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
籼粳杂交优质稻栽培技术

籼粳杂交优质稻栽培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提高,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籼粳杂交优质稻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技术,因其高产、高质和抗逆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关注和喜爱。
下面将从籼粳杂交优质稻的特点、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这种栽培技术。
一、籼粳杂交优质稻的特点1. 高产性:籼粳杂交优质稻相比传统稻种,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
杂交稻的结实率高,稻穗饱满,稻粒饱满且颗粒饱满,稻谷的产量较高。
2. 优质性:籼粳杂交优质稻的米粒质量好,口感细腻,米粒透亮。
米粒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高。
3. 抗逆性强:籼粳杂交优质稻对病虫害、逆境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能够在干旱、涝灾害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
二、籼粳杂交优质稻的栽培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籼粳杂交优质稻品种。
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高产、抗逆性强、优质稻种。
2. 土壤准备: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稻田。
在耕种前,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杂草清除,保证土壤的肥沃程度。
3. 播种管理: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一般在春季或早秋季进行。
根据品种的特点,掌握适宜的密度和行距,保证每株稻苗的生长空间。
4.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
在播种前进行基肥施用,生长期适时追肥。
根据稻田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或化肥进行施用。
5.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稻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
可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保证稻田的健康生长。
6. 灌溉管理:保持稻田的适宜湿度,合理进行灌溉。
根据天气情况和稻田的需求,掌握灌溉的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7. 杂草管理:及时进行除草,保持稻田的整洁。
可以手工除草或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对稻田的影响。
8.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稻田的病虫害监测和调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掌握稻田的生长情况,进行及时的管理和调整。
籼形杂交水稻

这是什么?
概念明确: 什么是籼型杂交水稻?
水稻品种分为籼型、粳型和糯型,加工 成籼米、粳米和糯米,我国大米主要是籼 米和粳米。 杂交水稻,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特 性的水稻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 作父本,经有性杂交以后而产生的一种新 的杂合体。这种杂种的第一代,在生产优 势、适应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 本,这种现象称为杂交优势。
杂交水稻亩产量变化
1000 900 800 700
亩产量/公斤
900 800 650 700
பைடு நூலகம்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58年 400
1973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年份)
父“ ” “ 杂 东 交 方 水 魔 稻 稻 之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 杂 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每人每 交 年吃掉146千克水稻)。到现在,许多国 水 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据 稻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水稻 的 种植面积为22.5亿亩,其中袁隆平的杂交 推 水稻2.2亿亩,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 却占了总产量的20%。如果将常规稻全部 广 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 及 能多养活10亿人口(非洲人口6.62亿,南 好 美洲人口3.02亿) 。 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找稻时 育稻时 他的生活 成功时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课后作业
请大家课后了解一下:
1、如今中国在育种方面又有了哪些新 突破? 2、中国育种界现在又有了哪些杰出人 才?
第11章 杂种优势利用

如两亲本自交系杂AABBccdd×aabbCCDD 12 10 4 3 6 5 8 6
F1
AaBbCcDd
12 10 8 6 (完全显性,部分显性) 问题;1.杂种优势超亲20-50%假说达不到。
2.隐性基因的贡献不是全部不利。
二、超显性假说
杂合等位基因的互作胜过纯合等位基因的作用,杂种优势是由双亲杂交
3. 晚代测定:在自交系选育的后期,即S5-S6代时测定 自交系的配合力。此时的配合力是可靠的。
(二)测验种的选择 测定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称为测交,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称为
测验种。 测交时,由于基因的显性、上位性和互作效应所导致的非加性变量的差
异,一般不易区分,其所出现的差别主要反映了基因的加性效应,故能测出 系的一般配合力。 (三)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1.顶交法 1xA 2XA 3xA---nxA 2. 双列杂交法也称轮交法 优点是能同时测定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缺点是杂交组合过多。 3.多系测交法 是用几个优系(不育系)和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是常采用 的一种方法
的F1的异质性引起的,即由杂合性的等位基因间互作引起的。
杂合等位基因的贡献可能大于纯合显性基因和纯合隐性基因的贡献,即 Aa>AA或aa,Bb>bb或bb。
a1a1b1b1c1c1d1d1xa2a2b2b2c2c2d2d2
1 111
1 1 11
a1a2b1b1c1c2d1d2
222 2
近年来一些同功酶谱分析表明,杂种F1除具 有双亲的酶带外,还有新的酶带。
1msms:1MSMS 2.一对显性核雄性不育杂交种
(三)光敏核雄性不育杂交种 水稻小麦油菜 (四)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交种 核不育基因和质不育因子共同作用 可以实现所系配套 五、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hybrid with self-incompatibility)
籼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籼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广,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籼型杂交水稻因其适应性广、产量高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籼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掌握和优化,对于保障杂交水稻的种子质量和产量至关重要。
一、亲本的选择亲本的选择是籼型杂交水稻制种的基础。
优质的亲本应具备良好的农艺性状、较强的配合力以及稳定的遗传特性。
对于母本,要求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父本则需要花粉量大、花期较长,以保证有足够的花粉供应给母本。
在实际选择中,要经过严格的试验和筛选,从众多的品种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亲本组合。
同时,还要考虑亲本的生育期,确保父母本花期能够相遇,这是制种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制种地的选择与准备制种地的环境条件对制种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要选择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
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结实。
在制种前,要对土地进行精细的整理。
深耕细耙,施足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
同时,还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隔离方式可以是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者屏障隔离。
空间隔离要求制种地周围一定范围内不能种植其他水稻品种;时间隔离则是通过调整播种期,使制种地的花期与周围其他水稻品种的花期错开;屏障隔离可以利用山丘、树林等自然屏障,或者搭建隔离网等人工屏障。
三、播种与育秧确定好父母本的播种期是制种成功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父母本的生育期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育秧可以采用湿润育秧、旱育秧等方式。
育秧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加强病虫害防治,培育壮秧。
在移栽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父母本的种植比例和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制种要求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母本的种植密度要大于父本,以增加结实率。
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包括水、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_的选育与应用

2148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收稿日期:2023-02-0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1);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2203B05)作者简介:王林友(1978 ),男,浙江温岭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E-mail:ly217wang@㊂通信作者:蒋根水(1966 ),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和农技推广工作,E-mail:jgs9179@㊂文献著录格式:王林友,俞斌,葛常青,等.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48-215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2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王林友1,俞斌2,葛常青3,李新敏3,洪晓富1,祁永斌1,王建军1,沈建勋4,蒋根水3∗(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0;3.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0020;4.杭州市原种场,浙江杭州㊀311115)㊀㊀摘㊀要:浙杭优K202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由长粒型晚粳稻不育系浙杭K2A 和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配组而成,2022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22015)㊂浙杭优K202具有高产稳产㊁转色好㊁米质优㊁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适合在福建㊁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㊂本文对该组合的品种特性㊁栽培和种子生产技术作了介绍㊂关键词: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转色;高产;选育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48-04㊀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直接利用已成为当今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籼粳杂交稻新组合不断推出,这些组合大都采用粳不籼恢的配组方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普遍表现为植株高大㊁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同时继承了母本粳稻的优良株型和耐早衰等特性,具有叶姿挺拔㊁株型紧凑㊁耐肥抗倒㊁抗逆性较强㊁后期青秆黄熟㊁食味较优等特点[1-4]㊂但此类组合大部分感光性较强,生育期偏长,适应性较窄;叶色较深,后期转色差;着粒密度高,灌浆慢或二次灌浆,进而影响外观品质,且易发稻曲病;谷粒以团粒型为主,同质化严重㊂而株型偏籼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顺畅㊁转色好㊁适应性广的组合少之又少[5-6]㊂基于以上背景,项目组在前期强感光大穗型圆粒籼粳杂交稻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选育转色好㊁优质长粒型不育系和早熟㊁长穗长粒型恢复系来培育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以期实现上述目标㊂项目组利用自育保持系浙04B [7]和引进的优质长粒型晚粳稻嘉禾212,采用杂交㊁辐射诱变㊁回交等手段选育出带浅黄色叶色标记的浙杭K2B,后经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选育出了优质㊁长粒㊁抗病㊁带叶色标记的晚粳稻三系不育系浙杭K2A㊂在恢复系选育上,以多穗长粒型广亲和长粒恢复系K 306093为母本,以广亲和大穗型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技术将双亲的多穗㊁大穗㊁长粒等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于2017年选育出了长穗长粒㊁配合力较强的新型大穗型籼粳中间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再与浙杭K2A 配组,育成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超高产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杭优K202㊂经近年多点试种及示范,该组合表现长势繁茂㊁高产稳产㊁叶色浅绿㊁长相清秀㊁茎秆粗壮㊁熟期较早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通畅㊁后期转色好,好管易种,米饭兼有籼稻的松软风味和粳稻的柔软口感,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应用前景看好㊂1 选育过程1.1㊀亲本来源㊀㊀不育系浙杭K2A,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BT 型长粒晚粳稻三系不育系,系以浙04A 为母本,以浙04B 和嘉禾212的杂交F 1再与嘉禾218杂交获得的F 1干种子经60Coγ射线350Gy 辐射后系选获得浙杭K2B 为父本,经测交㊁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转育而成,于2015年定型,202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不育系)2020015㊂具有株型紧凑,带浅黄色叶色标记㊁长相清秀㊁米质优㊁抗病性较强㊁育性稳定㊁开花习性好㊁易制种等特点㊂恢复系浙杭恢F1902是由多穗型长粒广亲和恢复系K306093和大穗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818杂交选育而成的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于2017年定型㊂具有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㊁抗稻瘟病㊁配合力强㊁熟期早等特点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3年在杭州以K306093为母本,以浙优18的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杂交,翌年春季在海南陵水种植F1,表现植株较高,穗型较大但有退化,去杂后混收,2014年夏季在杭州直播种植F2,成熟后混收,2015年春季在海南加代F3,同年夏季在建德种植F4选种群体,分离较大,成熟期经抗病㊁农艺性状㊁结实率筛选,获得优良单株49份㊂2016年春季在海南用浙杭K2A与上述49个株系分别测交,正季在海宁观察测交F1杂种优势,其中测交组合浙杭2Aˑ252026杂种优势明显,单株产量达76.19g,单穗重9.52g,株高128cm,株型松散适中,为叶下禾型,抽穗期比甬优1540早3~ 4d,主穗可达840粒,穗型较长,谷粒饱满,粒型较长,外观米质好㊂此时父本已加代至F6,基本稳定㊂2017年春季在海南同浙杭K2A开展小制种,恢复系未见进一步分离,定名为浙杭恢F1902,组合定名为浙杭优K202,2017 2018年在福建浦城㊁建瓯㊁福鼎㊁龙岩㊁福州等多点进行品比试验,2019年开始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域试验,2021年续试㊁同步生产试验,于2022年获得福建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220015)㊂2022年在江西㊁江苏㊁浙江开展引种试验,备案报审中㊂2㊀产量表现2019年福建省中稻组区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28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1.5%; 2021年续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40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6.9%;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4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4.1%(表1)㊂在近年各地的展示示范中,浙杭优K202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2022年浙江省引种多点试验,平均单产9.59t㊃hm-2,比对照甬优1540增产8.0%;2022年浙江浦江黄宅镇乡6.67 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0.88t㊃hm-2; 2022年浙江余杭瓶窑镇6.67hm2示范方,平均单产11.76t㊃hm-2,比同田种植的甬优1540增产明显;2022年江西鄱阳4.33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2.30t㊃hm-2㊂表1㊀浙杭优K202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年份组合产量/(t㊃hm-2)生育期/d有效穗/(万㊃hm-2)成穗率/%株高/cm穗长/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2019浙杭优K2029.28142.013.370.2118.122.3283.4232.282.124.1Ⅱ优33019.14142.413.867.6122.225.2213.7193.390.129.3 2021浙杭优K2029.40141.413.363.6124.222.4270.2217.180.424.7Ⅱ优33018.79142.414.773.9128.425.3179.8154.185.730.0平均浙杭优K2029.34141.713.366.9121.222.4276.8224.781.324.4Ⅱ优33018.97142.414.370.8125.325.3196.8173.787.929.73㊀特征特性3.1㊀农艺性状㊀㊀浙杭优K202长势繁茂,株型松散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浅绿,长相清秀,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穗型长弯,结实率高,灌浆顺畅,后期转色好,青秆黄熟,谷色黄亮,无芒,粒型略长㊂据福建省2a中稻组区试结果,全生育期141.7d,比对照Ⅱ优3301早熟0.7d;有效穗13.3万㊃hm-2,穗长22.4cm,每穗总粒数276.8粒,千粒重24.4g,结实率81.3%,平均株高121.2cm(表1)㊂3.2㊀抗性㊀㊀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2019㊁2021年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浙杭优K202的2a稻瘟病平均抗性分别为感(S)㊁高感(HS);2a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损失率最高级为5级,综合评价为高感(HS)稻瘟病㊂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2022年抗性鉴定,浙杭优K202平均叶瘟5.0级,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1级,综合指数3.3,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最高级5级,中感白叶枯病㊂3.3㊀稻米品质㊀㊀据福建省中稻组区试,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2150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9年检测,浙杭优K202整精米率65.3%,胶稠度72.0mm,直链淀粉含量14.8%,碱消值6.2级,垩白度1.8%,透明度2级,米质达到部颁二等优质标准(表2)㊂表2㊀浙杭优K202稻米品质指标组合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部标(等级)浙杭优K20281.674.265.3 5.8 2.411.0 1.82 6.272.014.8二等Ⅱ优330181.673.557.3 6.6 2.844.07.92 5.082.022.8普通3.4㊀籼粳属性㊀㊀经19对InDel引物对浙杭优K202进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图1),浙杭优K202的父本浙杭恢F19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222,属籼稻,母本浙杭K2A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889,属粳稻,浙杭优K2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528,属中间型,表明浙杭优K202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杂交稻㊂1 籼稻测验品种9311;2 粳稻测验品种日本晴;3㊁4 浙杭K2A;5㊁7 浙杭优K202;6㊁8 浙杭恢F1902㊂图1㊀InDel引物R1M37对浙杭优K202及其亲本的籼粳属性鉴定3.5㊀适宜区域㊀㊀浙杭优K202适宜在福建稻瘟病轻发稻区作中稻种植,以及在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相似稻区作中稻种植㊂4㊀栽培技术4.1㊀适期稀播,短龄壮秧㊀㊀参考当地中稻播种时间,可略作推迟,秧苗田播种量以150kg㊃hm-2为宜,大田用种量一般15.0~22.5kg㊃hm-2,药剂浸种消毒,培育壮秧㊂机插育苗每盘播种量以50~60g为宜,秧苗叶龄3.0~3.5叶,秧龄控制在20d以内㊂秧田肥水双促,多效唑促蘖㊂4.2㊀匀株浅插,宽行稀植㊀㊀手工插秧宜采用宽行窄株,双本浅插的种植方式,栽插距离20.0cmˑ30.0cm㊂高速插秧机一般机插距离30.0cmˑ22.0cm,约15万丛㊃hm-2,基本苗控制在30万㊃hm-2以内㊂4.3㊀科学肥水管理㊀㊀浙杭优K202早生快发,氮肥利用率高,不需要较高肥力即可获得高产,应控制氮肥用量,且氮肥施用以早期为主,做到重前控后㊂前期施足基肥,移栽后7d施尿素75kg㊃hm-2,隔4~5d再施尿素150kg㊃hm-2㊁氯化钾150kg㊃hm-2㊂水分管理上,前期湿润灌溉促分蘖,每丛13个左右分蘖时及时隔田,此后间隙灌溉,孕穗至始穗期保持5~10cm水层,后期干湿交替,保叶养根,确保籽粒充分灌浆,切忌过早断水,防止早衰㊂4.4㊀病虫害防治㊀㊀山区种植应加强防治稻瘟病,在分蘖期和破口期各防治一次,喷施20%三环唑1.5kg㊃hm-2或5%真菌净稀释1000倍喷施㊂始穗前后务必防治稻曲病2次,加强螟虫及后期褐稻虱防治㊂5㊀制种技术母本浙杭K2A感光性强,浙北夏季播始历期为(98ʃ3)d,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花时较早,晴天盛花期在10:50 11:20,单朵小花开颖时间45~60min,内外颖张开角度为35ʎ~ 40ʎ,柱头较大,异交习性较好㊂父本浙杭恢F1902穗型大,花粉量足,熟期较早,在浙北夏季播始历期约76d㊂根据近年摸索,该组合适宜在浙北和上海一带选择自然隔离较好㊁风小㊁土壤肥沃的田块制种㊂5.1㊀确定播差㊁适时播种㊀㊀在浙北地区制种,根据双亲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双期父本模式,分别于6月17日㊁6月22日播种,母本于5月25日播种,播差为23~28d㊂秧田和本田在播种和移栽前30d灌水浸泡,让落地谷充分发芽后再翻耕,以防混杂㊂本田母本用种量22.5~30.0kg㊃hm-2,父本用种量4.5~6.0kg㊃hm-2,父母本秧龄控制在25d以内㊂5.2㊀培育带蘖壮秧㊀㊀净化土壤后施底肥,复合肥375kg㊃hm-2;稀播,3叶1心时施断奶肥,尿素112.5kg㊃hm-2;拔秧前3~4d施起身肥,尿素150kg㊃hm-2,保证移栽时带1~2个分蘖㊂5.3㊀合理行比㊁插足基本苗㊀㊀父母本的行比采用1ʒ8为宜,父母本间距约30.0cm㊂母本手插秧插种密度为16.7cmˑ16.7cm,2~3本插,约32.0万丛㊃hm-2;父本株距约27.0cm,多本插,约2.5万丛㊃hm-2㊂5.4㊀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㊀㊀为使母本有足够的颖花数,父本有充足花粉量,前期要施足基肥,移栽后及时追肥,全生育期用纯氮180~190kg㊃hm-2,合理配施磷钾肥;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灌溉,封行后及时晒田,孕穗期薄水养胎,后期干干湿湿,加强螟虫㊁褐飞虱等病虫害防治㊂5.5㊀花期预测与调整方法㊀㊀浙杭优K202父母本分属籼稻和粳稻,光温反应不一样,在确定播差后,后期的花期预测和调整非常关键㊂通常以Ⅵ期前父本比母本早1~2期,始穗父本比母本1~2d为准,在幼穗发育的Ⅳ期前要隔天定点剥查父母本幼穗发育进程,发现花期不遇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双亲的发育进程㊂5.6㊀九二〇施用与赶粉技术㊀㊀适时适量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是取得制种高产的关键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总使用量300~360g㊃hm-2,分2次对全田父母本同时喷施,每次占总用量的50%,第1次在母本抽穗5%时喷施;第2次和第1次间隔1d㊂母本浙杭K2A,柱头不外露,花时集中,赶粉时要密切关注母本开花状态,坚持 母开赶粉 原则,在母本始花30%㊁盛期㊁尾花3个阶段分别人工赶粉1次㊂5.7㊀严格去杂,及时收割㊀㊀在自然隔离的基础上,全生育期要严格多次去杂㊂母本带浅黄色叶色标记,抓住表达最为明显的苗期,从秧苗圃里及时去掉其他叶色株,全生育期坚持去杂,特别在始穗前彻底去除异株,赶粉结束后及时割去父本,灌浆期和收割前加强对母本中可育株的去杀力度,适时收割,防止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㊂参考文献:[1]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6,61(35):3778-3786.[2]㊀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等.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84的选育[J].杂交水稻,2014,29(2):19-21.[3]㊀王林友,王建军,张礼霞,等.杂交稻浙优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54(4):364-366.[4]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春优927的选育及其栽培制种技术[J].中国稻米,2019,25(6):103-105.[5]㊀马荣荣,许德海,王晓燕,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株形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281-286.[6]㊀陆永法,马荣荣,王晓燕,等.超级杂交稻甬优12超高产株形特征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4):659-668.[7]㊀王林友,王建军,金庆生,等.抗病㊁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J].杂交水稻,2009,24(1):15-19.(责任编辑:王新芳)。
几个籼粳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遗传表达的鉴别

几个籼粳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遗传表达的鉴别徐辰武;张爱红【期刊名称】《中国水稻科学》【年(卷),期】1998(000)001【摘要】The genetic expression of four quality traits, grain length (GL), grain width (GW), gelatinizationtemperature (GT) and amylose content (AC) was identified each by two indica/japonica crosses using two indica andthree japonica cultivars. The genetic expression of GL and GW is completely subject to the diploid maternal genotype, and that of GT and AC is controlled by the diploid maternal genotype as well as the triploid endosperm genotype. The endosperm genotype may play the main role in the genetic expression of GT and AC.【总页数】4页(P51-54)【作者】徐辰武;张爱红【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203.5【相关文献】1.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J], 李泽福;夏加发;刘礼明;唐光勇2.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J], 陈建国3.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的亚种属性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毛艇;徐海;郭艳华;朱春杰;陈凯;王嘉宇;姜树坤;徐正进4.籼-粳杂种稻米几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J], 张爱红;徐辰武;莫惠栋5.籼粳交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英文) [J], 陈建国;朱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春优 927 的选育及其栽培制种技术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

V ol.29,N o.4pp.574~580 July ,2003作 物 学 报ACT A AG RONOMICA SI NICA第29卷第4期2003年7月 574~580页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严长杰 梁国华 顾世梁 陆驹飞 汤述翥 顾铭洪Ξ(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江苏扬州225009)摘 要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 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
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
试验按p ×q 设计进行,以籼稻作为母本,共配置了90个籼粳交组合。
调查了各组合F 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
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合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花粉育性和胚囊育性分别由不同的遗传系统所控制,两者共同决定小穗育性的高低。
(3)起源于我国华南的籼稻品种比具有国际稻血缘的籼稻品种与粳稻的分化更远。
(4)根据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本研究中90个籼粳交F 1可分为4个类型,即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都高;小穗育性高,但花粉育性低;小穗育性低,但花粉育性高;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低。
关键词 水稻;籼粳交杂种;小穗育性;花粉育性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stic and Classification for Sterility of H ybrids from Typical IndicaCrossed with J aponica V arieties(O.sativa )Y AN Chang 2Jie LIANG G uo 2Hua G U Shi 2Liang LU Ju 2Fei T ANG Shu 2Zhu G U M ing 2H ong(Department o f Agronomy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 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much interesting in studying the sterility of hybrid between tw o rice subspecies indica andjaponica ,and it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in high yield rice breeding.In this study ,19varieties ,10in 2dica and 9japonica ones ,were selected as parents ,which represents different rice ecosystems.According to the p ×q de 2sign ,90cross combinations were obtained by crossing 10indica varieties (as female parents )to the 9japonica varieties (as male parents ).The F 1spikelet and pollen fertilities of all cross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The main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 2lows :(1)Am ong the 90crosses ,the spikelet and pollen fertility varied widely ,ranging from fully fertile to nearly sterile.(2)The pollen and embry o sac fertility were controlled by tw o sets of different genes ,and both of them made contributions to F 1spikelet fertility.(3)The indica varieties originated in S outh China had higher 2leve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rom japonica varieties than those containing IRRI rice genetic system.(4)C 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90indica/japonica cross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e.both spikelet fertility and pollen fertility were normal ,both of tw o were low (sterile ),spikelet fertility was relatively normal ,while pollen fertility was low ,and the last type was that spikelet fertility was relatively low ,while pollen fertility was relatively high.K ey w ords Rice ;Indica/japonica hybrid ;S pikelet fertility ;P ollen fertility 了解水稻品种间的亲和性分化,对于认识栽培稻的起源、分化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 , 其余 8 个性状均表现正 向群体平均优 势 ; 基因型 x 环境互作 杂种优 势分析表 明 , 株谷重 、 单 单株 有效穗数 、 实 粒 数 、 每穗 千粒 重 、 高 和 穗 长 6个 性 状 杂 种 优 势 的稳 定 性 较 好 。遗 传 效 应 分 析 结果 表 明 , 恢 43 株 明 1、
摘 要: 采用包括基 因型与环境 互作 效应的加性一 显性遗传模型 ( D模 型)对不 同环境下 水稻籼粳交衍 生系产量 相关 性状 A ,
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 播抽 天数 、 每穗总粒数 、 每穗 实粒 数和千粒重性 状 以基 因的加性 主效应为主 ; 结实率和株高性状 以基 因的显性 主效应 为主 ; 因型 ×环境互 作效应 明显影 响产 量相 关性 状表 现 , 基 以显 性 x环境互作 为 主, 中播抽天数 、 其 单株谷重 、 千粒重 和穗长 的显性 × 环境互作 效应尤为明显。杂种 优势研 究表 明 , 由遗 传主效应控制 的杂
9g13 、 7k07明恢 18和明恢 47 1 1 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 环境互作效应较弱, 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 , 表明该
4个籼粳 交衍生 品系在 籼粳 杂种优势利用中具 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关键词 : 籼粳交衍生 系 ; 加性一显性遗传主效应 ; 因型 × 基 环境互作 效应 ; 产量相关性状 ; 种优 势 杂
et ni mem w r u i i eadt edm nnegnt o e ( Dm d 1 ,nldn egn t e×ev om n ( E) n ev mn n e s d dwt t div-o iac e c dl A o e) ic i g eo p e t e hh i e i m u h t y n i n et G r
( . ui amigIstt o g cl rl c ne S ain Fj n3 50 , hn ; . e aoao 1 Fj nSn n tue f r u ua Si c , hxa , ui 6 5 9 C ia 2 K yL b r r a ni A i t e a ty
Ab ta t h e e ce et n ee i o il — ltd t isi e v t el e o ldc —a o iaco sso c n e ie- sr c :T egn t f csa dh tms f edr ae at nd r ai n sf m iaJ p nc rse f ieu d rdf r i s y e r i v i r n r
中图分类号 : 5 1 s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0 2 (0 0 0 -150 17 -9 5 2 1 ) 3 4 -8 0
Ge e i fe t nd he e o i o i l r l t d ta t n t e de i a i e n tc e c s a t r ss f r y ed- e a e r i i h rv tv s
i tr cin ne a t .T e rs t h w a a s f m o n o h a n , an n mb r p r p n ce i l r i u e e a il d o h e us s o e t t d y r l d h o s w g t e d g i u e e a i l ,f e g an n mb rp rp n ce a i i l d n
l e r m n ia J po ia c o s frc i sf o I dc . a nc r se o ie n s
WEI i-u , U X . n Z N h ug n Z O We , i— n , I N a g ig ny X umi , HA G S o —a g , HU i MA Bnl LA G K n -n。 X g i j
亚热带农业研究
S b rp c lAg iu tr e e rh u t ia r l e R s ac o c u
第 6卷 第 3 期 21 0 0年 8 月
水稻籼粳 交衍生 系产量相关性状 的 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
韦新宇 许旭 明 , , 张受刚 , 卓 伟 马彬林 梁康迳 , , (. 1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福建 沙县 350 ;. 65 92 福建农林 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00 ) 50 2
10 -ed egt e an ot l yadt ee et, edstn t adpat e t e a l ot l yd mn t 00ses i r m i ycnr l b d i cs se eigr en l i r m i ycn o e b o ia w h we l o e d i v f t a n hg w e n h r d n
o r p Ge e c n r e i g a d C mp e e i e Uti a o fC o n t sa d B e dn n o rh n v i z t n,Mi it fE u a o i s l i nsr o d c t n, y i
F j giu ueadF r t a e t, uh u F jn3 00 , hn ) ui A r l r oe r U v ̄i F zo , u a 5 0 2 C ia n a ct n sy i y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