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8《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8《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8《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南方经济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通过创设情境采用访谈的方式,概括南方经济的表现,提高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人口南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解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认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这是继春秋、秦汉之后,江南地区又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并对我们南北经济发展逐步走

上平衡,以及在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人口南迁与东晋南朝政局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那为什么北方的老百姓还要前往相对落后的南方

呢?

学生回答:因为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教师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91内容,了解当时人口南迁的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当然我们后

人在了解那段历史时可以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但实际上南迁是一个充满磨难、艰辛的过程。

教师问:投影P91《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结合地图思考北方移民南迁之后主要分布在

什么地方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教师问:请结合地图考虑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现在哪几个省份?

教师总结: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以及两湖。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P91右方“想一想”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大批北方人口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经验;同时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口大量流动。现在改革开放,人口也大量流动。这两次人

口流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如何看待当今人口流动现象?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现在人口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人口流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但人口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

过渡:教师:发展经济需不需要和平的环境?(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了解关系到当时南

方经济发展的一次著名战役。

二、淝水之战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组讨论、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2)该战役的结果。

(3)该战役的意义。

前秦淝水之战失败后国力骤衰,北方再度陷入政权林立的纷争局面,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PPT投影出原因如下:

1、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2、南方战乱少,较稳定;

3、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生产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南北方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就“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讨论,教师以游客的身份访谈。

多媒体展示成果:

1、农业

(1)开辟湖田

(2)改进耕作技术

(3)兴修水利

(4)农作物品种增多

2、手工业

(1)纺织业:蜀锦

(2)冶铸业:灌钢法

(3)制瓷业:青瓷

(4)造船业:吴国的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3、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初步发展

(2)城市繁荣:建康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分析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人口南迁与东晋南朝政局和淝水之战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东晋南朝时,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南

方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终到了宋代我国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授课人:

【情景导入】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 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 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冋走近北京人 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 的兴趣,。冋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年秋最新编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 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区前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整套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 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 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讲授新课】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

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二)北京人的发现 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学生回答: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境内早期的古人类遗址,除了元谋人以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为下面北京人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不仅是在体貌特征的进化上,还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上,北京人都极具代表性。 探究一:从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两个方面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问题:北京人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看完视频后,小组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师生合作,一起学习这一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后,出示答案订正。 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师: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较恶劣,周围都是丛林,野兽频出,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能不能独立生活呢? 探究二:火的使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 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 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 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 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我们 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 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

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内容包括战役名称,时间,战争双方,结果,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后记: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中 华文明的起源(1—4课) [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 课时]5 课时 [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课时]1 课时 [ 课型] 新授课 [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 万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