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水质调控
池塘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管理

灌 , 底层水 , 排 灌上 层水 。
白鲢 生 长较 快 , 持较 长时间 的 “ 保 水华 水 ” 不
所 谓水 色是 指池 水 在 阳光 下所 呈现 出来 的颜 色 。组 成水 色 的物 质 包 括 天 然 的金 属 离 子 、 泥 污
一
质恶 化 可提 高花 白鲢 的产量 。“ 水华 水” 多发 生在 连 绵 阴雨 、 闷热 天气 的 夏秋高 温 季节 , 殖户 在这 养
多属 于难 消 化 的种 类 , 因此 是养 鱼 不 好 的水 。形 成 的原 因 主要 是 : 水池 塘 长期 不 加 水 、 换水 , 静 不
也 不 采 取 任何 措 施 , 成溶 氧 不 足 ; 肥量 不 足 ; 造 施
经常 投 喂酸性 饵 料或 碱 性 过 多 的药 物 , 水 体酸 使
内单胞 藻类 的密 度 。高 温季节 进排水 还可 以有 效
鱼类 半 消化 及易 消化 的浮游植 物 。
3 3 肥水 .
地 改善底质 条件 和降 低水 温 。其换水 量 可根据 生 长 个体 的不 同生 长 阶段 、 温及 天气 情况 、 水 个体 的
活 动情况 和水质 状况 来确 定 。
个 季节 凡是 遇 到水质 较浓 、 老 、 游生 物 密度过 较 浮 大 的情 况都 应提 高警惕 。 ( 转第 6 下 3页)
j 6 一
维普资讯
《 河北渔业)08年第 9 总第 17 )0 2 期( 7 期)
用 固定值 在 一定 程度 上会 造成初 级 生产 力估 算误 差 。同 时该 调查 海 域 是 扇 贝 浮筏 养 殖 区 , 生 态 其
掌握 好进 排水 时间 是进排 水 的要 领 。一是 白
天 少 换 、 上 多 换 ; 是 天 晴 少 换 、 阴 多 换 ; 是 晚 二 天 三
南美白对虾池塘健康养殖中水质的调控

泼洒 4 5~6 0克 / 米 。
2 3 使 用 臭 氧 .
臭氧是 氧的 同素异 构体 。在水 中的氧化还 原电位 为 2 0 V, 于氯 ( .6 ) .7 高 1 3 V 和二氧化氯 (. 5 , 10 V) 它能
改 良池 塘 土 质 的 措 施 。 塘 后 风 吹 日晒 和 冬 季 的严 寒 , 干
光合 细菌 简称 P B S ,是 一类具有特殊 生理功能 的 微生物 ,能 在厌氧光照 或好氧黑 暗条件下利用有机物 作供氧体兼 碳源 ,进行 不放氧光合 作用 。在水产养殖 应用 中能够 起到净化水质 、 改善与稳定 养殖环境 、 减少 疾病 、 促进生 长的作用 ; 同时 , 营养 的菌体还能作为 高 饵料和饵料 添加剂使用 。光合细 菌通 过有机物氧化获 得生长 、 发育和繁殖 的能量 , 从而起 到净化 水质作用 ,
中水 质 调 控 的 主要 措 施 。
1 生 物 调 控
生物 调控就是指 利用生物 的方法调整池塘养殖生 态 系统 的结 构与功能 , 从而达到改 良水质的 目的 。
1 1 接 种 光 合 细 菌 、 藻 、 草 , 硅 水
搅 动底 泥和换水是 生产上常用 的两个水质 调节措 施 。干塘 、 泥 、 挖 清塘是养 殖池塘排水 后采取 的一 系列
毒物质 ( H S N : 非 离子氨 ) 如 :、 O一 N、 和一些 有害微生 物 都有稀 释作用 , 可减 轻它们对 虾类 的不 良影 响 。
2 2 使 用 氟 石 粉 .
用氟 石粉控 制虾池的氨氮浓 度是 生产上 一种普遍 的做法 。 氟石粉 可以吸附氨离 子的交换基 , 粉尘颗粒 其 能把水体 中的铵离 子吸附于粉尘表 面沉 降到 池底 ,起 到降氨作用 。 同时 , 氟石粉还能 有效降低池底 硫化氢毒 性, 调节 p H值 , 并为浮游植物 生长繁殖提 供充足 的碳
池塘养殖水质的调控与改良方法

4 . 1 . 1 接种光合 细菌、 硅 藻、 水草 光合细菌的固氮作用将水体 内的游离氮气 固定在 自身体 , 使得生态 系中的氮含量增加 。光合细菌能除去水体 中的小分子 有机物 、 硫 化氢等 有害物质, 降低 池塘有机 物的积 累以净化水质 , 并能促进物质循 环利用 。 接种硅 藻是近年来提 出的一种改 良水质的新措施。硅藻是某些鱼类 良好 的天然 适 口饵料 ,在缺 乏硅藻的水体 中引入硅藻 并使之成 为优势 种, 必能提高鱼产力。 水草能有效地吸收水体 中的营养物质 以及 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质 , 因 此常常成为净化水质 的手段之一 。但在 主养滤 食性鱼 、 贝类的池塘中不 宜引入水草, 以免鱼、 贝类 因浮游植物生物量 的下 降而减产。
池塘 养殖水 质 的调控 与改 良方法
杨 琨
( 咸 阳市渭城 区水产工作站 陕西省 咸 阳市 7 1 2 0 0 0 ) 摘 要: 近年 来 , 随着高 密度 、 集约 化池塘 水产 养殖 生产的 发展 , 池 塘养殖 水体 的水质 变化频 率加快 , 水产 养殖对 象的发 病率 提 高, 严 重降低 了经济 效益 。因此, 了解池 塘养殖对水质 的要求 , 并能够按这 一要求 有针对性地调控 与改 良养殖水体 环境, 才能使水质 条 件更好 地满足池塘 水产养殖 的需求。 关键词 : 池塘养殖 ; 水质 ; 调控 与改 良; 方法 中图分 类号 : ¥ 9 5 9 文献标 识码 : B
2 池塘 水质 恶化 的原 因
想要对池塘 养殖水质进行调控 和改 良, 首先就要 了解池 塘水质恶化 的原因, 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 。 目前的水产养殖 已由过 去粗放型养殖 逐渐 改为名特 品种配套 的精养 型或 半精养 型。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 高质量饵 料,由于过量投饵和 大量鱼 类排 出的粪便分解产 生的氨氮、 亚 硝酸盐 、 硫化氢 等物质超标 , 导致水 体生态平衡的破坏 , 从 而引发鱼类疾 病, 降低 了经 济效益 。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措施分析

1.水产养殖中做好水质控制的意义水产养殖水质对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相关政府管理人员专门从法律高度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该标准结合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从基本的水体颜色形态到PH值、溶解氧、挥发酚、常见重金属、毒性盐等关键物质进行了详细的指标限定,其标准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应当坚持的底线标准,如今随着现代城镇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更应该做好相关指标的管控,保证水体质量远在底线水平之上,这才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基本理念。
2.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2.1 物理标准物理标准在这里主要是指肉眼可分辨的水色标准,也包含可被人体直接感知的水温变化,物理标准是常规肉眼观察水体变化的最简便直接的手段。
一般来说,健康的养殖水体应当具备“肥”“嫩”“爽”的标准,所谓“肥”,就是在视觉可见的情况下,能看见水体中较多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达到鲜活的水平;所谓“嫩”则是对“肥”的进一步要求,“嫩”要求水体的“肥”具备长期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这样才能持久作为水体养殖的良好场所;最后就是“爽”,主要体现在水体的透明度方面,较高的透明度加上没有浮膜的水体,才能符合“爽”这一基本要求。
在水温条件控制上,一般选择足够深度的水体作为养殖场所,水体太浅会导致水体温差过大,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发展,根据时令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时节做好水位的高度控制。
在水体出现异常时,在物理标准上会有较为直接的表现,所以物理变化常可作为水质变化的第一判断标准,比如水体颜色开始转向暗绿色、灰蓝色或蓝绿色,水体内浮游动植物含量大量减少,水面开始出现浮膜,水体透明度略微下降,这是水体变瘦的体现。
又比如水色整体呈现出草绿色、油绿色、黄色、红褐色等颜色,同时伴随大量的硅藻或隐藻,透明度严重下降,这是水体过肥的体现。
在水肥稍多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随着肥力进一步增加,水体透明度反而会有所回升,这是物理观察水体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利用某些化学物 质特 有性质 可以改善养 殖池塘生 态 系统 中的某些不 利因素 。常用 的化 学物质有 : 尔马 福 林、 臭氧 、 生石灰 和其它一些含钙物 质( 如农用石膏等 ) 硝酸钠 、 、 高锰 酸钾 、 明2
1 福 尔马 林 、
黑龙江水产
在 鱼 类养 殖 上 常被 用 来 控 制 鱼 卵 上 的 真 菌 和 鱼 体 表 面 的 寄 生 虫 。把 它 列 入 水 质 调 控 是 因 为 它 具 有 降低
T AN的作用 , 对浮游植物也有一定 的杀灭作用 , 使用时鱼池 会产生一定 程度 的缺氧 , 施用 的同时可 以通过增 氧
维普资讯
黑龙江水产
20 0 8年第 4期
淡 水 养 殖 池 塘 水 质 调 控 技 术 研 究
张卓 曲丹 宫会顶 单莉 莎
(. 1黑龙 江省 嫩 江 水 产 研 究 所 2齐 齐哈 尔市 绿 色食 品 办 公 室 .
3齐齐哈 尔市环境监督 中心 黑龙 江齐齐哈 尔 1 10 ) . 60 0 目前 , 渔业可持续发展 已逐渐 引起水 产工作 者 的注 意 。一个池 塘所 能消除过 多营养 盐和有 机物 以净 化 自 身的能力是有 限的 , 大量投入饲料和肥料促使浮游植物 大量 繁殖 , 初级生产 力和鱼产量 得到提高 。然 而多余 的 肥料 和残饵碎屑 的沉 积与分解 , 使得底泥和水体 中的营养盐 、 有机 物浓度升 高 , 明度 下降 , 透 从而 引起 一系列 问 题 :O C D升 高 、 耗氧加剧 、 DO和底泥 p 降低 , H 一些有毒物质在水体 中大量积 累 , 水质恶化。如果管理者掌握 了 良好 的水质 调控技术 , 在水质 有不 良趋 向时用适 当的措施 加 以改善 , 就能 使生态 系统 向着 良性方 向发 展 。因
淡水养殖池塘水体生态调控技术

宋丽姿:淡水养殖池塘水体生态调控技术水是一切水产品赖以生存的必需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产量和质量[1]。俗话说“养塘鱼先管塘水”,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水体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是养殖户们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问题1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好坏的判别鉴别水质的重要依据是看水的颜色。水色与肥料、浮游生物数量及其数量有关。有两种有利于养鱼的水颜色:一种是绿色,包括黄绿色、棕绿色和油绿色。另一种是棕色,包括黄棕色、红棕色和绿棕色。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水体中有许多浮游生物,鱼很容易吸收和消化[2]。如果水的颜色是淡绿色、深绿色或灰蓝色,它只能反映大量的浮游植物,但不能解释其良好的质量。这种水一般被归类为贫水,不能很好地养鱼。如果水的颜色是黑色、棕色或铜绿色,甚至是臭的,这是变质的迹象,而旧的水或坏的水会导致死鱼。如果“水华”出现,它有两重性。这种水反映了水质和肥料,它能为鱼类提供多种易于消化和吸收的浮游生物,这是有益的;然而,这种水质很难长期保持,没有经验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当大量藻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水质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池塘里会有死鱼。池塘养殖的水质要求最好的水质是肥、活、凉,肥料是关键。但肥而不活,肥而不乐,却不是优质的水[3]。因为浮游生物指数显示大部分的水是旧水,鱼很难消化。肉眼观察,这种水的颜色在一天内没有变化。但是,肥料中有活水,肥料中有冷水,这有一个变化规律:第一,上午和下午都有变化,表现为上午轻,下午浓,这符合藻类趋光活动的特点,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第二,在上风和下风处有变化,即上风处水色较淡,下风处水色较浓。这种水容易产生“水华”,这是优质水的标志,相反,它是坏水或老水。2影响池塘水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池塘水的外源性污染,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染。二是池塘水的内源污染。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池塘先老化。随着池塘年龄的增长,池塘老化、塌陷、淤泥变厚,成为各种致病源的滋生地,并导致鱼类疾病。第二种是,诱饵已经腐烂。由于池塘中的食物密度很高,农民经常追求产量,增加放养密度,这必然会增加投入,使饲料过剩。池塘底部积累了厚厚的泥浆,这会导致腐败并损害水质。最后一种就是药物污染。当鱼塘养殖过程中出现鱼病时,农民缺乏防治技术和药物知识,擅自增加药物用量。为了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个体农民在自由放任的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残留的违禁药物。3水质不良对水产养殖的危害经过几年的鱼塘养殖,鱼塘中后期鱼类的数量和摄食量增加,鱼塘中残留的饵料、鱼粉和沙生藻类继续增加,下层有机物严重积累,导致各种细菌和病毒繁殖,使鱼类处于危险之中。同时,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等。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和分解会改变池塘底质和水质,降低酸度,削弱水中有益菌的自净能力,削弱和破坏水中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增加饵料系数和养殖成本。气候变化很容易导致缺氧性洪水或鱼类发病和死亡。此外,药物的不当使用会增加池塘水中的有害和有毒成分,并威胁养殖鱼类的健康。4水环境对淡水养殖的影响4.1水温不同带来的影响
鱼类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调控

鱼类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调控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环境和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养殖环境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鱼类养殖中的环境调控方法和技术,旨在提供有效的养殖指导。
一、水质调控水质是鱼类养殖中最基本的养殖环境要素之一。
合理调控水质可以提高水质条件,减少水体污染,提高鱼类生长环境。
1. 水质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氨氮、溶解氧、pH值等指标,及时了解水质状况。
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增氧、曝气或水质调整剂的使用,以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
2. 水体循环利用通过水体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转化为肥料,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提高废水的再利用率,节约资源。
3. 水体富养分调控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合理施加肥料或投喂优质饲料,提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促进鱼类生长。
二、温度调控温度是影响鱼类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鱼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合理调控水温有助于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免疫力和生殖能力。
1. 保持恒定的水温通过使用加热或制冷设备,保持养殖水温的稳定,防止温度波动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影响。
2. 温度适宜范围控制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态特点,合理调控水温范围,确保其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
三、光照调控光照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鱼类的食欲、免疫力和生殖活动。
1. 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助于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2. 控制光照时间根据不同鱼类的光照需求,合理控制光照时间,保持稳定的光照周期,有利于鱼类的生物钟调节和生长发育。
四、饲料调控合理的饲料调控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保障鱼类的营养需求和健康生长。
1. 确保饲料质量和适量投喂选择优质饲料,保证其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并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和浪费。
2. 注意饲料的种类和形态根据不同鱼类的口器结构和口态特点,选择适合的饲料种类和形态,保证饵料的易摄取性和消化吸收率。
如何抓好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如何抓好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2012-08-17 10:51:33网络“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类及其它养殖生物的生存介质。
水是鱼类养殖"三要素"之一,水中的溶氧和水温是鱼类生长"三要素"中的两个重要因子。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死存亡,进而关系到农户的养殖产量和效益。
因此,"要养好一池鱼,首先要养好一池水"。
池塘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技术。
随着养殖密度加大,水产养殖投入品的增加,水质管理日显重要。
从目前精养池塘的饲养管理来看,有许多养殖户并未掌握池塘水质管理的综合技术,因而造成养殖鱼类生长慢、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活率低、病害频发,甚至造成养殖鱼类死亡或全军覆没。
为此,如何抓好池塘水质管理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多年教学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水质管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合理选建养殖场养殖场的选址及池塘修建对于日后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至关重要。
因此,要合理选建养殖场。
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
养殖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
水源可靠,水量丰沛,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池塘修建规范,进排水渠系配套。
对于已养鱼塘,利用渔闲进行改造;如鱼塘环境或灌溉水源已被污染的池塘,不宜从事养鱼生产。
养殖水域应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修建好排洪、防污设施,杜绝污染水体进入鱼塘。
二、彻底清整鱼塘凡养过鱼的池塘或蓄水多年的池塘,在放养鱼种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整修和清塘。
当商品鱼上市后,及时排干池水,利用渔闲,按高产标准池塘要求对鱼塘进行整修。
鱼种放养前10天-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对鱼塘进行消毒。
干法清塘,生石灰用量200克/m2-300克/m2;湿法清塘,200克/m3-500克/m3;漂白粉清塘用量一般为10克/m3-20克/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养殖水质调控水产工作者习惯讲:" 要想养好一塘鱼,先要养好一塘水"。
实际上,底质和水质是相辅相成的,养好一塘鱼不仅要养好一塘水,更要养好一塘底。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水产养殖动物栖息的环境空间和生物、能量、理化因子循环的载体空间。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是正确评价养殖水体和底质质量的标准。
保持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养殖水体和底质的生态系统及生物个体、种群和微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水体和底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序顺畅,即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好和自净能力水平高,使水体和底质变成养殖水生动物栖息和生长的良性生态环境空间,才能达到健康、安全、高效的养殖目的。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藻相,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物量大且活力强,其稳定性和净水力就强;微生物相,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降解氨、亚硝酸、硫化氢的能力,是水体稳定的基础;理化缓冲能力,如充足的二氧化碳、较高浓度的缓冲物等,都是水体稳定和自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培养优良的水质和底质,关键是提高水体和底质的稳定程度、自净能力水平。
以下就此作一简要讨论。
一、水体与底质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判别酸碱度和溶解氧是水中最主要的化学因子,其变动状况能够反映出水体稳定程度及净水能力的高低。
光合作用越强,酸碱度和溶解氧越高,净水能力越强;而总碱度越高(如正常大于120ppm 水体),相对缓冲能力较强,此时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则较小,水体相对稳定;反之,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大,则水体不稳定。
判断水质的好坏可参考以下方法(测定早上和中午水体的酸碱度和溶解氧):当pH变化不超过1而溶解氧在4mg/L~10mg/L时,这是水质稳定的标准,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当pH变化超过1而溶解氧仍在4mg/L~ 10mg/L时,此时意味着总碱度不够(可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每天投放,直到pH 恢复正常);当pH变化超过1且早上溶解氧低于3mg/L、中午溶解氧高于10mg/L时,意味着藻相开始劣变了,亦即池底开始富营养化,此时建议使用有益微生物处理;若是pH及溶解氧持续走低,则意味着池底开始酸化或老化了,建议使用生物净水剂等处理。
二、提高水体与底质稳定性和自净能力的措施1.增氧充足的溶解氧是水质稳定及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增氧的目的为:满足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及池中的所有生物呼吸需要;满足水产养殖动物摄食、消化、代谢的需要,达到健康快速生长要求;满足所有生物及化学因子良性循环的需要。
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意义重大,但事实上我们几乎每个水产养殖水体溶解氧都是不足的,所以增氧是养鱼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缺氧时可通过加开增氧机、泼洒增氧剂及改底药物解决,长期缺氧应分析原因,如是否藻相不佳、增氧能力不足、水位太深、换水、用杀藻药物或投饵量过大等,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提高增氧效率的办法:改进增氧方式,改用立体式增氧代替单一增氧;提高给氧物质的浓度,改施液体增氧剂代替固体增氧剂,以提高给氧物质的含量,增加给氧效率;使用氧原子含量高的增氧剂,提高氧化能力,降解氨、亚硝酸等还原性物质;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水体的表面张力,增加氧气溶解速度。
2.培养有益藻类定向培养有益藻类。
硅藻个体较大,易消化,净水能力强,是养鱼池理想的藻类。
绿藻在养殖初期及水质不稳定时易出现,可作为硅藻为优势种的补充。
培育硅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接种以硅藻为优势的"肥水"(为茶褐色);开启增氧机等,形成一定的水流;施用肥水育藻剂;非土池(如水泥池或塑膜底层),可放2mm~3mm 的壤土,以保证水体中含有足够的可溶性的硅酸盐;水位不宜过深,勿施不溶性的有机肥(如鸡粪、黑土等),以防止鞭毛藻类及原生物大量出现;勿单独施用磷肥,防止蓝藻大量出现。
保持丰富的藻类,防止藻类"老化"。
一是培养有益藻类藻相,藻类有较强的净水能力,丰富的藻类即保持较高的肥度又是净水的基础。
一般认为,鱼池透明度应保持在20cm~ 30cm以上,我们认为透明度在10cm左右更好。
藻类丰富不仅提高水体的净水能力,而且产氧能力强,同时为鱼类提供良好的饵料。
二是防止藻类"老化",在生产中有时会出现藻类突然死亡,即"倒藻"现象,藻类之所以死亡,与环境突变(如缺氧)及藻类"老化"有关,正常情况下只要营养丰富或水质稳定,特别是不缺氧,藻类一般不会突然大批死亡。
防止藻类"老化"的方法:全池泼洒季铵盐类药物0.3mL/立方米〜0.4mL/立方米,可絮凝部分"老化"藻类、粪便颗粒、有机碎屑,幼稚藻类不受伤害,第二天再用颗粒增氧剂按100g/亩撒在池底以防底臭,可有效地避免藻类老化,有些富营养化的池塘高温期根据水质情况每隔7天~ 1 0天按上述方法使用 1 次效果较好;加大增氧力度,并适当地减少投喂量。
三是养殖后期藻相处理,养殖后期池塘容易出现藻类多,有机颗粒(如粪便、有机碎屑)也多,即又肥又脏"的现象,大量的有机物质(特别是不溶性的有机物)的存在加大了水中耗氧,并大量滋生鞭毛藻类、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等,水体溶氧偏低,氨、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易引起鱼生病及缺氧,是不良的水质。
四是适当补充可溶性有机肥水育藻剂,氨氮、有机物过高不好,但没有也不行,因为藻类、有益微生物需要这些营养素生存,因而保持适当的氨氮、有机物浓度是必须的。
在营养不足、藻类老化或新挖池塘放苗初期适当地补充肥水藻剂也是比要的,但要防止用量过大。
肥水育藻剂种类繁多,我们建议鱼池选用可溶性的有机肥为主的肥水育藻剂为好。
3.正确使用微生物制剂正确使用优质微生物制剂可以培养良好的微生物种群,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动物抵抗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微生物制剂可用作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水体氨、亚硝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有"净水作用";加快有机物分解,促进藻类繁殖,有"肥水作用",以含有芽孢杆菌、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效果明显,可保持水质"肥而不脏"、"肥而不老";抑制有害细菌,起防病作用,如含有乳酸菌、链球菌的微生物制剂;加快水体净化速度,促进物质循环,主要起稳水作用,以复合菌为主。
正确使用微生物制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微生物制剂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因而改善活菌的生存环境是很必要的。
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均是好氧菌,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繁殖,因而缺氧条件下,不适合使用以上述菌种为主要成份的产品。
光合细菌需要光照、无氧条件,无光或氧气高不利于繁殖,所以良好的水质(如藻类丰富等)中,使用光合细菌作用不大。
在正常的水体,光合细菌主要在底层及温跃层上方起作用。
光合细菌因其耗氧量不大,阴雨天可以使用,但目前市场上很多光合细菌产品因含有大量的培养基,也不宜在阴雨天使用。
又如氨氮、硫化物、有机物等的存在也是部分活细菌繁殖的条件,因此彻底排污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影响净水能力的提高,如水清的池塘易臭就有这种原因。
因而适当地减少排污,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是必要的。
二是施用活菌制剂的意义等于种庄稼"播种"一样,因而只有在水体中缺少"种子"时效果才明显。
如清塘、水变或用药后使用效果好。
又如养殖后期,亚硝酸盐偏高,使用各类微生物制剂效果都不好,原因是此时水体中不缺乏"种子",而是缺少活菌繁殖的条件溶氧。
三是活菌的代谢终产物要解决出路,效果才明显。
代谢终产物过高时,如硝酸盐过高,反而会促进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又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因而藻类对硝酸盐的利用也会增强活菌的使用效果。
如清水施用活菌效果差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四是活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基质或载体,即细菌繁殖的"温床"。
池塘中活菌的主要基质是悬浮的泥土颗粒、有机物质,因而适当浑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这也是泥浆水反而不臭的原因之一。
五是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水层),选择不同的产品及使用方法。
底臭时除加大底层增氧外,可使用固体活菌制剂;表层水有机质较多时可用麦麸、米糠等漂浮性强的载体与上述活菌制剂拌后泼洒使其浮在水面;水体使用时以溶于水后泼洒效果更明显。
六是注意活菌的敌害及竞争对象的影响。
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都能摄食活菌,这些生物数量多时施用活菌制剂效果不好。
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
反之,用它们控制藻类的繁殖必须加大用量。
4.养鱼先养底,防止底质恶化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养殖密度不断增大,投饵量也随着不断加大。
虽然池塘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体的稳定性及养殖动物的生长能力及抗病力等。
底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成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大量而频繁的排换水使池塘泥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沙漠"化,塘底渗漏,保水、保肥的功能减退;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极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致使池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
底质恶化的危害:一是导致"氧债"增加。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等都会沉淀在池塘的底部,池底有机物含量远远高于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尤其是多年未清塘的池塘,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淤泥(有机质)过多的池底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
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产生发酵作用,产生很多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掉水中的氧气,直至全部被氧化后,水中溶氧才开始升高。
鉴于此,要增加底部的溶氧必须降低这些能消耗掉氧气的还原性物质,才能有效增加底部溶氧。
亦即人们常说的"氧债",先清理完"债务"后才有才能让池塘底部的溶氧提高。
据统计,集约化养殖池底淤泥耗氧量,占水体总溶氧的三分之一以上。
"氧债"越高,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就越有威胁。
"氧债"的存在是缺氧、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水底暗藏的杀手!而底质恶化是导致"养债"产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