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件的数控铣工艺编程及仿真加工 开题报告

组合件的数控铣工艺编程及仿真加工 开题报告
组合件的数控铣工艺编程及仿真加工 开题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组合件的数控铣工艺、

编程及仿真加工

姓名:练园

学号:200891343110

专业年级: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级2班

指导教师:何仁琪

教务处制

王信华开题报告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仿真加工

王信华开题报告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仿真 加工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 告 学生姓名:王信华学号: 专业:机电一体化 系(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 毕业设计题目: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仿真加工 指导教师:刘萍萍职称: 2012年 3 月 15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 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 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 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 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 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 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

“2004年3月15日”或“2004-03-15”。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比重明显增加。同时,随着航空工业、汽车工业和轻工业消费品生产的高速增长,复杂形状的零件越来越多,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研制、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加工设备和制造方法已难以适应这种多样化、柔性化与复杂形状零件的高效、高质量加工要求。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发展能有效解决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变零件加工的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大量采用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并将机械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目前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正不断更新换代,向高速度、多功能、智能化、开放型以及高可靠性等方面迅速发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和数控机床的生产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得要标志。 1949年,美国帕森斯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 1959年,数控装置采用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出现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 MC Machining Center),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 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 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 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 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进行人机对话式自动编制程序的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愈趋

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

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 当今市场变化迅速,企业必须不断应用创新技术以快速适应时时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归因于新一代的用户,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产品。 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不断淘汰以往的产品,大部分产品的性能很难跟上用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生产使顾客满意的低价位、高质量产品成了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企业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手段:有的企业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以期能够快速回应产品和市场趋势发展变化的需求;有的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制造方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批量定制等)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快速迎合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有的企业通过发展变型设计来快速推出不断变化的新产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竞争优势 产品结构、设计过程的重组,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实现了用户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及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个性化,允许企业通过改进产品的某些零件来快速形成新型产品。因此,对产品结构及加工过程进行重新设计,生产更多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的产品,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产品工艺流程重组设计”是在进行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原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了解,细致研究产品现今的缺陷

和不足,并根据用户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对已有的工艺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设计出质量好,使用寿命长的新产品,满足竞争激烈,日益变化的市场要求。 产品创新、重新改进和设计是企业赢得市场、获取利润、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改进、重组设计后的机械产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换性强,便于维修。 重组设计后的产品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在使用功能和结构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是质量大大提高了,所以通用性很强,这大大简化产品的维护和互换,可提高产品的维修速度,节约修理费用,提高效率。 (2)质量高、成本低,不会对小批量和大批量加工产生影响。 在重新改进和设计中,在原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省去一般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的重新选材,重新设计及其设计理论论证,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设计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对很多加工过程进行改进,但没有破环原有的生产模式,保留了可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有“取其精华,去其糟唾”的意思,这是重新改进和设计的一大优点。 (3)有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旧产品,开发新产品。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变能力,靠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法显然是困难的。利用重新改进和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课程标准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B033103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授课单位:工程科技学院 学时:8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宣升 2013、3、1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SP-CDIO人才培养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上、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应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仿真》课程之后开设。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是以数控铣削手工编程和加工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水平,部分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水平。 课程开发遵循“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SP-CDIO”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 1.3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学习内容是以一个与职业岗位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每一个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采取学院牵头、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按着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习任务。前面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安全文明生产及操作、加工、检测全部工作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任务四到任务六的学习,是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每一学习任务均采用以零件为载体,将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与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每个学习任务均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教学行动过程设计。 2.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熟练操作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能够完成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能够完成典型零件数控铣削加工程序编制,能够完成中级工标准的零件加工。 (二)职业技能目标:

毕业论文数控铣床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程序设计[1]

届毕业设计 系 别: 信息与工程系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2012 年 月 日 Min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XXXXXX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 二、配合件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1、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 1.1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1.2 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 2、编程尺寸的确定………………………………… 2.1 计算各节点的坐标尺寸……………………… 3、毛坯的选择…………………………………… 4、工艺过程设计…………………………………… 4.1 板料凸件加工工步顺序的安排……………… 4.2 板料凹件加工工步顺序的安排……………… 5、选择机床、工艺装备等………………………… 5.1 刀具的选择方案……………………………… 5.2 铣削用量的确定……………………………… 6、确定切削用量…………………………………… 7、工艺文件………………………………………… 7.1 工序卡片……………………………………… 7.2 刀具卡…………………………………………… 8、编制加工程序单…………………………………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摘要 数控机床的出现以及带来的巨大利益,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发展数控机床是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必由之路,是未来工厂自动化的基础。数控机床的大量使用,需要大批熟练掌握现代数控技术的人员。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现在数控技术也称计算机数控技术,加工软件的更新快,CAD/CAM的应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如像UG , PRO/E , Cimitron , MasterCAM ,CAXA制造工程师等。 数控技术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尤其在模具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所以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数控编程知识和数控操作技能。本文主要通过铣削加工薄壁配合件的数控工艺分析与加工,综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考虑可能影响在铣削、钻削、绞削加工中的因素,设计其加工工艺和编辑程序,完成配合要求。 关键词: 铣削、钻削、绞削、 CAD/CAM 薄壁板类配合件零件加工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

目录 一、零件图的工艺分析 二、零件设备的选择 三、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和装夹方式 四、确定加工顺序及进给路线 五、刀具选择 六、切削用量选择 七、填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

1、如图1所示,材料为45钢,单件生产,毛坯尺寸为 84mm×84mm×22mm),试对该零件的顶面和内外轮廓进行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 图1带型腔的凸台零件图 一零件图的工艺分析 1、图形分析 (1)分析零件图是否完整、正确,零件的视图是否正确、清楚,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有关技术要求是否齐全、明确。从上图可以看出该零件图的尺寸符合了这一要求。 (2)分析零件的技术要求,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是否合理。过高的要求会增加加工难度,提高成本;过低的技术要求会影响工作性能,两者都是不允许的。上图的精度为IT8级,技术要求和尺寸精度都能满足加工要求。 (3)该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既满足了设计要求,又便于加工,各图形几何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相切、相交、垂直和平行)比较明确,条件充分,并且采用了集中标注的方法,满足了设计基准、工艺基准与编程原点的统一。因此该图的尺寸标注符合了数控加工的特点。 2、零件材料分析 由题目提供,材料为45钢。 3、精度分析

该零件最高精度等级为IT8级,所以表面粗糙度均为Ra3.2um。加工时不宜产生震荡。如果定位不好可能会导致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难以达到要求。 4、结构分析 从图1上可以看出,带型腔的凸轮零件主要由圆弧和直线组成,该零件的加工内容主要有平面、轮廓、凸台、型腔、铰孔。需要粗精铣上下表面外轮廓内轮廓凸台内腔及铰孔等加工工序。 二、选择设备 由该零件外形和材料等条件,选用XK713A数控铣床。 三、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和装夹方式 由零件图可得,以零件的下端面为定位基准,加工上表面。把零件竖放加工外轮廓。 零件的装夹方式采用机用台虎钳。 四、确定加工顺序及进给路线 1、确定加工顺序 加工顺序的拟定按照基面先行,先粗后精的原则确定,因此先加工零件的外轮廓表面,加工上下表面,接着粗铣型腔,再加工孔,按照顺序再精铣一遍即可。 加工圆弧时,应沿圆弧切向切入。 2、进给路线

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范文

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范文 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一)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 来源。

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 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 主探究能力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文章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 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 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

数控铣床编程实例.doc

第五节数控铣床编程实例(参考程序请看超级链接) 实例一毛坯为70㎜×70㎜×18㎜板材,六面已粗加工过,要求数控铣出如图3-23所示的槽,工件材料为45钢。 1.根据图样要求、毛坯及前道工序加工情况,确定工艺方案及加工路线 1)以已加工过的底面为定位基准,用通用台虎钳夹紧工件前后两侧面,台虎钳固定于铣床工作台上。 2)工步顺序 ①铣刀先走两个圆轨迹,再用左刀具半径补偿加工50㎜×50㎜四角倒圆的正方形。 ②每次切深为2㎜,分二次加工完。 2.选择机床设备 根据零件图样要求,选用经济型数控铣床即可达到要求。故选用XKN7125型数控立式铣床。3.选择刀具 现采用φ10㎜的平底立铣刀,定义为T01,并把该刀具的直径输入刀具参数表中。 4.确定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的具体数值应根据该机床性能、相关的手册并结合实际经验确定,详见加工程序。5.确定工件坐标系和对刀点 在XOY平面内确定以工件中心为工件原点,Z方向以工件表面为工件原点,建立工件坐标系,如图2-23所示。 采用手动对刀方法(操作与前面介绍的数控铣床对刀方法相同)把点O作为对刀点。 6.编写程序 按该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和程序段格式,把加工零件的全部工艺过程编写成程序清单。 考虑到加工图示的槽,深为4㎜,每次切深为2㎜,分二次加工完,则为编程方便,同时减少指令条数,可采用子程序。该工件的加工程序如下(该程序用于XKN7125铣床): N0010 G00 Z2 S800 T1 M03 N0020 X15 Y0 M08 N0030 G20 N01 P1.-2 ;调一次子程序,槽深为2㎜ N0040 G20 N01 P1.-4 ;再调一次子程序,槽深为4㎜ N0050 G01 Z2 M09

关于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的探讨

关于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5-10-12T16:46:52.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作者:罗燕锋[导读] 河源理工学校 517000 数控铣加工作为一种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加工工艺在制作一些高精密部件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河源理工学校 517000 摘要:数控铣加工作为一种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加工工艺在制作一些高精密部件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已经越来越广泛了。而怎样才能做好数控铣加工的工艺研究工作,并且逐步的健全和完善数控铣加工的工艺编制,对于数控铣加工这项工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本文就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关键词:数控铣加工工艺数控编程引言 数控铣机床与普通机床存在一定的差别:数控加工的程序比普通机床加工程序要复杂;数控铣机床工艺规程比普通机床工艺规程要繁琐;有些在普通机床加工中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数控铣加工中也必须要考虑,比如在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中不是工序内工步的安排:对刀点、换刀点及走刀路线的确定等问题,这在编制数控加工工艺时都需认真考虑。一般来说,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包括以下内容:工艺分析;零件的装夹与定位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路线的分析;工序的安排。1数控铣加工的工艺分析运用数控铣加工工艺的第一步是对所需加工对象进行工艺分析。工艺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1)标注尺寸 在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中,所有点、线、面的尺寸和位置都是以编程原点为基准的,因此加工对象图上最好直接给出坐标尺寸,以及尺寸协调的高精度孔或面。 (2)要素全面 在程序编制中,编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构成加工对象轮廓的几何要素参数及各几何要素间的关系。数控铣加工工艺需要对加工对象的元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了加工对象上的曲线轮廓、空间曲线、形状复杂、尺寸等。这其中无论哪一点不明确或不确定,编程都无法进行。但由于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或被忽略,常常出现参数不全或不清楚。所以在审查与分析图纸时,一定要仔细,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 (3)定位准确 在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中,加工工序往往较集中,以同一基准定位十分重要。 (4)统一的类型或尺寸 加工对象的外形、内腔最好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或尺寸,这样可以减少换刀次数,还可能应用控制程序或专用程序以缩短程序长度。加工对象的形状尽可能对称,便于利用数控机床的镜向加工功能来编程,以节省编程时间。2数控铣加工中的定位装夹在加工零件之前,还必须保证加工的零件在机床的夹具中的位置是正确的,并且在对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其应始终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处,将加工零件夹牢并压紧,这样它就不会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而这个过程就是定位和夹紧的过程。在对加工零件定位和夹紧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的减少装夹的次数,在进行完一次定位装夹后,最好就能够加工出所有的待加工表面;另外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控机床的作用,建议最好不要采用占机人工调整式的加工方案。3数控铣加工中的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3.1 刀具的选择 数控铣加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铣刀,选择刀具时,应遵循精度高、强度大、刚性好、调整方便以及使用寿命长的原则,另外铣刀的选择还应与加工对象保持一致。在实际的加工工作中,选择铣刀时还应参考所加工零件的几何参数,举例来说就是加工封闭的键槽时就应选用键槽铣刀,加工平面时就应选用面铣刀等。 3.2 切削用量的选择 进行切削操作时所有运动参数的总称都叫做切削用量,如进给量、切削速度以及主轴转速等参数,铣刀的使用寿命是与某一工序的切削用量有着紧密联系的参数,通常我们将其分为最大生产率寿命和最低成本经济寿命两大类,而根据这两者的差异我们选择的切削用量就为最大生产率切削用量和最低成本切削用量两种,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选择后者的,而最大生产率切削用量只是在紧急的生产任务中使用的。在选择切削用量时,我们还要参考主轴转速、进给量以及切削深度这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同时我们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加工零件的成本,力争选择最低成本并且工作效果最好的切削用量,从而保证数控铣加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4加工路线的选择和安排零件加工的工艺线路是指在零件生产过程中,由毛坯到成品所经过的工序的先后顺序。拟定加工路线除了要考虑上面提到的各项工序外,还需要考虑加工工序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工序的先后顺序等问题。 4.1加工阶段的划分 针对加工零件的特征和要求,可以将该零件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粗加工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切除余量;其次是精加工阶段,其目的是根据图纸和程序的要求,确保加工质量。 4.2加工顺序的安排 一般来说,加工需要考虑的顺序是:先粗后精,即先考虑粗加工,然后是精加工;先面后孔,即先考虑加工平面,然后加工槽孔;基面先行,即先考虑加工无槽孔的那一面,也就是作为基准的那一面。 4.3工序的集中和分散

2020年连杆加工工艺开题报告

连杆加工工艺开题报告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连杆加工工艺开题报告》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篇一:连杆加工工艺 华东交通大学开题报告书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 (1)、(2)均要填,如AY、BX等。 篇二:夹具设计开题报告 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立题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班级11机制2 说明:(1)空格内打"√"或填上数字等 (2)本卡一式3份,一份交学院教务部门,一份由教研室保存,一份装订到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

负责指导教师日期 教研室主任日期教学院长日期 江苏师范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及工作实施计划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年级、班级 11机制2 姓名刘亮亮指导教师闵勇开题报告日期xx.04.06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填表须知 1、开题报告由学生本人领取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填写此表; 2、工作实施计划应由指导教师填写;

3、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学院教务部门,一份由教研室保存,一份装订到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 一、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捷达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连杆加工工艺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xx年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 2.课题开题报告及开题报告的写法 3.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 4.开题报告 5.省级课题开题报告--附开题报告的写法 6.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开题报告的格式

7.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8.怎么写开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范文 9.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10.开题报告的写作要点以及开题报告范文 以上就是《连杆加工工艺开题报告》的范文全部内容,涉及到论文、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格式、工艺,加工,日期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数控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版)精编

(数控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 (版)

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

前言 本作业指导书是在XXXXXXXXXXXXXXXXXXX《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作业指导书和XXXXXXXXXXXXXXXXXXXX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修改了封面格式(封面)。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2)。 ——增加了生产规程概述内容(4.1)。 本作业指导书由集团X公司生产部提出,生产部归口。 本作业指导书由XXXXXXXXXXXXXXX起草且负责解释。 本作业指导书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 本作业指导书审核人:XXX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数控立铣加工中心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维护工作。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数控立铣加工中心DMC64V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XXXXXXXXXXXXXXXXXX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岗位作业指导书 3本作业指导书的组成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介绍及性能说明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的工艺控制要求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的操作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的维护保养 数控立铣岗位的安全、环保 数控立铣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

4介绍及性能说明 4.1概述 数控立铣加工中心(MC,MachineCenter)是壹种备有刀库且能通过程序或手动控制自动刀具交换装置(ATC,AutmaticToolsChanger)自动更换刀具对工件进行多工序加工的数控机床,是模具加工行业不可缺少的加工设备,除能够完成普通铣床的工作外,仍能够用于加工各种曲面、槽型,特别是我们电极和冲头加工的关键设备。其在加工过程中能够由程序或手动控制自动选择和更换刀具,工件在壹次装夹中,能够连续进行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螺纹以及铣削等多工步的加工,工序高度集中,经过壹次装夹后,能够编程自动换刀,壹次进行多个工步,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主要应用于结构复杂的单件或小批量的产品加工上。 4.2主要技术性能 表1 表1(续)

数控铣床与工件的加工工艺

综合实训(毕业论文) 一、综合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本课程为必修课。课程性质是机械类相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以学生独立操作的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的操作,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通过实习同时进行科学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培养。 (二)实习要求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制造中零件的基本加工方法以及所用的相关设备、工夹量具、材料、工艺、加工质量要求和安全技术等。并对零件结构工艺性有初步了解。 2.学习车、铣、刨、磨、钳加工基本的操作技能,熟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必备的工业安全意识。 3.对零件简单表面的加工,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以及简单工艺分析的能力。 4.了解机械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5.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劳动观念、团体观念和经济观念 二、实训设备与材料 1)、设备:CKA6136I型数控卧式车床 2)、刀具:90°外圆车刀、刀宽为3㎜的槽刀、螺纹刀 3)、材料:塑料棒 4)、装夹工具:三爪卡盘 5)、相关工量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三、实训的具体内容

虽然我们所用的设备是仅供实习而专门设计的,与真正的生产加工用的设备有一定的区别,而且比较陈旧,但我们还是从中了解了数控机床加工的基本原理,只要将机床通过一定的接口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过一定的应用软件就可以成功的控制机床,将机床的转速、进刀量、进到速度等通过编程来控制,使加工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数控机床还可以自动完成一些复杂的加工过程。 经过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成功完成了任务,用三种方式(绝对坐标、相对坐标、循环)编出了加工程序。我们所做的只是最基本的加工,相对于真正的生产加工还有很大的区别,但还是感觉收获颇多 (一)数控加工操作 1.根据零件图样要求、毛坯情况,确定工艺方案及加工路线 1)对细长轴类零件,轴心线为工艺基准,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持φ44㎜外圆一头,使工件伸出卡盘82㎜,一次装夹完成粗精加工。 2)工步顺序 ①加工2×45°倒角。 ②加工Φ10 外圆。 ③加工R7 圆弧。 ④加工Φ34 外圆。 ⑤加工外圆锥。 ⑥加工Φ44 外圆。 2.确定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的具体数值应根据该机床性能、相关的手册并结合实际经验确定,详见加工程序。 3.确定工件坐标系、对刀点和换刀点 确定以工件左端面与轴心线的交点O为工件原点,建立XOZ工件坐标系。 采用手动试切对刀方法(操作与上面数控车床的对刀方法相同)把点O作为对刀点。换刀点设置在工件坐标系下X70、Z30处。 例子:1(内)外圆复合循环指令编程,如下图 要求循环起始点在A(46,3),切削深度为1.5mm(半径量)。 退刀量为1mm,X 方向精加工余量为0.4mm,Z 方向精加工余量为0.1mm,其中点划线部分为工件毛坯

工艺开题报告

辽宁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5DS高压注水泵曲轴工艺及夹具设计 专题: 系别: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生姓 名: 学号: 指导教 师: 2014年3月 日

一、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分析 1.1本课题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自己所学专业课和自己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方向的一次综合性训练,也是对自己四年所学的一次检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重要过渡环节。 我的课题是“5DS高压注水泵曲轴工艺及夹具设计”,曲轴是高压水泵的主要旋转机件,装上连杆后,可承接连杆的上下(往复)运动变成循环(旋转)运动。目前国内曲轴生产线多数由普通机床和专用机床组成,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粗加工设备多采用多刀车床车削曲轴主轴颈及拐颈,工序的质量稳定性差,容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难以达到合理的加工余量。 本次毕业设计中,我将运用所学的工艺及夹具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工艺规程,解决工艺尺寸、工件的加紧、定位等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学会正确的设计思路,设计构思,掌握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学会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曲轴是高压水泵中用于传递功率的关键零件。在发动机工作循环中,曲轴受周期性不断变化的燃气压力、往复运动质量的惯性力、旋转质量的离心惯性力及力矩等复杂的交变载荷,产生扭转和横向与纵向振动,承受拉、压、弯和磨损。因此要求曲轴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韧性、耐磨性及良好的平衡性。曲轴的寿命也决定了发动机的寿命,其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和轴颈严重磨损。曲轴的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关键加工部位是曲轴的轴颈,包括:主轴颈、连杆轴颈、沉割槽、止推面、轴肩等。轴颈的粗加工工艺主要有车削、铣削、车拉(车车拉)等;精加工工艺主要有磨削、抛光、研磨等;强化工艺有滚压、高频淬火、渗碳、离子氮化、喷丸等。近年来,行业中对曲轴的加工精度、生产效

数控铣床加工工艺设计

学号09131050701215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数控铣床加工工艺设计 姓名武亚玲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层次专升本 入学时间 2009秋 管理中心重庆直属管理中心 学习中心重庆直属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李恩 2011年10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主要内容 (2) 2.1数控加工工艺内容的选择 (2) 2.1.1数控加工的内容 (2) 2.1.2适于数控加工的内容 (2) 2.2 数控加工工艺性分析 (3) 2.2.1标注应符合数控加工的特点 (3) 2.2.2几何要素的条件应完整、准确 (3) 2.2.3定位基准可靠 (3) 2.2.4统一几何类型及尺寸 (3) 2.3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 (3) 2.3.1工序的划分 (4) 2.3.2顺序的安排 (4) 2.3.3数控加工工艺与普通工序的衔接 (4) 第三章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法 (5) 3.1确定走刀路线和安排加工顺序 (5) 3.2确定定位和夹紧方案 (7) 3.3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 (7) 3.3.1对刀点的选择原则 (7) 3.4 确定切削用量 (9) 3.4.1填写数控加工技术文件 (10) 3.4.2数控编程任务书 (10)

3.4.3数控加工工件安装和原点设定卡片(简称装夹图和零件设定卡)11 3.4.4数控加工工序卡片 (12) 3.4.5数控加工走刀路线图 (13) 3.5数控刀具卡片 (14) 第四章数控铣床加工的基本特点 (15) 第五章数控铣床刀具的选择 (16) 5.1数控铣床对刀具的要求及铣刀的种类 (16) 5.1.1对刀具的要求 (16) 5.1.2常用铣刀种类 (17) 5.2孔加工刀具的选用 (17) 5.3铣削加工刀具选用 (18) 结论 (18) 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控铣宏程序实例(DOC)

数控铣宏程序实例(DOC)

数控铣宏程序实例 §4.1 椭圆加工(编程思路:以一小段直线代替曲线)例1:整椭圆轨迹线加工(假定加工深度为2mm) 方法一:已知椭圆的参数方X=acosθ Y=bsinθ变量数学表达式 设定θ= #1(0°~ 360°) 那么 X= #2 = acos[#1] Y= #3= bsin[#1] 程序 O0001; S1000 M03; G90 G54 G00 Z100; G00 Xa Y0; G00 Z3; G01 Z-2 F100; #1=0; N1 #2=a*cos[#1]; #3=b*sin[#1]; G01 X#2 Y#3 F300; #1=#1+1; IF[#1LE360]GOT01; GOO Z50; M30;

例2:斜椭圆且椭心不在原点的轨迹线加工(假设加工深度为2mm) 椭圆心不在原点的参数方程 X=a*COS[#1]+ M Y=b*SIN[#1]+ N 变量数学表达式 设定θ=#1; (0°~360°) 那么X=#2=a*COS[#1]+ M Y=#3=b*SIN[#1]+ N 因为此椭圆绕(M ,N)旋转角度为A 可运用坐标旋转指令G68 格式 G68 X - Y - R - X,Y:旋转中心坐标; R: 旋转角度 程序 O0002; S1000 M03; G90 G54 G00 Z100; GOO Xa+M YN; GOO Z3; G68 XM YN R45; #1=0; N99 #2=a*COS[#1]+M; #3=b*SIN[#1]+N; GO1 X#2 Y#3 F300; G01 Z-2 F100; #1=#1+1; IF[#1LE360]GOTO99; G69 ; GOO Z100; M30;

本科毕设开题报告范本

xxxxxxxxx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题目直升机制造协调系统准确度计算模块开发学生姓名xxxxx 学号xxxxxxxx 毕设地点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教授 2008年 3 月15 日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 文献综述: 飞机制造工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生产工艺准备工作和生产中要解决大量的互换协调问题,即飞机的制造准确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及其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互换协调问题是直升机制造工艺的主要特点之一,协调准确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保证成套工艺装备的制造准确度和协调准确度是保证产品制造准确度、装配协调和产品互换性的物质基础。该问题涉及到诸如协调路线制定、尺寸传递中各环节容差分配、协调准确度预测等诸多环节,以成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开发计算机辅助直升机制造容差分配决策系统,是直升机设计、制造高水平高效率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毕业设计旨在开发该系统中的协调准确度计算模块,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已知容差分配下的协调准确度进行量化的评价,减少实际直升机生产中的不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直升机采用厂所设计、制造分开的研制体系,由直升机设计所完成产品数模、设计图纸的设计,除少量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外,产品设计图纸通常只以自由公差的形式标明零件的通用公差要求。再由直升机制造企业完成协调方案制定、装配单元划分、工装设计制造、零件制造及产品装配,企业需根据以上条件对涉及工艺分离面上部件对接的大量零件、工装进行容差分配,以满足装配的互换协调要求。过去工艺人员采用等公差法、等精度法进行容差预分配,该方法能保证尺寸链封闭环协调要求,但未充分考虑各组成环的尺寸大小、加工难易程度等结构工艺特点,简单地为各组成环规定了严格的公差容限,即要求较高制造准确度以保证设计要求,上述预分配方案还需要根据工艺能力进行调整。由于每个环节的容差调整都将影响尺寸链封闭环的最终累积误差,过去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协调准确度计算和容差优化调整的体系,多凭经验处理,存在随意性较大、失误较多、一次性装配成功率较低等突出问题。随着对直升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结构及制造工艺也不断发展,制造协调准确度的要求日益严格,企业迫切需要专用的软件系统辅助直升机制造工艺容差设计。 自从1978年c.Flillyard提出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来设计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以来,国内外在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领域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几何公差表示、公差分析和综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开发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原型系统,这些成果为实现CAD/CAM集成起到了桥梁作用。

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

精品文档 加工工艺开题报告范文 当今市场变化迅速,企业必须不断应用创新技术以快速适应时时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归因于新一代的用户,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产品。 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不断淘汰以往的产品,大部分产品的性能很难跟上用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生产使顾客满意的低价位、高质量产品成了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企业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手段: 有的企业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以期能够快速回应产品和市场趋势发展变化的需求有的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制造方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批量定制等)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快速迎合用户和市场的需求; 有的企业通过发展变型设计来快速推出不断变化的新产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竞争优势 产品结构、设计过程的重组,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实现了用户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及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个性化,允许企业通过改进产品的某些零件来快速形成新型产品。因此,对产品结构及加工过程进行重新设计,生产更多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的产品,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产品工艺流程重组设计是在进行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原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了解,细致研究产品现今的缺陷

精品文档 和不足,并根据用户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对已有的工艺流程进 行重新设计,设计出质量好,使用寿命长的新产品,满足竞争激烈,日益变化的市场要求。 产品创新、重新改进和设计是企业赢得市场、获取利润、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改进、重组设计后的机械产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互换性强,便于维修。重组设计后的产品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在使用功能和结构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是质量大大提高了,所以通用性很强,这大大简化产品的维护和互换,可提高产品的维修速度,节约修理费用,提高效率。 (2) 质量高、成本低,不会对小批量和大批量加工产生影响。在重新改进和设计中,在原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省去一般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的重新选材,重新设计及其设计理论论证,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设计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对很多加工过程进行改进,但没有破环原有的生产模式,保留了可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有取其精华,去其糟唾的意思,这是重新改进和设计的一大优点。 (3) 有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旧产品,开发新产品。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变能 力,靠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法显然是困难的。利用重新改 精品文档

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范文

开题报告课题的来源范文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开题报告课题的范文,欢迎参考!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关于开题报告课题的。

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 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 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 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 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