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重要

文言文源远流长,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文言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和大力推行,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分值的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因文言晦涩难懂,答题模棱两可,得不到较高的分数,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文言文正遭遇着空前的尴尬和冷遇。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呢?笔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现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以诵读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语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而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

的。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富有音律,适于诵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经过反复诵读,涵咏品味,不仅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词义、句式、语法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只有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熟了,才能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

诵读是开启文言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离开了朗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诵读。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熔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必须注意读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节奏音韵等问题。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二、注重传授文言知识,掌握方法技巧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会学生一定的学

习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以教师点拨为手段。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者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古义为“爪子和牙齿,或者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爪牙”,“爪牙”即为“坏人的党羽、帮凶”。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厌”。像这些例子,对于学生来说,一定要讲清楚,让他们铭记在心。

2、以学生直译为方式。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节。学生初次阅读文言文首先一定要去直译,直译不通,然后才用意译。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及含义,用现代汉语逐词落实,达到句句落实的直译目的。“达”的要求是译出的现代文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具体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留—保留不译。留是指一些古今不变的内容。比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官职等。(2)换—变换成今天通用说法。换就是将文言文中不符合现在说法的换成现在通行说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并还有一些通假词语、偏义副词、单音复合词等。

对于这些词语的翻译,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换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换词,把古词语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二是将文言文中固定结构换成符合现代语法习惯的结构。(3)增—补出省略成分。只有补出省略的成分,译文才能顺畅完整。另外还应该根据语义添加适当的关联词。(4)删—删除无意义词语。删除掉文言文中发语词、音节助词等无实在意义的虚词。(5)调—调节语序。调就是对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这些倒装句式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前置等。(6)整—整体考虑。就是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文言文整篇中考虑,使译文符合全篇的思路和感情色彩。下面结合以上所说的方法谈谈具体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一一对应形式。如《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初步译作“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再如《兰亭集序》中的“引以为流觞曲氺,列坐其次。”对译后为“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列坐曲水旁边。”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大明确,而且还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补充,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对举的对译句子整理之后应为“(把氺)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列坐(在)曲水旁边。”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

眉巅。”译作“(长安)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的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精神。

3、以质疑问难为平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历史上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构建师生共同探究文言文的平台,多向作者、向课本、向自己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初读文章时,对不能解决的做好圈点勾画,带入课堂讨论解决,这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要否定,而是从精神上给以肯定。例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时,有学生问道:“‘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从这一句看得出陶渊明因家庭贫困,通过他叔父的关系,才被委派到彭泽县做县令的,他现辞官不做,回家种田,是不是一个地道的‘大傻瓜’?”还有学生提出:“古人以‘学而优则仕’,陶渊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发挥出来,改变当时官场的腐败局面呢?”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好,教师首先要大大赞赏和表扬,并且教师这时不能去回答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