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

合集下载

村镇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方案(二篇)

村镇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方案(二篇)

村镇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方案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全县粮食高产稳产,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我县___个乡镇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为保证此项工程达到预期效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节水灌溉工程,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程,为把工程建设好,落实好、管理好,我们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坚持“水源优先、旱区优先、沿线优先”的原则,选择水源条件好、距离高压电源近、地块方正平整的地块实施,努力使项目如期完成并达到预期喷灌效果,以促进全县粮食生产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二、任务目标全县计划建设节水灌溉面积___公顷,分布在合隆、开安、前岗、哈拉海、杨树林、三盛玉、镇、华家、永安、新农共十个乡镇。

项目一期工程建设___个喷灌区,喷灌面积___公顷,其中:合隆___公顷,___个喷灌区;开安___公顷,___个喷灌区;前岗___公顷,___个喷灌区;哈拉海___公顷,___个喷灌区;杨树林___公顷,___个喷灌区;三盛玉___公顷,___个喷灌区。

三、建设内容在___个乡镇建设___个喷灌区,每个喷灌区打一眼每小时出水量在___吨以上的机电井;修建中心工作台兼机井房,中心工作台占地___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一个容积120立方米的蓄水池;设置一套指针式喷灌设备,喷灌设备的航架离地面高度为___米,航架每节长度为50—___米,航架节数根据喷灌面积确定;机井配动力电源,每个喷灌区设一个___kv变压器及输电线路,圆形喷灌区变压器设置在地块一侧,用地埋电缆向井供电,扇形喷灌区变压器设在井旁。

四、运作模式节水灌溉工程,采取“政府投资,农民受益”的运作模式实施工程建设。

1、政府投资。

项目所需喷灌设备全部由市政府负责,打井、配电、中心工作台建设所需配套资金由县政府解决。

2、农民受益。

项目投入运营后,由受益农户___负责管理、看护、运行费用等。

五、工程进度时间安排节水灌溉工程从现在开始实施,至___月___日___调试结束。

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3篇)

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势在必行。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目标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量。

2.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土壤质量。

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 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内容1. 节水灌溉技术选型(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目前节水灌溉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适用于各种作物,具有节水、省肥、省工等优点。

(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上,节水效果显著。

(3)微灌技术:微灌技术适用于局部区域,通过微灌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节水效果更佳。

2. 节水灌溉系统设计(1)水源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源,如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等。

(2)灌溉系统布局:根据作物种植区域、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规划灌溉系统布局。

(3)灌溉设备选型:根据灌溉系统的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水泵、管道、阀门、喷头等。

3. 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建设(1)水源工程:包括水库、蓄水池、泵站等,用于调节水源、提高灌溉保证率。

(2)田间工程:包括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田间节制闸等,用于输水、配水、排水。

(3)排水工程:包括排水沟、排水井等,用于排除田间多余水分,防止水浸。

4. 节水灌溉管理制度建设(1)建立灌溉用水计量制度,确保用水量准确记录。

(2)实行定额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水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

(3)加强灌溉用水监测,确保灌溉用水效率。

四、工程实施步骤1. 项目前期工作(1)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包括水资源调查、工程布局、投资估算等。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消耗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之一。

下面就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原则:1. 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确定灌溉量,做到精准浇水,避免过量灌溉;2. 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渗灌等,减少水的流失;3. 注重土壤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4. 控制灌溉时间,避免高温时段灌溉,减少蒸发损失;5. 根据地形和土壤状况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分积聚和滞留。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措施:1. 滴灌技术:滴灌是一种以点方式将水滴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具有节水、减少土壤侵蚀和肥料流失的优点。

应注意滴灌管的设计和铺设,保证水滴能够均匀滴到植物根部,避免漏水或过量渗漏。

滴灌还可与肥水一并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喷灌技术:喷灌是通过高压喷头将水喷雾状喷洒到植物上,其优点是节水、便于自动化控制。

应注意喷头的喷洒范围和喷洒角度,避免水流失和作物受损。

同时,喷灌也可与肥水一并施用,降低肥料流失。

3. 渗灌技术:渗灌是通过地下渗漏的方式向植物根系供水,利用土壤的毛细吸力和毛管作用,具有节水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优点。

应注意渗灌系统的排水功能和渗漏速度,以及土壤水分的均匀分布和水分补给的准确性。

4. 土壤含水量监测和管理:通过现代化的土壤水分监测设备,及时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减少水的浪费。

可使用土壤含水量传感器、遥感技术等设备进行监测。

5. 智能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设备,实现灌溉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监测和分析土壤水分、气象条件等数据,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精准浇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作物对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养分流失。

7.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灌溉水充分排除,避免积水和滞留,减少灌水中的损失。

节水灌溉总结

节水灌溉总结

节水灌溉总结
节水灌溉是一种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方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减少水的浪费和损耗,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以下是节水灌溉的一些总结:
1. 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

2. 根据作物需水量进行合理灌溉: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的时间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和不必要的水浪费。

3. 土壤改良和保水措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加入有机物质和
保水材料,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水的流失。

4. 定期检查和修复灌溉设施:定期检查灌溉管道、喷头等设施
的完好情况,及时修复漏水和故障,减少水的损失。

5. 采用智能灌溉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传感器、自动控
制器等,实现对灌溉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根据实际需水量和土壤湿度等信息,自动调节灌溉水量,提高灌溉的效率和节水效果。

6. 宣传教育和意识培养:通过开展节水灌溉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和公众对节水灌溉的认识和意识,引导他们使用节水灌溉方法和技术。

总之,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节水灌溉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节水灌溉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同时,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与传统的灌溉方法相比,节水灌溉不仅能够保护水资源,还能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首先,节水灌溉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传统的灌溉方式常常由于用水量过大而导致用水成本占据了农业生产成本的较大比例。

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可以通过控制灌溉水量、改进灌溉系统等方式,有效地减少用水量,从而降低了用水成本,为农业生产降低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其次,节水灌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灌溉方式常常存在水分浸润不均匀、渗漏严重等问题,导致部分作物得不到充足的水源供应,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而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精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并进行精准定量灌溉,保证作物得到充分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次,节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传统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地表面水分丧失过快,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

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和管理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减少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保护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

此外,节水灌溉还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日益加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节约用水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目标。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满足市场对绿色、环保农产品的需求,也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生产更具商业化。

总的来说,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还可以为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供应,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加大对节水灌溉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和经济化。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水资源供应不足:许多地区由于长期受旱,水资源供应不足,限制了农田灌溉的发展。

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

2. 灌溉设施老化:农田灌溉设施存在老化、损坏、堵塞等问题,影响了灌溉的效果和节水效果。

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较为困难,导致灌溉效率较低。

3. 灌溉方式落后:传统的灌溉方式如径流灌溉和地面灌溉浪费水资源,且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需肥需调的要求。

需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改善灌溉方式。

二、解决对策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水资源配置,确保灌溉水的供应。

可以通过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农田排水工程的改造以及水资源补给工程的建设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加大灌溉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加强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善灌溉设施的老化和损坏问题。

可以采取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田灌溉设施维修和更换的力度,确保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

3. 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农田灌溉的水耗和肥耗。

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水量和肥料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作物的需水需肥需调的要求。

4. 加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水利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水平。

农民应该了解合理的灌溉量和灌溉时机,掌握节水灌溉的技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节约和灌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节约和灌溉管理的制度,加强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组织和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

三、结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基。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而农业用水在我国水资源消耗中占据了较大比例。

因此,推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对于节约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和科学的灌溉方法,可以将水资源精准地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节水灌溉技术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此外,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以减少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

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而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二、常见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措施1、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农田中的灌溉方式。

它具有适应性强、灌溉均匀、节省劳动力等优点。

喷灌系统通常由水源、水泵、管道、喷头等组成。

根据喷头的工作压力和射程,可以分为低压喷头、中压喷头和高压喷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喷灌方式。

2、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形式。

滴灌是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是目前最节水的灌溉方式之一;微喷灌则是通过微喷头将水喷洒在作物叶面和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涌泉灌是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以泉水涌出的方式进行灌溉。

农业灌溉工作总结8篇

农业灌溉工作总结8篇

农业灌溉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市农业灌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灌溉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灌溉渠道、水库、泵站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农业灌溉需求。

同时,还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灌溉效率和效益。

2. 灌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我市制定了一系列灌溉管理制度和政策,如《灌溉用水管理办法》、《灌溉设施维护保养规定》等。

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为规范灌溉用水行为、保障灌溉设施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 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随着节水意识的提高,我市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此外,还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为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灌溉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尽管我市在灌溉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些偏远地区和水源条件较差的地区仍存在灌溉设施不完善、灌溉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灌溉设施建设。

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尽管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些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一些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一些节水设备存在性能不稳定、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积极性。

3. 灌溉管理仍需加强尽管我市在灌溉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些地区存在管理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问题;一些农民存在违规用水、破坏灌溉设施等行为。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灌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节水灌溉与发展 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维系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基础因素,。而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节约水灌溉技术仍未得到很好的普及利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抓紧完善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论文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漏斗区扩大、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溉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二.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 节水灌溉面积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9.28亿亩,有效灌溉面积8.48亿亩,非耕地上灌溉面积0.80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3.20亿亩,其中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95亿亩;非耕地上约为0.25亿亩,主要为林果草节水灌溉。在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14454万亩,低压管灌9933万亩,喷灌4184万亩,微灌932万亩。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为34.8%,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 。根据水利部最近编制的《全国节水灌溉规划》,为高效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需发展耕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35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55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2亿亩。到2020年,发展耕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7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30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170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1.5亿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国家级节水示范市、国家和省级节水增效重点县、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等,建成了40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缺水山丘区、平原井灌区、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研制应用了农业节水工程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灌溉预报专家系统、工程运行管理优化模式等,获得了“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一大批科研成果。 2.3 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 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节水发达国家的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都有所引进,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2.4 节水管理 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区宜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不同,大、中型灌区适宜推广渠道防渗技术,井灌区和小型灌区宜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提倡采用喷灌技术,在果园、菜园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合发展微、滴灌,西北干旱地区应推广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术,南方水稻产区则应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各地要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技术方案。结合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特点的“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尝试。其中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对灌区建设自主管理灌排区的探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在井灌区推广应用射频卡控制灌溉,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5 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贴息贷款和国家对重点县项目的扶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对省财政扶持的节水灌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加大了项目实施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各地、市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发展节水灌溉(对于如何鼓励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更具体的措施推荐阅读:《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三、发展节水灌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作,综合运用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需要全社会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全力,共同做好节水灌溉工作。 第一,节水灌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把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当前一是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节约奖励。二是做好节水灌溉的投入机制,规划并搞好节水灌溉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的投入等。三是制定相应的优惠改革策略。进一步调动灌区农民对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理顺水费价格,分步到位。五是完善水费计量缴费的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机制,成立用水户协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六是深化水利工程制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建立以各种形式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灌区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维修养护,水费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问题。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节水灌溉规划体系。规划是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节水灌溉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的原则统筹考虑,积极推进节水灌溉进程,同时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力度,带动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科学地确定节水灌溉的布局的模式。 第三,突出农田在节水灌溉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水利技术员在节水灌溉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技术员的积极性,全面发展以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为主的科技培训,普及基层水利人员和部分农民切实掌握节水灌溉意识和技能,形成一支影响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灌溉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的骨干队伍。 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4.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关于节水灌溉技术与推广措施也可参考:《浅谈节水灌溉》)。 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 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认真执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 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 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 4.5 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6 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4.7 加快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 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