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直观性”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坚持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旧唯物主义又存在诸多的缺点,如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等。那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

甚至包括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也同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差别。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关系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18世纪的唯物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是:第一,“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恩格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包括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我国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前苏联教科书的理解,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形而上学性”。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究竟是不是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性”呢?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着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作了深刻地分析与批判。《提纲》的第1条中,马克思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都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在费尔巴哈的文章中,这三个词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例如,费尔巴哈说过,自然界和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客体”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是相同的,都是指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观存在物。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主体人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正因为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一定的物质对象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马克思把实践称为感性活动。

从马克思的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根据对唯物主义原则本身的理解方式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即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并且同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主体人看成是直观者,忽略了主体人的主体能动性,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没有理解:作为主体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直观者,更重要的是改造者;客观世界不仅仅是人们直观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不仅仅是直观与被直观的关系(或称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而不可能认识到主体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应当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直观与被直观的关系(或称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概括起来说,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直观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接下来在《提纲》的第9条中,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这里,马克思又一次明确地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并根据旧唯物主义的这一主要缺点,直截了当地把旧唯物主义命名为“直观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对感性(即自然界和人)的理解,不是从实践活动去理解,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如此一来,人只是被看成是直观者同时又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积极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界也只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总之,旧唯物主义就是一种不懂得实践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和意义的唯物主义。

从马克思的这一原着中,我们可以得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而且正因为“直观性”这一主要

缺点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的其他缺点,如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等。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以及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学习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坚持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旧唯物主义又存在诸多的缺点,如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等。那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甚至包括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也同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差别。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关系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18 世纪的唯物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是:第一,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恩格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包括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我国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前苏联教科书的理解,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形而上学性。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究竟是不是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性呢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作了深刻地分析与批判。《提纲》的第 1 条中,马克思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都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在费尔巴哈的文章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1、2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⑴材料1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1、2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 基本的观点。 2.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 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卡尔〃波普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要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象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卡尔·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 ⑴材料1、2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⑵比较材料1、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2.⑴二则材料各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⑵卡尔·波普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下面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些材料 詹姆士说:?对于实用主义者,真理成为经验中各种各样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要是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会是回避真理。? 胡适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真理和我们手里这张纸,这条粉笔,这块黑板,这把茶壶是一样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工具。??我们人类所要的知识并不是那绝对存在的‘道’哪、‘理’哪,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那绝对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笼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 罗蒂说:?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真理的首要标准是其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是我们的信念和愿望形成了我们的真理标准?。?‘真理’将被看作不过是一个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而不是被看作一个表示与超越的东西,不是人类的东西的接触。?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⑴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标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⑵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3.⑴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的典型代表。他们否认真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的衡量标准,把真理与人的主观信念相联系,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主张“人造真理”论,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这样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就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完全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而由于人的意志和需要的主观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实用主义必然是否认真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相对主义真理观。 ⑵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观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强调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 客观的衡量标准。实用主义否认这一点,以“有用”或“满意”来规定真理,这就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的关系, 把作为必要条件的有用性当作认识成为真理的充分条件,将真理主观化,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因人而异的混乱局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实用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就必然抹煞真理同谬误的原则界限,导致是非不分,真伪不辨的后果。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品格,就决定了实践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准,这与实用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实用主义虽然也主张以人的活动结果来衡量认识的真理性,但这种衡量是以这个结果是否令人在主观上“满意”为转移的,这样判别真理的标准还是在人的主观意志。而且“有用”和“满意”的真假判断又有待于新的“有用”或“满意”来验证,依此推论,就将陷入逻辑上无穷倒退的尴尬境地。

最新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哲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

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1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坚持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旧唯物主义又存在诸多的缺点,如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等。那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甚至包括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也同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差别。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关系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18 世纪的唯物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是:第一,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恩格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包括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我国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前苏联教科书的理解,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形而上学性。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究竟是不是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性呢?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作了深刻地分析与批判。《提纲》的第 1 条中,马克思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都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在费尔巴哈的文章中,这三个词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例如,费尔巴哈说过,自然界和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客体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是相同的,都是指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观存在物。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主体人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正因为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一定的物质对象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马克思把实践称为感性活动。 从马克思的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根据对唯物主义原则本身的理解方式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即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并且同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主体人看成是直观者,忽略了主体人的主体能动性,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没有理解:作为主体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直观者,更重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 理) 一、哲学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答案组合】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2+3 真理的特点和从真理的角度出发 实践性,客观性 4+5 追求真理 5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追求真理的角度 2+5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出发 2-(1,2,3,4) 二、练习题训练: 1、(全国卷二2018-40)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直观性”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坚持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旧唯物主义又存在诸多的缺点,如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等。那么,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 甚至包括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也同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差别。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关系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18世纪的唯物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是:第一,“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恩格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包括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我国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前苏联教科书的理解,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形而上学性”。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究竟是不是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性”呢?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着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作了深刻地分析与批判。《提纲》的第1条中,马克思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都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在费尔巴哈的文章中,这三个词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例如,费尔巴哈说过,自然界和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客体”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是相同的,都是指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观存在物。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主体人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正因为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一定的物质对象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马克思把实践称为感性活动。 从马克思的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根据对唯物主义原则本身的理解方式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即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并且同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主体人看成是直观者,忽略了主体人的主体能动性,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没有理解:作为主体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直观者,更重要的是改造者;客观世界不仅仅是人们直观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不仅仅是直观与被直观的关系(或称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而不可能认识到主体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应当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直观与被直观的关系(或称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概括起来说,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直观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接下来在《提纲》的第9条中,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这里,马克思又一次明确地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并根据旧唯物主义的这一主要缺点,直截了当地把旧唯物主义命名为“直观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对感性(即自然界和人)的理解,不是从实践活动去理解,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如此一来,人只是被看成是直观者同时又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积极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界也只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总之,旧唯物主义就是一种不懂得实践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和意义的唯物主义。 从马克思的这一原着中,我们可以得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而且正因为“直观性”这一主

高中政治必修四 专题二 唯物论 认识论

专题二唯物论和认识论 【知识体系构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记住一句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理解一个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3、明确意识活动的特征和能动作用。 4、识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5、领会真理的三性: 6、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7、重点把握五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核心考点归纳1】辩证唯物论 1.把握两组基本概念: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 ①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如下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立足客观物质世界,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①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精神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个统一体,不可分割。A.运动对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B.物质对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错误倾向:否认物质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9274977.html, 论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作者:孙红兰 来源:《商情》2014年第4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关注的论点不同,各有千秋,旧唯物主义在产生的时代也曾对哲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逐渐显露出其缺陷,必然要被后来的新的哲学观点所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正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超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期更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旧唯物主义超越 自从西方哲学诞生后,各哲学家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对事物的哲学见解,出现了各种“主义”,如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等,使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的哲学观点的产生总是基于对旧哲学观点的继承和扬弃,从而达到对旧哲学观点的超越。 一、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 要想了解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就必须先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缺点,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直观性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将客观存在的感性的事物作为其理解对象,这个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旧唯物主义用直观的方式去理解现实事物,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旧唯物主义将客观事物看成是自然存在物,是外在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忽略了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应具有的关联性。旧唯物主义仅仅将客观事物作为其直观的研究对象,人只是客观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将人与客观世界的反映直观地看成了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这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过程,中间没有任何中介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旧唯物主义完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过程,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主体,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人与客观世界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明显地显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主体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中介力量,主体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无法科学地阐释人的本质、实践活动及意识活动,是不科学的。此外,旧唯物主义这种将人看作是直观的对象,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大作用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其走向唯心主义史观,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达到对市民社会单个人的直观反映,无法正确地解释社会历史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直观性进行了严重地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案 旧人教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有进一步了解。能力方面,通过本课时教学,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能力。觉悟方面,通过教学,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进一步消除有神论的影响。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及青少年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具体材料,化抽象为具体,教学思路上讲究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声、像等信息于一体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提问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方法一,老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世界上究竟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方法二,通过对歌曲《跟着感觉走》的批判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1、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板书) (多媒体展示)唯物主义观点: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水是万物的始基。”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气者,理之依也。”唯心主义观点:①“心外无物。”②“物是观念的集合。”③“存在即被感知。” ④“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⑤“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⑥“上帝造人” 老师对不同观点解释后提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上的本质是意识,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巩固:下列观点哪些是唯物主义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观点?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物)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唯物)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唯心)④“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唯物)⑤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唯心)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板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这一关系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派别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派别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谁为第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巩固提问: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辨析)(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②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因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否强调精神文明。③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情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