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初步学会简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较大数目的四则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对计算器的使用,体验它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两年我们学校的变化特别大,校园的环境越来越美了。上学期学校粉刷了教学楼,这学期又为同学们购置了新桌椅。

问:你能算算每套桌椅多少钱吗?

生:每套桌椅:115元。

师:购置一套桌椅就要115元,你能快速地算出2套桌椅多少钱?10套呢?

每套桌椅115元,每人一套全校共需多少钱?

师:那么学校这次为全校同学更换桌椅共花多少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学校快速、准确地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多数学生用笔算,时间较长;个别学生用自带的计算器算。)

二、尝试研究

1.汇报结果。

师:(问用计算器计算的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生:我是用计算器算的。)噢,还有哪些同学是用计算器算的?你是怎么想到用计算器算的?(生:计算器算得快、准。)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师随学生演示把题写完整)

师:其他同学用什么方法算的?能给大家说说吗?(展示笔算过程)

师:同学们给我们介绍了笔算和用计算器算这两种方法,请你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学生初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小结: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计算较大数目时用计算器算好,使用计算器的好处是快捷、准确。(板书)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计算器计算”。

2.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人们用计算器?(展示)对计算器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简单介绍)师:(课件出示计算器)你能看着这个计算器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介绍按键名称,同时介绍它的功能。)

师:(其他键由教师介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按键都是我们常用的基本键,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师:刚才XX同学用计算器解决了问题,其他同学想不想也用计算器算几道题?

出示:2836+1397=40000-19036=637×842=?18576÷48×56=

要求:两人一组,用计算器计算。算完后说一说:怎样用计算器算一道题?

反馈:你是怎样检查的.?637×842=(用结果除以842看是否得637)(总结方法,师板书)

三、实践应用

师:我们来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1.长颈鹿妈妈身高502厘米,长颈鹿宝宝身高198厘米。身高相差多少米?

2.每架玩具飞机5元,四一班15人购买这种飞机。共花多少元?

3.特价牛奶29元1箱,买15箱大约带多少钱?

4.宇宙飞船在约21小时的飞行中共绕地球14圈,进行600000千米旅行。飞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结果保留整数)请小组合作任选两道题研究。思考:当你遇到这种问题时,你打

算怎样解决?

(多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个别学生发现有的题不用计算器也可以计算,在反馈中经过同学间的讨论发现:第一题可以简算,第二题可以口算,第三题可以估算。)

师:反思一下,关于计算器的使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根据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谈的吗?

师:有些同学还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继续学习。

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

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P105—P107 二、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 2、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3、达标检测: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A、6 B、3 C、1.2 D、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 方差分别为S2 甲=0.56,S2 乙 =0.60,S2 丙 =0.50,S2 丁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10 C、2 D、√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 “ “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器各键的用途与用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 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与交流,并借助计算器的说明书,自主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计算器常用功能的使用。 2、难点: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在当今的信息世界中,计算器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它能使我们从繁杂 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 2、计算器按功能可分为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计算器主要由键盘 和显示器组成。 3、本节课我们学习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科学计算器的常用键盘介绍 (1)运算键:“+”、“-”、“×”、“÷”、“ x y ”分别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功能键: AC/ON ”是开启计算器键, DEL ”是清除键, =”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 执行指令,“OFF ”是关闭计算器键。 2、科学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介绍 (1)乘幂运算的输入方法,如计算 28 ,按键“2” “ x y ” “8” “=”。 3 (2)分数的输入,如 3 ,按键“3” “ablc ” “3” “ablc ” “4”。 4 (3)科学计算器能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所以作混合运算时,按键顺序与书 写顺序完全一样。 (4)输入错误时的改正:用左右方向键将光标移到你要改正的位置,按“DEL ”键消除 目前光标键在位置的数字,修改后,再按光标键返回原来的位置。 3、师生互动,操作实践 用计算器器计算下列各题: (1)135+88 (2)211-134 (3)26×14÷4 (4)0.375×(-18)+5 (5) 2 3 + 3 2 ×(-4) (6)23×1 3 5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113 页例4 ,练习二十六8 - 12 题与1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用计算器计算。 1234 + 3649 = 7208 - 376 = 1845 + 365 = 1452 - 786 = 649 + 9818 = 7000 - 2047 =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 .让学生看例4 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 用计算器计算18.7 + 3.96 。 (1)清屏,键入“ 18.7 ”。(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3)核对计

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25.4 +13.58 +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练习二十六的第8 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 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2.练习二十六的第12 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 - 1.49 - 1.49 =3.61 - 1.49 =2.12 (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 (1)“a - 34.6 + 7.2 ”与“ a - 34.6 + 72 ”中的a 是否相同?

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2013.4.17 初二数学组 【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二)、达标测试: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 A 、6 B 、3 C 、1.2 D 、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方差分别为S 2甲=0.56,S 2乙=0.60,S 2丙=0.50,S 2丁=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 ,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 、10 B 、√10 C 、2 D 、√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回答: (1)甲组数据众数是 ,乙组数据中位数是 。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Y ,则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 。 (3)经计算可知:S 2甲=14.45,S 2乙=26.36,S 2甲<S 2乙,这表明 。 (用简要文字语言表达)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4 A 组1、2题 选做题: B 组1题 反思:

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3、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会用到ppt课件、聚光灯等教学手段,在新授环节使用拉幕功能,在巩固练习环节把ppt和白板合二为一。通过使用以上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微视频计算器,使用聚光灯熟悉各个按键的名称和功能)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出示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巩固练习中使用拉幕依次出示不同组的练习题,便于学生进行每组的比较和总结数的规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4.4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2)

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的一步运算。能够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2.能力目标: 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丰富学生的数感。会借助计算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的一步运算。 教学难点: 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丰富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1. 师生比赛。 (出示P52第5题)老师用计算器计算,你们用笔计算。我和你们比一比,谁算得最快最准。 (也许学生会说这不公平,比赛停止。) 2. 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明:设计“比赛”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的作用与价值。】 二、体验探究 1. 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计算器的知识?(学生各抒己见。)

2. 分组探究。 四人一组,合作完成P51题1和题2。 3. 反馈解疑。 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2587+9604”? 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80738-31927”? 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每次计算前要清0;不能按错键。) 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 4. 集体小结。 使用计算器计算一步式题时,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说明: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计算器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因此,应从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计算器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组内互助以及教师解疑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掌握正确操作和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P51题3。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核对) 如果两人的计算结果不一致,你们是怎样判断谁对谁错的呢?(重新计算;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验算。) 2. P52题6。 你们会使用计算器进行乘除法运算吗?说说操作顺序。 每人选乘法和除法式题各一道,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3. P52题5。 刚才的比赛怎样比才算公平?(都可以使用计算器)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说明:在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基本方法后,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锻炼了学生正确、快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并会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两种方法的验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4.1 用计算器计算 1.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2.由于计算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具体的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来介绍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观察中去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4.3 一亿有多大 这节课,我从时间(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高度(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2).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 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 12÷4 (说出过程) (3)A .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825-138(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 2 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工具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是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运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减法根据书上步骤操作,乘除法试题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练习中呈现两个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工具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教学用具: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吗? 它能使我们的计算更加方便快捷。 复习计算器的按键名称。 二、新授例题 1、例1 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 386+179= 按键:386+179= 屏幕显示:386+179=565 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2、反馈练习 825-138= 按键:825-138= 屏幕显示:825-138=687 3、自主尝试 乘除法计算由学生自己试试看。 26×39=_____________ 312÷8=_____________ 4、例2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9999×1=9999 9999×2=_______ 9999×3= _______ 9999×4=________

5、巩固提高 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__________ 9999×7= ___________ 9999×9= 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三个人一个小组,我出一组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一人用笔算,一人用计算器) 2、两人一组,先每人出一道算式,两人先笔算,再互相用计算器验算一遍。 3、做一做: 先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9÷9=1 108÷9=________ 1107÷9=_______ 11106÷9=______ 4、不计算,试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再用计算器检验对不对。 111105÷9=_________________ 1111104÷9=________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四上《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9、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学具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按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1图)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自己尝试计算下面习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1下面的三道计算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进行操作计算的。 生1:首先按数字键8、2、5,输入被减数825;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1、3、8输入减数138;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687。 生2:首先按数字键2、6,输入一个因数26;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3、9输入另一个因数39;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1014。 生3:首先按数字键3、1、2,输入被除数312;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8输入除数8;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39。 对于操作正确、计算出准确结果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2. 教学例2。 师:运用计算器完成计算不是为了不动脑筋,而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面对大数据计算的麻烦事情,通过借助计算器得出的结果使我们更容易探索出计算的规律。试试看,用计算器计算左边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上面算式的得数吗? 生1:不能,数据太大了,口算不出来。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 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 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知错能改小巧学习用品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 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 27 ”是怎样输入的?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五年级数学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doc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26 页例 1 例 2,做一做。 教材分析: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 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 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 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 键,显示: 0 输入题目,按 =键,显示结果,再按on/c 键,清屏。 2、出示 :386 + 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 386”,屏幕上显示 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 179”,屏幕显示 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 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 469=589×76=3208-2965= 625÷ 25=6848-579+386= 再计算。 946× 57×0= 100÷ 5=

3028-2965= 估算: 99+199≈ 算后一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的 (并不是任何候用算器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算的目,就不需要 使用算器了。) 6、看算的快,一。 7、做第 26 的“做一做”。 学生在小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察 1、比一比,看做的又又快。(以四人小位行) 9999×1=9999×2=9999×3=9999× 4= 2、察上面的算式和果,你什么律 :根据你的,能不用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的答案 9999×5=9999×7=9999×9= :碰到 9999 乘 9 以内的自然数( 0 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 的乘,中三位数都是 9。 3、完成第 27 的“做一做”。三、 (一)基 1、用算器探索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 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 1、走生活,解决。 :在我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的。 一个没有关的水,每天大滴12 千克的水,些水就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算,一个没关的水一年( 按 365 天算 ) 要浪 ______千克。 ◆把些水装在水桶中( 每桶按 20 千克算 ) ,些水大能装 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 6 桶水,些水用 ______个月,合 ______年。

普通的计算器使用方法

普通的计算器使用方法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普通的计算器相信大家都会用,大家经常用来加减乘除,快速计算结果。有些小小的功能键能事半功倍,而这些功能可能有很多人从未使用过,在网上找了些资料,又根据自己实际使用中的经验,把那些个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给整理了一下。 M+: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是计算结果并加上已经储存的数,(如屏幕无"M"标志即存储器中无数据,则直接将显示值存入存储器)。 M-: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是计算结果并用已储存的数字减去目前的结果,如存贮器中没有数字,按M-则存入负的显示屏数字。 MS:将显示的内容存储到存储器,存储器中原有的数据被冲走。 MR: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表示把存储器中的数值读出到屏幕,作为当前数值参与运算。 MC: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屏幕"M"标志消除)。 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 GT:GT=Grand Total 意思是总数之和,即按了等号后得到的数字全部被累计相加后传送到GT存储寄存器。按GT后显示累计数,再按一次清空。 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详见例3; CE:清除输入键,在数字输入期间按下此键将清除输入寄存器中的值并显示"0",可重新输入; AC:是清除全部数据结果和运算符。 ON/C:上电/全清键,按下该键表示上电,或清除所有寄存器中的数值。 使用举例: 例1.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我们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下面是笔者对第100-101页的内容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 一、第一次试教 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 (1)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例外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多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 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烂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 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深刻。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接下来第二次试教,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良;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0课时计算器的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时计算器的应用 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1.会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能力。 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工具呢?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1.计算器常用键的功能。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道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功能。 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学生自主练习,老师统一订正答案。 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按错了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生1: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生2: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3.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5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5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练习:672÷(139-115) 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4.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师:计算器帮不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化繁为简) 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 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 示计算器图片,这是什么? 对了,它就是计算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计算器计算。(板书) 谁来说说看日常生活中你哪里见到过计算器?它有什么作用? 既然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菜场啊,商店啊等等,都用到了计算器,现在我们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你的计算器呀? 媒体介绍

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它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是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先看说明书,现在我们的计算器都是关着的,那大家知道怎样开吗?现在请你把计算器开开。 二、尝试,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器,那么你会用计算器吗?那行,考考你自己,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会用计算器。准备好了吗? (2)课件逐一出示: 38+27= 得数是多少?谁来汇报?问: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输入的时候比较快,有的同学比较慢,谁来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时输入得又快又正确? 强调:把整个数看完以后一起按键,简单的题目可以将整个题目记下来后输入。这样不但又快又正确而且不容易遗漏数字。接下来我们做第2题,但是显示屏上还留着第1题的数字怎么办啊?(清零,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是0键,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是ac键)下面我们做第二题,看看用刚才介绍的方法是不是能让我们做得又对又快。 30×18= 汇报得数。 765+469-296= 谁来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的?请生示范。 指出:我们在做3个数相加减的时候,只要按一个等号,从左往右算的题目,只要按运算顺序按键。 41600÷128= 问:输错怎么办?要全部清除掉吗?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指出可以按ce(c)或者del键后重新输入正确数据,师演示。 现在你会操作计算器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