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导读: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童年时就已经熟读经史,涉猎百家,学问相当渊博。可是,后来他一连考了年进士,却屡试不第,每次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浪迹江湖,做了一名道士。

相传在吕洞宾17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又叫他去应考,尽管他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父母之命不能违抗,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在长安的一家小酒店里,他遇到了八仙中资格最老的'道士汉钟离。汉钟离点化了他,让吕洞宾做了个黄粱梦,用梦境破除了他的功名利禄之心,使他一心求道修行。同时,汉钟离又十试吕洞宾,对他进行了一连串的考验,看他是不是具备了求道的决心。

汉钟离对吕洞宾说:“你这个人骨节不坚,志行未定,若想成仙,恐怕还要再过几辈子。”说完就走了。吕洞宾听罢,怏怏不乐地回到家中,一看家里人全死了。此时的他毫不悲哀,转身就去买棺材,但回到家里一看,全家人又都完好如初地活了过来。这是第一试。

吕洞宾到市场上去卖东西,价钱已经说定了,买主却突然反悔了,只肯给他一半的价钱。吕洞宾也毫不争执,连那一半钱也不要,丢下货物就走了。这是第二试。

在元旦那天,吕洞宾出门后,一个乞丐走过来气求他施舍。吕洞宾便给他钱物,可他贪得无厌,说吕洞宾小气吝啬,而且恶言相加。吕洞宾却毫不气恼,依然和颜悦色。乞丐又抽出刀来指着吕洞宾的胸

口,吕洞宾索性敞开衣服让他刺,于是,乞丐哈哈大笑而去。这是第三试。

有一天吕洞宾在山中放羊,遇到一只老虎向羊群扑来。他毫无惧色,用身体挡住老虎,保护着羊群,老虎见此扭头走开了。这是第四试。

吕洞宾深夜在房中读书,忽然走进来一位千娇百媚的美丽女子,对他极尽挑逗之能事,可是吕洞宾却正襟危坐,稳如泰山。这是第五试。

吕洞宾家遭抢劫,无以为生,只得躬耕自食。锄地的时候,一锄头下去突然发现有许多金子,他马上又用土把金子埋上,没拿半点。这是第六试。

吕洞宾在集市上买了一些铜器,拿到家里一看全都变成了金的,他便寻访卖主,全部退了回去。这是第七试。

吕洞宾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卖药的道士,声称吃了他的药十日内必死无疑。吕洞宾便买了他的药吃了下去,结果却安然无恙。这是第八试。

吕洞宾乘船渡河,行至河中,突然河水上涨,风狂浪大,船剧烈摇晃,可是他端坐不动,将生死置于度外。这是第九试。

吕洞宾独坐一室,忽见无数鬼怪,有的打他,有的骂他。吕洞宾一动不动,没有丝毫反抗。又来了几十个厉鬼押着一个血淋淋的死囚,哭号着说:“你前世害了我的性命,现在我要你偿命杀人偿命,理所

当然。”吕洞宾说完便寻找刀索,准备自尽。这时,忽听空中一声大喝,诸鬼销声匿迹,一人从天而降,便是汉钟离。这是第十试。

经过了十试,汉钟离才正式收吕洞宾为徒,最终使他成了神仙。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

1.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传说

2.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典故

3.十个历史典故

4.成语典故十则

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

6.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历史典故

7.有趣的历史典故十则

8.十面埋伏的典故

上文是关于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有关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传说

有关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传说 所谓八仙是指八位仙人,他们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和吕洞宾。 有一天,八仙向西王母拜寿回来,腾云驾雾从东海上空经过,只 见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煞是壮观。于是,八仙决定到海面上玩 一玩。 吕洞宾说:“大家把自己的宝物扔到海面上,借着它渡过大海, 比一比谁更有神通,怎么样?” 铁拐李首先对这个建议表示欢迎,他兴致昂扬地说:“好啊!大家 先看我的!”便把拐杖投向海中,拐杖像一条小船漂浮在水面,铁拐李 一个筋斗,翻立在拐杖上。 接着汉钟离把他的芭蕉扇丢到海上,跳下去站在上面。 接着,其他几位仙人也各显神通,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吕洞宾踏 着雌雄宝剑,韩湘子坐着萧,何仙姑乘着花篮,蓝采和站在拍板上, 曹国舅踩着玉版,都在海面上漂浮了起来。 八仙安稳地顺着汹涌的波浪漂去,这与腾云驾雾感觉大不相同, 别有一番新的刺激和情调,大家玩得好不快意。 这时,曹国舅突然用手指向右边,并高声喊道: “大家看啊!那里有座海市蜃楼!” 大家转头一看,只见一座仙山逐步地从海里升起,山上有树木, 有楼房,一会儿就升到半空中,慢慢地变成天边的浮云,一转眼,那 浮云又被风吹散了。 韩湘子说:“我们真是眼福不浅!蜃气是海里蛟龙嘘出来的气体,百年难得一见啊!”

突然,蓝采和从他们当中消失了。大家远近观望,一边找一边喊,可就是不见蓝采和的踪迹,张果老猜说: “可能是东海龙王作怪,他不欢迎我们在他的海上大显神通,把 蓝采和抓到龙宫去了,走我们一起到龙宫要人去!” 大家来到龙宫,婉言请求龙王放人。龙王蛮不讲理,不但不肯, 还派自己的几个儿子带领虾兵蟹将追杀八仙。八仙只得用随身的法宝 当武器,抵抗虾兵蟹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龙王的两个太子 被八仙杀死了。 龙王一听,自己的两个儿子被八仙杀了,真是悲愤至极,商请南海、西海、北海龙王来帮忙。龙王的不依不饶,把八仙也给惹火了。 铁拐李用酒葫芦把海水吸光,其余几位仙人将泰山搬了过来,往东海 一扔,东海立刻变成了一座高。 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把太上老君、如来佛和观世音也 惊动了,他们全都赶来调解。调解的结果是,由蓝采和送东海龙王两 片玉版,作为杀两位太子的补偿泰山则由观世音负责搬回原处。 因为这个场纠纷,八仙被玉皇大帝降级一等。从此,八仙再也不 敢到外面惹是生非了。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一松柏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礼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作文慎独写作指导】 审读材料: 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把握住材料要旨很关键。细读材料,整体概括,此则材料由两点构成:一是《礼记》中一语,二是元代大学者许衡的一个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材料中慎独和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关键语。我们据此可以概括出两个角度的话题——自律(自我约束)和自主。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写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足: 审题时可能会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慎独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 【感悟材料】(主要从自律角度话题思考) 1、瓜田李下的释义: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 2、木匠刨家具的小故事:一个木匠制作家具,发现家具背板上有个疤痕,父亲主张刨掉,儿子认为别人看不到,又不影响外观漂亮,可以不刨。父亲严肃的一语别人是看不到,可我自己也看不到吗?极其震撼人心。同样强调了自律自觉的意义。 3、自律是自己给自己的承诺。 4、自律是思想的防火墙,自律是灵魂的洁净剂。 5、自律就要严格要求。思想上要高标准,行动上要重规范。严格是对错误的零容忍。千万不可懈怠。因为放松必将降低自己,放纵必将毁灭自己。 6、自律就要加强学习。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见贤思齐。以好人好事促进自己的修养,以真善美汲养自己的灵魂。努力学习,加深认识,提高境界。让自己脱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崇高的,纯洁的,有素质的人。 7、自律就要抵制诱惑。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丰富多彩。处处有诱惑,时时充满挑战。人是有欲望的,而且欲壑难填。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很难关闭。自律就要有坚持的原则,秉持的公义和平静的心境。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选择取舍的标准。我心我主宰。不管诱惑多么甜蜜,我都能克制。对不义之利,不存任何非分之想。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每个人应该知道的道家故事

每个人应该知道的道家故事 道家,是老子创立的哲学学派,在道家学派中,最负盛名的应该是老子与庄子。老庄思想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道家产生了几百年后,道教应运而生,有别于佛教、基督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随着道家思想与道教大义在中国民间的流传,也代代传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及传说。今天,小编将为各位讲诉关于道教八仙之一吕岩吕洞宾的故事。 吕洞宾(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阅读) 吕岩,唐末人,又名吕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为八仙之一,本为儒生,后因科场不利,转而学道,由八仙之一汉钟离授以道义之要,隐居终南山。关于吕岩与汉钟离有一则传说,传说汉钟离传授点铁成金秘法给吕洞宾,此秘法可以济世救人。吕洞宾问汉钟离:“将铁用这种秘法变成金后,还会恢复到铁的模样吗?”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就会恢复本质,原来是什么样,五百年后就会变回什么样。”于是,吕岩拒绝了学习此种秘法,他说,若是如此,就会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汉钟离听了很高兴,认为吕洞宾是一个很有修养、品行很好的人。汉钟离说:“修行成为神仙要积累三千的功德,你说的这一句话,已经将这三千的功德全部都抵过了。”这样也就有了《道家传说-吕洞宾巧点何仙姑》的故事,由此可见吕岩的德养与修为。 民间亦有真武借飞剑的传说。真武大帝是道教的神,真武大帝得到之后,想要收服原本属于自己的,但如今趁机到处作乱的龟仙与蛇仙,于是他便向吕洞宾借他威名远扬的飞剑,

汉钟离 以此神兵利器将龟仙、蛇仙镇压。闻名遐迩的飞剑果然名不虚传,真武大帝顺利地收服了龟仙、蛇仙,但是,怕这两仙不受镇压,故而真武大帝无时不刻不紧紧地握住飞剑,不肯将飞剑还给吕洞宾。如此便是民间真武大帝塑像形象的由来了。真武大帝一如既往地赤脚踏着玄武,手上紧握手紧握著无鞘飞剑剑,因为如果真武大帝一放下飞剑,飞剑就会自动飞回吕洞宾的剑鞘。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关于民间故事传说300字

关于民间故事传说300字 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其实是唐朝末年一个科场失意、弃儒取道的儒生。 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困难,就和他结拜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读书。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记吕洞宾的话,整日刻苦读书。 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苟杏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他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托了。但苟杳得知后却动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吕洞宾,而吕洞宾又推托了此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后,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挡,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听后不觉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着牙答应了。 婚喜之日,一切仪式都实行完了。掌灯时分,因有前诺,苟杳将新娘引进洞房后就躲开了,洞房里就剩下新娘一人。这时,吕洞宾走进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开始新娘见新郎如此用功读书,好喜欢。可等到半夜还是如此,实在无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又是两夜,都是这样。林小姐暗自伤心落泪,不知新郎为何这样。 三夜过后,苟杳踏进了新房,他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仅仅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个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这事对新娘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从此,苟杳刺股悬梁,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尔后,苟杳夫妇便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八仙过海之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曾当过两任县令

[键入文字] 八仙过海之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曾当过两任县令 吕洞宾,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 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关于吕洞宾神奇传说,最早起源于北宋的岳州一带。在古今小说、戏剧中,介绍他的故事也很多。民间有句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吕洞宾是个大好人。道家正阳派号称他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 我国杂技艺人在演出前“卖口”(即开场白)时往往说道:“天地无所求,拜吕祖,学套把戏闯江湖。”表演《筒子》时,也一边表演,一边“卖口”道:“箩圈一上一下,原来是吕洞宾老祖留下,里面能藏龙卧虎,不敢当众,玩耍……”我国江湖上的杂技艺人,均供奉吕洞宾为本门的祖师爷。每年农历4 月14 日他生日这天,我国民间江湖上的杂技艺人都要为他设坛敬供,以示精诚所至请求保佑之意。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 1

“自律”材料作文导写

“自律”材料作文导写 1.【真题回放】河南百师联盟六月权威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材料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材料三:因新冠疫情而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成为一道分水岭,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据高地,有的人不经意间,早已被冲刷到了末游。养成自律的习惯,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成绩,而是一个受用终身的强大助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将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以“自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使用对偶式题目、并列式结构,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标题】 《自律以扣,慎独以行》 《扬慎独赤帜,奋自律风帆》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自律为舵,慎独前行》 《慎独以自鉴,自律以正身》 【范文楷模】 上榜理由:今人励志事,古人箴言语,相得益彰。 纵有疾风起,人生需自律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即自律。这是一种沉潜于渊薮的静美,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能“降伏其心”,返璞归于赤子,方能“降伏于世”,不染这一世纷杂。(点评:开篇即见名言,发乎情,合乎旨;典雅凝练,历史底蕴厚重隽永。)她以自律为帆,抵达梦想的彼岸。 任菜市场人来人往,她却岿然不动,以案板下面窄小潮湿的空间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七岁的柯恩雅在上网课时那全神贯注的神情,让我感动。尽管周围充斥着烟火气息、嘈杂人声,她却能不受影响,专心于学习,这种高度的自律是多少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所缺乏的啊。正如《围炉夜话》中所说:“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她用坚定的

道德经释义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既知过盈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释义】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释义】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已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释义】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哪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福,可它无形中带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世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接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中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民生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它将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两重性相互转化之情理概括无遗。正如《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因之老子还说“冲气以为和”,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时保持“和”的境界为佳。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 小鲜:小鱼。 【释义】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第六十三章

中国神话故事之八仙过海

中国神话故事之八仙过海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姜太公钓鱼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推翻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朝。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苟幺吕洞宾的故事

苟幺吕洞宾的故事 人们误认为是“苟幺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狗在咬吕洞宾,不是这样的。而是,其中的苟幺是个人名,而不是狗咬。传说中,吕洞宾年轻的时候,也是成天游手好闲,到处玩耍(估计家里很有钱,不然,外出旅游必须有经济基础),广交朋友。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在路边,他上前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书生,是上京赶考的,末了盘缠、误了考期、疾病缠身、无法回家。吕洞宾就把此人领回家,好生安慰,吕洞宾妻子一看小伙子眉清目秀长的也不错,也劝其留下,给安排了住所,一日三餐每餐不少,来人呢,每日苦读,准备来年再考。此人正是——苟幺。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到了会考的日子。一日,吕洞宾的一个朋友来做客,席间,看到苟幺小伙子长得不错,问道以前没有见过此人是-------吕洞宾的妻子赶忙说道,是远方的一个亲戚,准备进京赶考,借读在我们家。朋友看后,好生喜欢,就跟吕洞宾说道:我有个妹子,年方二八,跟你的兄弟正好般配,不知二位意下如何。吕洞宾夫妻一听,也正合心意,苟幺本人也同意,定了日子,准备办酒席举行婚礼。人生最快乐的四件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好事都让苟幺赶上了。婚礼这一天,朋友来了很多,都来贺喜。酒席散去,该入洞房了,吕洞宾就让苟幺去继续温习功课,准备七天后去赶考,而入洞房还必须的入,家里又没有其他男人,怎么办?思来想去,吕洞宾就替苟幺入了洞房,(这时,有一个不识好人心)

此时的苟幺很是生气,又不敢发作,毕竟人家对己有恩,说是与我娶妻而是为你自己快活,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好你个吕洞宾等着瞧吧!苟幺把恨埋在心底,更加奋发苦读,准备金榜题名时报仇,咱们暂且不提。在说吕洞宾替苟幺入洞房,第一天,入得洞房坐在灯前读书,新娘坐在床边盖着盖头等新郎来携盖头,夜深人静了还不来,新娘想是不是新郎有点害羞,不敢来,新娘又不能主动去邀请,就这样坐等了一晚上。第二天、第三天如故,新娘有点生气,可是又不能自己去携盖头,其实是急坏了新娘、气坏了新郎。(这里是吕洞宾试一试新娘耐得住寂寞否)第四天吕洞宾让苟幺入了洞房,苟幺很是不情愿,但是,又没得办法,人洞房后一看新娘还盖着盖头,很纳闷,问道:你为什么还盖着盖头?新娘说:你每天进来,只顾看书,也不看奴家一眼,那还顾得上携盖头。说罢,新娘摆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奥,苟幺明白了,也不便揭穿,就携了盖头,相拥入睡,夫妻很是恩爱,这是后话不提。且说苟幺进京赶考,考场及第,在京城当了大官,把妻子接入京城,吕洞宾夫妇也就有了这样一门亲戚,时常有书信来往,各家过的相安无事。不一日,吕洞宾家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也该发生以下的故事,如果,都是平平淡淡就没有下文了,人常说:因为有了事故才有了故事。书接上文,经过一火烧,吕洞宾成了穷光蛋,眼看着揭不开锅了,怎么办呢?一筹莫展。这时,妻子对他说:几年前咱们不是救了一个书生吗,现在京城当大官,咱们找他接济接济,度度难关。吕洞宾一想,

慎独自律;自觉自律,管现自我

慎独自律;自觉自律,管现自我 自律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准则,是一名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要对自己要严格。当别人做错是,责备别人时,不要像对自己那样严肃。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自律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一个人要担负起责任,没有这种品质是不行的;一个人如果想很好地为自己的团队服务,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自律之所以这样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任何人都希望具备的。 杰克.韦尔奇认为,一名优秀的职员应该具备出色的自制能力,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了的人,是无法胜任任何职位的,当然,最终他也不会成为一名好职员。 一名初入歌坛的歌手,他满怀信心地把自制的录音带寄给某位知名制作人。然后,他就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第一天,他因为满怀期望,所以情绪极好,逢人就大谈抱负。第十七天,他因为情况不明,所以情绪起伏,胡乱骂人。第三十七天,他因为前程未卜,所以

情绪低落,闷不吭声。第五十七天,他因为期望落空,所以情绪坏透了,拿起电话就骂人,没想到电话正是那位知名制作人打来的。他为此毁了希望,断了前程。 覆水难收,徒悔无益。我们在为这名歌手深深惋惜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无法克制自己而带给别人的伤害。 对于自制自律的问题,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如果你有几分才华,工作量也实在不小,却始终无法获得上司的赏识,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 曾经有一位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美国上将,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洗礼,孩子的母亲请他说几句话,以作为孩子漫长人生征途中的准则。将军把自己历经苦难,以至最终荣获高地位的经历,归纳成为一句简短的话;"教他懂得如何自制!"在职业生涯中,大多数人很难在开始的时候就具备出色的自律能力,往往是经历了他律、协助性自我管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 自律能力在完善一个人的个性方面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讲的。但如此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讲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差不多用得非常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讲"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讲:"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那个地点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讲,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能够讲,但不是通常所讲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讲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讲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讲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明白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明白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故事

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故事 导读:说起吕洞宾,人们多会想起一个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下面是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故事,欢迎阅读。 歇后语故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相传当年八仙过海,吕洞宾为纯阳之身,手持纯阳剑,八仙之首的他轻而易举地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百姓心目中也是心地善良,为人和善的形象。 有一天,吕洞宾路过一条小溪从小溪中捞起一具猎狗的尸体,只见这只狗遍体鳞伤,鲜血将小溪都染红了,整个身体血肉模糊,那几条清晰的爪印,让人可以想象,和那猎狗撕杀的动物一定也和死神只有一步之遥了。 吕洞宾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挺可怜这只狗,随即从身旁抓了一把泥土,捏来捏去,没一会儿,一个逼真的“泥心”就做好了,他念了两句法术后,剖开它的肚子,将那颗“泥心”塞了进去,紧接着又动用法术,让那些伤痕都渐渐愈合。很快,那只狗有了呼吸,脸色红润了不少,毛发也显现出光泽。这只狗被好心的吕洞宾救活了。 紧接着,那只狗醒了,但它醒来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直接张开血盆大口,向他的救命恩人————吕洞宾咬去,要不是他反应快,直接拿起他的纯阳剑挡了过去,那纯阳剑毕竟也是个神器啊,可不是一条狗的微薄之力就能战胜的,只见那纯阳剑已经变成一个人那么大,散发出淡淡的光辉,那金色的光辉也已经变成一层保护罩,围绕在吕洞宾周围,无论那狗怎么用力,还是伤不到吕洞滨分毫。

就是这一则故事,流传到现在,演变成了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咬吕洞宾歇后语的两种说法 传说,吕洞宾成仙后,在一处河边看到一名男子淹死在河里。他捞尸上岸,杀了路边一条狗,取出狗心装入男子体内救活了这名男子。不料男子醒来后破口大骂:“我本想死,为何要救我?”吕洞宾无奈,用泥土捏了个心脏填进狗的胸膛,狗复活后张口向吕洞宾咬去。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流传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不过,马晓宏却讲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传说吕洞宾成仙之前屡试不中,与同乡苟杳结为异姓兄弟。吕洞宾见苟杳一表人才,便帮他娶妻,并资助他进京赶考。后来,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而吕洞宾却因家中失火,搭了一间茅屋生活。 吕洞宾决定找苟杳帮忙,但在苟杳家一待月余,一分钱也没得到。吕洞宾以为对方忘恩负义,一气之下回到家中,才发现苟杳不仅给他家盖了新房,还送给他一堆金银财宝。 从此以后,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故事也渐渐传了出去。因“苟杳”与“狗咬”同音,后来就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咬吕洞宾”的由来之一 相传,吕洞宾成仙后,有一天,在一处河边看到一名男子淹死在河里,感到十分惋惜。 于是,他将尸体捞上岸,并且杀了路边一条狗,挖出狗心装入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