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南堡2-3区馆陶组储层特征研究

南堡2-3区馆陶组储层特征研究
南堡油田2号构造位于南堡凹陷的南部,以南堡2号断层为界线,将南堡2号构造西段分为两个区。
上升盘为南堡2-1区,下降盘为南堡2-3区,本次研究工区主要为2-3区。
经过近几年的油田开发,南堡2-3区暴露出许多地质认识问题,主要包括岩相横向变化大,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薄弱;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效果。
本次研究通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等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高精度的地层等时格架,实现南堡2-3区分层的统一。
将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21个短期旋回,一套火成岩地层及一套底砾岩沉积。
对应将馆陶组划分为4个油组,6个砂组和23个小层。
在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从岩心描述出发,通过单井微相划分,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开展平面微相划分与分析,预测了南堡2-3区储层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
在NgⅠ3、NgⅡ1和NgⅢ(1)2小层沉积时期,均主要发育辫状水道和心滩沉积微相。
从NgⅢ(1)2到NgⅠ3时期,心滩数量逐渐增多,砂体规模增加。
根据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开展储层基本特征研究,包括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分析等。
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对南堡2-3区馆陶组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确定本区有利的储集相带,为油藏开发方案的调整和滚动提供地质依据。
总体来看,南堡2-3区馆陶组储层砂体主要发育一类储层和二类储层。
孤东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点坝内部渗透率分布特征

64魁科■技2019年•第4期孤东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点坝内部渗透率分布特征◊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陈德坡刘卫曲流河点坝是我国陆相湖盆最主要的油气储集砂体类型之一,点坝内部侧积层对油藏开发有重要影响,但缺乏对其物性的深入研究。
本文以孤东油田馆陶组典型曲流河沉积为例,通过密闭取心井分析,发现研究区发育两种侧积层类型,分别为泥岩侧积层和泥质粉砂-粉砂质泥岩互层型侧积层;粒度和物性测试数据显示,点坝内部侧积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其渗透率与粒度中值成正相关关系;在单一点坝内,自下而上,侧积层的粒度变细,渗透性变差,显示出了粒度和物性的韵律性。
本文建立了研究区点坝侧积层物性特征及变化的新认识,对油藏精细开发有指导意义。
曲流河沉积是陆相沉积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之一,随着油气开发的不断深入,曲流河点坝内部结构成为河流相储层开发地质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学者从现代沉积、露头到地下油气储层,开展了大量的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研究X」。
作为点坝内部结构的关键界面和构型单元,侧积层的识别和分布预测成为这些研究的关注点。
在储层构型和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点坝侧积层通常被作为一个渗流遮挡界面,本文通过密闭取心井分析测试,揭示点坝侧积层的物性特征,为曲流河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孤东油田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北部桩西-孤东潜山披覆构造带的南端,东南靠垦东-青坨子凸起,西南为孤南凹陷,西北为桩西洼陷,东北与桩东洼陷相邻。
研究区孤东七区西位于孤东构造的东翼,地层倾角平缓,其北、西、南分别被断层所切割(图1)。
图1研究区住置(据孙志峰,2018)罚研究区馆陶组发育河流相沉积,其中Ng52+3小层发育曲流河沉积暮平均单井储层有效厚度约8m,自1986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过水驱、聚合物驱和后续水驱近三十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2取心段曲流点坝侧积层特征研究区点坝内部发育多期侧积体,不同期次的侧积体呈叠瓦状依次叠覆发育,侧积体之间的侧积层,在不同位置上的遮挡能力是不一样的。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02(37)2【摘要】结构单元分析法 (Architectural ElementAnalysis)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古代河流沉积研究。
本文首次根据钻孔资料分析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 5~ 1 +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该段 5~ 1 +2砂层组岩石类型简单 ,可分为 1 1个岩相类型。
根据界面特征、岩相组合、内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和垂向剖面特征等划分出 6个结构单元 :河道滞流沉积 (CHL)、侧向加积砂坝 (LA)、天然堤 (LV)、决口扇 (CS)、决口水道(CR)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其中洪泛平原细粒 (FF)、决口扇 (CS)和侧向加积砂坝 (LA)结构单元最为发育 ,其次是天然堤 (LV)和决口水道 (CR)结构单元 ,而河道滞流沉积 (CHL)结构单元则不甚发育。
决口扇 (CS)结构单元是馆陶组上段砂体发育的主要单元之一 ,且富含油气资源。
因此 ,进一步加强决口扇的研究对油气资源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
【总页数】13页(P219-230)【关键词】岩相类型;结构单元;河流沉积;馆陶组上段;孤岛油区;胜利油田【作者】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TE12【相关文献】1.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J], 戴启德;国景星;狄明信2.孤岛油田28-8井区馆陶组上段第四组沉积微相研究 [J], 杨竞旭;王伟锋3.孤岛油田西区北馆陶组上段3-6砂层组沉积微相分析 [J], 代黎明;郭建华;刘辰生;旷理雄4.胜利油田胜海地区馆陶组上段油气藏勘探中的地震方法研究与应用 [J], 王延光;柴振一;李明娟5.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 [J], 王蛟;杨东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孔密射孔技术在孤岛油藏馆陶组上段的应用

Applc to fVa ibl h tDe s t r o a i n t ia i n o r a e S o n iy Pe f r to o Upp rGu nt o Fo m a i n o d o Oife d e a a r to fGu a l l i
为 了提高 油层 产率 比 , 出 了针 对 不 同地层 的变 孔 提
效厚 度层 水 洗 状况 来 看 , 有效 厚 度 在 1 0I . n以下油
层 , 洗厚 度 百分数 为 3 , 出程 度仅 为 l 。 水 4 采 3 从 聚合物 驱油 的试 验 中发现 , 聚合 物滞 留、 黏度
a p ia in h w h tv ra l e st e f r tn eh d frd fe e tp y ia r p ry f r a p l t ss o t a a ib ed n iy p ro a ig m t o o i r n h sc lp o e t o m - c o f t n mp o e o y e lo ig efc n ly ni o t n oei udn r d ciiyts n i si r v sp l o m rfo dn fe ta dp a sa mp ra tr l g ii gp o u tvt e ta d n
0
引
; 层 组沉 积序 列 以箱形 为 主 , 内部 泥质 薄 夹层 油 且
繁 ; 陶组 上 段 储 油 层 的平 均 孔 隙 度 为 3 . , 馆 33
孤 岛油藏馆陶组上段位于济 阳坳 陷沾化 凹陷东 部 , 地质 上 主要 为 曲流河 沉积 体 系 , 砂 体 中沉积 在 其
孤东油田馆陶组储层在射孔过程中的油气层保护

孔作业 , 对产 能 的 影 响则 将 比钻井 损 害 的危 害严 重得 多 。实际 经 验表 明 , 孔 作 业 中不 能保 证 所 射
有孔 眼都是 有效 的 , 多情 况下 , 明射 孔井 并没 很 说 有达 到最大 的天 然 生 产 能 力 , 孔 完井 对 油气 层 射
3 射孔过程对油层的伤害机理研究
3 1 射孔作 业对 油 层的伤 害机 理 .
井 筒 之 间产 生 一条 清 洁通 道 , 降低 射 孔 作 业 过 程
对 储层 的伤害 , 增加 油 气 井 的产 能获 得 最 大 经 济
效 益 和社会 效益 , 必须 加强对 储 层射 孔液 、 射孔 工
疏松 易塌 的生产 层 ; 能 够 分 隔不 同压 力 系统 和 ② 不 同特性 的油气 层 , 以选择 性 地打开产 层 , 可 分层
开采 、 分层测 试 和分层 增产 等 ; 可 以进 行无 油 管 ⑧
完井 和多油 管完 井 ; 射 孔 完 井 与其 他 完 井方 法 ④ 相 比较为经 济 、 用 。 实
存 在 一定 的伤害 , 主要 表现 为 ;
2 射孔完井 的机理和特点
2 1 射 孔完 并的机理 .
( )射 孔参 数不 合理 1
射孔参 数是 指 孔密 、 深 、 径 、 孔 孔 相位 、 孔方 射
射 孔完井 属 于后 期完 井 , 特点 是 先 钻 开 生 产
式等 。 由于射 孔 参数 的 选 择 不 当 , 引起 射 孔 效 将
指导作用 。
关键词 : 油气层保护
射 孔完井
油气层损害
射孔液
油气 层 , 油层套 管下 至产层 底 部 , 将 然后 注入 水 泥
精细储层 实施小断块综合挖潜论文

精细储层分析实施小断块综合挖潜摘要:本文对孤东66块馆上段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物性、沉积微相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完善井网、优化防砂工艺、小泵深抽以及降粘开采等挖潜措施,对同类油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储层分析;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渗透率;综合挖潜分类号:p618.131. 概况孤东66块位于孤东披覆背斜构造的西翼北端,1987年在该块共钻井11口,投产成功4口,成功率36%。
试油中生界和沙河街都是水层,馆陶组下段为油水同层,局部微构造高点有零星剩余油分布,馆上段ⅴ砂层组含油性最好,初期单井日产油20吨。
2001年以馆上段ⅴ砂层组为目的层钻加密井4口,其储层分布特征表现为:油砂体面积小,侧向含油性差异大;同层构造高部位为水层,低部位为油层,不符合油气水分布规律。
精细研究其油藏形成分布规律,对下一步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沉积特征馆上段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河流相沉积,沉积层序为二元结构,具有下粗上细的典型正粒序特征。
为孤东油田馆上段沉积时期主河道末端的一个小分支,其流量、携沙能力及水动力强度低于主河道,造成其沉积粒度较之主河道细,泥质含量高,因此孔隙度与渗透率偏低。
又由于其浅而窄,砂体薄,宽度小,使其有效厚度及含油面积都较小,平面分布受岩性影响较大。
自下而上,从馆上ⅵ到馆上ⅳ砂泥比逐渐减小,馆上ⅵ砂岩百分含量高,不利于石油的富集,以油水同层为主,而馆上ⅴ砂泥比适中,且馆上ⅳ泥岩相对发育,形成较为有利的盖层,因此馆上ⅴ为该区主要含油层段。
2.1岩性特征储层岩性以棕褐色细砂岩、浅灰色粉砂岩、浅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主。
棕褐色细砂岩渗透率在700~1600*10-3um2,为该区主要储油层。
浅灰色粉砂岩渗透率在100~700*10-3um2,储油性差,泥质粉砂岩渗透性及含油性都极差。
2.2沉积微相划分根据沉积机制不同,利用测井曲线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划分出了心滩微相、河道充填微相、河道侧缘微相、决口扇微相。
孤东油田稠油油井防砂技术研究

① 储 层 胶 结疏 松 , 结 物 以粘 土为 主 。注 蒸 汽 胶 后, 原油 粘 度 急剧 下 降 , 泥质 胶 结 物 容 易被 破 坏 , 砂 岩结构 变 为松散 状 态 ; ② 注 汽结 束 回采时 , 一般 生产 压差 较大 , 液速 排 度极 大增 加 , 引起 出砂 ; 将 ⑧蒸 汽 吞 吐 开采 , 注汽 强 度大 , 吞后 吐 , 先 液流
⑤ 蒸 汽窜 流导致 油井 出 砂严重 。有些 油藏 或 区
收 稿 日期 :O O 1 1 2 1 —O — 5
21 年第 6 00 期
胡博 孤东油田稠油油井防砂技术研究
3 1 2 砾 石直 径 的确 定 ..
2 3
块 。 蒸汽 吞 吐开 采期 间 , 在 由于 注汽 压 力及 注汽 强度 过高 , 以及 油层 非均 质 性 严 重 等 , 生汽 窜 现 象 , 发 导 致 这些 井在 进 行蒸 汽吞 吐 回来 时 , 出砂 严重 。 ⑥ 注蒸 汽 热力 采油 的注 采强 度 大这 种 突 出的特 点, 不仅 导 致油 井 易 出砂 , 而且 防砂 难度 极大 。 实 践 说 明 , 然 某些 热 采 油 井 采 取 了绕 丝 筛 管 虽 砾 石 充填 防砂 方法 , 者高 温化 学剂 固砂 等措 施 , 或 初
地 面原 油粘度 4 O 0 0 a s 地下 原油 粘 度 5 一5 0 mP . ,
27 6 0万 吨 。面 对 这 些稠 油地 质 储 量 , 热力 采 油成 为 现 今油 田开 发 的重 要 研 究 课题 , 着热 采工 艺 的发 随
展 , 何 强 化 稠 油 井 防砂 技 术 , 长 稠 油 井 生 产 周 如 延 期 , 为 热 采作 业 技 术 人 员 亟待解 决 的一 个重 要 课 成
古河道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以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为例

古河道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以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为例岳大力;王军;王延忠;吴胜和;刘建民;束青林【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10()3【摘要】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曲流河储层为例,在曲流河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原型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等资料,探索了一套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方法。
在基于构型分析的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及单井构型要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的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曲流河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拟合结果既符合曲流河沉积成因理论,又与研究区动态资料吻合,说明研究成果是可靠的,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空间分布特征,为分析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对类似油田精细储层研究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并能推广应用。
【总页数】12页(P832-843)【关键词】非均质性;储层构型;曲流河;侧积体;孤岛油田【作者】岳大力;王军;王延忠;吴胜和;刘建民;束青林【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J], 赵小庆;鲍志东;刘宗飞;赵华;柴秋会2.曲流河储层构型中废弃河道的识别及其分布模式——以孤岛油田馆上段为例 [J], 张本华3.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储层构型研究——以J油田东二下段为例 [J], 韩雪芳;颜冠山;刘宗宾;宋洪亮4.曲流河古河道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J], 岳大力;吴胜和;谭河清;余地云;姜香云;刘世斌5.渤海海域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以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J], 李振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孤东油 田馆上段储层 主要 发育两种沉积模
式, 上部 为 曲流 河沉积 模 式 , 下 部 主要为辫 状河 相模 式 。② 孤 东油 田馆 上 段储 层共 有 河床 亚 相 、 堤岸 亚 ] n ] 相、 河 漫 亚相 和 废 弃 河道 亚 相 四种亚 相 , 边滩 、 河] 道 充 填沉积 、 心 滩微 相 、 谷底 滞 留沉积 、 河道 边缘 、 决口 扇、 道 间洼地 和漫 滩沉 积 等 8 种 沉积 微相 。 其 中以 曲 流 河边滩 、 辫 状河 新滩 、 河 道边 缘 、 河漫沉 积为主 。 ③ 曲流河 边滩 沉 积 微 相 、 辫 状 河心 滩 沉 积微 相属 于 中 等 非均 质储 层 , 河道 充 填 储 层属 于 中偏 强 非 均质 储 层, 河道边 缘 储层 属于 较强 非均 质储 层 。
储层 岩 性为 粉砂 岩 、 泥质粉 砂 岩 。 剖 面上粒度 无 明显变 化规 律 , 粒 度 中值 为 0 . 0 7 ~O . 1 2 mm。剖面 上 渗 透率 略呈正 韵 律 分 布 , 平 面砂 体 顺 河道 呈狭 长 条 带 状分 布 , 砂 层厚 度 一般 为 2 ~4 m, 渗透 率 为 0 . 2 ~ 0 . 5 肿 。孔 隙结 构 为 低渗 小 孔 细喉 型 , 主要孔 喉 半 径 集 中在 4 . 6 4 - - . . i i . 6 脚 , 孔 喉 比为 5 . 4 , 以片状 、 弯 片 状喉道 为 主 , 属 较强 非 均质性 储 层 。
]
]
属 中等 非均 质性 储 层 。 4 . 2 曲流 河边 滩储 层 的 非均 质性 储 层 垂 向上 粒 度 具 有 明显 正 递 变 规 律 , 自下 而 上 由中细 砂 岩 、 细 砂 岩逐 渐 过 渡为 粉砂 岩 、 粉砂 质 泥 岩。 砂层 厚度 为 6 ~1 2 m, 可划 分 出4 ~8个 侧积 体 。 每 个 侧积 体 的 发育 规 模 向上 逐 渐 变 小 , 泥岩 夹 层 集 中 分 布在剖 面 的 中上 部 , 具 典 型 的粒 度正 韵 律 。 粒 度 中 值为0 . 1 2 5  ̄0 . 2 5 am , r 变异系数为 0 . 3 O ~0 . 4 2 , 泥 质含 量为 5 ~1 O . 在垂 向上 , 渗 透率 为 正韵律 , 最 高值 可达 1 O 。 , 其均 质 系数 为 0 . 2 5 ~0 . 3 0 , 突进 系 数为 3 . 0 " - 4 . 0 , 级差一般为 1 8  ̄2 7 , 最高达 4 0 0倍 。 平面 上渗 透率 一般 大 于 1 . 5 , 变 异 系数 为 0 . 6 O ~ 0 . 8 5 , 泥质含量为 5 ~1 0 , 微 观 孔 隙结 构 属 高渗 大孔 中喉 型 。 孔 喉 半径 主 要分 布在 i i . 6 ~1 8 . 5肛 m, 孔 喉变 异 系数 为 1 . 7 5 ~1 . 9 5 , 孔喉 比为 6 . 4 , 且 以缩 颈、 片状 喉道 为主 , 也 属 中等 非均 质性 储 层 。 4 . 3 河道 充 填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该 类 型 砂 层厚 度 一 般 为 4 ~8 m, 粒 度 呈 正 韵 律 分布 , 粒度 中值 为 0 . 1 1 ~0 . 2 2 mm, 粒 度 变 异 系数 为 0 . 3 5 ~O . 4 7 , 泥质含 量 为7 9 , 6 ~1 5 。 在 剖面上 , 渗 透 率呈明显的正韵律 , 最高渗透率分布在剖面的底部 , 渗 透率 均质 系数 为 0 . 2 0 " - - - 0 . 2 8 , 突进 系数 为3 . 5 - - - . 5 . 0 , 平均 级 差 一 般 为 2 0 ~2 9 , 最 高达 3 0 0倍 。在 平 面 上, 渗 透 率变 化较 大 , 其值为 0 . 5 ~2 m。 。微 观孔 隙 结 构 属 中渗 中孔 中 喉 型 , 孔 喉 半径 为 7 . 3 5 ~1 8 . 5 肛 m, 孔 喉 比为 7 . 5 , 以缩 颈 和片 状 喉道 为 主 。 属 中偏
5 结 论
本文 对 孤东 油 田馆 陶组上 段 沉积微 相类型及 储 层 非均 质 性进 行 了研 究 , 揭 示 了该 区储层 沉 积微 相 及 储 层 的发 育特 征 , 对 该 区 的储 层 非 均 质性 研究 及 控 水稳油 和 寻找 剩余 油气 具有 重要 意义 。
化 与粒 度 中值呈 消 长关 系 。 剖面上 , 渗 透 率变 化 略呈 正 韵律 , 最 高值 可达 1 2 m。 , 渗 透率 均 质 系数 为 0 . 2 8 0 . 4 0 , 突 进 系数 为2 . 5 ~3 . 5 , 渗 透率 级 差一 般为 1 5 1 9 , 最 高达 3 0 0倍 , 变异系数为 0 . 6 0 ~0 . 8 5 ; 平 面 上 渗 透率 大 于 2 , 变异系数为 0 . 5 0 ~0 . 7 5 , 泥 质 含 量 为4 %~ 6 , 微 观 孔 隙结 构属 特 高渗 、 特 大孔 粗 喉类型 , 孔 喉半 径 主 要 分 布 在 I 1 . 6 ~2 9 . 3 , 变 异 系 数 为1 . 4 ~1 . 8 , 孔 喉 比约 3 . 1 , 且 以缩 颈 喉道 为 主 ,
娥 孤 东 油 田馆 陶 组 上段 储 层 沉 积 微 相 及 非 均质 性研 究
强 非均质 性储 层 。
4 . 4 河道 边缘储 层 的非 均质性
1 2 3
单元 发育 , 平面 上孤 零分 布 。下部 单元 为 细砂 岩 , 储 集 物性 相对 较好 , 电性 上常 呈 锯齿 状钟 形 。 与 河道 内 沉 积相 比厚 度较 小 , 分 布局 限 。 4 储 层非 均质 性研 究 辫 状河 心滩 、 曲流 河边 滩 、 河 道充 填 沉积 及河 道 边 缘 四种 沉 积 微 相 的 储 层 在 研 究 区 内分 布 最 为 广 泛, 这 四类 储层 也具 有 较强 的非均 质性 , 根据储 层 性 能, 分 析 了这 四类储 层 的非均 质 性 。 4 . 1 辫状 河心滩储 层 的 非均 质 性 该 微 相砂层 厚 度 为 8  ̄1 4 m, 油 层有 效 厚度 系 数 为0 . 7 3 ~0 . 9 2 . 垂 向上 由 3 ~ 6个 垂 积 体 组 成 , 垂 积 体 之 间存 在不稳 定 的极 薄 泥质 隔层 。粒度 中值 为 0 . 1 5 ~0 . 2 5 mm, 粒 度 频 率 曲线 呈尖 峰 对 称 状 , 粒 度 变 异 系数 为 0 . 2 5 ~O . 4 0 。泥 质含 量 为 3 ~1 0 9 , 6 , 其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