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

生命科学学院

学生说课稿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说课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样五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我的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3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下面首先介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的重要功能,这承接了上一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结构, 同时本章节的理论知识是学习下一章细胞的能量和利用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说一说我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中“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因此我制定了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

区别三种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其次是能力目标

(2)能力目标

培养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目标

(3)情感目标

a、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物质性;

b、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生物必修一新课程标准,以及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为了学生准确的区分三种运输方式,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物质,从而要载体与能量的参与,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特殊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主动运输。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

法和学法上谈谈。

首先是教法分析

二、教法分析

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现状,我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直观教学法,在讲解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动画模拟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三种运输方式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自由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板书,辅以多媒体展示和现场实验演示

然后是学法分析

三、学法分析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过程我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随堂练习4个方面,首先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这幅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来导入新课,利用这幅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为本节课讲解载体蛋白等知识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讲授新课,分为3个方面。

2.讲授新课

然后根据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通过做“蓝墨水”实验来回忆初中所学的扩散知识,其次根据英国心理学家博茨勒提出:“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通过实验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将做一个实验: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滴入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再请学生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我来总结,得出扩散的定义,由扩散的特点引出自由扩散。

首先说自由扩散

(1)自由扩散

首先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自由扩散前后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差异和物质的流动方向。最后由我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列举一些自由扩散的例子。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讲解了自由扩散之后讲解协助扩散

(2)协助扩散

首先通过问题探讨第二题引出载体蛋白,再由载体蛋白引出协助扩散。为了能讲清以及突出协助扩散的特点,我将采用与自由扩散特点进行对比的方法讲解,得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3)主动运输

在讲解完协助扩散之后,通过“是不是所有物质进出细胞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呢?”这样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主动运输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分析71页关于主动运输的一张表格,并通过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主动运输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对参与进来的能量和载体蛋白很难理解,所以我一方面采取这种模拟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另一方面我将利用抽水机的作用原理与主动运输的作用过程进行类比,从而利于学生的理解。

(4)胞吞和胞吐

讲解完主动运输之后,我将向学生提一下胞吞和胞吐,我将不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为学生讲解,我将会布置几道题叫同学们课后自学。通过课后自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小结

讲解完所有的运输方式后,我将利用这张图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回答图表上的问题。通过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明确重难点。

4.随堂练习

总结完之后我准备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这些题都很有针对性。

第一题是针对自由扩散的,第二题是针对协助扩散的,第三题、第四题是针对主动运输的。

五、板书设计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a、高低

(1)特点 b、不耗能

C、不需载体蛋白

(2)实例:O2、CO2、乙醇、苯等物质

2、协助扩散

a、高低

(1)特点 b、不耗能

C、需载体蛋白

实例: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a、低高

1、特点 b、耗能

C、需载体蛋白

2、实例:钾离子、钠离子等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了纲目式的结构,使知识能直观、简明、系统的向学生展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我的说课完毕,请给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示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1课时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章节规划 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进出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章与细胞膜有重要关系。前面第2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上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第1节主要通过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能实现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有关,于是第2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的结构。那不同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呢?在第3节则主要探讨了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三节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本章的知识结构体系: 1.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1)水分的输入和输出: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条件、现象、原理、结论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3)选择透过性膜的概念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 本章中所含的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本章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用2课时教学,1个课时结合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的设计分析,突出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1个课时用来完成实验并分析结论,突出实验操作的教学。《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用1课时,突出生物学史的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用1课时,突出比较的方法和对坐标图表的分析。 分离开来的原生质层最外面的是细胞膜。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从容说课 本节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 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实例主要突出的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渗透。要让学生明确这几个问题:扩散与渗透的区别;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分析生命观念: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社会责任: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 五、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基于这种学情,本节课结合生活实例,并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探讨”和图表,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观察动画过程——总结概念和特征——能力提升——练习巩固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最后以表格对比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以画概念图的形式小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精选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并学以致用。

高中生物第章第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类型 1.物质运输方向:从低浓度→高浓度。 2.基本条件 (1)细胞膜上相应载体蛋白的协助。 (2)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3.生理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地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一、被动运输 1.仔细观察教材P71图4-7,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绿色和红色的圆点多少表示什么意义? 提示:表示细胞内外两种物质的浓度大小。 (2)由图示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提示: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浓度梯度进行的。 (3)试从物质运输动力角度分析,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提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动力都是物质浓度差,即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2.判断正误 (1)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观察教材P71表4-1,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不同离子浓度比值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不同离子浓度比值均大于1;说明了丽藻细胞能够逆浓度梯度从外界池水中吸收这些离子。 (2)由此推测丽藻细胞对表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什么? 提示:主动运输。 2.判断正误 (1)只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在果脯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3)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同一种载体蛋白。(×)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 阅读教材P72小字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分子颗粒性物质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 提示:胞吞、胞吐作用。 2.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吗?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提示:不属于。胞吞、胞吐利用了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一、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比较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体化讲义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2.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简述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的意义 4.举例说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学习难点:主动运输 【创设情境】 [思考1] 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思考2] 结合问题探讨,思考什么分子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 【学习活动】 活动一、被动运输 [思考一] (学生阅读教材P70~71及图4-7,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扩散? 2.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几种? 3.肺泡内氧的浓度大于肺泡细胞内部氧的浓度时,氧便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细胞内部。 由此可见自由扩散的方向是怎样的?哪些物质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4.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如何解释? 与自由扩散相比,协助扩散的特点是什么? [练习一] 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细胞的供能 D.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种类 2.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膜,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层

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胞吐 活动二、主动运输 [思考二] (阅读教材P71-72及观察表4-1和图4-8,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与被动运输相比,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什么? 2.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中,对细胞而言哪一种更为重要?为什么? 3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细胞膜两侧物质浓度差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代表例子 4.下面几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 5.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特性? 6.对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举例。 7.胞吞,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是否要消耗能量? 8.胞吞胞吐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练习二] 1.下列物质中,通过人体红细胞膜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A.甘油 B.葡萄糖 C.钠离子 D.氧气 2.对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成分很不相同,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练习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选择题 1.(2012·泉州高一期末)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由图分析可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依靠() A.自由扩散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D.渗透作用 【解析】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存在差异,即存在浓度差,该浓度差的维持依靠主动运输。 【答案】 B 2.(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答案】 B 3.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物质运输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 A.甘油B.叶绿素 C.花青素D.Na+ 【解析】此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需要载体蛋白,而且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甘油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叶绿素、花青素分别是存在于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不在细胞间转运。Na+可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且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D 4.(2012·浙江高考)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 A.CO2B.O2 C.K+D.Na+ 【解析】可通过肝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关系作出判断,K+逆浓度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部,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C 5.(2013·青岛高一检测)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胃蛋白酶原)的出胞方式是() A.胞吐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D.主动运输 【解析】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以及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对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跨膜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说课讲解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授课班级:高一(1)班教师:陈方方授课日期: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2)养成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min)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3min) 师:同学们,上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那它们分别是什么呢?生: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师:细胞膜具有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与其组成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系,细胞膜主要由什么组成呢? 生: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师: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而且其功能在前面我们也学习了有主要有三点,那是哪三点呢? 生:(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师:没错!细胞膜主要有这三点功能,那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了细胞膜具有这些功能,我们还不知道细胞膜到底是怎样执行这些功能的?我们本节课就来详细介绍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好!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70页,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面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问题探讨。 (2)新课引入(5min) 师:我们首先看看这层膜与我们的生物膜即细胞膜有什么不同呢? 生:中间没有蛋白质,只有两层的脂质 师:讲述问题探讨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人教版教学教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学案

忻州二中高一生物学科学案 (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课时)(主编:冯宇娟审核:常双亮终审:编号:19018 启用:)【学习目标】 1、理解记忆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 2、会区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会识别相关图表。 【文本研读】 研读要求: 1、读课本P70第1段,掌握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 2、读课本P70第2段,掌握自由扩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例。 3、读课本P70第3段,掌握协助扩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例;并思考 分析P71“思考与讨论”。 4、读课本P71最后两段,掌握主动运输的概念、特点、实例以及意义。 5、观察课本图4-7,图4-8,比较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 6、读课本P72小字部分,掌握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的过程 及特点。 【思维导图】

【尝试探究】 DC复述识记题:列表比较物质(小分子、离子;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进出细 胞方式的特点(方向、是否消耗量、是否需要载体)、实例。 DC阅读思考题:课本P73基础题1、2,拓展题 DC针对练习题: 1、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 ] 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细胞信息交 流有关的是[ ] 。 (2)流动镶嵌模型与三层结构模型的相同点 是。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 膜,用荧光标记细胞膜融合的实验表明。 (4)K+、葡萄糖、CO2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 __、___ 、_____。

(5)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一—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 请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 2、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通过膜的一组物质是() A.O2、CO2 B.H2O、K+ C.葡萄糖、氨基酸 D.胆固醇、脂肪酸 3、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机盐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与其功能 相适应,在细胞内还有较多的细胞器是() ①核糖体②线粒体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如图是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 正确的是(多选)()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表示细胞分泌的同时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BA典型强化题: 1、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A.维生素D和性激素 B.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酶和胰岛素 2、某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 示 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 B.自由扩散 C.内吞和外排 D.无法判断 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 该物质() A.是脂溶性的 B.过膜方式是主动运输 C.过膜时必须与膜上的载体结合 D.过膜时必须消耗能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吕梁离市区江阴高级中学冯小华一、知识结构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跨膜运输协助扩散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动运输 膜泡运输 二、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⑴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⑵多媒体展示各种跨膜运输方式的详细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 ⑴学习主动运输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被动运输的一些特点,故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并进行归纳。 ⑵通过图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 各种过程的动态展示、查阅相关资料。 八、学生活动

1、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找出主动、被动运输的区别。 九、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及重点、难点的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结合第一节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提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 ⑴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 ⑵细胞膜的结构是怎样的? ⑶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联系呢? 结合多媒体介绍初中物理学习中认识到的一种现象,在溶液或空气中物质可以由密度大的一侧向密度小的一侧运动,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组织学生深入讨论: ⑴自由扩散的概念是什么? ⑵葡糖糖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⑶Ca2+、Mg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⑷这几种运输方式的不同点在哪呢? 一、被动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⑴自由扩散 我们的细胞在无时无刻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多媒体展示扩散的现象;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同时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讨论后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并用多媒体呈现H2O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结合旁栏例举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及种类(易溶于脂质分子的甘油、脂肪酸、乙醇、苯、尿素等化合物都可以这种方式进出);请同学叙述一下该方式的特点。 ⑵协助扩散 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葡萄糖是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的,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说明葡萄糖不能直接通过脂质,而要借助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比葡萄糖大很多,蛋白质可以承载着葡萄糖,把它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膜上这样的蛋白质很多,我们叫做“载体”,载体具有专一性。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比如血浆中的葡萄糖比红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要高,这时它就可通过“载体蛋白”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入红细胞,我们把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以提问的方式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 ⑴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 ⑵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都需要能量吗? ⑶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⑷课本P6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高,血液中碘浓度低,如果只有被动运输,它就会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细胞外,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二、主动运输 呈现课本图4-1并阅读左面的文字思考: ⑴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一般沿着什么方向? ⑵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吗? ⑶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能量吗? 丽藻细胞液中的Na+、K+、Cl+等浓度都比它生活的池水中高好多倍,但是细胞却可以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备课人:杨润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学习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学习难点】主动运输 【知识链接】 1.生物膜的成分及结构特点。 2.扩散:是物质从相对含量多的地方到相对含量少的地方的自由运动,如溶解。 3.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速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 4.ATP的相关知识参考教材第5章第2节。 【学法指导】结合文字叙述,分析示意图理解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的扩散,统称为; 也有的运输,称为。 一、被动运输——包括和(阅读P71和图4-7)(一)自由扩散 1.概念: 2.特点:浓度梯度(顺/逆);载体(需要/不需要); 能量(需要/不需要) 3.举例:水、甘油、乙醇、CO2、O2 (二)协助扩散 1.概念: 2.特点:浓度梯度(顺/逆);载体(需要/不需要); 能量(需要/不需要) 3.举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思考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思考2: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阅读P71-72和图4-8) 1.概念:

时间 细胞内浓度 2.特点: 浓度梯度(顺/逆); 载体(需要/不需要); 能量(需要/不需要) 3.举例:K +、Na +、Ca 2+等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通过细胞膜 4.意义: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 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代谢产生的 和对细胞 的物质。 归纳: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异同 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是:细胞膜内外物质的 _________; 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是:细胞膜内外物质的 ___________; 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 __________ 数量。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是: 和 能量 ( 、 )。 P72小字部分) (一)胞吞 1.过程: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 内陷形成 ,包围着大 细胞外浓度 细胞外浓度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学案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类型、特点及过程 2.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区分三种运输方式。(重难点) 问题探讨:结合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 思考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提示: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有何区别)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思考:脂溶性小分子如甘油能够通过自由扩散出入膜的原因是什么? 二、物质Array出入细胞方式的图例比较 三、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1、完成图像

(一)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 (二)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1、。2、 (三)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2、 四、主动运输的意义: 五、大分子物质以和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有关,属于/不属于跨膜运输。 1.胞吞:大分子或颗粒附着在细胞膜上,这部分_______________内陷形成小囊,然后小囊从细胞 膜上分离下来,形成___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内部,如白细胞的吞噬过程。 2.胞吐: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______________,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___________, 将大分子排出,如: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思考:1.胞吞、胞吐作用是否需要载体及能量? 2.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等,这是什么作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3.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关键应该抓住那些方面? 六、物质穿膜层数的归纳总结——简图法 1.葡萄糖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肌肉细胞,至少需要穿过几层膜?() A. 4层 B. 7层 C. 9层 D. 6层 2.人体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时需要的O2从外界进入该细胞的线粒体参与反应,至少需要通过多少层生物膜() A. 4 B.5 C.9 D. 11 练习:3.细胞核中转录而成的RNA要与核糖体结合来翻译相关蛋白质,需穿过几层膜?() A. 0层 B. 3层 C. 8层 D. 6层 4.胰腺合成分泌的消化酶到十二指肠消化食物需穿过几层膜?()A. 1层B. 4层C. 0层D. 8层 答案 问题探讨 思考1.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小分子能通过,离子、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最新【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资料

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授课教师:苏会宁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 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一-质的输入和输出。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 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 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 )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技能目标: (1 )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 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六、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等 七、教学过程: 导言: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以及细胞内含有的水,糖类等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那么反应的原料如何运进细胞?代谢废物又如何运出细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最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资料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备课人:杨润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 1■生物膜的成分及结构特点。 2扩散:是物质从相对含量多的地方到相对含量少的地方的自由运动,如溶解。 3■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速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 4.ATP的相关知识参考教材第5章第2节。 【学法指导】结合文字叙述,分析示意图理解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___________ 的扩散,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 ; 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运输,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被动运输一一包括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阅读P71和图4-7) (一)自由扩散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 ___ 浓度梯度(顺/逆);______ 载体(需要/不需要); _______ 能量(需要/不需要) 3举例:水、甘油、乙醇、C02、02 (二)协助扩散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 ___ 浓度梯度(顺/逆);______ 载体(需要/不需要); ________ 能量(需要/不需要)3■举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思考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思考2: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阅读P71-72和图4-8)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难点:主动运输 二、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内容。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大分子物质的通过方式: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下面的物质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出细胞的?请归类,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其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氮气,苯,维生素D,性激素,乙醇,葡萄糖,钾离子,碘,氯离子 (1)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3)主动运输。

探究活动二:探究影响细胞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 (一)下表为自由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物质的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差成_____关系, 自由扩散过程受________影响。 (二)下表为协助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物质的运输速率 与物质浓度成____关系,协助扩散过程中物 质运输速率受________________限制。 (三)下表为胡萝卜在不同氧分压情况下从KNO 3溶液中吸收K +与 NO 3— 的数据,请根据数据绘出K +与 NO 3— 吸收速率与氧分压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探究活动三:按照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小组合作填写。 运输方式 概念 运输方向(浓度梯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要能量 举例 影响 因素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浓度差(mmol/L ) 5 10 15 20 25 30 运输速度(离子/秒) 2.4 4.7 7.3 9.5 12.2 14.4 浓度差(mmol/L ) 1.5 3 4.5 6 7.5 9 运输速度(离子/秒) 8 15 24 30 31 31 氧分压 0 2 4 6 8 10 K + 20 25 40 41 42 42 NO 3— 30 35 40 50 52 52 氧分压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生物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进出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章与前一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本节要利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实例主要突出的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渗透。要让学生明确这样几个问题:扩散与渗透的区别;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分类比较) 二、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本节内容虽然属于微观水平,又比较抽象,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非毫无联系。生活中有好多现象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例如,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

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缩软,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一些盐,会有水分渗出;很多同学知道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现象等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能够举出一些实例说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举出一些实例说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3、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渗透作用、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以此来突出重点。

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1 【学习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预习部分】 回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1)基本支架: ___________________(2)蛋白质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4)功能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5)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走进课堂】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_____________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主动运输:由____浓度运输到______浓度,需要 _____________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___________,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

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讨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3、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3、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氧气、CO 2、N 2、水、苯、脂肪酸、甘油、乙醇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离子通过细胞膜等典型图例★注意:(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载体数量。(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①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a、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b、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已经达到饱和,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②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二、大分子的运输

高中生物《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物质的跨膜运输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渗透作用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能力目标:尝试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3、情感:体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实验的乐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微格教学法 将复杂的问题细分为若干小的问题,降低了学习探究的难度,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五、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生活常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比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的多,因此液面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