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

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

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 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和肾脏都出现功能受损的现象的时候,那么先对哪一种器官进行保养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选择的难题,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补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补脾,那么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脏六腑在整体功能和谐的基础上,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医治病八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区别,每一种方法只要应用适宜,都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肾脏为后天之本”,脾肾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对虚弱病症如何用补上,是该补脾还是补肾,历代医家有着不同意见。 “药王”孙思邈倡导“补脾不如补肾”,他说:“肾脏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肾藏精气,但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决定一个人的体质遗传因素,这是自己不可选择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日常饮食,也称水谷精微,是由“后天之本”的肾脏所决定的。 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肾脏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强调了肾脏对元气的充养作用。不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需要肾脏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才能盛而不衰,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肾脏保养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即使先天禀赋不足,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1、肺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2、肺与肝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

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一个脾肾虚的案例

一个脾肾虚的案例 一个baidu的案例,脾肾两虚 2008-07-18 23:40:08 来自: 清欢^^甘露(欣乐阿兰若) 神医进来救命,急急急!!!! 悬赏分:200 - 解决时间:2008-3-5 15:42 我是学生,今年22周岁,脾肾两虚,但自己分辨不出阴阳两虚,还是阴虚或者阳虚,症状是挺复杂也挺严重的:中气不足,说话感觉很吃力,胸部有压迫感,胃有点下垂;手脚易出汗;早上起床眼睛和脸都有点肿;偶尔盗汗;腰部有时感觉疼痛;面部呈现铁青色,不红润,容易干燥;不能仰着睡觉,仰着睡感觉很不舒服。早上起床眼睛肿的事情恐怕有10年之久!睡眠不错,但是偶尔说梦话;大小便正常;有运动,但是每次都很累;饮食正常;不吸烟,偶尔喝啤酒;有慢性咽炎,4年了,水喝再多也不会好;声音嘶哑,说话不能很大声音;头发比正常的要掉的厉害点;现在我可以确定是脾肾两虚,但是请专家确诊下是肾阴虚?肾阳虚?脾虚?问题补充:尿常规检查正常,抗核抗体普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就是说西医啥都没检查到,所以我确定是肾虚加脾虚,以前确实不爱惜身体,手淫,喝酒,通宵上网,暴喝冷饮,哎,不知道现在治疗会不会晚,我现在在吃

六味地黄丸,不知道有效果没最佳答案 正如以上朋友所述,你的症状属于阴阳俱虚,但是万病求源,照你的症状来看,是由于先天性的阴虚体质所造成的。也就是你开始是阴虚,因为阴为阳之藏,阳为阴之使,所以由于阴虚导致你后来的阳气供应跟不上,因此导致了中气下陷,因而才会发生胃下垂的症状。而且正是因为阴气不足,才会导致你运动过后感觉特别劳累。 眼睛红肿和肾脏是有关系的,但是也不排除和心脏功能有关系,可以做个心电图查一下。掉头发也和肾脏有关系,照此症状是肾阴虚。 中医讲求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先天之本直接补是不容易的,所以补虚基本都从后天之本入手,也就是补脾。脾胃功能上去了,各脏腑才能得到调和,这样你后天的吸收功能就好了,这样身体内的阴气慢慢充足。刚才说过阴为阳之藏,阳为阴之使,阴气足了,阳气自然也就跟上来了。 所以也不必太计较阴虚还是阳虚,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营养吸收和排泄功能调整好。把后天之本“脾”补好了,先天之本“肾”自然也可得益。 你说你的大便还很正常,这种情况多半属于胃强脾弱,也就是消化功能好,但是吸收功能不好。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大便溏涩,同时由于你的症状属于中气下陷,所以还会出现排便费力和大便时间长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又会进一步导致直肠、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 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 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 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 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坚持的时间自然就短了困难了。 3、骨病 肾主骨生髓髓生血,主纳气,腰为肾之府。(腰和膝)原因就是肾气亏虚,骨骼失养。为什么肾气不足就会出现骨关节疾病呢?咱们人是靠气血活着的,骨头的健康靠的也是气血。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骨关节,两个骨头中间是“骨间盘”,骨间盘的作用是干嘛的呀?吸收营养,让骨头长高的;还有一个作用是干嘛的呀?它是减震的。当咱们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比如咱们走路、提东西、下蹲,它都起减震润滑的作用。骨头疼就跟这儿有关系。 人只要做动作,这骨关节就要活动。大家看每一个骨关节,都由骨头和中间的骨间盘构成,骨间盘是软的,它里头是液体;关节不停的活动,骨间盘就总是受挤压、受摩擦。如果我们懂营养、会吃饭,骨间盘就会得到持续的补充,它老是丰满的;如果我们不注重营养,老不给它“吃饭”,我们天天用它,越挤这个东西越薄;如果我们老挤它,慢慢液体没了,是不是就变成固体了?我们医学名字叫“钙化”了。如此一来,这个病就出来了。西医认为:骨的营养物质供应不上造成了骨缝分泌润滑液的功能降低,软骨直接摩擦。骨免疫功能下降,关节出现炎症,增生等情况或关节炎或者各种关节疾病。 4、心于肾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居隔上阳位,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如若心火不能下降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泻,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后学者常感扑朔迷离,难得要旨。为此,浏览前人典籍,广寻诸家之言,以定其确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于同道。 (一)“补肾不如补脾”说 明清大多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唐代孙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未见到。其说最早提出者,当是宋代孙兆,原著可能已佚,仅载于张锐《鸡鸣普济方〃卷十二》“大效厚朴

煎”条下,其曰:“治脾胃虚弱,不入饮食。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补之以气。宜服此药。大补脾肾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其基本观点就是,脾为后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肾须脾的供养,才能充盛,肾虚则补脾。这一观点得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如朱丹溪云:“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格致余论》)胡慎柔也说:“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治先天后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慎柔五书》)陈修园亦曰:“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及肾后肾得补益”,“真阴精血亏损,必救太阴阳明。”甚至还绝对地说:“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

(二)“补脾不如补肾”说 明清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宋代许霞微,但查许氏著作,均未见到。许氏在《普济本事方〃卷二》“二神园”条下仅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臵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最早提出此说者,当是宋代严用和。严氏在《济生方〃五脏门〃脾胃虚实论治》“补真丸”条下说:“大抵不进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谓焉。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关系总结,中西医考生速记! 心与肺的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肺与脾的关系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肝的关系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肝与牌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肾与命门的关系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关系密切,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就是丢了车,还就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您的车马炮再多,也就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

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与呵(he) 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就是莲子与苦瓜,她们都就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 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 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 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就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您不要与她计较。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她就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她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与了。但就是如果一个人老就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与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与对于健康就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就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

肝脾肾对糖尿病的影响

肝脾肾对糖尿病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肝脾肾对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从肝、脾、肾三方面分别论证找出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肝、脾、肾两脏出发,临床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肝脾肾对糖尿病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肝;脾;肾;糖尿病 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及体力、体重下降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论述颇多,纵观各家学说均注重糖尿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而笔者认为治疗糖尿病应首先从肝、脾、肾两脏出发,临床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 中医学肝脾肾失调的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1.1 糖尿病系因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其病理生理影响非常广泛,但主要表现为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代谢的紊乱,这些物质按中医认识皆属于水谷之精微,靠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其不能正常代谢,应责之于脾的运化失职。 1.2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有糖自小便排出,按中医理论又当责之于肾的固摄失司。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生长激素、皮质醇的异常分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生长激素、皮质醇分泌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当不离乎中医的肾。 1.3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在精神剌激等应激状态下,可由于肾上腺髓质及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受剌激而诱发糖代谢紊乱,而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故凡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必责之于肝。血液流变学检查证实糖尿病患者有高凝倾向存在,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凝集率升高,证实其自始至终均存在着瘀血现象。而瘀血的发生与中医的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密切相关。 1.4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为最高,亦正与中医认为老年人肝肾虚衰,为病多责之于肝肾相合。近年来不仅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还证实了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而中医的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可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也愈来愈被临床和实验所验证。 综上,从现代科学所观察的糖尿病的发病和临床特点可见,立足于中医的肝脾肾来辨治糖尿病,是有着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的。 2 消渴病病本在肝脾肾是中医学的传统认识

脾肾两虚

脾肾两虚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临床表现直肠滑脱不收,肛门有下坠感,兼见头晕,耳鸣,神疲困倦,动则气促,腰膝酸软无力,夜晚尿频,大便溏泻或干结难排,舌淡。脉沉弱。 目录 脾虚肾虚脾肾两虚治疗脾虚肾虚脾肾两虚治疗 展开 编辑本段脾虚 1〃指脾气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机。 脾肾两虚 多因脾阳虚,中气不足所致。 症见面色不华、眩晕、易汗、短气、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或见眼花、视蒙、耳聋、食不知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若因湿浊食滞以致脾气不升,则见头重如蒙、怠倦、不欲食、腹胀或腹痛,舌苔厚腻,脉沉缓。 2〃指脾胃出现消化机能障碍。 多由肝失疏泄或湿困脾阳所致,亦有因饮食壅滞而致者。 主要证候有脘腹胀闷、食不消化、厌食、呃逆等。 3〃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机。 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 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水湿成痰成饮,产生其他痰证或饮症。 编辑本段肾虚 1〃肾阴虚即肾水不足,肾阳、肝火相对亢盛所致。

其原因有伤精、失血、耗液,以及急性热病耗伤肾阴等。主要表现为腰酸神疲、头晕耳鸣、少寐健忘、遗精早泄、闭经不孕、口干咽痛、午后潮热、两颧微红、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沉细数等。 2〃肾阳虚肾阳为全身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虚弱,即出现人体机能活动低下。 主要表现为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身寒怕冷,体力下降,腰酸腿软,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尿少浮肿,食少便稀,舌质嫩胖,舌苔白滑,脉沉无力等。 编辑本段脾肾两虚 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脾阳失健运,成为脾肾两脏阳气俱虚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夜尿多、浮肿、五更泄泻等症。 编辑本段治疗 1、通周辅助法 治病良药 体态、呼吸、意念:采用高位撑的体态,在沙发扶手、桌子、床头等两尺高以上的地方均可以习练,开始只做简单的机械运动,不管呼吸,不加意念,待两臂感到微酸,累的时候,开始加意念并配合呼吸。身体向下时吸气,用全身的毛孔往里吸,要吸满。起身时,双手支住身体,全身放松,不要急于做连续动作。在支起的过程中休息一会儿,起身时呼气,意想体内的真气顺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肝脾肾的保养

肝脾肾的保养 人类走向了一个新的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奉献的又是什么?我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和学习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中,,这样优厚的条件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是轻松的工作环境?是人生的理想?还是更高更远的人生价值?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健康,那么健康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那,什么是健康的定意呢?我认为健康有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我这里先就身体健康的问题做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身理的健康,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身理健康呢?在好多养生著作里面,或者是在中华医药名著里面都有着很主要的篇幅,来介绍和阐释身理健康的原理和理论,这里我不在细致的说什么著作.在身理的健康里面我自己认为一定要坚持”养.保.运.静.这四点相结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和这四点都有接触,可是我们都没有重视起来.而重视的只是单一的.或者根本就不重视,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的许多熟人、亲戚、朋友往往身体状况非常好,却突然患了绝症,但为时已晚,回天乏力。所以很多病不是不能治,而是治疗太晚,错过治疗的有利时机,耽误了的机会,所以世界卫生组织部长讲过一句话“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许多人的病是自己了解太少了,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不知如何来预防,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人体五脏六腑引起的疾病。然后我在进一步探讨保健方面的知识. 肝的功能 ①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将有毒的物质分解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人的免疫力减弱特别容易患病,人无免疫力时生命将会终结。如长期酗酒损害肝脏,千万功能减退,好肝变成酒精肝,最后硬化、腹水,使人体免疫力消失而死亡。②肝藏血:心脏在工作时,将血液推向全身,而肝是血液的存储器,向心脏供血,当人休息时血液从全身流回心脏,心脏又将血液从一根静脉流回肝脏。肝功能正常时,可迅速、大量的向心脏供血,使大脑、四肢、五脏、皮肤及时得到血液营养,反应灵敏、有力。肝功能不正常时则感到乏力,思维迟钝。所以肝是调节血量的器官。 ③肝主筋:古语说,久走伤筋,筋伤肝衰。凡是肝功能好的人筋柔软、有力。如手脚抽筋的人,西医认为缺钙,中医认为是肝有问题,凡是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脚抽筋,特别是受凉时。 ④肝主目:由于肝、胆经络走眼睛,所以肝胆有病变时会很快影响到眼部,如小学生偏食,肝胆功能变差,加上学习、看电视,用眼过多造成真假近视,另外肝功能差包括糖尿病后期都会引起眼睛各种疾病,眼干涩、遇风流泪、甚至失明。 ⑤肝主谋虑:人是有脑,有思维的,其中考虑判断问题,处理和判断事情的能力都与肝胆有关,判断准确是肝功能正常的表现,如果一改过去正常的习惯,性情易怒多疑,胆怯,很可能是肝功能发生了变化,情绪沉闷,工作不顺心,易暴怒会伤肝。 ⑥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如果肝胆功能有变,这项功能将会减退,出现胆汁上逆口苦,消化不良、胃胀、腹胀。 ⑦络胆:肝胆有经络关系,肝有病变胆也会变化,如有肝火,烧灼胆会出现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 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 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助心行血, 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 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 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 气虚则精泄。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 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 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坚持的时间自然就短了困难了。

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关键词】脾肾互赞理论渊源影响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脾肾有“相赞之功能”,“……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犯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二脏为生人之根本……二脏有相赞之功能”〔1〕。互,《简明古汉语字典》谓:交互;《汉语大字典》谓:互相,彼此;《实用汉字字典》谓:交互,互相。脾肾互赞的“互”点出脾与肾之间是双向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联系。赞,《康熙字典》谓:佐也;《实用大字典》谓:佐也或助也;《简明古汉语字典》谓:帮助、协助、辅助;《古汉语实用词典》谓:辅助、辅佐。脾肾互赞的“赞”指脾肾间存在着辅佐、协同的关系。脾肾互赞的含义即是指脾肾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包括生理上脾与肾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辅助关系,以及临床治疗脾肾相关疾病时脾肾相求、相并互茂的关系。 2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 李中梓的脾肾互赞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藏象学说及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而形成的。 《内经》、《难经》对脾肾关系进行了一些论述。《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1〕《素问·玉机真脏论》论述疝瘕病名时提出“弗治,脾传之肾。”《难经·五十三难》曰:“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2〕。这些论述从五行制约和疾病传变的角度论述了脾肾之间的关系,成为后世医家论述脾与肾关系的依据。 许叔微认为“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维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普济本事方·二神丸条》)指出脾的运化功能须有肾火的推动。严用和在分析“补真丸”方义时有“……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认为脾土需要肾阳的温煦。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有“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只有水土合德,脾肾互济,才能化生万物。李杲《脾胃论·阴阳寿夭论》中有“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故“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也”。认为脾肾作为人身之根本,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丹溪认为脾与肾相关互济是构成人体生命之基础,在《丹溪心法·卷二》中言:“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而“水则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薛己认为:“真精合而生人,是人亦借脾土以生”,临床以脾肾兼亏为多见,力倡脾肾兼补。万全认为“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谷气之主,二者当相交养也。”应重视两脏调补,以期二者互济而益于人体。 李时珍认为“脾乃元气之母”,“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元气得其滋养而充实。王肯堂认为“……土全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肾精不足又须补之以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中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认为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又指出“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赵献可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医贯》)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阳相火,肾火对脾土有温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