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5岁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药物处置部分)吴秀萍9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佚名【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011)002【总页数】2页(P97-98)【正文语种】中文0~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
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发热:体温升高超出1 d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 d。
病因不明发热:经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急性发热的病因暂时不明确。
一般情况良好:有儿科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未发现包括呼吸、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生命体征异常。
严重疾病:如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能造成死亡或残疾的发热性疾病,包括:脓毒症、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肺炎(各种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胃肠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中耳炎,疱疹病毒感染、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手足口病和川崎病。
严重细菌感染:包括:脓毒症、败血症、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肺炎、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胃肠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中耳炎。
隐匿性菌血症:病因不明发热儿童,一般情况良好,但血液中存在致病菌。
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
推荐意见采用GRADE标准,标注在推荐意见后的括号内;1表示推荐或不推荐,2表示建议或不建议;A、B、C、D依次为高、中、低、极低证据质量等级。
1A 代表高质量证据推荐或不推荐,2D代表极低质量证据建议或不建议。
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2D);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1D)新生儿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2C)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腋温与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2℃(1C),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口温比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5℃(2D)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1B),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1D)。
2016最新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_省略_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_标准版_罗双红

·81·
·标准 · 指南·
DOI: 10 . 3969 / j. issn. 1673 5501 . 2016 . 02 . 001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 循证指南 ( 标准版 )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制定工作组: 罗双红 苗瑞雪
[21 ] 推荐说明: 1 项病例对照研究 ( n = 231 ) 结果显示:
结果显示, 腋温电子
体温计 与 水 银 体 温 计 相 差 0. 01℃ ( 95% CI: - 0. 03 ~
的 Meta 分析( n = 904 ) 结果显示, 电子体温计测得
的平均腋 温 比 水 银 体 温 计 测 得 的 平 均 肛 温 低 约 0. 23℃ ( 95% CI: - 0. 27 ~ - 0. 19℃ ) ; 其中 1 篇 663 例新生儿[胎 龄( 36 ± 3. 6 ) 周, 日龄( 11 ± 7. 4 ) d] 体温测量横断面研究文 献
[8 ]
体温升高超出 1 d 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
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 但大多数医学研究 采用肛温≥38℃ 为发热,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 ≥38℃ 或腋温≥37. 5℃ 定义为发热。 3. 2 3. 3 急性发热
[2 ]
发热时间≤7 d。
[2 ~ 4 ]
病因不明发热 一般情况良好
经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有儿科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体格
后, 急性发热的病因暂时不明确 。 3. 4
[5 ]
检查时, 未发现包括呼吸、 心率、 血压、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和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生命体征异常 。 3. 5 感染中毒症状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PPT优选版

三、发热程度、持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
发热持续时间:发热﹥48h发生严重细菌
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文献提示有严重细菌感 染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非严重细菌感 染组;而与发热<24h组相比, ﹥48h 组 严重细菌感言的危险性没有增加;发现脓毒
的患儿,没有胸片检查指征; <3个月发热患儿 ,即使无呼吸道症状或体征,亦有行胸片检查指 征。
建议
1、医务人员需测量并记录体温、心率、呼吸和CRT
。 儿童发热临,床评估作预警为分级发及诊断热建议儿童的常规评估指标
②先用对乙酰氨基酚12.
2、发热儿童心率的增快可能提示严重疾病, 四、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部位:口腔、直肠、腋下、额部 和耳道。
体温测量仪器:玻璃水银体温计、电子体 温计、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红外线测 温仪和化学标点。
玻璃水银体温计为传统的工具,但因其易 断裂并发水银泄漏,不主张应用于婴幼儿 ;电子体温计测量准确和快速优点。
体温测量
专家共识认为0-5岁儿童不推荐使用口腔或 直肠测温。
体温测量建议:新生儿测体温应采用腋下 电子体温计测体温;1月-5岁儿童可采用腋 下电子测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测温。
一、临床发热的早期评估
发热儿童伴随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提示严重疾病或 自限性疾病,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 系统预测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
<6月的婴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症状主要包括:嗜 睡、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食量比平 时减少>50%)、尿量减少( < 4片尿布)和胆 汁性呕吐。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王艺【摘要】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主持制定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发表于本刊2008年第3卷第6期,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指南中的证据,本刊特别邀请指南中“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发热临床评估”部分的通讯作者王艺教授,“急性发热退热处理”部分的通讯作者万朝敏教授,撰写了“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本刊将从2009年第1期起连续3期全文刊载,以飧读者。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09(004)001【总页数】5页(P60-64)【作者】王艺【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1 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1.1 发热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不同体温测量方法(部位和工具)而有所不同。
在研究文献中,有几种不同的发热定义,本文采用的发热定义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
目前大多采用直肠温度≥ 38 ℃定义为发热。
高热临界值大多设定为39℃或39.5℃,有的甚至采用40℃。
对于0~3个月的婴儿正常直肠温度为(37.5±0.3)℃,直肠温度高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38.1℃)则为发热[2],对大龄儿童而言,正常直肠温度为37.5℃[3]。
1.2 体温测量儿童体温测量可通过不同部位、应用不同温度计进行测量。
体温测量部位:口腔、直肠、腋下、额部和耳道。
体温测量仪器:玻璃水银体温计(图1A)、电子体温计(图1B)、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图1C)、红外线测温仪(图1D)和化学标点(相变)[chemical dot(phase-change)]测温额贴(图1E)。
玻璃水银体温计为传统的测量体温工具,但因其易断裂并发生水银泄漏[4],现已不主张应用于婴幼儿[4]。
国外仅作为发热诊断对照性研究的金标准,国内目前大多采用此方法测量体温。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作者:王艺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2期临床发热早期评估发热儿童伴随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提示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系统预测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
有关单个症状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因素的差异,无法进行Meta分析。
50%,RR=4. 4,OR=2. 9~6. 0)、尿量减少(60次/分、鼻翼扇动、痰鸣、湿啰音、肿块>2 cm、面色苍白、一般情况差或前囟饱满。
9项前瞻性研究(7项Ⅱa,2项Ⅱb)中2项是发热儿童耶鲁观察评分(YOS)和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两者单独使用不可靠,但若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则能使危重患儿的检出率增加,YOS的敏感度由86%增至89% ~93%,阴性预测值由85% ~97%增至96% ~98%。
对于3个月~3岁YOS评分在6分的患儿,其发生细菌感染的阴性预测值为97. 4%。
YOS为10分,预示具有严重疾病高危风险;≤6分,则患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很小。
患儿病情在不断变化中,应不断评估,根据单一评分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将YOS 5分定义为橙色警戒,3分定义为黄色预警,1分定义为正常或低危。
累计分数越高,严重疾病危险性越大(表1)。
发热时常见生理学指标在预测严重疾病中的作用心率心率是反映人体基本生命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于评估严重疾病,特别是在脓毒症休克循环功能障碍时,但心率易受到多种因素(年龄、活动、焦虑、疼痛和体温等)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未发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有5项关于CRT阳性预测值的研究(Ⅱa),包括3项前瞻性研究,1项回顾性研究和1项与脱水有关的症状、体征和CRT的系统综述(Ⅱa),提示CRT延长(≥3秒)与5%脱水、液体补充和住院时间等有关(P均< 0. 05)。
血压目前尚无前瞻性研究支持血压为预示严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普遍认为低血压为严重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罗双红;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11)2【摘要】1目标人群0~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
2应用人群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3相关词语推荐意见和推荐说明中会涉及如下词语,对这些词语做出如下定义。
3.1发热[1]体温升高超出1 d 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总页数】16页(P81-96)【作者】罗双红;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上海,2011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上海,2011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上海,2011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J],2.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相关词语定义和体温测量部分解读 [J], 舒敏;罗双红;万朝敏;张崇凡3.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部分解读 [J], 罗双红;温杨;朱渝;万朝敏;张崇凡4.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J], 王艺;万朝敏5.康芝药业儿童健康促进系列讲座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 [J], 王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部分解读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部分解读罗双红;温杨;朱渝;万朝敏;张崇凡【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11)4【摘要】1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的体温高低、发热持续时间和对解热镇痛药的治疗反应是否与严重疾病有相关性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的体温高低、发热持续时间和对解热镇痛药的治疗反应与严重疾病的相关性,一直以来都是医护人员和发热儿童家长关注的问题。
尽管有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高热(肛温≥41.1℃)儿童中严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20/103)较高,但限定了“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其体温高低是否与严重疾病存在相关性时,仅检索到3篇相关研究。
【总页数】8页(P295-302)【作者】罗双红;温杨;朱渝;万朝敏;张崇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罗双红;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2.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J],3.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相关词语定义和体温测量部分解读 [J], 舒敏;罗双红;万朝敏;张崇凡4.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处理 [J], 万朝敏5.康芝药业儿童健康促进系列讲座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 [J], 王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_省略_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_标准版_罗双红

兰国家毒物中心 2007 至 2012 年儿童和成人元素汞暴露事 件 中,暴 露 源 为 水 银 体 温 计 破 碎 占 56. 6% ( 672 / 1 188 )
[15 ]
; 2008 至 2010 年英国国家毒物信息服务中心
[22 ~ 24 ]
显示, 电子体温计测得的平均腋温比水银体温计测
[13 ]
得的平均肛温低约 0. 22℃ ( 95% CI: - 0. 26 ~ - 0. 18℃ ) 。 1 篇 81 例 < 2 岁儿童体温测量横断面研究文献 约 0. 47℃ ( 95% CI: - 0. 57 ~ - 0. 37℃ ) 。 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 ( 1B) , 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 1D ) 。 电子体温计是替 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1B) 推荐说明: 2002 至 2007 年美国 5 个元素汞暴露相关监 测中心和 2 个医学文献数据库( PubMed 和 Web of Science) 中的美国文献显示, ≤18 岁儿童元素汞暴露事件中, 暴露
[21 ] 推荐说明: 1 项病例对照研究 ( n = 231 ) 结果显示:
结果显示, 腋温电子
体温计 与 水 银 体 温 计 相 差 0. 01℃ ( 95% CI: - 0. 03 ~
的 Meta 分析( n = 904 ) 结果显示, 电子体温计测得
的平均腋 温 比 水 银 体 温 计 测 得 的 平 均 肛 温 低 约 0. 23℃ ( 95% CI: - 0. 27 ~ - 0. 19℃ ) ; 其中 1 篇 663 例新生儿[胎 龄( 36 ± 3. 6 ) 周, 日龄( 11 ± 7. 4 ) d] 体温测量横断面研究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