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引擎.(qíng)荤.素(yūn)窥.探(kuī)

发髻.(jì) 饥肠辘辘.(lù)

B.虔诚.(qián) 颧.骨(quán) 雏.形(chú)

没镞.(zú) 深恶痛嫉.(jí)

C.花圃.(fǔ) 肚脐.(qí) 倒涎.(xián)

茗.烟(míng) 锱.铢必较(zī)

D.剥.啄(bō) 岑.寂(cén) 清沁.(qìn)

蕴藉.(jiè)言简意赅.(hāi)

解析:选B。A项,“荤”应读hūn;C项,“圃”应读pǔ;D项,“赅”应读gāi。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嫉妒俗滥热哄哄稗官野史风靡一时

B.付梓繁冗萤火虫全神惯注情投意合

C.胸襟尺牍化妆品察言观色以讹传讹

D.斟酌拖沓乌托邦惩一敬百金蝉脱壳

解析:选C。A.哄哄—烘烘;B.惯—贯;D.敬—儆。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张教授把祖辈_______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人民群众________实实在在的利益。

③朋友是一把伞,________不能遏制狂风恶浪,________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感受到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留传谋取虽然/但B.流传牟取虽然/但

C.流传谋取即使/可D.留传牟取即使/可

解析:选A。流传: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给后代;谋取:设法取得;牟取:谋取(名利);“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4.(2014·高考山东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析:选B。本题从搭配不当、表意不明、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搭配不当,“担任”与“岗位”搭配不当。“担任”的往往是某种职务。C.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到底是他生活中的状态还是银幕上的形象,表述不清,可改为“生活中的他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不像在银幕上那样”。D.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从而湮没主语,可去掉“随着”。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论文雅

孙克强

①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

极,相反而又相成。

②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雅俗差异的典型体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俗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④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⑤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⑥“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⑦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臵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5.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和野俗是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解析:选B.文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文雅”,一个是“野俗”。

6.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如能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解析:选C。A项绝对化,“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说法绝对,文本第三段最后一句是说“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B项张冠李戴,“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易位”的典型例证,而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的例证。D项在文本的第五段的首尾,原文为“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选项中少了“这里”这个先决条件,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指的是“以俗为雅”的作品。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文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解析:选D。A项在文本第二段,原文为“上古时期,雅俗差异的典型体现即在《诗经》之中”,此处的时间为“上古时期”,而非选项中提到的“我国古典美学史上”。B项的对应区间为文本第五段,原文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那么好的文人诗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上些人工美,而不单是人工美。C项强加因果,对应为第六段的“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但并没有说,他们因此创造不出优秀作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20分)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③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④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⑤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⑥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⑦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⑧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⑨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

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人生不能离开艺术,创造和欣赏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

B.完美的生活中的小节如果错过了,也不会与全人格相冲突。

C.由变动不居的物与我交感共鸣产生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造化

D.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这样的生活不是艺术的生活。

E.艺术家在艺术范围之内是最严肃不过的,但是在生活上最为随便。

解析:选BE。B项在文本第四段,本段强调的是全体与部分息息相关,“如果他错过这一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表明完美的生活中的小节不能错过;E项,文本第八段强调对人生的严肃主义,文中并未提到艺术家在生活上是最随便的。

9.文中多处援引诗文或事例,请说明作者用以下三例的具体作用。(5分)

(1)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2)西施和东施

(3)朱晦庵的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举例论证方法的作用。它的作用即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例子的具体作用。

答案:举例的作用是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1)举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事例,说明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2)把西施和东施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生活的妙处在于自然真实。

(3)引用朱晦庵的诗,说明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并增加了文采与感染力。

10.请根据文意概括,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思路清晰,文章有“第一”“其次”等词,后面段落的第一句即中心句就是答案。

答案:①要谐和完整地生活;②要随生活发展而发展;③要自然真实地生活;④要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⑤要严肃认真地生活,不轻易放过细节;⑥要学会欣赏,有情趣地生活。

11.联系文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欣赏啊”即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细心去品味生活,发现生活的情趣。而“慢慢走”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联系现实生活节奏过快,大家步履匆匆,没有多余的时间发现生活的情趣,品味生活来谈。

答案: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只有带着欣赏的眼光细心去品味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情趣。所以,作者奉劝读者要放慢生活的节奏,欣赏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奉劝读者要放慢生活的节奏,欣赏生活的美好。

三、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④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襜褕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汉书·隽不疑传》) 【注】①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②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③櫑(léi)具剑:古代长剑。④躧(xǐ)履:趿拉着鞋。⑤旐(zhào):技旗的一种。⑥襜褕(chān yú):直裾禅衣(古短便装)。⑦蒯聩(Kuǎi kuì):卫灵公太子。⑧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去

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解析:选D。通“拒”,抗拒,拒绝。

1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

②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

④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⑤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⑥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③⑤⑥D.①②④

解析:选C。①说的是隽不疑的学识和官职,②指暴胜之的穿戴与行为,④说刘泽谋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郡国豪杰,欲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残,与他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有关。

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非常赞赏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解析:选A。“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原文无此意。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卫太子冒犯了先帝,逃跑而不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

(2)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受(或接受)。

参考译文:

隽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研究《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讲求礼仪,在整个渤海郡闻名。

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以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戴进贤帽,带櫑具剑,佩玉环,穿宽衣,绕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解下。请你们退下。”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十分伟岸,暴胜之趿拉着鞋起身迎接。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暴公子您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深深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的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到了夜晚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用公车征召他,授官青州刺史。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隽不疑知道了,逮捕了他们,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他:“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使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能够平反的人很多,(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有时(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此而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树画有龙蛇的黄旗,穿直裾禅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在阙前列兵,用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命令跟随的差役拘捕。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冒犯了先帝,逃跑而不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把卫太子)送进监狱。

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用经术明确大义。”因此,隽不疑的名声在朝廷上更受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受(或接受)。过了很长时间,因病辞官,死在家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8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云阵③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星旗:星名。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③云阵:军队。

16.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客子”的思想感情,只要从诗中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即可,“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几句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①思念家乡亲人。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

17.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可以分析出此处是虚实相生,或者说是衬托写法。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川烟草,________,________。(贺铸《青玉案》)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陆游《书愤》)

(4)旌旗蔽空,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苏轼《赤壁赋》)

解析:注意“絮”“鬓”“酾”等字的写法。

答案:(1)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烟光凝而暮山紫(3)镜中衰鬓已先斑(4)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9.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1)人,这世界上最具灵性的动物,也离不开水的滋润。________,让人具有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2)巍峨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波涛,而汹涌的波涛却摧不折人类精神鼓起的风帆,________,我也看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①水渗入了人的灵魂,合成人的血肉之驱

②水在合成人血肉之驱的同时,也渗入了人的灵魂

③在大海的背景下,我听见了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的呐喊

④听吧,在大海的背景下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在呐喊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①两个分句,逻辑顺序颠倒,排除A、C;④与“我也看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不能构成合理衔接,排除B项。

20.请从帕斯卡尔、王勃、庄子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下面示例,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大致相等。(6分)

示例:向你致敬,海明威。你的《老人与海》告诫我,再多险阻也无法令我倒下,唯有不倒的精神打败条条鲨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提炼出“向你致敬,……,你的……告诫(启发、告诉等)我,……”的结构,注意例句中使用的拟人和比喻手法,保证仿写时达到“形似”。同时,还要注意给人的启迪要与所选作者

的作品主题相契合。

答案:(示例)①向你致敬,帕斯卡尔。你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启发我,再多脆弱也无法令我渺小,唯有思想的苇草掌控茫茫宇宙。②向你致敬,王勃。你的《滕王阁序》告诉我,任何困境也不能令我颓靡,唯有坚强的意志不移白首之心。③向你致敬,庄子。你的《逍遥游》启发我,再好的条件也无法让我自由,唯有逍遥地遨游达到神人境界。(任选其一即可)

21.下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20年后孙子推着奶奶,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点。请紧扣画面细节,续写下面一段话,不超过100字。(6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时要仔细观察画面内容,要注意画面中主体的微妙变化——奶奶和孙子互换角色,围绕这一变化,以回报恩情为中心来构思即可写出符合文意的答案。

答案:(示例)二十年,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幸福地成长。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如今,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臵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过,任何一个听不到凶言的大寂静时代,有可能是守望者失职了,有可能是守望者死光了,活在其中的人,虽然有各种声调的吉言,但往往不能如意发财、长命百岁。守望者之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都是如此。

请以“守望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yì)诟.骂(hòu)

姊.妹(zǐ) 缙.绅(jìn)

B.弃秽.(huì) 缇骑.(jì)

逆阉.(yān) 霎.时(shà)

C.抶.仆(chì) 户牖.(yǒu)

褶.皱(zhě) 伛.偻(ɡōu)

D.谥.号(shì) 鬈.曲(juǎn)

湮.没(yān) 庚寅.(yín)

解析:选B。A项,“诟”应读gòu;C项,“伛”应读yǔ;D项,“鬈”应读quá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惶恐坐落躁而相逐投缳道路

B.洞窟滞笨泌人心脾见异思迁

C.怜悯矫诏攻城掠地礼尚往来

D.肿胀骷髅漫不经心委曲求全

解析:选D。A项,躁—噪;B项,泌—沁;C项,掠—略。

3.(2014·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

B.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

..入室

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C.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

....,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

我国当仁不让

....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解析:选A。本题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用错对象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合乎语境。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此处望文生义。C.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句中指“专利申请质量”不断提高,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应当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美国麦当劳公司2014年4月4日宣布暂时关闭在克里米亚地区运营的所有麦当劳餐厅。一些西方媒体认为,这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因乌克兰局势处于低谷的一个标志。

解析:选C。C项,成分残缺,可改为“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5.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解析:选A。A项偷换概念。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是经典阅读。

6.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解析:选B。A项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失”;C项强加因果;D项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解析:选C。A项强加因果;B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D 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20分)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它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

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解析:选DE。A.“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错;B.“赞誉”“他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错;C.“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错。

9.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从题目“死鸟”的线索作用和双关的手法入手答题。

答案:①从主题来看,该题一语双关,既指贺道台对八哥的昵称和咒骂,也指那些以贺道台为代表的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实则却阳奉阴违的官员,更能凸显主题;②从情节来看,“死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为完整严谨;③从语言来看,以“死鸟”为题,语言诙谐幽默,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10.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文章前后的相关信息,然后逐一概括。组织答案时可先举出文中暗示的情节,然后进行具体分析,注意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已有多处伏笔作了暗示。

①“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用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可见贺道台对上司的批评只是隐忍不发,而非好脾气,暗示贺道台在背后经常辱骂上司。

②“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它学去了。”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见八哥会留意并学习主人平时说过的话,为八哥学说贺道台咒骂裕禄的话做铺垫。

③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可见这只八哥很聪明,模仿能力很强,为它有能力学会骂人话做铺垫。

11.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本文运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写鸟是为了写人,所以,主人公应为贺道台。可从主题、人物、情节、技巧等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是借贺道台来批判讽刺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油滑官吏;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用大量笔墨从多角度对贺道台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③从情节发展看,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该人物展开;④从表达技巧看,小说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刻画该人物。综上所述,贺道台是小说的主人公。

三、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①;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②。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③,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臵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有删改) 【注】①厌(yā)胜:制服,指用巫术制服妖邪等。②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③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终则讳.之讳:避讳

B.无容散逸.逸:丢失

C.儿生一期.期:周年

D.申.父友之敬申:申诉

解析:选D。申:表达。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者,名以.正体敛赀财以.送其行

B.乃儒雅之.罪人真州逐之.城门外

C.为.制新衣为.巡船所物色

D.感其.手口之泽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解析:选A。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我;C项,介词,替,给/介词,被;D项,代词,他们的/代词,他。

1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则代表着这个人的德行,我们常说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字。

B.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从“名字”“归杀”“废物”“试儿”“结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风操德

行的一些看法。

C.作者认为“结拜”是不能随意为之的,结拜者要有共同的志向,而且,也要讲究一定的仪式,不能太草率。

D.本文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风操是指士大夫的门风节操。作者从传统经学出发,结合当时的实际,论述了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的看法。

解析:选A。“避讳”一般是讳名。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河以北地区的士人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作字,字自然叫作字。

(2)(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动念头想拿的东西,用来测试他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把这叫作“试儿”。

(3)一定要是志向相同,义气相匹配,志同道合,从开始到结局都一样做得好(始终如一)的人,才能够和他谈论结拜之事。

参考译文: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记事时,都称孔子的字“仲尼”。江南地方至今对称字不避讳。黄河以北地区的士人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作字,字自然叫作字。

旁门左道的书里讲,人死后某一天要“回煞”。这一天子孙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里;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做巫术法术可以驱鬼;还说出丧那天,门前要生火,户外要铺灰,要举行仪式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传染连续。所有这类迷信恶俗的做法,都不近人情,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对此进行批评。

《礼经》上说:“父亲留下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气息,就不忍再阅读或使用。”只因为这些书籍是父亲生前经常讲习,亲手校对缮写过的,或是特别常用的,有遗迹可供儿女思念的。如果是一般的书籍,以及各种日用品,怎能统统废弃不用呢?父母遗物既然不读不用,那也不该分散丢失,而应封存保留传给后代。

江南的风俗,在孩子满周岁的时候,要给(他)缝制新衣,洗浴打扮,若是男孩就拿出弓、箭、纸、笔,若是女孩就拿出刀、尺、针、线,再加上一些食物,还有珍宝和衣服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动念头想拿的东西,用来测试他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把这叫作“试儿”。这一天,亲属姑舅姨等表亲都聚集在一起,欢宴作乐。

四海五湖之人,结义拜为兄弟,也不能随便,一定要是志向相同,义气相匹配,志同道合,从开始到结局都一样做得好(始终如一)的人,才能够和他谈论结拜之事。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儿子出来拜见,称呼对方为“丈人”,以表示孩子对父亲朋友的敬意;自己对结拜兄弟的双亲,也应该施礼。近来见到一些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轻率,路上相遇,便结成兄弟,在排定长幼次序时,只看年纪老少,也不管对不对,以致有把父辈当成兄长,把子侄当成弟弟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8分)

唐多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6.请简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的丰富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词中句子的丰富含义,要留意词下注释,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身世进行分析。

答案: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17.结尾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词的意境,要注意把握意象的情感色彩;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所选用的意象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境和感情。

答案: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呜呼!死生,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1)肇锡余以嘉名(2)昼夜事也(3)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4)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9.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50个字左右)(5分)

踏春归来,襟袖间还飘逸着春天的气息。

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踏春归来,这是一个具体的语境。所写应在这个语境下,也即符合这一语境。重点应当是“襟袖间还飘逸着春天的气息”。也就是要把“春天的气息”具体化。

答案:示例一: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怀着对春姑娘的深深眷恋,我挥挥衣袖,告别了青山绿水,衣袖间还沾着花间露水,嗅一下,还能闻到花的芳香;裙角间还残留着小草的新绿,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示例二:结伴去郊外踏青,春风轻轻地吹动我的衣襟,春花、青草的清香偷偷溜入我的衣袖,春雨柔柔地打湿了我的衣衫,踏春归来,襟袖间还飘逸着春天的气息。

示例三:踏春归来,襟袖间还飘逸着春天的气息,那青草的香味还存留在衣袖间,淡淡地在空气中飘动,那花儿绚烂的色彩还不停地在眼前闪现,那小河奔腾不息的声响还在耳边回荡。

20.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