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内再狭窄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余一平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4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全世界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现阶段CHD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影响着患者预后,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随着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的应用,ISR患者的治疗进入一个新阶段,之后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斑块消融技术及可降解材料逐渐应用,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ISR概念、发生机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181-184)
【作者】余一平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心脏康复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研究
2.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西医研究现状
4.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及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构想
5.依洛尤单抗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并LDL⁃C不达标患者的临床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内再狭窄IVUS知识讲解

➢Stent Edge Restenosis ➢Stent Fracture ➢DES Gap or Geographic Miss (Incomplete
stent coverage)
➢Non-Uniform Stent Expansion: Non-uniform
支架内再狭窄IVUS
Angiography of Oct 29,
RCA Predilatation
1.5×15mm sprinter 8atm
2.0×15mm sprinter 10atm
RCA Stenting
3.0×30mm Endeavor 12atm
3.0×30mm Endeavor 14atm
upon the mechanism
➢The current main cause of ISR is stent
underexpansion in difficult lesions such as calcified, long, small vessels
➢For complex lesions, IVUS guided tailor-
RCA IVUS
MLA=2.51mm2
RCA IVUS
Proximal reference Proximal stent Mid stent Distal stent Distal reference
Proximal
Underexpansion ?
Distal
RCA Intervention
2.5×15mm Maverick 10atm
2.75×17mm SeQuent Please DCB 14atm 40s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初步分析和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初步分析和介入治疗目的:初步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观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取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的异同。
并采用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吸烟饮酒者占比40.54%、糖尿病患者占比27.03%、心肌梗死患者占比56.76%、LDL-C(3.10±0.01)mmol/L、LVEF(58.91±0.35)%、支架直径(3.00±0.12)mm、支架长度(31.01±1.95)mm。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41%。
结论: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与吸烟饮酒、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脂水平、心功能及支架長度与直径选择不当有关。
给予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标签: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前言: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为冠状动脉患者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ISR的发生,与血管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显著相关。
采用介入治疗方法给予治疗,效果较好。
本文于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ISR患者中,随机选取37例作为观察组,分析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并观察了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37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17/20,年龄(35--91)岁。
以37例术后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18/19,年龄(40--86)岁。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 <0.05)。
1.2 纳入标准(1)观察组均已发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再狭窄。
(2)两组患者均符合介入治疗适应症,且存在介入治疗指征。
(3)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心脏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可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即使是常见的手术也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
了解这些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一、术后常见并发症1. 血管损伤: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或血肿,甚至需要进一步修补。
2. 支架再狭窄:在手术后的数月内,支架植入部位可能会再次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3. 血栓形成:术后不注意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导致在支架表面形成血栓,增加了心脏事件的风险。
4. 支架移位:在手术过程中,支架可能会出现位置移位,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进行调整。
5. 感染: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观察伤口:术后应及时观察植入支架的部位,检查是否有出血或感染的迹象,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2. 注意药物治疗:术后医生会开具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3. 控制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控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辛苦劳动,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影响支架稳固。
4. 规范饮食:术后患者应避免高脂高糖饮食,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减少对心脏的负担。
5.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6.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7. 生活方式调整:术后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12例分析

再狭 窄率 , 术 后 仍 存 在 1 % ~2 %的 再 狭 窄 率 … 但 5 0 1。 尽 管 有 研 究 认 为 , 架 术 后 血 管 的 弹 性 回 缩 , 部 血 栓 形 成 , 形 支 局 成 术 后 血 管 壁 皱 缩 , 何 形 状 改 变 致 血 管 负 性 重 塑 形 及 血 管 壁 几
受 到 高 度 重 视 : 支 架 术 后 高 血 压 。 高 血 压 早 已 被 确 定 为 冠 ①
心 病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之 一 。其 机 制 为 长 期 的 血 压 增 高 可 导
致动 脉 管壁 的 粥样 硬 化 , 其 是 受 损 伤 血 管 。② 术 后 吸 烟 。 尤
2 讨 论
累及 精 神 紧 张 等 仍 为 防 止 再 狭 窄 的重 要 措 施 之 一 。
参 考 文 献
1 刘 海 伟 , 雅 玲 . 状 动 脉 支 架 内 再 狭 窄 临 床 相 关 因 素 分 析 .中 韩 冠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 0 2, 0 3 : 7 20 3 ()20 2 王 日胜 , 勇 .血 管 内 放 射 治 疗 防 止 血 管 成 形 术 后 再 狭 窄 的 研 霍 究 . 人 性 心 脏 病 学 论 坛 . 京 : 国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0 2 8 介 北 中 2 0 :2
维普资讯
匿麴 2Q 生 Z 筮 2鲞筮 Z Q2 旦 塑
! 望』
f
口 dP r a ,“ 2 0 , _. , o 7 m J 02 v ,9 N . 0
・
647 ・
冠 状 动 脉 内 支架 术 后 再狭 窄 1 2例 分 析
吸 烟 是 冠 心 病 的 主 要 危 险 因 素 。 因 为 烟 中 的 尼 古 丁 和 一 氧
下肢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

下肢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除冠状动脉以外,供应大脑、内脏及四肢的血管,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症则是最常见的病因。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剖途径达成血运重建,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接受治疗的PAD患者逐年增加,其远期预后逐渐地引起大家的关注。
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影响ISR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其ISR发生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在股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中,术后1年ISR的比例在18%一40%。
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已经成为PTA术后管理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影响ISR的因素很多,患者自身因素(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病变因素(病变性质、程度、长度等),支架因素(支架材质、支架与血管内径比值等),操作因素(操作习惯、熟练程度等)都可以影响ISR的发生率。
治疗方法的选择:一.抗凝及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再狭窄(术后7 d内,)和慢性再狭窄(3个月之后)的基础治疗,方法有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和普通肝素静脉持续泵入。
支架内血栓导致的再狭窄可采用溶栓治疗,包括全身溶栓和导管局部溶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Schwierz等认为小于3 d的血栓应采取溶栓治疗,Rutherford认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二.再次球囊成形术:再次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腔内支架术后再狭窄最常用的方法,技术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且可重复实施,经济有效。
急性再狭窄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发现有血管弹性回缩问题或慢性再狭窄时导丝能够通过病变段的患者,均应在狭窄段进行球囊成形术。
治疗常用切割式球囊血管成形术(P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BA)。
P-选择素与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

生 长 因子 ,促 进平 滑 肌 细胞 向损 伤部 位 迁 移增 殖 , 而导 致新 生 内膜增 生 和血 管壁 重 构 , 终 引起 支 架 最 内再 狭 窄 。细 胞 黏 附 分子 (el d einm lc l , cl a h s oe ue o s
rc n tu t np o esa e n o a c lritre t n l rame t ( nev n do ,2 ,2 e o s ci rc s f re d v su a ev ni a et n . JI tre t r o t n o t Ra il 01 1 0:6 —9) 76
【 要 】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常 遇 到 的 问题 是 血管 内 皮 损 伤 、 栓 形 成 和 内膜 增 生 所 致 的 管 腔 再 狭 窄 。 摘 血 在此过程 中, 胞黏附分子 (A ) 细 C Ms 可能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一 择 素 是 黏 附 分 子 选 择 素 家 族 的重 要 成 员 , P选 它 主 要 表 达 在 活 化 的血 小 板/ 内皮 细 胞 表 面 , 过 启 动 细 胞 初 始 黏 附 , 参 与 血 管 内 介 入 治 疗 后 早 期 炎 症 通 并
F —in. D p r e tfN uo g . ih a rvni epe Hopt , h nd 1 02, hn uqa g e a m n e rl y Scu nPoic lP ol t o o a sil C eg u6 0 7 C i a a
Co r s n n a t r:GUO repo dig uho Fu— i n qa g
介入放射学杂志 2 1 年 1 01 月第 2 O卷第 1 期 Jne et ai 01 v l ! ! tvn R d l 1 , o_ : I l o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闭塞、狭窄,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ASO患病率在国外>75岁的人群中接近20%[1],而在我国老年人中>10%[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经成为下肢ASO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问题。
1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术后ISR的原因及机制非常复杂,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血管腔内修复术后ISR涉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血管负性重构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局部炎症反应,血管弹性回缩力等,其中平滑肌细胞增殖为ISR发生的主要原因,管壁损伤后促发了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在血管进行损伤修复的同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ISR形成[3]。
Denes等[4]认为,NO等活性物质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是ISR早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内皮损伤后,产生一系列的趋化因子、炎症因子等,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管壁的炎症反应,随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附着于内皮细胞,触发早期的血管炎性反应,纤维蛋白以及血小板在管壁损伤位置聚集,最终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出现ISR。
Inoue等[5]則认为机械损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是ISR的主要作用机制,在支架植入后,病变位置的血管出现扩张,由于机械的支撑作用导致血管回缩力明显减小。
同时,由于长时间对血管壁进行压迫会造成支架内广泛的内膜组织增生,增生可能包含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生以及内皮细胞增生等,最终导致支架植入后出现再狭窄的危险因素[6]。
2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1吸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早期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术后ISR的发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