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固体红外辐射特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基团频率区旳划分
分区根据:因为有机物数目庞大,而构成有
机物旳基团有限;基团旳振动频率取决于K 和
m,同种基团旳频率相近。
划分措施
氢键区 ❖基团特征频率区 叁键区和累积双键区
双键区
❖指纹区
单键区
区域名称 频率范围
基团及振动形式
氢键区 4000~2500cm-1 O-H、C-H、N-H
等旳伸缩振动
叁键和
溶剂效应,极性基团旳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旳极性增 大而降低,但其吸收峰强度往往增强,一般是因为极 性基团和极性溶剂之间形成氢键旳缘故,形成氢键旳 能力越强吸收带旳频率就越低。如丙酮在环己烷中νC=O 为1727cm-1 ,在四氯化碳中为1720cm-1 ,在氯仿中为 1705cm-1 。
分子振动旳自由度
• 电子效应
①诱导效应 ②共轭效应
• 空间效应
①空间位阻 ②环张力
• 氢键
• 二.外部原因
• ①物态效应 • ②溶剂效应
❖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 经过静电诱导作用使分子中 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引起K旳变化,从而影 响振动频率。 如 C=O
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羰基双键性增长,振动频 率增大。
(2)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
Varian 680-IR
• 日本岛津: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IRAffinity-1 • 高信噪比:30,000:1 以上;配置自动除湿装
置,易于维护;外形小巧,占地面积小;标配 杂质分析程序;多种附件能够选择。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IRPrestige-21 • 研究级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岛津红外显微镜系统 AIM-8800 • 具有AIM VIEW先进控制系统;具有高敏捷度 旳不需维护旳MCT检测器;多种附件使应用范 围进一步扩展。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复习题答案版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0而使衍射线有规律消失的现象称为系统消光。
1、系统消光: 把由于FHKL2、X射线衍射方向: 是两种相干波的光程差是波长整数倍的方向。
3、Moseley定律:对于一定线性系的某条谱线而言其波长与原子序数平方近似成反比关系。
4、相对强度:同一衍射图中各个衍射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
5、积分强度:扣除背影强度后衍射峰下的累积强度。
6、明场像暗场像:用物镜光栏挡去衍射束,让透射束成像,有衍射的为暗像,无衍射的为明像,这样形成的为明场像;用物镜光栏挡去透射束和及其余衍射束,让一束强衍射束成像,则无衍射的为暗像,有衍射的为明像,这样形成的为暗场像。
7、透射电镜点分辨率、线分辨率:点分辨率表示电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线分辨率表示电镜所能分辨的两条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8、厚度衬度:由于试样各部分的密度(或原子序数)和厚度不同形成的透射强度的差异;9、衍射衬度:由于晶体薄膜内各部分满足衍射条件的程度不同形成的衍射强度的差异;10相位衬度:入射电子收到试样原子散射,得到透射波和散射波,两者振幅接近,强度差很小,两者之间引入相位差,使得透射波和合成波振幅产生较大差异,从而产生衬度。
11像差:从物面上一点散射出的电子束,不一定全部聚焦在一点,或者物面上的各点并不按比例成像于同一平面,结果图像模糊不清,或者原物的几何形状不完全相似,这种现象称为像差球差:由于电磁透镜磁场的近轴区和远轴区对电子束的汇聚能力不同造成的像散:由于透镜磁场不是理想的旋转对称磁场而引起的像差色差:由于成像电子的波长(或能量)不同而引起的一种像差12、透镜景深:在不影响透镜成像分辨本领的前提下,物平面可沿透镜轴移动的距离13、透镜焦深:在不影响透镜成像分辨本领的前提下,像平面可沿透镜轴移动的距离14、电子衍射:电子衍射是指当一定能量的电子束落到晶体上时,被晶体中原子散射,各散射电子波之间产生互相干涉现象。
它满足劳厄方程或布拉格方程,并满足电子衍射的基本公式Lλ=Rd L是相机长度,λ为入射电子束波长,R是透射斑点与衍射斑点间的距离。
红外热像仪知识

标准镜头拍摄
长焦镜头拍摄
红外窗口
•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但是 ,我们想要了解的热量却通常源自于内部。 • 我们如何透过密闭的外壳看到内部呢?
红外窗口材料
• 对于8-14μm的红外波段来说,通常可见光可 穿透的玻璃、有机玻璃等材料都变得难以透过 ,我们需要特殊的材料作为红外测温的窗口。
DL/T664-2008附录表E 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
材料
温度℃
发射率近似值
材料
温度℃
发射率近似值
抛光铝或铝箔
100
0.09
棉纺织品(全颜色)
—
0.95
轻度氧化铝
25~600
0.10~0.20
丝绸
—
0.78
强氧化铝
25~600
0.30~0.40
羊毛
—
0.78
黄铜镜面
28
0.03
皮肤
—
0.98
氧化黄铜
硅(Si) 锗(Ge) 氟化钙(CaF) 硫化锌(ZnS) 硒化锌(ZnXe)
红外窗口
玻璃
铝板
红外窗口
使用红外窗口进行热像检测
红外窗口材料
还有一种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保 鲜塑料袋,可以为热像仪起到保护作用。
• 现场有较多粉尘和水气时作为镜头保护用。 • 在测量时必须先确认其透过率。
后证明,在红光外侧确 实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 “热线”,后称为“红外 线”。
红外测温原理
•自然界任何物体,只要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273.15℃),就会以电 磁辐射的形式在非常宽的 波长范围内发射能量,产 生电磁波(辐射能)。
黑体辐射定律小结

8.3.1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
同温度下,黑体发射热辐射的能力最强,包括所有方向和
所有波长。真实物体表面的发射能力低于同温度下的黑体;
因此定义发射率 (也称为黑度) :相同温度下,实际物体
的辐射力与黑体辐射力之比:
E Eb
E
T4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E
Eb
T 4
c0
(T 100
)4
上面公式只是针对方向和光谱平均的情况,但实际上,真实
④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与绝对温度的四 次方成正比。
7
2、热辐射的特点 ③ 只要温度大于0K就有能量辐射。不仅高温物体向低温 物体辐射热能,而且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辐射热能,总的 结果是热由高温传向低温。
8
8.1.2 从电磁波的角度描述热辐射的特性 1、传播速率与波长、频率间的关系
各种电磁波都以光速在空间传播
可见面积:在不同方向上所能看到的辐射面积是不一样的。 微元辐射面 dA 位于球心地面上,在任意方向p看到的辐 射面积不是dA,而是dAcosθ。 黑体辐射的定向辐射强度与方向无关。
25
E、Eλ关系:
显然,E 和Eλ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E 0 Ed
黑体一般采用下标b表示,如黑体的辐射力为Eb,黑体的 光谱辐射力为Ebλ
表面的发射能力是随方向和光谱变化的。
39
8.3.2 实际物体的光谱辐射力
实际材料表面的光谱辐射力不遵守普朗克定律,或者说不 同波长下光谱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比较大,并且不规则。
40
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的光谱辐射力与黑体的光谱辐射力之比
ε E Eb
光谱发射率与实际物体的发射率之间的关系
ε E 0 ()Ebd
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被反射的辐射能均匀分布在 各方向,表面粗糙度>投入辐射波长,一般粗糙非金属表面 接近于漫反射。
热辐射基本定律

选择性吸收和穿透实例:温室效应、物体的颜色等
温室效应:利用了玻璃对辐射能吸收的选择性 (对λ<3μm的辐射能穿透比很大, 对λ>3μm的辐射能穿透比很小)
物体的颜色变化:取决于物体表面对可见光的选择 性吸收特性
辐射力的概念
(1) (全色)辐射力E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的所
有方向辐射出去的全部波长范围内的能量, W/m2。
表征物体表面向外界发射辐射能本领的大小。
(2) 单色辐射力E λ(光谱辐射力)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的所
有方向辐射出去的在包含λ在内的单位波长内的能
量,W/m3。 (3) E与E λ的关系:
3、吸收比α ——物体对投入辐射所吸收的百分比. (表征物体表面对外来能量的反应)
按定义: G ; 即:
G
1
0
(,T1)G(,T2 )d
0 (,T1) (,T2 )Eb (T2 )d
0 G(,T2 )d
0 (,T2 )Eb (T2 )d
α的数值取决于: (1) 吸收辐射物体本身的状况(表面1的性质和温度); (2) 投入辐射的特性(能量按波长的分布) (即表面2的性
E 0 Ed
对于黑体 ,则有 : Eb
0 Eb d
8.2.1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四次方定律) ——反映黑体的(全色)辐射力与温度的关系
Eb T 4
或Eb
C0
(T ) 100
4
其中: σ——黑体辐射常数(5.67×10-8W/m2.K4) C0——黑体辐射系数(5.67W/m2.K4)
8.2.2 普朗克定律
材料物理性能第二章 材料的热学性能

原因:忽略振子之间的频率差别 忽略振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忽略低频的作用
2.德拜比热模型
德拜考虑了晶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把晶体中原 子振动看成各向同性连续介质的弹性波,振动能量 量子化并假定原子振动频率不同,在0~ωD之间连续 分布。 式中,
=德拜特征温度
=德拜比热函数,
其中,
由上式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 (1)当温度较高时,即, 即杜隆—珀替定律。 • (2)当温度很低时,即
度θD时,
低于θD时,CV~T3成正比,不同材
料θD也不同。例如,石墨θD=1973K,BeO 的θD =1173K,
Al2O3的θD=923K。
不同温度下某些陶瓷材料的热容
上图是几种材料的热容-温度曲线。这些材料的θD 约为熔点(热力学温度)的0.2-0.5倍。对于绝大多数 氧化物、碳化物,热容都是从低温时的一个低的数值 增加到1273K左右的近似于25J/K·mol的数值。温度进 一步增加,热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图中几条曲线 不仅形状相似,而且数值也很接近。
, ,计算得
这表明当T→0时,CV与T3成正
比并趋于0,这就是德拜T3定律,
它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温度越低,近似越好。说明低温时固体温度升高 吸收能量主要用于原子振动加剧。但T趋于ok时,热容和实验不符。原因: 忽略晶体的各向异性,忽略高频对热容的贡献。
四、材料的热容
1、无机材料的热容:根据德拜热容理论,在高于德拜温
P
-T
S T
V
V
=T
S V
T
V T
P
=T
P T
V
V T
P=-T
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原理及其精度评估

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原理及其精度评估红外线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它利用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能量来进行测温。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具有快速、准确、无接触等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原理,并探讨其精度评估方法。
一、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原理红外线测温技术基于物体的辐射能量,根据物体在不同温度下辐射出的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能量进行测温。
1.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公式表达如下:E = σ * T^4其中,E表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的绝对温度。
2. 黑体辐射理想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所有入射辐射,同时将热能以连续的频率分布辐射出去的物体。
它是用来研究辐射热力学性质的重要模型。
根据普朗克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可以得到黑体辐射的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红外线测温传感器红外线测温传感器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将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
传感器通过接收红外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然后由电子元器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测温结果。
二、红外线测温技术的精度评估红外线测温技术的精度评估是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设计评估实验为了评估红外线测温技术的精度,可以设计实验,将红外线测温仪与标准温度计进行比对。
在不同温度下,同时使用红外线测温仪和标准温度计进行测量,对比两者的测量结果,计算其差异和误差。
2. 环境因素考虑红外线测温技术的精度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评估精度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计算。
3. 校准和校正为保证测温仪器的准确性,定期进行校准和校正是必要的。
校准是指将测温仪器的测量结果与已知温度进行比对,以确定其误差和修正系数。
校正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的修正,考虑环境因素和工作条件的影响。
红外光谱

官能团区:4000~1400cm-1用于官能团鉴定; 官能团区吸收峰大多由成键原子的伸缩振动而产生与 整个分子的关系不大,不同化合物中的相同官能团的出 峰位置相对固定,可用于确定分子中含有哪些官能团。 指纹区: 1400~650cm-1:用于鉴别两化合物是否相同。 指纹区吸收峰大多与整个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 分子的指纹区吸收不同,就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纹, 可鉴别两个化合物是否相同。指纹区内的吸收峰不可能 一一指认。
3
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
1.1 红外光谱:红外线可引起分子振动能级和 转动能级的跃迁, 所以又称振-转光谱,是一种 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 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 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 分 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 谱。
15
力常数K
式中:k是弹簧力常数,也即连接原子的化学键的力 常数(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1A0的恢复力,单位为 N· -1) cm
x a xb k a N( 2 ) b d
(2.8)
(式中a,b—常数 xa,xb—原子绝对电荷数 N—价 键数 d—平衡核间距);
(2.9)
16
力常数k与键长、键能有关:
其中,中红外区(2.5~25μm即4 000~400cm-1)是研究 和应用最多的区域,通常说的红外光谱就是指中红外区的 5 红外吸收光谱。
1.3谱图构成
横坐标: 纵坐标:
上线:波长() 右侧:透过率(T)
下线:波数() 左侧:吸光度( A)
6
1.4 红外光谱分区
红外谱图一般以1400cm-1为界,分为:
通常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 用来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由于红外光谱 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 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 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该法 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最有用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O卷第5期 2011年9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1.40 No.5
Sept.2011
弹性固体红外辐射特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王 芳 ,陈 勉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以实验结果为基础,从红外热像原理出发,探讨了固体材料弹性阶段的红外辐射特征及其热力学影 响因素.对弹性固体材料红外辐射场进行的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说明红外辐射 升温区和降温区对应于固体应变场的压应力区和拉应力区,从而初步揭示了固体材料载荷初期红外辐射特征的 热力学影响因素和来源. 关键词:弹性固体;红外辐射特征;热力学;热扩散;内能 中图分类号:0 4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1i)05-0484-05
红外测试具有非接触、实时、快速的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固体应力状态变化监测中。目前,对于固体材 料载荷形变下的红外辐射特征,许多文献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验结果[1伽,但对于产 生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及来源却很少涉及.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从固体材料的热力学理论出发,基于红外 辐射特征的产生原理,对固体材料载荷初期的热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将分析计算结果与已有实 验L4 中的典型红外热辐射特征和相关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揭示载荷作用下固体材料红外辐射特征的影 响因素和机理.
1 载荷中弹性固体红外辐射特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物体温度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就会有红外辐射发生,根据红外热成像测试的基本原理[5],物体本身发出 的辐射是其自身温度的函数.对于灰体材料,满足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公式 一eBT 。 (1) 其中: 是辐射功率;e—O.94,是材料的自发率;B是斯蒂芬一玻尔兹常数.由(1)式可知,当一个物体表面 的发射率不变时,该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对物体辐射功率的探测和对物体红外 辐射特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物体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的探测,以及对物体热力学过程的探讨和研究. 红外热像显示的物体的红外辐射温度是一个综合效应,既包括在受力过程中物体自身状态变化引起的 红外辐射,也包括周围环境的辐射和反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影响物体红外辐射的状态参量主要有内 能的改变和热扩散的影响. 1.1 热扩散对红外辐射温度的影响 实验中,试件内部的热扩散主要是热传导,关于热传导的Fourier定律 ]指出,温度变化的速率与材料 的热传导系数有关,且与温度场的关系为
q一一 :一 , (2) d C p p ay
其中q为热通量, 为Y方向的温度梯度,c 为比热,P为密度.因此,Fourier导热定律可以表述为:物体的 ‘ y 导热通量与单位体积物体的热量梯度成正比.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不大(室温条件)的情况下,由于热传导
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并不大,尤其对于热传导系数较小的物体,这种变化就更小了.因此,在实验中通过改变试
收稿日期;2011—05-15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资助项目(20O2CB412701) 作者简介;王芳(1969一),女,辽宁省盖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红外测试手段在固体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E—mail:wangfang6402@qq.corn. 第5期 王 芳等:弹性固体红外辐射特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验条件和试件的材料可以将试件内部的热扩散忽略. 试件与外界的热扩散和热交换,主要以热辐射和热传导的形式进行,或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影响物体 红外热辐射的因素有很多,从中提取出仅由于载荷所引起的红外辐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不能求出该红 外辐射的变化量,也就无法真正将红外辐射探测技术应用到物体的变形及破坏过程研究中.根据文献[7], 可以采取“相减”的方法,将变化过程中不同状态下的红外热像进行像素级比较,从而得到同一位置的红外 辐射变化量.如果周围环境引起的红外辐射是常数的话,那么相减的结果就是由于载荷改变所引起的红外辐 射.本文研究的加载过程中试件和环境温度之间虽然有能量交换,但实验条件是在室温基础上加以控制的, 并且进行了软件的相减处理,所以得到的红外热像图已经将热扩散影响降到了最低. 另外,加载速率也会影响热量的耗散和传递情况.2000年,尹京苑等 进行了红外遥感用于地震预测及 其物理机理的研究,讨论了试件在压力作用下,当压缩升温的速率大于向外传递热量的速率时,内部产生热 量积累导致的温度升高.如果加载速率足够缓慢时,试件内部和表面积累不起足够的热量,则温度处于恒定 状态,即实现了等温加载.实验结果表明,当加载速率≤1.5 MPa/min,试件内部温度变化<0.1℃时,就可 以实现等温过程加载. 本文研究的实验加载速率分别取3 mm/min和5 mm/min,基本不考虑由于加载速度增大而引起的试 件整体动能变化,也不考虑试件本身的速度变化和热量产生或耗散情况.因此,依据实验条件可以合理地把 实验样品和周围环境看成一个封闭系统来进行能量的变化分析. 1.2 内能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 从热力学角度出发,物体内部的状态可以用物体内能的状态函数U来表示,内能是温度的函数且与温度 成正比.根据热力学判据,载荷过程中对于每一小块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增加的内能(dU)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固体剪切弹性形变的应变能,另一部分是固体体形变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dU:8U+V>: de f, (3) f・』 其中:V是--/l,块小弹性体的比容; £ 是单位体积的剪切应变能; u是单位体积的体形变能量.用 i,j 张量记号写为
dU:8U+Va :d£ =Va:de, (4) 其中O.I一仃+P一 一告Tr仃,de =de一告 6"v—d8一÷Tr .因为
Va:dE—V(a +÷JTr ):d(r +÷ITrs)一Va :£ +V 1 Tr盯Trs, 所以 8U=一户 — 1 TrGTr . (5)
公式中用到I:19" =0和J:£ 一0,即偏分量对主分量没有贡献.证明如下: I: 一I:(盯一+ITra)--I: 一 1.|:ITrtr—Tro'一号×3 Tra—o,
其中 是应力张量,e是应变张量,带撇的量都是相应张量的切变部分.所以,外应力对固体材料做功引起的 内能增加可以分为体积变化引起的内能变化和剪切应变能.小弹性剪切应变不改变晶格常数,不会引起微观 热力学特征量(如声子谱)的改变,因此不会造成材料温度改变.体积改变会引起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引起材 料弹性能(冷能)的改变,体现为分子间作用力改变;二是引起晶格常数的改变,影响声子谱特征和声子热激 发的分配,从而改变固体的温度.一般来说,压缩造成晶格常数减小,声子频率升高,由于等熵过程是微观准 静态过程,要求自由度分布(激发的声子数目和分布)不变,因此,每个自由度上的能量会升高.根据温度的 热力学定义,温度代表每个自由度上的平均能量,即矗丁一 ,此处自由度是声子, 是声子的平均频率.在等 熵压缩过程中,声子频率的提高导致系统温度升高.反之,在体拉伸过程中,晶格常数增大一般导致声子平均 振动频率的减小,引起系统温度降低.从宏观角度讲,可以用宏观热力学量建立固体密度变化和温升的联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第4O卷 u一--PdV, C dT一一 Td s J.T dV一(—d P)v dV. (6)
(6)式表明,等熵过程中固体的温升与固体刚度有关,与声子频率随晶格常数变化率有关.实际计算中体积 的变化量可表示为 ,,1厂 等一Tr8一£11+£22+e 33, (7)
V
其中Tr8是主应变之和,决定着体积变化情况.将(7)式代入(6)式,得
dU一 U=一P (Trs). (8) 在近似为封闭系统的等温加载过程中,(9)式中的PV是一个常数.因此,由(7)式得,压缩时Trs<0,根据 (8)式有dU>0,说明压缩使内能增加温度上升.而当拉伸时Tr ̄>0,根据(8)式,dU<0意味着拉伸使内 能减少温度下降. (8)式说明,内能的变化是影响红外辐射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内能的变化主要来自小弹性体体积的变化, 即主应变和的变化.所以,红外辐射特征即红外辐射温度场的分布与主应变和的分布是对应的.
2 实验算例 实验加载是利用AutoGraph AGS-H5KN精密电子万能试验机实现的,环境温度恒定为2O℃,实验获 取的红外热像图主要来自TVS-8100MK lI型高精度红外热像仪,热像仪安放在正对试件1 m的位置处.整 个过程中热像仪与试件的距离和角度是固定的,为了避免非试件原因造成的辐射干扰,实验期间尽量避免人 员走动,且在试件周围进行隔离处理,尽量保持辐射源周围的相对稳定,并且加载和热成像同时开始记录. 为了对弹性固体载荷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选取热传导系数较低且呈现弹性形变 的光弹材料三点弯曲梁(图1)作为试验对象.图1中的试件为长80mm,宽20 mm,厚6 mm,两端支点跨度 为72mm,在梁跨度的中点进行加载.取梁的中线即加载点位置的截面和右边1/4处截面进行研究,在中线 位置平均取5个点,从上到下按顺序l、2、3、4、5排列,右边1/4处截面上取梁的中点和上下两部分的中点, 从上到下按顺序6、7、8排列.这些点分别是具有不同典型应力应变状态的特征点.
F 1—— 一 6一 一
T
20mIT 3一 ——1
—— ——4 8—— —— 主 O 5
伞F/2 ’ 16mm 令F/2 一 I 图1 三点弯曲梁尺寸及特征点坐标不意图 Fig.1 Size and coordinate of three-point bending beam
2.1 红外辐射特征分析 实验获得了多幅红外辐射热像图.分析表明,载荷初期的红外辐射热像图中的温度分布具有一些共性的 特征,以载荷为2 000 N时的红外热像图(图2)为例,一般温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白、黄、橙、淡红、红、浅绿、 绿、淡蓝、蓝、黑等1O个档次,每种颜色相差0.1℃,每一种颜色又分为5个格,故分辨率可达0.02℃.从图2 右侧的温度条中可以了解各区域温度的变化情况,因为加载过程中试件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 性反映在彩色密度分割的红外热像图上.具体来说,压应力区和拉应力区的边界区域是浅黄色区域,压应力 区(点1,2,6附近区域)处于浅红色、深橙色,表明此区域温度随着载荷的增加是上升的;应力集中区(点1 附近)处于深红色、白色,说明在加载处红外辐射温度升高的比其他区域更快、更高;拉应力区(点4,5,8附 近区域)处于浅绿色、蓝色,应力集中区(点5附近)变成深蓝色,表明加载过程中其红外辐射温度随着载荷的 增加而降低.总之,在载荷过程中,压应力区呈现温度升高而拉应力区呈现温度降低的红外辐射特征. 2.2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分析 为了与实验结果对比,本文采用三维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三点弯曲梁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图3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