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

,。

,。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

,。

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

,。

4.《答谢中书书》中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欲界之仙都”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山川美景的感受。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与朱元思书

用原文语句填空。

1.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

,。

2.写水清的句子是

,;

,。

3.写水急的句子是

,。

4.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

,;

,。

5.文中议论的语句是

,;

,。

记承天寺夜游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野望

1.王绩的《野望》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

,。

2.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

,。

3.王绩《野望》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是:

,。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黄鹤楼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渡荆门送别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2、《钱塘湖春行》描写所见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3、《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

庭中有奇树

1.攀条折其荣,。

2. ,路远莫致之。

3.此物何足贵?。

龟虽寿

1.老骥伏枥,;

,。

2.神龟虽寿,;

,。

3.盈缩之期,;

,。

赠从弟

1.亭亭山上松,。

2. ,松枝一何劲!

3. ,终岁常端正。

4. ,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

1.八方各异气,。

2. ,行止依林阻。

3.柴门何萧条,。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整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负势竞上()(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4)倘能从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019整理《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台州市(09 浙江省)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⑷沉鳞 ..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10、俱:都。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13、将:将要。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2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 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山川景色的奇美,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陶弘景便是这样的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 27 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 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 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 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 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 高高的山峰插入云 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 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 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
1/6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难点 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答谢中书书〞即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结构梳理 1. 说说课文分几层,概括各层的意思。 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川之美。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 2. 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总——分——总 3. 文章的主题。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

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陶隐居集?等。 课文解析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重点词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季节。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之:的。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2. 重要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 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

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凡才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笔记整理 一、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二、文章理解: 1、课文中从视线的角度写的句子:仰视的为高峰入云;俯视的为清流见底;平视的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从时间的角度写的句子:写四季的句子是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早晚角度写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3、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夜游过程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儿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喜悦”(复习此处时,大家应对应找出文中的句子证明)

整理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

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 晓雾将():______ ()竞跃: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中庭()选贤与能()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 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实是(7)欲界之(8)仙都。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1)奇:指奇山异水。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4篇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 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 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 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 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 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2、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 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 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从而迎来希望 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俱( ) ②夕日欲颓颓 ( )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年与时驰 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倘能从我游乎一狼仍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2.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之:的。

4. 共:都 5.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6.四时:四季。 7.将:将要。 8.歇:消散。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1.乱:此起彼伏。 12.实:确实,的确。 13.是:这(是)。 14.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6.自:从。 17.未:没有。 1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9. 奇:指奇山异水。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

、,、、/-八匕、t—r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复】再 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