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肾的关系

合集下载

心_肝_脾_肺_肾_各主什么

心_肝_脾_肺_肾_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之迟辟智美创作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年夜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动,都有征象暗示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分歧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分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成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年夜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年夜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分歧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动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年夜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同等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年夜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份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需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华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增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缺乏,则可招致血不养筋,呈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呈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华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需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华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招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竭下降,,吕阴不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招致肝血缺乏,呈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呈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竭的弥补,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缺乏,可招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缺乏,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缺乏,招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经常使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需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华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华发挥运化作用.肾阳缺乏,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呈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招致肾阳缺乏,呈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收支升降的功能.。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人如何调理脾肾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导致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虚弱、肾气虚损有关。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调理脾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糖尿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一、糖尿病与脾肾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体内的水湿运化成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如果脾虚,则运化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湿气积聚。

肾主津液代谢,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如果肾虚,则体内废物排泄不畅,导致湿气滞留。

脾虚与肾虚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体内水湿聚积,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形成糖尿病。

二、调理脾肾的中医方法1. 调理脾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宜养脾气。

饮食宜健脾化湿,避免过食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如山药、红薯、鸡肉等。

此外,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增强脾气功能。

2. 补肾固本:中医认为,肾主生殖和水液代谢,肾虚则可导致湿气滞留。

因此,调理肾气十分重要。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可以煮汤或煮粥食用。

此外,中医强调养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调理肾气。

3. 针灸和推拿疗法: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对调理脾肾功能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可以调整脾肾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和代谢。

4. 中医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调理脾肾的有效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党参、熟地黄等,可以煎汤或配制成药膳进行调理。

三、饮食调理注意事项1. 控制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饮食要低糖、低脂,限制糖类、油脂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

多食用粗粮、杂粮,避免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

2. 合理搭配饮食:饮食应均衡,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和蛋白质食物。

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有助于调理脾肾功能。

3. 定时定量进食:固定的饮食时间和定量的进食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脏腑之间关系

脏腑之间关系

肾之阴阳
水不涵木:肾阴虚于下,肝阳亢于上
20
男子遗精滑泄,阳强不泄等; 女子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21
十、脾与肾:先后天互用、水液代谢
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脾(运化)
肾(肾精、肾阳)
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为后天之本
为先天之本
为 生 命 之 本
脾 肾
运化水液 水液代谢 正常 气化水液
22
脾肾阳虚: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泻、水 肿、腰膝酸软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甚则狂 乱等。
8
四、心与肾:心肾相交、心肾阳气互用
心火
下 降 上 济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 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 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 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 为甚等。
心肾不交
病理上
●相互影响:胃中实热,灼伤津液----大肠津液不足,便秘;
大肠腑气不通,影响到胃---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以通为用,以通为补
2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
(一)心与小肠
心属火、主血 心火亢
心烦、口舌生疮
温煦
滋养
下移
上炎 小肠热
尿少、尿赤、尿痛
小肠分别清浊
26
(二)肺与大肠
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咳喘无力、食 少纳呆、腹胀便溏等
11
• 肺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液
输布排泄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吸收转输水液
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生痰成饮 肺病日久,宣发肃降异常, 影响到脾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的相互为用。 生理上相互为用。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 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正 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 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 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 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第七页,共30页。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君相安位
第八页,共30页。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化 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 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 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九页,共30页。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第十页,共30页。
(六)肺与肝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
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 吸功能。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胃功能 失调 的关 系 。 1 . 肾衰 中 肾与 脾 胃的相互 影 响 3
131 肾气亏则 脾 胃困 : 损伤 。 .. 肾气 真阳无焰 , 能温 不 运脾 土 , 水湿 难化 , 土虚 不能 制水 , 则水 湿泛滥 。肾主
水。 为气化之源 。 主司二 阴 , 胃之关 。肾气虚损 , 为 不能 化气行水 , 门不 利 , 失司 , 液不 得外泄 。 一方 关 开合 水 另 面。 水湿 潴 留 , 困脾害 胃 , 必 导致 中运不 健 , 毒 内盛 。 浊
补脾 胃 。 可辨 , 以脾 胃 ; 无症 治 病后 防复 , 培补 脾 胃。 这 样 一 套完整 的治脾 理论 , 足见 其对 调理 脾 胃的重 视 。 2 1 补 脾 扶正 : 性 肾衰 者病 程 长 。 损 程度 重 , . 慢 虚 中 焦脾 胃不 足 。 力运 化 。 气 亏损 , 受 邪袭 , 重 病 无 正 易 加 情 。《 问 ・ 机真 藏论 》 :五 脏 者 皆禀气 于 胃 , 素 玉 云 “ 胃 者 五 脏 之本 也 ” 。又 。 性 肾衰 。 应 补 肾 , 中焦 失 慢 本 然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 医药 2 0 Biblioteka 7年 6月 第 3 8卷 第 3期
5 0
Fj n Ju a o C Jn 2 0 3 ( ) u a or l f T M ue 07, 8 3 i n


百家谈 ・
浅谈脾 胃与慢性 肾功能衰竭的关 系
鄢 庆 圳
( 泰县 嵩 口中心卫 生 院 , 永 福建 永 泰 3 0 0 ) 5 73
关 键 词 : 胃 ;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 能失 调 脾 慢 功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R 9. 5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胃强脾弱一般是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脾的功能减弱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机体,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

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多食易饥,反见消瘦,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易发口腔溃疡,此时多有便秘症状!中医里有个专有名词叫胃强脾弱,其含义显而易见,就是能吃而不能消化。

胃是受纳器官,脾是运化器官。

运化包含运和化两层含义,化是将胃肠中的饮食化成营养精微物质,运是把这些营养精微运输到全身各处,成为人体的气血。

有时我们虽然吃了很多东西,但脾化的能力太弱,无力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精微。

这就像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大批原料,但是工厂的机器设备太差,加工出来的东西不是半成品就是残次品,根本无法正常使1/ 20用。

你以为你身上的那些赘肉是营养过剩吗?不是,它们就是一堆运不出去的废品,当你身体需要能量时,它们不是储备,它们不会转化成气血来供你使用;反之,它们却阻碍你生成新的气血,就像工厂的成品仓库本是用来储备成品的,现在却堆满了半成品、残次品。

这些半成品、残次品不会变成工厂的有效资金,却长年占据着成品库,使成品无法储存,无法实现价值。

身体也是一样,赘肉占据了正常肌肉的位置,痰浊瘀血占据了新鲜气血的空间,使人体的气血能量无法生成。

中医五行理论篇肾,五行属水,主管人体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

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营养质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是人体的化工厂。

心,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并把含有较多氧和的血身各处。

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肺和心液输送到全身。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品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
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与肾
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
面。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
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
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
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
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
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
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
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
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
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
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
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
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
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
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
.
精品
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
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
“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
谢。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
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
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
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但须指出,由于有“肾
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
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
争。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
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在一
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
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
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

精品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