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黑死病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黑死病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6416088.html,

黑死病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作者:龚腾飞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8期

摘要:1348年的黑死病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对于英国①亦是如此。它为英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同时也在加速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这一大环境下,值得探讨研究的东西有很多,文章就以黑死病对英国的农业影响这一问题,从庄园制经济,农奴制,农业结构三方面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英国农业

中图分类号:K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28-02

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它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个人类历史

上罕见的生态大灾难,仅从1348年到1351年间就使欧洲丧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为2500万人。在这个死神肆虐欧洲期间,不与大陆相接的英伦三岛也未能幸免于难。与欧洲大

陆的遭遇一样,这场灾难为英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本文以黑死病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为背景,初步探讨黑死病对英国农业方面的影响。

一、庄园制经济的瓦解

我们知道在十四五世纪的时候,整个西欧的经济处于一个衰落时期,而农业则显的尤其明显。农业的衰落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的就是庄园的衰落与瓦解[1]312,而庄园的衰落瓦解应该是和农奴制的衰落瓦解同步的[2]298。

早在盎格鲁萨克逊时代英国封建主就有了将庄园对外出租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出租形式主要是把整个自营地或者整个庄园出租给承租人[2]154。而到了12世纪时,英国庄园的出租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把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而且出租制度更加流行。将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则庄园上的原来的劳役就会大都变成实物或者货币,因此,劳役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毕竟在12-13世纪时期,劳役地租被认为是最盛行的时候,而出租自营地的现象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到了14世纪时,全国范围内的庄园才逐渐实行出租制度。而关于出租制度流行的原因,英国史学家们大都会从诸如博斯坦等学者所认同的人口论中寻求答案[2]299。马克垚先生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是很妥当,这似乎把庄园的经营过分商品化了,这和中世纪封闭、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理解显然不大合拍。而在中世纪的庄园生产中,因为生产工具、交通运输、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庄园的内耗是十分严重的,在12-13世纪人口众多时期,还能自给自足,而在14世纪尤其是黑死病肆虐期间,这样的经营方式显然会严重亏损,封建主们就改变了经营模式,改自营为出租。就像马克垚先生所说:“如果经济条件改变,生活供应可以从许多渠道解决,封建主当然不一定要坚持自己组织生产,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2]300。”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摘要:1348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不仅流行极为迅速,而且破坏力非常之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黑死病几乎冲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切方面,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行政体制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对其后的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为之改变。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社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瘟疫不断,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前不久在美洲发现的甲型H1N1,瘟疫已经成为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在探讨欧洲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在还原黑死病真实图景的同时,更多的则让黑死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科技、医疗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黑死病联系起来。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芜,大量工作无人从事,社会的法律秩序信仰约束都大大松弛了,社会进入了某种无秩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瘟疫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黑死病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这种不利因素视为一种短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黑死病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把黑死病看作西欧社会转型的一个契机。在经历黑死病的冲击后,西欧反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略带贬低意味的词,学术界和普遍大众的主流意见都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愚昧而灾祸丛生的时代,但是要挣脱这种桎梏,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渺茫。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反而变得顺畅了。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黑死病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1]“标志中世纪的结束”。[2] 一、黑死病的爆发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淋巴腺鼠疫,简称鼠疫。鼠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咳血、身体呈黑紫色,状况十分可怖。所以,“黑死病”的“黑”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症状或一种颜色,更代表了“可怕”“恐怖”的涵义。教皇御医乔利阿克在其著名《外科学》一书中,曾述及1348年的鼠疫:“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大,特别是咯血的患者,与之接近探视都无不染上此病。亲如父子亦不能探望,此时仁慈已告绝灭,希望也濒于绝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谈》中对这场瘟疫的状况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这鼠疫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研究综述?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文礼朋 近代英国农业史一直是英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地有新的论文和著作问世,观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经常出现所谓修正派,然后又对修正派进行新的修正。在国内,近代英国农业史也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大问题,人们一直希望从英国近代农业史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启示。本文拟分成几个专题,按时间的顺序对外国学者的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以方便国内学术界对近代英国农业史的研究。 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民土地产权与农业结构的争论 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大辩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伦纳认为,由于在中古晚期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英国农民(维兰)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没有能够把他们的习惯租地转化为自由持有地,结果是在16、17世纪的英国农村大变革中,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习惯佃农的租佃土地,把它交给大规模经营的租地农场主,使得英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雇佣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结构,导致了英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英国同荷兰一道摆脱了同一时期降临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马尔萨斯危机。与此相对,法国农民在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土地的控制权,由于法国专制君主对农民的保护,16、17世纪的法国贵族无法实施英国贵族那样的排挤农民的圈地,从而使得法国成为一个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国家。法国农民的这种幸运,带来的却是法国农业的落后。因为在布伦纳看来,小农的经营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发展,最终又导致农民的贫困①。 布伦纳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托尼的影响。在托尼的名著《16世纪的农业问题》一书中,托尼收集了许多庄园调查材料,从中发现了许多中古以来习惯佃户大规模减少的情况,根据这种状况,托尼认为当时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排挤小农的现象,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②。 ①②阿什顿、菲尔平主编: 《布伦纳辩论》(T.H.Aston and C.H. E.Philpin ,eds ,T he B renner Debate ),剑桥1985年版,第47-63页。 托尼:《16世纪的农业问题》(R.H.Tawney ,T he A g rarian Problem in t he S i x teent h Cent ury ),纽约1967年版,第1、57- 72页。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3-08-06 分享到: 一、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英国和丹麦所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农业结构和模式存在一定差别,经济发达,农业是典型的高效集约模式,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体现了当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1.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大 两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常小,英国占1%,丹麦占3%,农业地位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两国政府均非常重视。在农业政策上有以下特点: (1)法规保障力度大。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以法行事,特别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以及贸易等行为的政府干预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政策执行自由度较小,但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次颁布鼓励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推进了英国农业的恢复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 (2)货币补贴力度大。两国均执行欧盟的农业补贴政策,各农场按照耕地10%比例强制休耕,对休耕地进行补贴;对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每公顷补贴120~250欧元;实施粮食价格干预,对小麦、大麦、燕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保护价收购,对进口粮食征收一定关税。保证了稳定规模、保护环境和提高收入等政策目标的实现。 (3)对农业辅助行业支持力度大。两国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特别是近年来加大农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转基因动植物育种、生物新技术产品、食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增强了农业发展潜力。 2.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由于两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少,人工成本高,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来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目前,英国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农机装备更新时期,即由原来小型、轻便、系列化逐步向大功率、精准化和信息化转变。2008年,全英注册购买农机数量达1.7万台。参观的West Hall和Hall两个农场,耕地超过1 500hm2,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甜菜,仅有固定工5~6名,收获季节只需雇佣少量人员即可完成全部作业,人均管理土地300~400hm2。如此高的劳动生产率,根本原因在于:500马力(1英马力=745.7W)以上智能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推出,不仅提高了机械性能,同时也带动了翻地、耙地、播种、喷药等农机具的一体化作业。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清史杂谈 2009-08-03 08:21:15 阅读134 评论0 画家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无疑即指此事。中医拿黑死病应该有些办法,如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大约都是治愈过它的,据说当时医书上所谓的“伤寒”,其实往往就指的是黑死病,它也常与天花和登革热等恶性传染病混为一谈。 5至8世纪时,欧洲曾经不断发生严重的流行病,搞垮了强盛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军队,使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了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片土地。不过,那些并不是鼠疫,而大概是天花和疟疾之类。时光如水,转眼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他彪悍的子孙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用金戈铁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庞大帝国。

中世纪英国的庄园制度

中世纪英国的土地制度—庄园制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看,中世纪是西欧的一段黑暗时期。疫病、战争和宗教 争斗等变乱层出不穷,人民生活相对困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仅适 用于政治,同时也适用于土地制度。在这里,我表述的是庄园制的基础:土地规 制和管理方法。 关键字:庄园制克劳利庄园自营地庄园法庭 一、前言 中世纪即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一段时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在中世纪的英国,不仅发生了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数目繁多的战争,出现黑死病之类的灾难之类,两院制的形成以及中古英语的形成之类的大事件,同时在此之下的基础——经济制度也有所发展。 二、庄园个案:克劳利庄园 汉普郡的克劳利庄园是在公元909年授予温彻斯特主教的。赠与是免费的。因此,作为庄园领主的温彻斯特主教对于国王承担提供60名骑士的义务(有时是40名骑士)作为领有汉普郡克劳利庄园的回报。在12世纪时,领主曾用缴纳代役租的方式代替服骑士义务。亨利三世(1216年—1272年)曾授予温彻斯特主教一系列附带的特权,主教因为领有庄园要承担若干封建义务。 “土地调查册”时期,克劳利庄园有6个维兰、20个奴隶、25个bordar,他们都属于不自由人,未得领主同意不得离开庄园。在未得到领主同意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得把他们的子女嫁出去,他们在庄园法庭上只能充当被告人的角色。此后,这些人转化为习惯佃户的一部分。13世纪以后,克劳利庄园大约有50名佃户。克劳利庄园的佃户分为两种,在南克劳利庄园称雅兰持有者,在北克劳利庄园称法新持有者。前者每人持有16英亩法定土地,后者持有5.5英亩法定土地。雅兰持有者是自由持有地的耕作者而后者本质上是茅舍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为领主府劳役和干法定的重活,后者每人持有2英亩休耕地和4英亩庄稼地,这些土地生产的谷物尚不足以维持生活。在中世纪的克劳利庄园,没有很多关于自由民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教区长是自由民,但他出生于别处,大概是个外来户。持有南克劳利地产的是胡氏,他是领主的审计员,可能会是一个自由民。持有克劳利庄园最西端土地的是一个自由人,但情况不详。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_英国式道路_及其新发展_张新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马克思和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占领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变革过程时,分别把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形式称之为“英国式道路”、“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地对由大土地所有者、租佃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构成的英国式“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的普世价值提出质疑,进而否定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和普适性。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就曾有人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在农业的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生 产形式。”[1](p14) 他们由此认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 规律的理论“对于工业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但对于农业的发展就不然”。[1](p15)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两次国际性的学 术大讨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2](p47-63)我国也有不少 学者认为:“英国式道路是以圈地为主要形式,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为主要特征。它不顾以往的成规而牺牲自耕农的利益,甚至超越自由农民的土地占有制而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势必伴随着大批农民被排挤、被驱逐的暴力史和农民日益走向贫困化的血泪史。” [3] 其实,这种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 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也不符合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试图重新认识和把握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的实质内涵及其新的变化, [摘要]改造小农经济是世界各国在转型期共同面对的一个实践难题。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确立农业 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行国,自耕农的消亡是一个受到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经济淘汰和转化过程,除了圈地运动之外,囤购土地、国家立法、对外战争、大工业的冲击、人口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英国农业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圈地运动”的实质是把分散的地块合并起来,并把公有的田地分为彼此完全独立的密集大地产,而以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为主要特征的“英国式道路”则是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是自营农场占主导地位,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势必造成大农场排挤小农场的现象,农业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与国家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关键词]农业资本主义;英国式道路;小农制;现代农业;雇佣制大农场;自营农场[中图分类号]D0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8)06-0075-04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张新光 收稿日期:2008-07-05 作者简介:张新光(1964-),男,河南邓州人,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 本论》和“三农”问题研究。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英国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雅典大瘟疫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种瘟疫集体爆发安东尼瘟疫 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三、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欧洲黑死病 “黑死病”于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故称为“黑死病”。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五、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杀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六、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岛首次爆发大规模黄热病。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故又称为“美洲瘟疫”。此病传播媒介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学生姓名唐豪学号__________ 专业渔业推广导师姓名邱盛尧 学生签名:__________ 近年来,英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2%,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26%。英国农业为本国提供了70%的粮食和食品消耗,英国农作物生产量占欧盟的8%,列为第4位。 如何看待上述一组数据,其背后反映了怎样一种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考察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总结英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农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提供借鉴。 一、英国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技术脉络 1.5万年以前,英国被冰川覆盖并与欧洲大陆连接,之后冰雪融化,海面上升,有了英伦三岛。公元前4000年 岛上出现了第一批农民,其中也包括从欧洲大陆迁徙过来的先民们。采集文明逐渐让位于农业文明,英国农业文明的序幕缓缓拉开。 18世纪初,英国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有着将近6000 年发展历史的英国传统农业开始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也有认为是近代农业的开始)。其主要标志是1701年英国开始使用的条播机,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和种子使用率。同时农业专业分工出现,根据的不同土地肥力和地形采取合适的作物和种植方式,粮食存储水平提高,英国首次成为粮食净出口国。 1840年完成的工业革命为英国传统农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准备、基础条件和产业需求。工业革命将英国率先带进了城市化国家,铁路、公路网等良好的基础设施让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

界各地的食品。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收割机、脱粒机、新式犁地机和播种机广泛使用,化肥到了19 世纪已经广泛使用。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依靠羊毛的纺织业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也有所退缩。绵纱由于具有天然优势,一经与机械化结合,便占尽了风光。纺织行业成为英国社会技术创新的密集产业,不断为其他产业转移新技术。 19 世纪是国际贸易、商业化和工业化主导的时代,英国的城市工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推力。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加上1840 年、1846 年和1948 年,作为英国人主食的马铃薯收成欠佳,特别是爱尔兰最为严重,近100 万人死亡和200 万人口外流。这时尽管很少有人关心农业,但到1860 年,英国人的食物80% 还可以由英国自己提供。1870 年之后,英国农业连年欠收,引发了英国长达30 年之久的农业大萧条。到了1900 年,英国绝大多数食品依靠进口。1850 年,英国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20% ,到了1900 年,仅为6% 。 二战后,英国农业朝着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全面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并进入了化学农业和生物农业时代。20 世纪60 年代,英国农业担负起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使命,并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化肥和农药广泛应用,作物育种、作物改良、机械化和农艺学的发展,使英国粮食产量在10 年内提高35% ,平均达到4 吨/公顷。农业作业机械化使得农业手工劳动数量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成为农业投入成本,农民学会了科学种田。粮食价格受到保护,刺激一些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大麦男爵”。农业专业化分工引发了“工厂农业”的出现,青贮饲料替代了干草饲料,专业化养殖和家畜圈养设施都向这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英国政府根据1947 年英国《农业法案》,实行粮食配给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发展基金、价格支持政策,这些都促进英国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专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摘要:疾病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而有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异常重大的影响,这就是黑死病。今天,笔者就想通过对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分析,论述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解释何为黑死病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在最后阐述笔者个人的看法和所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黑死病,欧洲历史,影响,启发与思考 何为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高烧、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胀。 历史上共有几次严重的瘟疫,包括伯利克里时期的

瘟疫、马克奥里略时期的瘟疫、查士丁尼时期的瘟疫,而笔者今天要说的是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其影响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列的三场瘟疫的任何一场,仅从1348年到1353 年的5 年时间,它就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 万人,此后300 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残留下来的损失记录,仍让人触目惊心。它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惨重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瘟疫象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口:黑死病造成大量欧洲人口的死亡 欧洲城市地区是黑死病的重灾区,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群接触相对密切频繁,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设备落后,因而被黑死病蹂躏的最为惨烈。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疾病中。人口的大量死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据西方学者估计,当时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由于劳动力奇缺,家畜在田园里无人看管,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人收获谷物。”除普通劳工外,政府官员也

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

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 杨杰(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由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学说在研究着眼点上的错位,研究角度上的偏见和研究方法上的唯心主义,虽已确认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模式,但仍不能对“为何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和“谁是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等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发现:1.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以及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决非像西方各类精英所言的只是“消极的、沉默的、潜意识的”部件; 2.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较一些欧洲大陆国家更早地启动“农业革命”,奠定“现代化的基石”,并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促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环境”的形成。 西方的英国工业革命起源学说有两大“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二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人的创造,认为只有那些所谓的“天才人物”才能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这种史学观点的指导下,就不可能真正解释工业革命的起源。 我们倡导“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并由此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英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以及无产阶级起了什么作用?在朗克学派的精英史学价值中劳动民众毫无地位可言;在年鉴学派的多元史观中他们被看作是“消极的、沉默的、潜意识的”组织部件;在当今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化研究中,也只是把劳动人民的活动和经历描述为“适应或未能适应现代化”的过程。由于西方各种史学观在研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那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这场席卷欧洲的瘟疫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人口 黑死病曾被当时的史家称为“大死亡”,欧洲人口的1/4到1/3(约2000~2700万)死于这场黑死病,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社会劳动力严重不足,对农业影响最大,导致大片耕地荒废。同时也促使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农业向畜牧业倾斜,为以后资本的原始积累打下基础,如养羊业不断发展,使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 二、政府与教会 面对黑死病,作为统治阶级的政府与教会主要是惶恐与无助。各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许多愚昧、无能及狡黠之徒迅速填补空缺,结

果造成行政的极端不善、盗用公款等弊端出现。由于当时的民众深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主宰着世界,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就能避免厄运,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妻儿、兄弟的接连去世和不少教士弃职而逃,人们开始对教会和上帝产生怀疑,诱发了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这就打破了基督教对思想的禁锢,对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与文化 黑死病使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同时,人们还有很多野蛮行径,如犹太人被贴上了瘟疫携带者”的标签而被大量杀害。大瘟疫理应促进医学的发展,但事实上当时医学的惟一进步是在公共卫生领域,比如人们加深了对于防疫重要性的理解,可以说是教会神权的不宽容窒息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科教方面的影响较明显,如手稿抄写等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严峻局面,迫切需要一种廉价的复制新技术。1453年,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在教育方面,各地涌现了创办大学的热潮,促进了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学又是培养牧师的要地点,最终为宗教改革做好了准备。黑死病还给艺术家们带来灵感,如薄伽丘就是在黑死病大流行时完成了代表作《十日谈》。当瘟疫流行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时,这些艺术作品却长久不衰,足见其魅力。综上所述,黑死病造成了人口死亡、经济紊乱、社会动荡、风气败坏等影响,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某种契机,客观上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痛定思痛,它给予人类的,更多的还是沉重的打击和教训!

英国城市化进程简介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城市化定义:经济学家侧重于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而人口学家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时间:1851年 一、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纪晓岚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1.英国的农业革命 英国的农业革命的特点:实现了农业商品化;完成了圈地运动。 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的农牧业生产很早就卷入了国内外市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商品化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期,大部分庄园土地已被出租合并到地主手中,转向了面向市场的生产。这就使农业生产较早地越过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农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摧毁了农村,小生产的传统,先改为大规模的畜牧业,后改为大规模的农业。创造条件使大量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运动使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使农民成为第一代工人,英国农村面貌大加改观,土地贵族将大片土地租给大农场,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而耕种的人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资本家雇佣的农业工人。农民阶层分化,自耕农消失,大多数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或是移居国外。 两者联系: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行动,才有可能将粮食、牧草种植和养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产。 评价:第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结构的过程;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破坏了和改造了农业社会原有的功能结构,使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第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压榨和剥夺农业部门,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治干预去压榨农村,这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化不能以对农业的破坏和剥夺来实现,而是要以农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2.英国的商业革命 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业革命。16世纪是西方经济的重大转变时期,资本主义取得了新的动力,封建制度趋没落,商业资本骤然得到机遇,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活动的范围顿然扩大,从原来的地中海周围扩展到大西洋以至东、西半球各地,变化过程: 1远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枪炮的配备和航海业的发展,开辟了一阔的商业与殖民地范围; 2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 3海外贸易发展,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4全国性市场形成,民族国家兴起,行会被取消; 5货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 6近代信用经济建立,其中包括价格革命。 英国商业革命的后果是形成了商业资本家,即主要从事贩运商贸、奴隶贩卖、海上掠夺、海外开矿等。16-18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一个国家拥有金钱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以前认为商人是低人一等的,可这一时期社会对经商的看法大大改变,认为发

14世纪欧洲黑死病,夺人2500万

14世纪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2500万人生命 时间:2007-11-21 评论条查看评论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