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简介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费孝通简介:费孝通(1910—2005),生于苏州吴江。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底赴英国留学,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38年夏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
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
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7—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
1978—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82—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花篮瑶社会组织》,《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
二、作品描述:本书是作者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问题。
”本书的研究框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第一章总述了整本书的内容,第二章到第六张描述了开弦弓村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背景,第七章作者正式进入主题,转为研究开弦弓村农民的经济生活;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指出最终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是恢复农村企业。
三、主要思想、论题、概念:1、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
乡土中国的费孝通的观点的自我简介600字

乡土中国的费孝通的观点的自我简介600字
费孝通与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他从感情上并不否定中国文化。
他是在不背弃他小时所受的传统教育的情况下,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获得西方知识的。
他的父亲留学日本意味着,是父亲而不是他的儿子们代表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代,费孝通不像其他人那样,与旧脑筋的父辈们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他不属于参加“五四”运动的一代,但他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反封建思想。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更是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抒发出来。
从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乡土中国》的评价来看,费孝通的观点是到位的。
有的研究者甚至将他对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分析,和鲁迅先生著作中对中国人的剖析相类比,认为是相当的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在著作问世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有借鉴价值。
而《乡土中国》也因为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了一个概念,涵盖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特质。
也正是因为他的代表性,随后出现了各种以乡土中国为标志的研究类书籍,乃至是《新乡土中国》这样的著作。
由此可以看出,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
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摘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著于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一本十四章的小书。
乡土社会并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乡土社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就作者、文章内容以及读后感悟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
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
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
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
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
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
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
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大意《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
《乡土本色》读后感

《乡土本色》读后感
摘要:
一、费孝通及《乡土中国》简介
二、《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
三、对《乡土本色》的读后感
四、个人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正文:
一、费孝通及《乡土中国》简介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报告。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通过对比分析城乡差异、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过程。
二、《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土”,即土地。
乡土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依附于土地,形成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对《乡土本色》的读后感
《乡土本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费孝通的论述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也让我对乡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乡土社会的“土”不仅仅是指土地,更是一种乡土情怀和乡土精神。
这种情怀和精神是人
们对土地的依恋和热爱,是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种情感是乡土社会的重要支柱,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个人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传统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城市文化。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根和魂。
《乡土中国》(作品简介)

第一周 第一周 第二周
主要概念
乡土性 土气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
重点句子摘抄
思考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
内容赏析
点拨阅读方法
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细读,逐字逐句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重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会有不同的感悟。
示例
“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 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 磨……”
“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 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 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
内容简介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使用别国教材做参考书 “觉得不很惬意”,尝试 着使用自己的材料讲。
第叁章
《乡土中国》各章简介
一:乡土本色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 是对契约的重视,而 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 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 索时的可靠性。
二:文字下乡
•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其实说乡下人 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
• 而作者认为“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 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过去曾在瑶山、江村、云 南进行调查,有三村的调 查材料。抗战后期,他还 一度涉猎经济问题,在报 刊发表有关经济的时评……
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试图回答“作为 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 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 的社会”。
作者提出了哪些基本概念?
第01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录《乡土中国》作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出几种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作为阅读理解题,是对文本解读的考查。
可以出在“微写作”试题中,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圈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圈子文化”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整本书《乡土中国》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
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
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
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 概念与内容
差序格局与 团体格局
中国传统社 会的特点
差序格局的概念和内容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 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含义: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 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 ;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பைடு நூலகம்
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 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简介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 •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知识清单+导读设计+习题

《乡土中国》知识清单+导读设计+习题精选《乡土中国》阅读清单一、整体把握《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凡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
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 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也可有不同看法,可以据此做深入探究。
二、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14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3.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三、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O2.各篇简介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F勺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是费孝通(1910-2005年)百年诞辰。
费孝通一生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亲历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坎坷历程。
他的学术生命与中国历史紧紧相连,一次次的起伏是时代的缩影。
“我发觉自己落入陷阱” 1957年,费孝通47岁,名满学界。
他的著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在国际学术界已有影响,被视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代表性人物。
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中国政坛上时有建言。
这一年春天,中国政治有了变化的气象,费孝通决定撰写《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
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费孝通的这篇文章,很快引起热烈的反响。
1957年4月24日,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有一次我来杭州,回去时在飞机上看了费孝通先生的一篇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把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一些想法都说出来了。
共产党内也有不少能写文章的知识分子,但这样的文章我看是写不出来的,就是有这种想法也是不写的。
”在短短的时间里,很多人和费孝通一样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时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象。
然而,在这一年6月,时局骤变。
费孝通说:“气氛突然改变。
我不知道这一变化背后是什么,但是我发觉自己落入陷阱。
”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开始了,费孝通仿佛从天堂坠入地狱。
他说:“所有的脸都突然转过去,一周之中!”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中科院召开的“反右派”斗争座谈会上发言:“费孝通的这些文章充分表明了主张‘恢复’社会学的真正用意,这种主张和章、罗联盟的整个政治阴谋完全合拍。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费孝通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资产阶级右派这个时期中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主要题目。
”连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也有一篇题为《我控诉费孝通》的发言稿。
费孝通感到无比痛苦。
他后来回忆:“我的思想很混乱。
”1957年7月,费孝通以“向人民服罪”为题发言,自我揭发和批判:“我的罪行已达到了最高峰。
我已站在章、罗联盟向党进攻的最前线。
我犯下了弥天大罪,叛国的大罪。
如果不是党及时一棒子把我打醒,我不知道还会做出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来。
党拯救了我。
”作为著名的“右派”,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从此发生了巨变,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和教学。
费孝通读不到新出版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书,以读历史书和翻译老书度日。
“我缺乏自信,那是我思想的真实状态。
最后我只有放弃希望,没有奋斗的目标。
我不相信自己,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做什么事。
”1966年,“文革”爆发后,费孝通在中央民族学院被红卫兵揪了出来。
9月1日,他和老师吴文藻、潘光旦等著名教授被拉到中央民族学院的院子里,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
费孝通后来写道:“30年代我应该死而没有死,40年代人要我死而没有死,60年代我想死而没有死。
”在接受批斗时,他想到死,但又想:“如果自杀,老婆也活不成,孩子要背一辈子‘反革命家属’的包袱,对不起她们。
”费孝通马上把妻子孟吟送回苏州老家,以保安全。
9月2日,费孝通独自一人,被抄了家,不过,幸运地留有一间屋子给他。
潘光旦是他的邻居,也被抄家,不幸的是,连卧室也被封,不得不睡在洋灰地上。
费孝通取出自己的床垫铺在地上给潘光旦睡。
师生二人相依为命,反复被拉出去斗争。
在批斗之余,费孝通经常被带出去劳动,他的主要任务是打扫厕所和拔草。
潘光旦并没有因为残废而受到宽待,同样接受劳改,以致坐地劳动受寒,膀胱发炎,缺医无药,竟致不起。
1967年6月10日晚,潘光旦的孩子没有一个能够守在身边,老保姆看他情况不妙,急忙请费孝通过来。
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片,没有,又要安眠药,也没有。
后来,费孝通将老师拥在怀中,潘光旦逐渐停止了呼吸。
费孝通后来回忆:“潘先生是死在我身上的,他确实没有抱怨,没有感到冤,这一点我体会得到。
他的人格不是一般的高。
我们很难学到。
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是费孝通的学生,他说:“费先生与潘光旦先生亦师亦友,虽然他曾对我们说,自己的国学修养追不上潘先生那一代人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国学还是很有根基的,这可以从他的著作中看得出来。
他在清华大学跟从老师史禄国做学问,后来对我们回忆,史禄国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者,很善于做实验研究。
他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先生从他那里得到学术真传。
马林诺夫斯基早期研究的是无文字的简单社会,而费先生的《江村经济》做的是有文字的复杂社会,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树碑立传,罪恶滔天” 在艰难岁月里,费孝通心里暗想十六字:“逆来顺受,躲风避雨,少惹是非,力求自保。
”不久,中央民族学院整个被送往湖北荆州的五七干校。
费孝通成为一个劳动者,学会了盖房、种棉花、烧饭。
他自认在劳动中可以不展望、不回顾,随时强自取乐。
在费孝通的《干校家书》(1969-1971年)中记载,有一次吃饭,有粉蒸肉、牛肉等,他性喜吃肉,诸多肉食被他一餐而尽。
同室者为之惊讶,皆表“使人折服”。
在休息日,费孝通洗一通脏衣脏被,写几页家书,冲个热水澡,吃一碗大肉面,下一盘棋,骑两小时自行车,颇有“苦中作乐”之味。
1972年5月,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应周恩来邀请访问北京。
费正清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费孝通是老朋友,他在《费正清自传》中回忆:“在那次宴会上,我们还见到了我们的老朋友、社会学家费孝通,他刚从五七干校回来,他说他在那里学会了种棉花。
他又挽起衣袖,指着那结实的手臂说,这都是给站在墙上的泥瓦匠抛砖的时候锻炼出来的。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因为据说有人通知过他不准用英语与我们交谈。
后来我们访问了他所在的民族学院,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学院的负责人是一位对民族学一窍不通的军宣队长,他略带夸张地向我们介绍了学院里的情况。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这些教授朋友仍然未完全摆脱控制,至于允许他们参加我们的欢迎会不过是对少数几个人的恩赐罢了。
”在这次访问北京之前,费正清指导的博士生阿古什所作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关于费孝通和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后来发展成为费孝通的传记。
阿古什为费孝通立传时,传主是否尚在人间在美国还是一个疑案。
费正清此行证实了费孝通健在的消息,但并没有告诉费孝通关于传记的事。
不久费孝通听到传说,哈佛大学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不免“杯弓蛇影,令人心悸”。
随后,民族学院领导叫人送来了一个从美国寄来的邮包,打开一看就是这本传记初稿打字本。
费孝通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树碑立传’,罪恶滔天,何况又是出于洋人之笔,其祸大矣。
我提心吊胆地过了一阵,没有人来追究,总算混了过去。
”费孝通曾偷偷地读过几遍这本传记稿本。
他说:“这个稿本引起我的兴趣的倒是在别人笔下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家怎样在看我。
经历了多年的‘批判’,读到此稿,真是另有一番滋味。
什么滋味呢?我明白了为什么儿童们喜欢花了钱去‘大世界’照哈哈镜。
我后来曾把这种滋味写信告诉一位蛰居多年、比我年长的老朋友。
他在复信引了李白的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会飞,云会去,一生的事迹,却和敬亭山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丑恶的抹不了,秀丽的也搞不臭。
童叟相加,境界始全。
”1980年,费孝通访美时才和阿古什相见。
1982年4月16日,费孝通给阿古什写信:“一个人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一生作一次全面的回顾。
你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不能不向你表示感谢。
长得不那么好看的人,不大愿意常常照镜子。
但照照镜子究竟是必要的,不然怎样能知道旁人为什么对我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呢?……我这一生所处的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对每个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又给人很苛刻的条件,像一个严格的老师在考验一个学生。
我到目前为止,取得的分数是不高的,当然我还有不太多的时间,可以争取再增加几分。
看来这也是你对我的希望。
希望我不辜负你的好意。
”“行行重行行” “文革”结束后,费孝通曾说:“我非常遗憾我从未达到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水平。
我不愿为自己辩护,去指出我的限制是出于我不可避免的遭遇。
我失去了20年(47岁到70岁,是23年)的专业生命,最好的年份,否则我可能做得好一些。
”1979年春节过后,胡乔木要费孝通出面主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工作。
费孝通提出了“反思补课”的想法。
他在《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中写道:“‘补课’两字是小平同志1979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里提出来的。
他是针对那些在大学里停止了有20多年的社会学等学科而说的。
‘需要赶快补课’这句话,成了后来重建社会学的根据。
他所说的‘补课’是指这些学科应当在大学课程里‘补足’,也就是恢复的意思。
后来我们觉得说恢复还不如说‘重建’更为妥当些,因为如果社会学按20多年前的老样再端出来,似乎不太合适,还是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重建’为好。
”费孝通重新焕发出学术生命的活力。
他被推举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并受命主持重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指出:“费孝通先生的第二次学术生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的。
当时,他已是七十古稀之年。
但他不言老,不言倦,精神抖擞。
一方面为社会学的重建劳心劳力,从学科的设计、教学人才的培育到研究课题的开拓,积极推动,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则展开了个人第二次长达20年的学术之旅。
这一次学术之旅,他更扣紧时代的脉搏,更贴近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潘乃谷是潘光旦的女儿,她与费孝通谊属世交,后来长期担任费孝通的助手。
她回忆费孝通重建与国际学术界联系时迫切而又繁重的工作,据粗略统计,1979-1982年间,费孝通涉及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讲话有16篇,外访讲演有9篇,在短短的3年当中他访问美国2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各1次。
在英美的老朋友甚至惊奇他还健在。
1980年,费孝通决心要用10年时间夺回失去的20年。
他说:“这一年我70岁,估计还能再活10年,这10年的时间,希望能够用在我一生倾心的学术研究上,所以从1980年开始,我就一次一次地出去跑,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工厂、小城镇去看,去看那些地方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我工作的主题,可以用‘行行重行行’这几个字来概括。
”费孝通早年的名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都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出来的。
费孝通做的社会研究,涉及中国现实社会重要的问题,甚至在民间很多人认为他是经济学家,他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方学术界对他的评价是人类学家,而社会学界又把他视为同道。
70岁以后,费孝通又开始到中国各地行走。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麻国庆是费孝通的学生,他回忆自己当年的学习见闻:“1991年9月,我到北京大学师从费老攻读博士学位才一周多的时间,费老就带我和邱泽奇学兄赴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做苗族和土家族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