,使他们信服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样,修辞三段论的三个构成元素就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而且其中一个前提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小前提是“我是中国人”;推理出的结论是“我是勤劳善良的”。
若一前提或结论省略时,其修辞三段论形式可表达为:1)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我是中国人”被省略)2)我是中国人,我是勤劳善良的。
(“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3)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
(“我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这表明,修辞三段论中的两个前提和结论可以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剩下的两方来推理得出。
上述例证还表明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属于人类行动范围的或然的事,所以根据这种前提推出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这是修辞三段论和逻辑三段论的本质区别。
后者是基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不生成知识。
其前提和结论早已经过论证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所得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人们公认的真理或事实。
但修辞三段论生成知识,因为它是在论辩的过程中形成的。
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运用论文

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运用论文
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议论文因为四平八稳,给不少学生一种错感,就是不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其实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如虎添翼,从而才能拿下高分甚至满分。
那么,可以在那些部分运用那些修辞手法呢?
一、开头、结尾部分
比喻,排比,对比,引用等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好的结尾也为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
所以训练议论文时,多花点时间训练开头结尾是必要的,其方法很多,而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常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这三种修辞手法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合并运用,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
且看下面的例子:
a对比结合排比写开头结尾: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我保留宽容:在自尊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
在成长的路上,有舍有得,心灵的选择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心灵的选择是人的灵魂的集合。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心灵的选择》一文,文中将真实与虚伪,忠诚与背叛,宽容与狭隘,自尊与阿谀排列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正反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选择》。
b比喻结合排比写开头结尾:感动好象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让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感动仿佛隐。
修辞学,大学英语小论文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Accuracy and Vagueness Vagueness, clearly, is a matter of degree, depending upon the extent of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represented by the same representation. Accuracy, on the contrary, is an ideal limit.1Generally speaking, vagueness is a language attribute, so we should bear it in mind that accuracy as well as vagueness is a comparative definition. However, as two important ways of expression, they both possess rhetorical functions.First of all, accuracy enables a speaker or writer to express ideas exactly and to the point while vagueness allows him or her to carry on the communication smoothly.Speech and writing are always man’s important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requires people to convey information and ideas in the exact degree. In other words, accuracy ensures exact expression in communicative function. Hereafter is an example about the British General Churchill, who highly stressed accuracy. During the WWII, an officer working in Department of Chief of General Staff of the British Army once reported that his troop had been fighting with the Germans at a small village in Italy. Back came Churchill’s copy that “We do not fight with Germans. We fight either for or against them.”In this example, the officer had expected to convey the information of fighting against enemies but failed to express it exactly, which aroused ambiguity in meaning.Thought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dhere to accuracy, when one finds it impossible to be accurate or suddenly is at a loss abou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exact way, he or she may resort to a vague term to carry on the communication smoothly.e.g. “Oh… in the trade somewhere round fifteen thousand dollars. But if it was bought on Fifth Avenue, I shouldn’t be surprised to hear that anything up to thirty thousand was paid it.”(W. Somerset Maugham, Mr. Know-All)In the example above, the expressions like “somewhere round”are vague 1Bertrand Russell, Vagueness, /~crshalizi/Russell/vagueness/, Oct.21 2007reference because the speaker can hardly tell how much and where.By doing so, he was able to let the topic move on in a smooth and natural way.Secondly, accuracy allows no ambiguity, so accurate expression is always grand and direct. On the other hand, vagueness can fulfill a useful function of tactful expression.e.g. “Could you do me a favor?”“Sorry, I simply can’t promise.”In this example, “simply can’t”shows the speaker’s straightforwardness and frankness about refusal. Thus accuracy here conveys his attitude directly towards the other’s request for help.As to the function of vagueness, when one finds it unnecessary or unwise to be very accurate, he or she may make deliberate use of vagueness. In this respect, what people call “tactful expression” are most commonly used.e.g. TV reporte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frankly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rograms?”One of the audience: “Well, some are interesting, some could be better, and some are almost sort of rubbish.”In this dialogue, although the questioner was evidently trying to get some frank opinions, the answer was full of vague terms like “some…some…and som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erson questioned didn’t want to hurt the reporter. Instead, he chose a tactful way of vagueness to show his opinion about the programs.Last but not least, accuracy features the function of persuasion while vagueness serves as a device for emphasis.e.g. “You’ll be surprised to hear that Mrs. Ramsay bought that string at a department store the day before we left New York for eighteen dollars.”(W. Somerset Maugham, Mr. Know-All)In this example, the expressions like “the day before we left New York” and “for eighteen dollars”are accurate and exact reference to numbers and time. These definite terms not only show the speaker’s confidence but also add convictive evidence to his speech. In other words, accuracy here strengthens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the speaker.Although vagueness usually blurs the idea, appropriate use of vague expression can help to emphasize expressions.e.g. ThanksThanks a million.In the example above, “a million”are the vague expression. Compared with “Thanks”, “Thanks a million” strongly emphasizes the degree of one’s appreciation. In a word, vague elements can be found in rhetorical figures of hyperbole and understatement to function as emphasis.In conclusion, accuracy focuses on exact, direct and persuasive conveyance of ideas, attitudes and argumentations. Then vagueness speaks highly of smoothness, tact and emphasis in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both accuracy and vagueness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functions in communicative rhetoric (exact, direct, smooth and tactful expressions) as well as in aesthetic rhetoric (persuasive power and figure of hyperbole).(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修辞的探讨论文

修辞的探讨论文摘要:《十日谈》与中国话本小说在叙事策略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虚拟修辞策略”作为讲述手法,但在叙事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却大相径庭。
本文拟从叙事学文本分析和社会生活具体语境两方面展开讨论,剖析中外两部典型叙事作品在运用“虚拟修辞策略”时,如何形成了文学尺度与社会尺度的双重差异。
关键词:虚拟修辞策略;似真效果;话本小说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关系本指对语言要素之间的巧妙配合所形成的交际效果的研究。
基于对它的模仿,W·C·布斯提出小说“修辞”关系:作者,叙述者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技巧,形成与读者的最佳交流。
一《十日谈》与中国话本小说都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灵活地运用“说话人的虚拟修辞策略”,采取“讲述”的方式,取得了“虚拟情境”中“似真效果”的最大化。
交流本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所谓交互流通。
但是在“说话人的虚拟修辞策略”中,说话人主控了叙事效果和读者的心理反应。
通过素材筛选,词汇挑选乃至把握叙事节奏,增加议论抒情性的诗词、歌曲等方法,说话人不断调整着整个故事的情感走势,让读者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完成对故事的情感体验。
说话人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喧嚷,而是听众对故事主题绝对的一致性认同。
翻开《十日谈》,我们看到:讲述者们在慢慢摸索出使讲述得以规范化的方式:每天固定一个主题,故事围绕主题展开,形成一个集中、凝练的系列。
不论薄迦丘的创作意图是否有此一项,这种结构安排在客观的阅读效果上造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本间交流,也就是说,在戏剧的大幕拉开之前,演员们已经互为观众,评点对方了。
此种叙事结构让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叙述者口中重现并被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每当故事告一段落,现场听众的反应都被记录下来。
在第一天第4个故事中,第奥纽讲述了“小修士犯色戒,却施巧计逃脱修道院长的责罚”的故事。
结果“小姐们听着第奥纽的故事,起初很有些儿难为情,脸儿都不觉红了起来;她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终于忍不住了。
英语修辞论文

浅谈英语的修辞摘要:任何语言都有修辞,英语当然不能例外。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修辞显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把它束之高阁,甚至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常用修辞现象不向学生讲一讲也是欠妥的。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英语修辞现象,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不仅可以使课文讲解生动,加深学生印象,也可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将散见在中学英语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分类别列出来。
一、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
常用比喻词like,as,asif,as though等,例如:1、this elephant is like a snake as anybody can see.这头象和任何人见到的一样像一条蛇。
2、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
3、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 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
二、隐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用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是暗含的。
1、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shells andbullets... 德国人的枪炮和飞机将炸弹、炮弹和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
2、the diamond department was the heart and center of the store.钻石部是商店的心脏和核心。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论广告语言中的修辞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8511姓名:***学号:********论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摘要:广告语修辞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广告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强烈的功利性,它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艺术。
修辞是一种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广告修辞将这一意图直接指向商品本身。
广告修辞的过程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既有解读广告中受众对广告话语的认知也有构建广告的广告人对受众的劝说。
广告作为一种功利性的传播活动必然追求效果,希望消费者购买。
广告修辞不但使消费者更形象地感知产品的特性,还在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消费引导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修辞手法,广告,广告效应一、当前的信息时代,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广告真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除了其色彩、画面、音乐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告语,它是广告的灵魂所在。
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传达广告的内容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来宣传商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化,它是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文字语句积极地进行调整和修饰,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而有力,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现代广告中,运用修辞对广告语进行创意,一方面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商品的特点,实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给受众以启示和联想,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缩短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激起受众强烈的购买欲望,产生预期的广告效应。
二、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技法1、比喻比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点,通过打比方来使某一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格契合了广告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完美信息的特性,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秦牧说:“精致的比喻就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出奇特的变化。
”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将抽象的事物进行形象的表现,可以把陌生的概念变成熟悉的事物,可以将平淡表现为生动。
谈谈英语的修辞格的论文

教育论文: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

教育论文: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提升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预示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把握教育方向,提升教学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基础学科,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方法传授学生写作知识,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丰富作文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本文探讨如何有效应用修辞手法,供各界同仁参考。
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以提升作文水平。
结合以上因素,应加强对修辞手法的重视,让学生运用修辞方法丰富作文内容,提升写作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性L提升作文水平大部分学生喜欢写叙事作文,运用较为直接的写作方法, 导致对人物与事物的描写较为单一。
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方法,让文章的内容更生动,让语言更加优美。
另外,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笔下的人、事、物、景更加形象具体,可见运用修辞手法十分重要。
2.充实作文内容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善用修辞方法,不仅能提升作文水平,还可以丰富作文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修辞手法的种类1.比喻修辞修辞手法较多,其中比喻修辞是较为常见的,比喻修辞是借助两个相似的事物,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比较直接,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增加文章的韵味。
教师一般在讲解比喻修辞时,会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并分析其是否是比喻修辞,然后开始讲解应该如何运用,以加深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认识。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写要如何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
很多同学认为应该针对小兴安岭的四季特点分别进行叙述,内容大概为“温暖的春季、炎热的夏季、凉爽的秋季、寒冷的冬季”,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运用修辞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比喻修辞。
例如,可以针对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运用比喻修辞,“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十分诱人,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喻修辞,并思考作者把小兴安岭的景色比喻成花园的好处,系统地讲解比喻修辞,加深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理解,并学会运用比喻修辞描写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结课论文
沈从文《边城》的句式修辞艺术
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现拟从修辞学的角度,试图揭示沈从
文《边城》中句式运用的修辞艺术,分析他怎样选择与运用错综句式、反复句式、
跳脱句式、释句与反问句的修辞方式,来适应主题、内容、人物、情境的需要。
归纳出最主要的句式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
作的借鉴。
关键词:《边城》;句式;修辞艺术
关于《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
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
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原因简单,你们
是城市中人……”①由此可见,要想全面阐释《边城》的内涵,作为一个城市中人是
不容易的。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边城》的语言艺术不失为理解它的一 种
行之有效的方法。
《边城》不仅精于炼字、炼词,而且还善于选择运用各种不同的句式,如错综
句式、反复句式、反问句式等,各种类型的句式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
一、参差、别异的错综句式
陈望道先生说:“凡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他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
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我们称为错综。”②《边城》经常运用这种错综的
修辞手法,来调剂过于整齐的句式,做到同中有异,从而避免了句式的单调和
平板,使语言具有参差美。例如:
(1)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
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
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
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
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
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
裤,可以作为人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
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 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
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段文字,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参差之中
见整齐。长短句搭配合理,长句柔顺,短句刚劲。散句 如“秋冬来时,房屋在悬
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
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而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骈句如:“凡有桃
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长句如:“夏天则晒晾 在日光下耀日的紫
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短句如“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 的
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总体上宛如一幅师法自然的传统笔墨山水,
意随文转,纯净淳朴、清新隽永。
(2)见翠翠尽是望她,她也便看着翠翠,眼睛光光的如同两粒水晶球。有
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
(3)老船夫说:“翠翠,我看了个好碾坊,碾盘是新的,水车是新的,屋
上稻草也是新的!水坝管着一绺水,急溜溜的,抽水闸时水车转得如陀螺。”
(4)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例(2)(3)(4)都 打破了整齐的排比,变为错综,句式大致整齐,活泼有变
化,语言具有参差美。
二、形成反复美的反复句式
张弓先生说:“为了表示迫切的要求愿望,表现强烈深厚缠绵的情感,强调
某点的意义,标志内 容的段落,音律的节奏,自然地重迭运用某词、语、句,形
成反复美,这叫做反复辞式。”③《边城》的作 者经常利用这种有意地重复某些词语
或句子的反 复句式,以形成反复美,适应了题旨和情境的需要,收到很好的修
辞效果。例如:
(1)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
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2)翠翠把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
只有这只宝贝船!”
(3)“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
去找你。”
(4)“翠翠,我不是那么说,我不是那么说。爷爷老了,糊涂了,笑话多咧。”
例(1)里“不是翠翠”连续说出,是连续反复。说明翠翠真的生爷爷的气了,同时
也写出了翠翠可爱、撒娇的样子。例(2)里两个“船陪你”反复,中间有其他成分
隔开,属于间隔反复。这个间隔表现 出翠翠对爷爷不去看热闹很是不满意,同
时,两个“嗨”反复,表现出翠翠对爷爷心中只有渡船的一种不满意,略带嘲讽之
意。例(3)里两次间隔反复“万一有这种事”,第一句“万一有这种事”是翠翠的假
设,强调了翠翠的担忧;第二句“万一有这种事”是爷爷的回答,强调指出爷爷的
做法,因为爷爷会像疯子一样不怕风浪去找她的,所以她也就 不会再想出走的
事了,翠翠矛盾的心理得到化解。 例(4)里“我不是那么说”反复两次,表现出
爷爷对孙女的疼爱,当他不由自主地又说到了翠翠的婚事时,翠翠显得很不高兴,
于是爷爷赶紧改口,目的是不想让孙女生气。
三、明知故问的反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诘问、激问,它无疑而问,明知 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
定或否定的意思,起到加强语气的修辞作用。《边城》里的反问句,大都是有激情
而发,或者有气愤而问,或者有不满而言,都是到了非强调语气不可时才用。例
如:
(1)“你以为翠翠肯了,我还会不肯吗?”
(2)“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3)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例(1)(2)都是以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例(1)强调了只要翠翠答应
了,爷爷是没有不答应的。例(2)强调唱歌的人是很愿意让翠翠听他的歌的,
因为唱歌就是为了给翠翠听的,含蓄地表达了两人的爱情。例(3)是船总顺顺
的心理描写,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意思是我与中寨团总 结为亲家是
完全可以的,你能有什么意见,你又能说什么呢,你不能怎样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名篇之一。沈
从文先生别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句式修辞艺术,以他那浸透情感的笔墨,酣畅淋
漓地展现了湘西茶峒人的喜怒哀乐,抒发了对湘西的风土人情所寄予的无限眷恋
与挚爱,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清新淡远、古朴自然的风俗画,从而使整个作品,成
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
①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 .沈从文全集[M]大原 2002.
②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③
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144.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J].读书,1984,(8).
[3]范晓.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1,(1).
[4]江帆.论句式修辞的逻辑手段[J]. 泰安师专学报. 1998(02)
[5]金鸿雁.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修辞艺术[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