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英国文学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教案 Lecture 14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教案 Lecture 14

Lecture 14The Modern Period (II)ⅠTeaching ContentModernism;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ames JoyceⅡTime Allotment2 periodsⅢ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1 Help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modernism.2 Help the students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s of the Stream ofConsciousness.3 Help the students know clearly about James Joyce.Ⅳ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1Modernism2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3 James JoyceⅤ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Lecture; Discussion; Multi-mediaⅥTeaching Process1 Modernism●Modernism is a general term applied retrospectively to the wide range ofexperimental and avant-garde trends in literature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cluding Symbolism, Futurism, Expressionism, Imagism, Vorticism, Dada, and Surrealism, along with the innovations of the unaffiliated writers.●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theoretical base. It is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It rejects rationalism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realism; it excludes from its major concern the external, objective, material world, which is the only creative source of realism; by advocating a free experimentation on new forms and new techniques in literary creation, it casts away almost all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literature such as story, plot, character, chronological narration, etc., which are essential to realism. As a result,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 modernist writers can often be labeled as anti-novel, anti-poetry or anti-drama.(See Chang Yaoxin, 380-381)2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The tradition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be traced to various sources. Theearliest attempt to concentrate the subject matter of fiction on the innerconsciousness of the c haracter can be found in Laurence Sterne’s Tristram Shand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which was pioneered by DorthyRichardson, Virginia Woolf, and James Joyc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a flow of thoughts and images, which may not always appear to have a coherent structure or cohesion. The plot line may weave in and out of time and place, carrying the reader through the life span of a character or further alonga timeline to incorporate the lives (and thoughts) of characters from other timeperiods. It was represented by James Joyce (Ulysses), Virginia Woolf (To the Light house, The Waves) and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nd Fury).●Writers, who create stream-of-consciousness works of literature, focus on the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minds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s. Important character traits are revealed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mind.3 James Joyce (1882-1941)3.1 Life and achievements● James Joyce is an Irish novelist, noted for his experimental use of language in suchworks as Ulysses(1922) and Finnegans Wake(1939). During his career Joyce suffered from rejections from publishers, suppression by censors, attacks by critics, and misunderstanding by readers. From 1902 Joyce led a nomadic life, which perhaps reflected in his interest in the character of Odysseus. Although he spent long times in Paris, Trieste, Rome, and Zürich, with only occasional brief visit to Ireland, his native country remained basic to all his writings.“But when the restraining influence of the school was at a distance I began to hunger again for wild sensations, for the escape which those chronicles of disorder alone seemed to offer me. The mimic warfare of the evening became at last as wearisome to me as the routine of school in the morning because I wanted real adventures to happen to myself. But real adventures, I reflected, do not happen to people who remain at home: they must be sought abroad.”(From Dubliners)●Joyce’s life’s work was to write only and always about his hometown Dublin. Hetreated it in such a way that in fact he was writing about all of human experience.His works include Dubliners, The Portrait of an Artist as a Young Man, Ulysses, and Finnegans Wake.3.2 Comments on James Joyce●He was serious with both his thematic and technical concerns.◆In Thematic terms, he never forgot to promote spiritual freedom of his nativecountry with his writings. Irish nationalism features prominently in his work.The theme of Irish discontentment and struggle for freedom always appear asa clear narrative thread. Furthermore, he loves the common people. He findsthe great value in love and passion. He loves life itself and believes that love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and makes man invincible. Finally, there is his preoccupation with art and its mission in life. All of his major works related to art and artist and their bearing on life.◆With regarded to his formal features, Joyce is noted for his frank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He embraces realism against romanticism. H e is outspoken on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and insists on portraying all the aspects of man—the good as well as the evil side. For him, characterization matters more than does plot. He is also well renowned for his adroit use of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its subsequent popularity as an effective stylistic medium. In addition, Joycean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of immense interest to people. It is poetic, accurate, forceful, connotative, rhythmic, musical, picturesque, aptly polyglottic, and humorous beyond description.●By pushing both thematic and formal boundaries infinitely further back, he hasbecome “the writes’ writer” in literary history. His influence over the writers of his own and later generation can never be overstated.3.3 Discussion of “Araby”●In “Araby,” the allure of new love and distant places mingles with the familiarityof everyday drudgery, with frustrating consequences.◆Mangan’s sister embodies this mingling, since she is part of the familiarsurroundings of the narrator’s street as well as the exotic promise of the bazaar.She is a “brown figure” who both reflects the brown façades of the buildings that line the street and evokes the skin color of romanticized images of Arabia that flood the narrator’s head.◆Like the bazaar that offers experiences that differ from everyday Dublin,Mangan’s sister intoxicates the narrator with new feelings of joy and elation.His love for her, however, must compete with the dullness of schoolwork, his uncle’s lateness, and the Dublin trains. Though he promises Mangan’s sister that he will go to Araby and purchase a gift for her, these mundane realities undermine his plans and ultimately thwart his desires. The narrator arrives at the bazaar only to encounter flowered teacups and English accents, not the freedom of the enchanting East. As the bazaar closes down, he realizes that Mangan’s sister will fail his expectations as well, and that his desire for her is actually only a vain wish for change.●The narrator’s change of heart concludes the story on a moment o f epiphany, butnot a positive one. Instead of reaffirming his love or realizing that he does not need gifts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for Mangan’s sister, the narrator simply gives up.He seems to interpret his arrival at the bazaar as it fades into darkness as a sign that his relationship with Mangan’s sister will also remain just a wishful idea and that his infatuation was as misguided as his fantasies about the bazaar. What might have been a story of happy, youthful love becomes a tragic story of defeat. Much like the disturbing, unfulfilling adventure in “An Encounter,” the narrator’s failure at the bazaar suggests that fulfillment and contentedness remain foreign to Dubliners, even in the most unusual events of the city like an annual bazaar.● The tedi ous events that delay the narrator’s trip indicate that no room exists forlove in the daily lives of Dubliners, and the absence of love renders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lmost anonymous. Time does not adhere to the narrator’s visions ofhis relationship. The story presents this frustration as universal: the narrator is nameless; the girl is always “Mangan’s sister” as though she is any girl next door, and the story closes with the narrator imagining himself as a creature. In “Araby,”Joyce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experience frustrated desire for love and new experiences.ⅦReflection Questions and Assignments1. Self study Virginia Woolf.2.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Big Ben in Mrs.Dalloway?3. How does the bazaar experience become an epiphany for the boy in “Araby”?ⅧMajor References1 Abrams, M. H.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6th edition),Norton: 1993.2 Baugh, Albert C. A Literary History of England. 1967.3 Drabble, Margaret.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University Pr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98.4 陈嘉.《英国文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 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 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8刘洊波.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国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罗经国.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 孙汉云. 《英国文学教程》.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1 王佩兰等.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2 王松年. 《英国文学作品选读》.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3 吴伟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14 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5 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7 张定铨. 《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如何学好《英美文学选读》

如何学好《英美文学选读》

如何学好《英美文学选读》如何学好《英美文学选读》学好《英美文学选读》不单要有兴趣,还得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好的方法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英美文学选读》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大纲,总体把握。

正如我们所知,本教程由英国部分和美国部分组成共八章。

英国文学部分由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新古典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和现代文学组成。

美国文学部分由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文学组成。

每章的学习应结合大纲的考核要求,对本章内容作总体归纳,有一个总体印象,临考前头脑中应有一个整体轮廓。

如每章有:本时期时间界定,文学形式,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每章分别由哪些作家组成,其代表作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文学特色等。

二.针对考点重点搜索。

鉴于本教程的知识结构,并结合历年考试题型,本书重要知识点包含:各时期的时间界定、代表作家与作品、作品主题、寓意等。

现将各章重要知识点搜索如下,供大家参考。

但从近几年考试题型看选读部分占很大的比例(选读中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结合精讲部分),至于考试题型及其命题趋势,我们在最后结合04年考题一块分析。

英国文学部分Ⅰ、古代文学:1.时间界定:Old English literature extends from about 450 to 1066.2.古代文学中诗歌分类:宗教诗和世俗诗:The Old English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ligious group and the secular one. 3.主要代表作品:《贝奥武夫》A.性质:Beowulf, is regarded today as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B.主题:The poem presents a vivid picture of how the primitive people wage under a wise heroic struggles against the hostile forces of thenatural world under a wise and mighty leader. Ⅱ、中世纪文学:1、时间界定:From 1066 up to the mid-14th century.2、文学分类:民间通俗文学骑士浪漫诗A. Popular folk literature also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is period.B. Romance which uses narrative verse or prose to sing knightly a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is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the medieval period.3、代表作家与作品:Chaucer and the Canterbury talesA.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Chaucer)B.The English Homer. (Chaucer)C.In Canterbury tales, Chaucer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行业) . D.In Troilus and Criseyde, he gave the world what is virtually the first modern novel.Ⅲ、文艺复兴时期:1.时间界定:It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2.文艺复兴的理论基础:人文主义兴起。

英美文学课教学方法新探

英美文学课教学方法新探

英美文学课教学方法新探李世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本文对英美文学课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对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思考。

教师不是文本解读的权威的发言者,而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引路人。

文章还论述了英芙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关键词:英美文学接受美学现代教育技术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它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的主干课程.但其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在“文革”期间它曾一度受到过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思潮的影响.英美文学课又逐渐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许多高校的外语系教学的重点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和英美问题,并且以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为主。

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馆英语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趋势甚至也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得到了某种确认。

在199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列入了选修课的行列。

文学课面I临着很大的困境。

甚至有人惊呼:“文学课的教师正趋于边缘化.文学课的生存逐渐成了人们广为谈论的话题。

”【1]令人欣慰的是.外语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了削弱文学课将会造成的后果。

在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英美文学课被规定为专业知识必修课。

在该大纲中,英美文学占了较大的比例。

在规定开设的五门专业知识必修课中,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所占比例是40%;另外,在所列的14门专业知识选修课中.英美文学方面的课程占五门:英美文学史、英语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戏剧选读、英诗歌选读.占专业知识选修课程总数的36%。

[2]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以确定。

初中英语课堂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精品文档

初中英语课堂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精品文档

初中英语课堂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堂教学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对于教,是指教师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知识和阅读技能方面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对于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异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正处于思想重塑,人格不稳定的初中生,文学作品的道德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体来说,文学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重价值。

初中英语不能忽略英美文学阅读的价值,因此,对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学阅读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很有必要。

1初中英语课堂的文学阅读现状对于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重语言知识学习,轻文本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

很大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文学阅读课的人文思想价值,而将文学作品当成扩展词汇和巩固语法的材料来教学。

还有一部分教师,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其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他们本身缺乏文学素养,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学作品的功用。

对于学校,在大部分校本课程中,初中英语部的英美文学阅读课时普遍偏少甚至没有。

由于英美文学阅读的内隐性,短时间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影响不大。

在各种升学压力下,许多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时,对文学作品的选材较少,对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研讨较少。

2课堂教学在实施英美文学阅读中出现的问题2.1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中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上面的现状分析,围绕词汇语法知识进行机械训练,“满堂灌”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很难激起学生对英语语言魅力的探索。

其次,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提出:“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课程,学生无法切身地感受到异文化的熏陶。

小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

小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
山 西 青 年
教 学探 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议如何在英语教学 中融入西方文化
叶 婷
沈 阳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摘 要 :本 文从跨文化交 际的角度 出 发 ,阐述在英语教学 中进行文化 不 至于认 为语言 和文化 的关 系过于抽 象 、空洞和捉 摸不定 ,还 可 以 教 学重 要陛,以及如 何进行 文化教学。 激 发学生 学 习语 言和 文化 的兴 趣 。阶 段性 原则要 求文化 内容 的导入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文 化教 学 应 遵循循 序渐进 的原 则 ,根据 学 生的语言 水平 、接受能 力和领 悟能 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 跨 文化 交 际 ,是 指本 族 语者 与 非本 族 语者 之 间 的交 际 ,也 指 质 。适合 性原 则主要 是指在教 学 内容 和方 法上 的适度 。教师对 文化 任何在 语言 和文化 背景 方面有 差异 的人们 之间 的交际 。不同文化 背 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 景 的人 们在 进行跨 语言 交际 时 ,由于文化 差异往 往容 易违 反说话 规 应 该详 细讲解 ,反复 操练 ,举 一反 三。另 外 ,由于文化 内容本 身就 则 ,影响交 流与 沟通 。由于文 化差异 造成 的障碍 ,使交 际无效果 或 广 而杂 ,因此教 师要鼓 励学 生 自己进 行大量 的课 外阅读 和实践 ,增 产生相 反 的效果 。英语 教学不仅 仅 是语言教 学 ,而且应该 包括 文化 加 文化 的积累 。 教学 , 所 以教 师应将 语言 教学 与文化 教学 有机地 结 合起来 ,培 养学 加 强对话 教学 ,使学 生了解 话语 受文 化 的影响主 要表现 在 以下 生跨 文化交 际的 能力和意 识。 几个方 面 :① 话题 的选择 :天气 、问候健 康 、年龄 、收入 、个 人 隐 1 文化教 学的 内容 私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含义 ;②语码的选择;③语言的 文化 教学 的 内容 主要是 与各种 交际 环境有 关的文 化。现 将常见 组织等 。 的有 关跨 文化交 际教学 的主要 内容列 举如下 : 进 行 语 法教 学 时 ,把英 美 国 家 的文 化对 英语 语 法 的影 响 融入 1 . 1称呼 教学 之 中,提 醒学 生注意 具有 文化特点 的语 法现 象 ,语法教 学往往 称 呼 习惯 方面 中西 习惯也 不大 一样 。英语 国家 常把 男士称 M r . ,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这种句式表示客观 女 士称 为 Mi s s ( 未婚 ) 或 M r s . ( 已婚 ) 。如 果在不 明对 方是 否 已婚 的 性 。还 充分 表现 了英 美人 注 重形 式思 维 的特 征 。课 文 教学 中可 用 情 况下 , 可 用 Ms , 这是英 国 女权 运动 的产 物 。需要 注意 的是 : Mi s s 以下 方法导 入相 关文化 内容 :① 用 “ 文化 旁 白” 的方法 ,给 学生 加 可 单 独用 以称 呼 女性 , M r . 或 MS通 常是 与 自 己的姓 名或 姓 连用 , 入文化 知识 的介绍 和讨论 。例 如 ,在 讲到 有关C h r i s t ma s的时候 , 而 不 能单 独 与名 连有 ; M r s . 只 能与 夫姓 或 自 己的姓 加夫 姓连 用 。 可 以顺 便介 绍圣诞 节的来 历 、庆 祝方 法和 习俗 ;在讲 到有 关 中国英 S i r 和 Ma d a m 一般 既不 与姓 , 也 不与名 连用 , 而 是单独使 用 。 在 英 文报 纸 Ch i n a D a i l y时候 ,可 以介 绍 当今 世界 的几种大报 以及 它们 美 国家 除 了某 些特 定 工作 头衔 , 如法 官 、 医生 、博 士 、教 授等 外 , 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 ② 文化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握学科 内以及跨学 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 G o o d mo r n i n g , d o c t o r 。 科 之 间的联 系 ,培 养跨 文化 意识 。例 如 . 课 文 中涉及 到 美国 黑人 问 但如果 搬 用来称 呼教 师则不 符合 英美 人士 的 习惯 : Go o d mo r n i n g , 题 。教 师可 以把 隐含 在 课 文背 后 的西 方价 值观 念 作 为 串珠 子的 红 线 ,将散落 的文化 知识 点贯通起 来 。③ 不少课 文是 文学 名篇 。教 师 t e a c h e r ( T e a c h e r L i n ) 。 1 _ 2 介绍 以此帮助学 生领略 文章 的美 ,培 养学 生对文 学艺术 的鉴赏 力 。文 学 学 习介 绍 自 己和他 人 , 有正 式 场合 与 非正 式 场合 之分 。在 会 作 品 是 了解 一个 民族 文 化 的镜 子 ,能 生动 具 体地 反 映该 民族 的 习 场上 介绍 一位 来访 嘉宾 或重 要人 物 时主持人 说 “ : l l i s wi t h g r e a t 性 、心理状 态 、文化特点 、风俗 习惯 、社 会 关系等。

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及其启示作者:王淑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8期王淑坤(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也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

英国的教育系统向来以高效严谨闻名,教学环节设置复杂但不失灵活。

笔者充分利用在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通过亲自参与相关教学环节和大量调研,较深入地了解了英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对英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希望英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英国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1—03收稿日期:2014—03—20作者简介:王淑坤(1969—),女,吉林德惠人。

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引言英国被誉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系统向来以严谨出名,复杂却又高效灵活;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因为具体的高校水平及其培养人才的目标而有所不同。

但纵观英国高等教育,它具有很多鲜明的特色,最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应的教学环节的设置。

英国很多著名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都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1]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剑桥大学的五大教育理念:自由教育、生本教育、创造教育、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

剑桥大学通过自由教育和创造教育理念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氛围;通过生本教育、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及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众多闻名世界的精英人才。

[2]牛津大学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精英教育传统,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始终保持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致力于造就有教养的绅士精英人才。

试论“以文本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观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乃传统模式 , 就英美文学而言, 其
教学 内容基本 采取文 学史 加选读 的模 式 。通过搜 索 国
和课程论文 , 这样可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主动参 与 文本 的意义 的 阐释和发 掘 o2 [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文学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目
前在高校大为推崇 , 它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克服了以教 师为中心的一些缺点 , 发挥 了学生的能动性 。但在文 学教 学实 践 中 , 学 生 为 中心 的 教学 观并 不 可取 。因 以
地、 探索式地延伸到“ 文本” 外 ” 之“ 。然而在长期的英 美文学教学实践中, 甚至是整个语文教育 , 教师要么采 取“ 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模式 , 要么采取 目前流行 的 “ 以学生 为 中 心 ” 自主 模 式 , 极 端 地 忽 视 了 “ 的 而 文 本” 忽视了教学中“ , 文本” 的内外转换 , 使得文学教学 效果 不佳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孙 绍 振 教 授 自“ 炮
“ 感受 谬见 ” 构建 “ , 以文本 为 中心 ” 学教 学 观 的理论 文
框架 , 为建设新理念下的文学教材确立方向。


国 内英美 文学教 学 的现 状和 问题
根据教师—作品一学生文学教学过程, 国内英美
文学教 学观 可 以大致 分为 以教师 为 中心 和 以学生 为 中
心两种 , 而以作品( 文本) 为中心却为业界所忽视。以
和人 文素质 的提高 , 强学 生 对 西 方 文学 及 文 化 的 了 增 解 ”l 。从 大纲 的描述 中 , 们 可 以 清 晰地 看 到英 美 1 】 我 文学 教学 的 中心 是 “ 本 ”, 文 是从 “ 本 ” “ 文 之 内”自然

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学欣赏

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学欣赏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欣赏是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领域。

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

英语文学作品犹如一扇窗户,让学生得以窥探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阅读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多样性。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其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型和精妙的修辞手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英语文学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需要思考作者的观点、动机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他们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英语文学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描绘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历,如爱情、友情、勇气、挫折等。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奇妙想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学欣赏。

首先,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年龄的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情节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小王子》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短篇小说或诗歌,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华兹华斯的诗歌等。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学欣赏中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与同学进行思想的碰撞。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宁梅,范翠华,胡新建摘要:《英国文学》是我国高校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常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国内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五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英国文学》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政引领、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金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的标准,为新时代英语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思政引领;“五化”模式随着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指南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思政育人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外语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2019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英语专业应“努力培养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

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当下英语类专业教学领域正在积极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举措”⑴為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英语人才。

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英国文学》这门课程能够较好实现融合思政育人和协同育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高校《英国文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贵州大学为例”(2019014)。

作者简介:宁梅,女,贵州毕节人,博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范翠华,女,四川南充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2011级)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专业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英国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其文学批评能力。

本课程还同语言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特征、风格以及修辞手法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二. 适合对象:英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三. 课程基本要求:(一)了解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包括盎格鲁·萨克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代、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本质和特征以及文学语言的基本概况。

(二)了解以上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主要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艺术价值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三)了解伴随英国文学各个阶段产生的文艺批评思潮。

四. 课程教学内容:Week 1:1.影响英国文学的主要因素(如历史,宗教等),英国文学各重要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家(1学时)2.昂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民族史诗和贝奥武甫(1学时)3.中世纪诗歌和浪漫传奇:《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1学时)Week 2:杰弗瑞·乔叟Week 3-4,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Hamlet, Merchant of Venice, Sonnet 18,29);弗兰西斯·培根(Of Studies)Week 5-6,十七世纪:约翰·多恩(“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3学时),约翰·弥尔顿(Paradise Lost)和约翰·班扬“Vanity Fair”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3学时)Week 7-8,十八世纪:1.现实主义小说家里丹尼尔·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Tom Jones);2.戏剧家谢里登;3.前期浪漫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罗伯特·彭斯,威廉·布菜克(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Chimney Sweeper”“Lamb”“Tyg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这种方式 , 教师在讲授 文学史的 同时也讲授文 学选 读。教 师每介绍 完一位作家 之后 , 当 地讲一 些他 的作 品。这样 , 适
作者简介 : 郑莹 (9 5一) 女 , 18 , 黑龙江齐齐 哈尔人 ,0 8级硕士研究生 。 20
著的能力 , 把握文学批评 的基本 知识和方法 。通过 阅读 和分 增 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 化 的了解 。 这 一表述 提供 了文学 教 ”
学的基本 目标 , 可以将其 概括为 以下几点 。 首先 , 经典英 国文学 作 品个个 是英 语语 言 的精 品 , 获 要 得一流的语 言能力 , 阅读文学是必 经之道 。英 国文学作 品中 对时代特 色、 社会制度 、 生活习俗 、 价值观念等都 有深刻 的阐
() 3 批判性思 维——通过 对文本 的评 论与分析 , 促进学 生批判性思维 。
巨变的大背景下 , 我们首 先需 要明确 了解文 学教学 的 目标和
意义 。根据 2 0 00年颁 布 的《 等学校 英语 专业 教学大 纲》, 高 “ 文学课程 的 目的在 于培养学 生阅读 、 赏 、 欣 理解 英美文学原
() 1 人文 素质— —通过 文本 阅读 , 文学大 师原著里 的 从
精练 隐晦的文 学语 言 中挖 掘其 中或 背后 的博大精深 的人 文
意义 , 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 质。
( ) 造潜 能—— 通 过文 本分 析促 进学 生对 文本 进行 2创
文学评论 , 提高学生 的创 造潜 能。
二 、 国文学教 学方法分析 英
在教学大 纲 中, 国文 学 的教学 方 法是 以课 堂讲 授 为 英 主 , 以讨 论 , 辅 并要 求学生在课外大量 阅读参考 书 , 撰写读 书
其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对文学 的影 响 , 主要 作家 的文学生 涯、 创作思想 、 艺术 特 色和 其 代表 作 品 的 主题 结构 、 人物 刻 画、 语言风格 、 想意义 ; 思 并通过对 英 国文学史 上各 时期具有 代 表性作 家的代表性作 品片断 的教学 , 使学生 理解作 品的 内
基础 上引入 文学理论 教学 , 采用双主教 学模 式 , 高 学生的 自主 学习能 力, 提 进而促进其人 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 文学教 学 目标及 意义 ; 经典 阅读 与多媒体手段 ; 文学史和 文学理论 中图分 类号 :6 2 4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 0 9 1 0 5 0 10 — 8 6 2 0 ) 0— 1 3— 2
面, 文学能养成真正意 义上 的跨 文化 视野 。可 以说 , 通过 文 学熟悉英 国文 化 , 功效是不 可言喻 的。
收稿 日期 :0 9— 8—1 20 0 0
的 内容 。大纲将英 国文学 史和英 国文学选 读结合 为- I课 -' - J
程开设 , 以史为纲 , 即 史选 结 合 的方法讲 授英 国文学 课。采
20 0 9年 1 O月 第2 8卷第 1 0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i n jn o eeo dct n or l f l g agC l g f uai n Heo i l E o
O t2 o c. o 9 Vo . 8 N . 0 12 o 1
小 议 英


文学教学 目标及意 义
同时 , 通过英 国文学 课程 教学 , 以培 养学生 的 以下 五 可
种素质 :
英 国文学是高等学 校英语 专 业 的必修 课 。其 教学 目的 是使学生对英 国文学发展史 , 国主要 作家及其作 品有一宏 英
观、 系统的了解 , 以提高 学生对 英 国文学 作 品的欣 赏理解 能 力 , 而熟 练地掌握 英语 语言 技 能。然而 近年 来 , 着国 内 从 随 要求改革英语系课程呼声 的增 高 , 国文学 课时也一 再被压 英 缩。文学 课现在已经 面临边缘 化 的 困境。在 高等教 育发 生
() 4 文学 文化 品位—— 通过 文 本范 例展 示文学 艺术 的 精华 , 文本的意义与 现实社 会 和学生 的个人 体验相 结合 , 将 使学生对经典文学 的永恒 与普 遍的 意义与 价值有更 深刻 的 认识 , 从而逐渐形成较高 的文学文化品位 。 () 5 文化 接受 性——通 过 文本 阅读 和评 论 了解英 国文
国 文 学 教 学 方 法
郑 莹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0 0

要 : 国文 学是我 国高校 专业 高年级 的一 门重要 必修课 , 学生学习和研 究英语语 言文化 的必要途径 。但 英 是
近年 来, 国文学教 学面临受到轻视 的 困境 。为此 , 教学 实践 中要把 经典 阅读和 多媒体教 学有机 结合 , 文 学史 英 在 在
释, 走进一 部 文 学 作 品 , 等 于 进 了次 文 化 大 观 园 ( 俊 就 杨 峰) 。通过阅读可 以使学生从英 国历史 、 言 、 语 文化 发展的角
度, 了解英 国文学的历史 背景 , 文学 文化 思潮 , 文学流 派 , 及
学与文化 , 形成对不 同文 化的敏感的 、 的接受态度 。 宽容 因此 , 国文学教学 既有 实用 性又 超越 了实用 , 英 不仅有 利于学生专业技 能的提高 , 还有助 于人 文素养和智性水平 的 培养 , 于提高综合素质具有 深远意义 。 对
报告及评论 。课上 充分利用 网络资源及现代化 教学手段 , 使
学生 能够 积极 主动地进行学 习。
英 国文学课包 括英 国文学史 和英 国文 学选读 两个方 面
容, 了解作品的思想性 和艺术 性 , 步掌 握分析 和评 价文 学 初 作 品的方法 和标 准 , 培养对英 文的鉴赏力 。在 跨文化 交流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