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小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它们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感官、生理和病理学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也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构建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可以加深我们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了解,帮助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1、遗传模型遗传模型是指通过改变小鼠基因表达和遗传背景等方式来构建心血管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一些遗传疾病,且具有较高的复制性和稳定性。
目前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遗传模型是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研究者通过给小鼠高胆固醇饮食,使其血脂升高,从而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以在这种模型中研究各种血管炎、血栓行为等相关机制。
2、药物模型药物模型是指通过给小鼠注射某些化合物,如亚硝酸、藜芦醇、甘草甜素等来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小鼠心血管炎、冠心病、心肌梗死、静脉曲张等疾病,通常情况下,通过长期的静脉注射这些化合物,可以表现出类似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
3、手术模型手术模型是指通过手术方式对小鼠的心血管系统进行操作,从而构建心血管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缺血、动脉瘤等疾病。
例如,在小鼠的冠状动脉上放置缩窄的丝线或手术在小鼠心肌内注射一定量的凝血酶或血凝素,可以诱导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等疾病。
4、遗传与环境因素结合模型此种模型是指将遗传模型和环境因素相结合,以产生更真实的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例如,将小鼠饲喂高脂饮食或缺乏运动的环境下,将其转基因为高胆固醇饮食,从而产生心血管疾病的模型。
二、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应用1、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够有效地复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用来筛选新型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如洛伐他汀、普拉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甚至是一些中药方剂等。
股静脉置管注射垂体后叶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股静脉置管注射垂体后叶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黄汉超;吴永刚【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Pit)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的最佳方法.方法:通过比较肌肉注射、股静脉、腹腔注射Pit方法,股静脉置管注入不同剂量Pit,结合心电监测及心肌肌钙蛋白等生化指标和病理切片,评估不同给药方法和股静脉置管注入不同剂量Pit的造模效果.结果:股静脉滴注Pit造成心肌缺血时间>60min,与其它给药方式比较,P<0.01;动物模型的心肌缺血效应及不良反应事件与Pit用量呈正相关.结论:股静脉置管滴注Pit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可靠.【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5)006【总页数】3页(P584-586)【关键词】垂体激素类,后叶;心肌缺血;模型,动物;大鼠【作者】黄汉超;吴永刚【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095;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垂体后叶素(Pit)是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中较为理想的造模药物[1,2],常采用腹腔注射或尾静脉、舌下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3,5]。
腹腔注射由于首过效应以及个体吸收差异等问题,模型稳定性不确定,并且由于造模过程中肠腔缺血,不利于观察灌胃药物的干预效应。
静脉注射有尾静脉及舌下静脉注射两种,前者由于大鼠尾巴皮肤厚,尾静脉难以暴露清楚,一次注射成功率不高;后者虽操作成功率较高,但多为瞬时给药,心肌缺血效应多为一过性,难以造成稳定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相对于舌下静脉和尾静脉,股静脉位置固定、变异小、管径较粗,可做置管操作,有利于进行持续的静脉注射观察,并可同时进行药物灌胃观察,本实验采用该法进行造模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SD大鼠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粤)2003-0002],均为SPF级,雌雄各半,共计52只。
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来自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90501),规格为6 U/2 m l,麻醉用药为乌拉坦,配制浓度25%。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与评价

te ics lo e i gi h n ia p nn mme i tl. h h n eo e lcr c r ig a fla Ic u d b e rd d a ei d x o e d aey T e c a g f h e e t ad o r m o d I o l e r g a e st n e f h t o e h t
陈业农 周逸平 1 汪克 明 蔡 荣林 王 月兰 李 晓民
中图 分类 号 : 25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4—7 5 20 ) 3 3 9—0 R 8 . A 10 4 X(0 8 0 —0 5 3
【 摘要 】 目的 改进和完善大 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 伤动物模 型的制备, 简化手术操作步骤 , 提高模型成
t a d a s l n e helf oon r re t h e d a d r tr e h e r o te t o a i a i he l mp hec r ic mu ce u d rt e c r ay a r wih at r a n eu n d te h a tt h h r ccc vt t nc a t t y y
后的方法 能大大降低手术难度 ,提高模型成功率和动物成 活率 ,准确地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的实验模
型 , 化 实 验 操 作 步骤 。 简
【 键词 】 大 鼠 关
心肌缺血再灌注
动物 实 验模 型
I p vng nd Ev ua i t e ho o t ls ng m ro i a al tng he M t d f Esabihi Ra od l f A c e M y ar i l tM e s o ut oc d a Es h m i pe - c e a Re r f i n uso CHEN en r Y — ot g,ZHOU - n Yi pig,WANG Kem ig,e l — n ta
建立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技巧及TTC染色方法探讨

1 1 实验 动 物 野 生 型 C 7 I 6雄 性 小 鼠购 买 于 . 5BV
Jcsn实验室 ( 国缅 因州 BrH ro)共 3 , ako 美 a a r, 0只 其 b
中 2 只用于建 立 IR模 型 ( 验组 ) 1 为假手 术 0 / 实 ,0只 组。所 有的实验操作获得美 国俄亥 俄州立大 学动物保 护和使用 机构 的许 可 , 且符合美 国国立 卫生研究 院 并 相关实验动物使用和保护指导 ( I 52 , 9 率 和致死 率在世 界范 围 内呈增 长趋势 ¨ 。心 肌缺 血再 灌 注 (/ 动 物 模 型 IR) 的成功 建立 为缺血 性心 脏病治 疗提 供必 需 的实验方 法 , 其模 型 复 制 方 法 目前 有 两 种 : 呼 吸机 支 持 无 胸 腔 外 结 扎 和 呼 吸 机 支 持 改 进 的 心 脏 原 位 结 扎 法 . 。2 0 4 0 8年 1 2月 一 0 9年 1 20 2月 , 研 究 结 合 本 使 用小 鼠呼 吸机 , 心 肌 IR模 型 的手 术 技 巧 和 注 对 / 意 事项进 行简述 , 以期熟 练掌握 手术 方式 , 快速 准确 地建 立 高存 活率 动物 模 型。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影响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李蕾,何莉,苏畅,梁昊,张秋雁,杨漾,谢辉,谭精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摘要: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他汀组和血府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
造模后将荧光标记的EPCs尾静脉注射植入模型大鼠体内,成模后灌胃给药,给药第3日和第7日分别采血,取材缺血坏死部位肉芽组织和肌肉组织,行冰冻切片分析荧光表达,HE染色观察样本坏死病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CD106、CD146的表达,计数新生血管数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和心肌缺血区一氧化氮(NO)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各剂量组均能促进EPCs迁移至大鼠心肌缺血区,提高CD106、CD146的表达,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新生,明显升高血清和心肌组织NO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诱导EPCs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内皮细胞CD106、CD146表达及升高血清和心肌组织NO水平有关。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一氧化氮;大鼠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2-0069-07DOI:10.19879/ki.1005-5304.20200629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ffect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duced by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Angiogenesis of Ischemic Region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LI Lei, HE Li, SU Chang, LIANG Hao, ZHANG Qiuyan, YANG Yang, XIE Hui, TAN Jingpei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induced by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angiogenesis in ischemic region of ra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To explore its mechanism. Methods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model was prepared by ligating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Experimental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sham-operation group, model group, atorvastatin group, Xuefu Zhuyu Decoction low-, medium-, and high-dosage groups. After successful modeling, fluorescently labeled EPC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model mice by tail vein injection. After modeling, the rats received gavage. On the 3rd and 7th day after administration, blood was collected and the granulation tissue and muscle tissue of the ischemic necrosis were taken. The fluorescence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by frozen section.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necrotic lesions of each group and count the number of local blood vessel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CD106 and CD146 in neovascularization. NO expression levels in serum and myocardial ischemic areas were determined by nitrate reductase assay. Results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Xuefu Zhuyu Decoction groups could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EPCs to myocardial ischemia area in rats, increase the expressions of CD106 and CD146, promote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schemic area,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O content in serum and ischemic tissu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and the high-dosage group achieved the best efficacy. Conclusion Xuefu Zhuyu Decoction can induce EPCs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schemic area.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CD106 and CD146,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4039、81503627)通讯作者:张秋雁,E-mail:*****************NO in serum and myocardial tissue.Keywords:Xuefu Zhuyu Decoctio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giogenesis; NO; rats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与心肌需求之间不能平衡所导致的心肌损害。
前壁缺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人类心脏前壁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探讨缺血对心肌细胞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心肌缺血是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细胞损伤和死亡。
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形态学、电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以了解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
2. 仪器与设备:手术显微镜、心脏监护仪、超声心动图仪、电生理记录仪、酶标仪、离心机等。
3. 试剂与药品:生理盐水、肝素、氯化钾、氯化钠、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三磷酸腺苷(ATP)试剂盒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实验组大鼠进行胸骨正中切开,暴露心脏,使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用细线结扎,造成前壁缺血模型。
3. 观察指标:(1)形态学观察:在结扎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分别取实验组大鼠心脏前壁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
(2)电生理指标检测:在结扎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分别取实验组大鼠心脏前壁心肌组织,使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
(3)生化指标检测:在结扎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分别取实验组大鼠心脏前壁心肌组织,使用酶标仪检测LDH和ATP活性。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指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在结扎后1小时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空泡化,细胞核染色质边缘化;2小时后,细胞出现皱缩、变形和细胞核碎裂;4小时后,细胞出现大片状坏死;6小时后,细胞坏死面积扩大;8小时后,细胞坏死面积继续扩大;12小时后,细胞坏死面积达到峰值;24小时后,细胞坏死面积略有减小。
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

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发生常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
动物模型在心脏病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并着重说明实验所需器材和操作步骤。
什么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所导致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供血动脉,当心肌需要更多氧气时,冠状动脉可以通过扩张自我调节,以达到为心肌提供更多血液和氧气的目的。
但是,当冠状动脉受到某种因素的损害,如斑块、血小板聚集等,就可能发生阻塞,导致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的应用在心脏病研究中,动物模型被广泛使用。
动物模型的使用可以模拟各种心脏病状态,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主要用于探究心肌梗死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建立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时,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大鼠、小鼠、猪等。
在动物模型制备前需要对选定的动物进行全面的体检和评估,确保它们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和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步骤实验所需器材•外科手术用具:手套、手术刀、钳子、缝合针、缝合丝等。
•麻醉器材:丙泊酚、异氟醚、氧气、呼吸机等。
•监测设备:心电图仪、呼吸监测仪、体温计等。
•麻醉监护药物: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阿托品等。
•心肌梗死诱导药物: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制作步骤第一步:麻醉先用异丙酚或异氟醚进行麻醉。
一般需要使用肌肉松弛剂。
术中需要监测动物的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理参数,并调节麻醉深度和麻醉药物剂量。
第二步:心肌梗死诱导在动物持续麻醉的情况下,将含有心肌梗死诱导药物的液体注射到动物的冠状动脉中。
常用的诱导药物包括异丙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
注射时间根据需要调整,一般为数分钟。
第三步:缺血期将动物暴露于一定时间的缺血期,一般为20到40分钟。
在缺血期间,动物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和心室纤维化等病理生理学变化。
第四步:再灌注给动物注射适当的液体,将其从缺血状态转变为再灌注状态。
WHBE兔与日本大耳白兔冠脉结扎致心肌缺血模型的比较研究

Apr.2011.31(2)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Animal andComparativeMedicine 87 doi:10.3969/j.issn.1674—5817.2011.02.003
WHBE兔与日本大耳白免冠脉结扎 致,hiE.缺血模型的比较研究
徐孝平,潘永明,陈【亮,何欢,徐剑钦,朱科燕,应华忠,陈民利 (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比较医学研究中心,杭州310053)
[摘要】 目的复制WHBE兔冠脉结扎所致心肌缺血模型,并与日本大耳白兔比较其心血管系统 的敏感性。方法雄性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各20只,随机分成伪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O 只,伪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模型组采用冠脉结扎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各组分别在造模前、造模 后60 min观察ST段抬高程度,并取血测定血浆AST、CK、LDH活性的变化;用NBT染色法, 结合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心肌缺血梗死程度。结果 与伪手术组比,冠脉结扎后WHBE兔和日本 大耳白兔模型组ST段明显抬高(P<0.01),梗死面积程度明显增加(P<0.O1),且血浆AST、CK、LDH 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 <O.05,P<0.O1):与日本大耳白兔比,WHBE兔冠脉结扎所致心肌缺血的sT 段、梗死面积程度和血浆AST、CK、LDH活性水平的上升变化程度均略高于日本大耳白兔,以梗 死面积程度变化最为显著 <0.05)。结论WHBE兔对冠脉结扎所致心肌缺血较为敏感,是比较 理想的心肌缺血模型,更适合于心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关键词】WHBE兔;梗死面积;心肌缺血;日本大耳白兔;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Q9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17(2011)02.0087—05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 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 疾病而跃居第一,而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目前心血管 疾病中研究的焦点。复制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是心血 管疾病机制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研究药物对心 脏作用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选择合理的动 物是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的基础之一。WHBE兔是从 本中心日本大耳白兔生产群中发现的一只雄性白毛 黑眼兔经培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实验兔种群,目前已 发现WHBE兔在生理、免疫、形态结构等方面的 f收稿日期】2010.12.10 【基金项目】1.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2005A076), 2.浙江省公共科技基础平台项目(Dwpt.bz一12), 3.“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 目”资助。 【作者简介]徐孝平(1978一),男,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动物 与比较医学。E—mail:xxp0001@126.com [通讯作者1陈民 ̄(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实验动物与比 较医学。E—mail:minlichen01@yahoo.com.cn 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1 ,作者前期研究亦发现 WHBE兔的心率相对日本大耳白兔快,且具有易应 激、易怒的性格特性,与人类A型行为人格特征 颇为类似,且临床研究表明A型性格特征的人群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通过与日本大耳白兔的比 较研究,可发现WHBE兔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反应与 日本大耳白兔是否存在差异性。为此,本文利用 冠脉结扎法复制WHBE兔心肌缺血模型,并与日本 大耳白兔比较,探讨WHBE兔在心肌缺血模型制作 中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