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内涵

合集下载

高职无人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无人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科教论坛科技风2021年3月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9025高职无人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胡兴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为无人机应用市场打开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使命,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快速高质量地填补无人机应用专业人才缺口。

本文对高职无人机应用专业建设中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无人机;人才培养Discussion on the Modern Apprenhceshipfor UAV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ke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 XingwangXianning Vocatianal Technical College HubeiXianning437100Abstrach:The innovation of Sciencc and Technolo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ve opened a huge talent gap foa UAV appli­cation market.Highea Vocationai Colleaes and enterprises jointiy undeiake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adopting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 te cultivate high-skilled personnei,quickiy and high-quality te fill the gap of UAV application pafessionais.This pa-pea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AV application major in highea vocational colleaes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UAV;talent training mode近年来无人机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各地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无人机在交通监管、影视制作、农业植保、电力巡检、防火监测、紧急救援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关于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关于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关于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比较研究作者:侯济维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5期摘要:当前,在我国普遍实施的学徒制中共存着两种即: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在课程内容、培养模式、师资管理及运行框架上具有着较多的共同点,而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又在培训的出发点、受益的主体、政策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研究,就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展开分析,将为我国需求企业与职业院校互动性发展背景下学徒培养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比较分析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实质1.1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我国在2014年8月由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旨在重点构建企业在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参与,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并有效通过“五个对接”,达成对着培养模式的引领和确立[2]。

其中涵盖了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资格证与院校毕业证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并通过这一培养方式的革新,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实用化、产业化。

1.2 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内涵1.2.1 校企共享以院校培养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效实现招生与招工、入学与入场的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院校招生方案的确定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而企业招工需求则以院校招生方案为保障。

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一般为院校学生和需求企业的员工,培养主体由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构成。

1.2.2 工学结合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核心被定位为实用型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成为学员自身快速成才的必然选择。

在模式利导下,高等院校与需求企业之间会签订较为明确的人才培养协议,并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和需求企业予以合理的分工。

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初探

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初探

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初探作者:李园媛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8期摘要: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瓶颈、学生顶岗实践能力缺乏、企业资源利用不足等困境,而构建以课程和师徒实训项目为纽带的现代学徒制则可以有效应对上述困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解决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构建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以扎根区域经济、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注重师傅选拔培养,以及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作为条件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一)现代学徒制内涵“现代学徒制”在学校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就是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形成基础以及意义与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其次,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提出的,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

“现代学徒制”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

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

关于现代学徒制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学徒制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学徒制研究文献综述2015年02月28日09:48 来源:《辽宁高职学报》2014年第08期作者:冯克江字号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来对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学徒制的内涵、类型、国际比较、西方学徒制及对中国学徒制的启示方面、实践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以便让更多的研究者对于现代学徒制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参与到其中,共同探讨这一热点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研究文献综述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类重点课题(GDJY-2014-B-a019)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试点工作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非常流行、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呢?“现代学徒制”中含有两个关键词:“现代”和“学徒制”。

首先,是学徒制,然后是现代的学徒制。

很明显,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1]。

传统学徒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则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

叶东等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2]。

刘冉昕对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则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3]。

刘群等指出,现代学徒制指的是融合古代学徒培训与学校教育,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4]。

以上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很明显,也存在很大的共性:都认为现代学徒制离不开传统学徒制的影响,但是又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学徒制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离不开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发展瓶颈及推进策略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发展瓶颈及推进策略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发展瓶颈及推进策略作者:龚添妙杨虹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0年第11期[摘要]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都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和创新,都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基因,但企业新型学徒制又有着有别于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显性特征,表现为创新培训的政策意图、企业主导的多元培养、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成本分担的投入机制等。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新型学徒制面临着企业职工参与新型学徒制的动力调动、公益型师徒关系的构建、企业投入回报率的保障、专业机构监管的缺失等发展瓶颈。

因此,需要提升学徒留任率,降低企业成本投入风险;成立专业机构,健全培训质量评价监管机制;建立导师认证体系,提升导师积极性;完善职业资历框架制度,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等,进而改革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为壮大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企业发展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内涵;瓶颈[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2-0034-06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發《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北京市等12个省(区、市)开展为期两年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8〕66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力争到2020年底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2021年开始,实现培训学徒年均50万的目标。

作为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和创新,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都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基因,但二者又在出发点、视角、主体职责等多角度存在不同。

本文从政策文本出发,对比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回答企业新型学徒制“新”在何处,对其内涵进行辨析,研究其发展瓶颈和推进策略,以期改革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为壮大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企业发展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论“校中厂 厂中校”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

论“校中厂 厂中校”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

论“校中厂厂中校”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作者:杨美田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8期摘要:分析论证中等职业教育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从从“校中厂,厂中校”发展转化为现代学徒制的,二者之间有何关联。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许多中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设置为“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或者近似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呢?许多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通常采用如下基本做法,对于”校中厂“来说,采用“引企入校”,即把与专业建设相关的企业引进到学校,给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的地方,以期待学生增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也有的学校采用与企业联合办专业,或者干脆自己建一个企业。

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但基本的要求都是,以学校为依托,以企业的生产实践为教育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两条腿长短变得接近,以期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跑得更快,走的更远。

对于“厂中校”来说,当中等学校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时候,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把以前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可以互相印证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启迪学习方法。

可事实证明,这是教师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其一,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并且不会遗忘,其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非常的强大,能够自行做到举一反三。

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凡是能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就不会自主选择职业高中,能够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不会选择职业院校,可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并不是那么的强大。

也不会取得老师们所期待的效果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派老师到企业对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对学生在生产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讲解。

浅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化 的生产 性 实训基地建设 的研 究》( D / 2 0 1 3 / 0 3 / 1 1 0 )阶段成果之 一。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1 2
2 01 5. 2
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l& T a e c h n i c l a C o H e g e
教师和师傅完 整的指 导下 ,不断提高其专业理 论知识水平和
专业技 能水平 ,以达到培养 和提高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 目标 ,因此 ,教师 和师 傅 的指导 是现代 学 徒 制 的主 要支
撑。
1 . 2 “ 能者为师 学者为徒”是现 代学徒制 的全局体现
校企合作 的根本 宗 旨就是培养有较高专业 理论 与较强专
职业教育是一种 具有 强烈经济行为 、企业行 为的教育形 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 与企 业合 作教育 的学 习组织形 式 ,同时 也是 一种把 教育 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的方法 。通 常来说 ,现 代学徒 制是基 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 和较强 实践技能 的高
业技能 的人才 。学 生是徒 ,是学徒制 的主体 ;教师是师 ,是
职 工)一体的人 才培养新模 式。人 才培养是 “ 三位 一体” 学徒 制 的根 本功 能,校 企一体化 是 现代 学徒 制成功 的基础 。
关 键词 : 校 企合作 ;现代 学徒 制;人 才培养模式 ;工 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9 — 9 5 2 2( 2 0 1 5 )O 2 — 0 o 1 1 — 0 2
合 ,要求学校在专业设 置上必须根据企业 的产品生产对人才 的需求和工学 结合来定 位 ,要有 利于工学 的有机结合。所 以

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任务与路径

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任务与路径

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任务与路径作者:祝成林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4期[摘要]现代学徒制具有跨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功能,对深化中高职内涵衔接、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分析DACUM、KOMET以及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与内容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由新手成长为专家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养成具有专家潜质的职业素养。

在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合作机制等核心问题,设计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 DACUM KOMET[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政策执行研究”(课题编号:2015SB101)和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学生本位’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5NDJC112YB)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08-0013-06中高职衔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互紧密合作,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形成了多种学制衔接模式。

然而,目前中高职教育在内涵衔接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治理等方面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

源于西方的现代学徒制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促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徒制”是一种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
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
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 世
纪前后[1]。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各
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由掌
握某类技艺和经验的“师父”直接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徒弟”,这
也就是早期的职业教育雏形。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
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各国对
于现代学徒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
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即YTS)”等等,他们都寻求到
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作用于职业教育和
培训。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
合的产物,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
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 年,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
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
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
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2],由江西省新余市进
行了试点。
“学徒制”指以师傅带徒工为主要形式,以某行业或职业的知识技能
学习为内容,徒工可因劳动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职业教育形态。工业
革命使得传统的学徒制无法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规模需
要,学校职业教育由此飞速发展并占据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舞台。但学
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
本性问题[1],不可避免地使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
界以及学生的质疑。与此同时,人们在研究德国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
原因时发现,其致胜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
业教育体系。而“双元制”恰恰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
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效仿德国“双元制”来发展本
国的职业教育。1983 年,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社会政治学协会最早提
出了将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模式。20 世纪80 年
代末,西欧各国纷纷改革学徒制,相关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
英国于1993 年推行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在1996 年推行新学徒制,
美国和加拿大也从1990年开始进行学徒制改革实践。由此,学徒制
以全新的面貌获得了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度的内涵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
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
传统学徒制的发展[2]。从广泛意义上看,二战后出现的以德国“双
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为典型,适应
现代经济与社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
略的学徒制形态都是现代学徒制[3]。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很好地实现
了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学习
相结合(工学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
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
的需要,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
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
育”[2],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
标内涵的深刻理解。
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
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
性”两个属性上[3],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
代学徒制,都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地凸显了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是,
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
过多地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地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 忽
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
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
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
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
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
展和可持续发展, 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
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高职教育内、外价值的整体实现,形成高职院
校特有的带有地方或行业烙印、融入先进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质,这是
“跨界”教育特有的文化特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这一文化
特质的集中体现,而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
典型范式。
现代学徒制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
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它关
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
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现代学徒制以职
业为导向,通过系统设计,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
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人才培养
观[4]。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贯穿以及学习和工作的相互交替,有针对
性地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去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磨
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提供了学
生环境适应能力养成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促进学
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
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
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高职院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
职业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
的变化、校内外基地功能的拓展、教学团队的结构优化、多元评价体
系的完善、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高
职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这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2] 王
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N].中国
教育报,2010-09-23.
[3] 郑南宁.教育的内涵和质量[N].光明日报,2012-04-11.)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传承和发展,是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
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接受学徒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
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教师+师傅”的教育新
资源,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搭建平台。如图1 所示,现代学
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教育的结合,受教育主
体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传统学徒制是徒弟在师傅的
口传身授的指导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
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了现
代学校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
学生一般需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 的时间在学校学
习理论知识,将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锻炼相结合,
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
得到上岗前的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以后
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此外,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即学徒工,
政府规定学徒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
工资。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真正解决了那些家庭经济
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后顾之忧。这种强调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中以经
验活动学习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重
要形式。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
场的关系,都在积极寻求与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
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