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红外辐射特性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红外焦平⾯阵列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引⾔⾃从1800年赫谢尔利⽤⽔银温度计制作的最原始的热敏探测器发现了红外辐射以来[1],⼈们就开始不断运⽤各种⽅法对红外辐射进⾏检测,并根据红外光的特点⽽加以应⽤,相继制成了各种红外探测器,如热敏型辐射探测器(温差电偶探测器、电阻测辐射热计、热释电探测器)和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光电导探测器、光伏型探测器等)。

最初,⼈们只能以单个探测单元通过光机扫描的⽅式并协同低温制冷器来实现图像探测;后来,则出现了探测单元数⽬在⼀万以上,且⾃带有信号读出电路的⼆维N×M元焦平⾯阵列(FPA)探测器;⽽现今,集成了探测器后续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信号读出电路、前放、模数转换器等的第三代被称为“灵巧”(smart)凝视的⼤阵列焦平⾯也已开始崭露头⾓[2]。

红外焦平⾯热像仪是⼀种可探测⽬标的红外辐射,并能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段,将⽬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是集光、机、电等尖端技术于⼀体的⾼科技产品。

因其具有较强的抗⼲扰能⼒,隐蔽性能好、跟踪、制导精度⾼等优点,在军事领域获得了⼴泛的应⽤。

⽬前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等西⽅军事发达国家,都花费⼤量的⼈⼒、物⼒和财⼒进⾏此⽅⾯的研究与开发,并获得了成功[3、4]。

⼆、红外焦平⾯阵列原理、分类1、红外焦平⾯阵列原理焦平⾯探测器的焦平⾯上排列着感光元件阵列,从⽆限远处发射的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在系统焦平⾯的这些感光元件上,探测器将接受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积分放⼤、采样保持,通过输出缓冲和多路传输系统,最终送达监视系统形成图像。

2、红外焦平⾯阵列分类(1)根据制冷⽅式划分根据制冷⽅式,红外焦平⾯阵列可分为制冷型和⾮制冷型。

制冷型红外焦平⾯⽬前主要采⽤杜⽡瓶/快速起动节流致冷器集成体和杜⽡瓶/斯特林循环致冷器集成体[5]。

由于背景温度与探测温度之间的对⽐度将决定探测器的理想分辨率,所以为了提⾼探测仪的精度就必须⼤幅度的降低背景温度。

空间地球辐射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空间地球辐射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IFA E M N HY/ O . , o ,SP 00 NR R D(O T L) L 1 N . E 1 V 3 9 2
文章 编号 : 17—752 1) —010 62 8(000 00—5 8 9
空 间 地 球 辐 射 探 测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马 庆 梅 陆段 军
( 中国 科学 院 上 海 技术 物 理 研 究所 ,上 海 208) 003
摘 要 : 地球 辐射 收支对 于研 究天 气气候 及其相 互关 系具 有 重要 作用。对 国内外 空间 地 球辐射 探测技 术 的近 代发展及 现状 进行 了分析 和研 究,并 结合地 球辐射 收支 工程项 目,论 述 了静止 轨道地球 辐射 收支探 测 的特 点。 关键词 : 地球辐 射收支 ;探测 ;信 息获取 与处 理 中图分类号 : T 25 文献 标识码 : A N 1 DO : 1. 6 ̄ in17—75 0 0 9 0 I 0 99 .s. 2 8 . 1. . 1 3 s 6 8 2 00
O v r i w f S c bo ne Ea t R a a i e v e o pa D e ec i t t on c Te hnol ogi s e
MA Qi - iL u n u n me U D a- n g , j (h g a Is tt o e ncl hs s C i s cdm f c ne, h nh i208, hn ) S  ̄ hint ue f c i yi , h ee a e yo i csS a g a 003 C i i T h aP c n A Se a
天气气候 的相互关 系等都 具有重 要作用 。
作者 简 介:马庆 梅 ( 7-,女 ,陕西 咸 阳人 ,副研 究员 , 士研 究 生, 究方 向为 空间遥 感 技 术。 Em i m q g 17 9 ) 博 研 - a ai h n

《2024年煤岩破裂过程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范文

《2024年煤岩破裂过程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范文

《煤岩破裂过程红外辐射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煤岩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破裂过程的研究对于地质学、采矿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其特性的研究对于理解煤岩破裂机制、监测煤岩破裂过程以及预测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研究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的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煤岩破裂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煤岩破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进而产生红外辐射。

此外,煤岩的矿物成分、结构特性、含水率等因素也会影响红外辐射的特性。

目前,关于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红外辐射的产生机制、红外辐射与煤岩破裂过程的关系、红外辐射的检测与监测技术等。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的特性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煤岩样品,通过单轴压缩实验模拟煤岩的破裂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利用红外检测设备实时监测煤岩破裂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变化。

同时,我们还对煤岩样品进行了矿物成分、结构特性、含水率等物理性质的测试,以分析这些因素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方面,我们建立了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的物理模型,通过数学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机制、传播规律以及与煤岩破裂过程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红外辐射在监测煤岩破裂过程中的应用,为相关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四、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和红外检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我们得到了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的变化曲线。

结果表明,在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强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与煤岩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煤岩的矿物成分、结构特性、含水率等因素对红外辐射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2. 理论分析结果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分析,我们研究了煤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的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

城市典型地物的热辐射特性研究

城市典型地物的热辐射特性研究


四通道 的亮温很低 ;其他时刻 四个通 道的亮温 数据基本
F g 2 T e ma a i t n c a ce i i i . h r l d a i h r t r tc r o a s s
o if r n l ma e i l fd fe e tWa l tr as
段相一致_ 。 8 应用该仪器可 以测量地物 的亮 度温度及辐 亮度 l 信息 , 是航空 、航天平台上多光谱扫描仪的模拟传感 器l 。 g ]
1 3 数 据 处理 .
为 了避免偶然误差 , 提高数 据精度 ,要求辐射 计对 各地 物 的测量数据在 5 以上 , 组 需对 有效数据 进行处 理 , 权平 加
o if t ras
2 1 热辐射温度与地物类型的关 系 .
图 l为几 种典 型地 面 目标 的热辐 射特征 。图中除松树冠 层外 , 其余各地物在不 同通道上 的亮 温值差 异很小 ,曲线几 乎与横坐标平行。松树冠层在 四个通 道上亮 温差异显 著 , 在
城 市典 型 地物 的热辐 射 特 性研 究
张 霞,赵云升 ,孙天琳 ,梁壬凤
东北师范 大学城市 与环境科学学院 , 吉林 长春 10 2 304


运用热红外技术监测地表温度已获得 成熟 的发展 , 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使得城市热岛效应 日益显现 ,
有关城市典型地物热辐射特性的研究 对于分析 城市热 岛现象 的成 因和分布 具有重要 意义 。 文通过 对保定 本
l ;
Fi . Th r alr d a in h r ce itc g1 e m a i to c a a trsis
o y ia u f c e t r s ft p c ls r a efa u e

大气辐射传输

大气辐射传输

大气辐射传输
大气辐射传输是指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吸收、散射和透过过程。

辐射传输对于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传输是指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各个波长的辐射。

当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时,一部分被大气层直接吸收,一部分会被大气层散射和透过。

其中散射是指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散射过程会使太阳光在任意方向上均有可能被观测到。

透过是指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的过程。

太阳辐射的传输过程受到大气层中各种气体、云、气溶胶和地表的影响,不同波长的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输特征也各不相同。

地球辐射传输是指地球表面发出的热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

地球表面主要发出的是长波红外辐射,包括地球的地表辐射和大气层内的辐射。

在地球辐射传输过程中,大气层的主要作用是散射和吸收地球辐射。

一部分地球辐射能够直接透过大气层达到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后被重新辐射到太空中,形成热辐射平衡。

大气辐射传输对于地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传输直接影响到地球的能量收入,地球辐射传输则决定了地球的能量输出。

其中,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会影响到地球的能量收入量,而大气层对地球辐射的吸收和透过则影响到地球的能量输出量。

这些能量的变化对大气层和地表的温度、气候和天气现象产生影响。

因此,对大气辐射传输过
程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辐射特性与气候参数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辐射特性与气候参数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辐射特性与气候参数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它们对大气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气中,气溶胶与气候参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关系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辐射特性以及与气候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气溶胶的辐射特性气溶胶颗粒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着不同的影响。

首先,气溶胶对太阳辐射产生散射作用,使得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从而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日射量。

其次,气溶胶对地球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导致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减少。

这两种作用共同促使大气臭氧和水蒸气的湿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大气循环和气候变化的格局。

二、气溶胶与气候参数的关系气溶胶与气候参数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受到气候参数的影响。

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量等能够影响气溶胶的生成、扩散与沉降过程。

其次,气溶胶对气候参数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气溶胶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面的日照减少,从而降低了气温和蒸发散。

另一方面,气溶胶对地球辐射吸收和散射,改变了地球辐射平衡,进一步影响大气温度。

此外,气溶胶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和云的辐射特性,间接影响气候变化。

三、气溶胶的影响机制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和气候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机制来实现的。

物理机制包括气溶胶的散射、吸收和透过过程。

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组成等决定了它们对光的散射和吸收特性。

化学机制主要指气溶胶颗粒与大气中的气体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导致了气溶胶颗粒的生长和变化,进而改变了它们的辐射特性和对气候参数的响应。

四、气溶胶观测与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辐射特性和与气候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使用各种观测和模拟手段进行研究。

观测手段主要包括地面观测、航空观测和卫星观测。

通过监测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化学成分和粒径分布等参数,可以获得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并与气候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研究现状

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研究现状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2期 20 07年 6月
文 章编 号 :06- 6 9 2 0 )一 2— 0 7-0 10 7 3 (0 7 0 0 1 5
干 旱 气 象
ARI METEOROL D OGY
Vo . 5 N0. 12 2
以快 速 同步地 获取 大面 积 区域 地表 温度 。因此利 用
讲 , 然界任何高于热力学温度( iec e pr ue 自 Knt m e t it ar
) 的物 体 都 不 断 地 向外 发 射 具 有 一 定 能 量 的 电 磁 波 。其 辐射 能量 的强 度 和波谱 分 布 的位 置是 温度 的 函数 。随着 温度 的增 加 , 总辐射 能量 将相 应增加 , 辐 射 能 量 的最 大 波 长 也 将 逐 渐 变 短 。通 常 用 Pac l k n
析 了遥感反 演 地表 温度 的发展 趋 势 。
1 遥感反演地表温度 的原理
目前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大 气校正法、 单窗算法 、 劈窗算法。这些算法最基本的
理 论依 据是 维 恩位移 定律 和普 朗 克定律 。从理 论上
究有重要意义。传统获取地表温度 的做法是采用温 度计测量 , 所测 的结果只代表观测点的局部温度 , 唯 有遥感可以提供二维陆面温度分布信息… , 并且可
卫星数据演算地表温度 , 探讨卫星热通道 的理论及
其 实际应 用方 法 , 已经 成 为 遥感 科 学 的一 个 重 要 领 域 。热红 外遥 感记 录 的是 地 物 发射 的热 辐 射 能 量 , 具有 不破 坏地表 热 力学 状 态 的特 点 , 其 反 演 陆 面 用 温 度早 已被科 学 家 重 视 , 以从 16 可 92年 发 射 的 r— r I

第五章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第五章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分类 粉尘微粒 硫化物 氮化物 氧化物 卤化物 有机化合物 成分 碳粒、飞灰.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铅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化氢、硫醇等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等 臭氧、过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氯、氟化氢、氯化氢等 碳化氢、甲醛、有机酸、焦油、有机卤化物、酮等
9
——红外技术及应用
大气的高度
严格地说,不存在大气圈的上界。 大气圈的垂直范围通常有两种划法: (一)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大气中极光是出现高度最高 的物理现象,因此,可以把大气的上界定为1200公里。

1பைடு நூலகம்大气的基本组成
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每单位体积中大约有78%的氮气和 21%的氧气,另外还有不到1%的氩(Ar)、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臭氧(O3)、 水汽(H2O)等成分。除氮气、氧气外的其他气体统称为微量 气体。
除了上述气体成分外,大气中还含有悬浮的尘埃、液滴、冰 晶等固体或液体微粒,这些微粒通称为气溶胶。
• (2)在紫外和可见光谱区域中,由氮分子和氧分子所引起的瑞
利(Rayleigh)散射是必须要考虑的。
• (3)粒子散射或米(Mie)氏散射。 • (4)大气中某些元素原子的共振吸收 。 • (5)分子的带吸收是红外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
4
——红外技术及应用
§ 5.1 地球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气象条件

• 3 臭氧
• 臭氧在大气中的形成和分解过程,决定了臭氧的浓度 分布以及臭氧层的温度。
19
——红外技术及应用
4 大气中的主要散射粒子
在辐射传输研究中常用的气溶胶尺度谱模式有以下两种:
(1)Diermendjian谱模式,其公式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球 大 气 红 外 辐 射 特 性 研 究 现 状
孙延 奇 蒋 奇材 范彩平
( 1 . 6 5 0 4 1部 队 7 1分 队,辽 宁 沈 阳 1 1 0 1 1 3; 2 . 7 8 4 5 6部 队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6 )
摘 要:简要介绍 了国外地球 大 气红 外辐射特 性 的研 究进展。 重 点从 利用 国外成熟 软件 进行计 算、基 于基础 理论 开 展相 关研 究 以及 自主研 发大 气辐射 计算 软件 等三个 方 面, 综述 了国内在 地球 大 气红外辐 射特 性 方面 的研 究现状,并讨论 了国 内相 关领 域 需要作 进一 步研 究 的内容 。 关键 词 : 地球 大 气;红外 辐射特 性;研 究现状 中图分类 号 : T P 3 1 9 文献标识 码: A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7 8 5 . 2 0 1 3 . 1 0 . 0 0 2
式 的地球 大 气背 景红 外辐 射软 件等 三个 方 面介 绍 国内在地球大 气辐射 特性 方面 的研 究现 状 。
1 国外 研 究 现 状
国外 对地 球大 气辐 射 以及红 外辐 射 的大气 传输 特性 的研 究 较 为 充分 。尤 其是 作 为最 早 成 功发射气象 卫星的 国家 , 美、 俄两 国在该领域 的 研 究处 于领 先地 位 他 们不但 拥 有大 量 实验 数 据 ,而且还 具 有一 些 实用 的地 球大 气 背景 红 外
持 藏 瓣




0 - 。 0 0 l l l 0 l l _ l l l l l … l l _ l l l l _ _ I l _ l l _ l l 7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7 8 5 ( 2 0 1 3 ) 1 0 — 0 0 0 7 - 0 3

De t a c h me n t 7 1 o f 6 5 0 4 1 T r o o p, S h e n y a n g 1 1 0 1 1 3 ,Ch i n a
2 .7 8 4 5 6 ro T o p , C h e n g d u 6 1 0 0 6 6 , C h i n a )
0 引 言
由于地 球大 气的红 外辐 射 和传 输 特性对 军 事 和 民用领 域 中的许 多应 用 具有 重 要影 响,国 内外研 究人 员 已经对 其 进行 了深 入 的理 论 和 实 验研 究, 并开发 出了一些实用 的工具 软件 。 本文 首 先简 要介 绍 国外 相关 方 面 的研 究 现状 ,然后
Re s e a r c h St a t US of I nf r a r e d Ra di a t i o 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a r t h S At mo s ph e r e
S U N Y a h — q i 1 , J I ANG Q. - c a i 2 , F AN C a i — p i n g
p r e s e n t e d i n b r i e f .Pa r t i c u l a r l y . t he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o f i nf r a r e d r a d i a 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a r t h’ S a t mo s p h e r e i s o v e r vi e we d i n t h e f o l l o wi n g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wi t h f o r e i g n ma t u r e s o f t wa r e ,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rc a h b a s e d o n ba si c t h e o r y a nd t h e i n d e p e n de n t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 t mo s p h e r i c i n f r a r e d r a d i a t i o n c a l c u l a t i o n S O f t wa r e . Fi n a l l y . t h e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wh i c h n e e d t o b e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d i s d i s c us s e d. Ke y wo r ds :e a r t h S a t mo s ph e r e ;i n f r a r e d r a di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 bs t r a c t : Th e r 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i n i n f r a r e d r a d i a 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a r t h ’ S a t mo s p h e r e a t a br o a d i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