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有感

芝麻

本书作者是曾宝俊老师,并苏省的特级教师,在科学教育方面很有研究。本书的形成就是他在教学研究中搜集的案例整合而成。虽说都是小案例,但却并不只是简单还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有分析,有理论指导。虽说是各各方面的案例,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分类为章,整本书的结构分为这几大章:第一章用案例体悟科学教育的价值、蕴含。第二章从结构性材较、过程技能、传达信息、分析数据、拓展视野、工程实践等方面以案例来探讨活动的策划和目的。第三章站在儿童的角度,提倡儿童自主、重视儿童经验、丰富学生个性、让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究实践中提到萌发。第四章则是重在师生的互动,明晰目标、精巧导入、推敲语言、准确提问、积极反思,看起来似乎都是老师在做功,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互动。

在这么多的案例中,有反例也有正例。当然正例居多,反例作为对比只是少数,但就是这些案例的呈现,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什么是更适合学生的课堂,也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课堂。

母亲曾笑话我说,科学老师是所有科目的老师里面最不需要水平和能力的老师。而我却深知,能真正当好一名科学老师却是最不容易的。况且对于资质不高的我来讲,更需要花时间和心思。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注重里面的细节,对于整本书的框架体系并不清晰,直到我写完所有的笔记,我才知道作者对这本书的安排布局,这才更清楚这些案例的用意和精彩之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曾经有一个外国名人说过”细节是魔鬼”,这正如中国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上处理好了,它就是天使,如若处理不好,那就是魔鬼。虽说本书都是课堂上一些微小的案例,小到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回答,或者一个实验材料,但正所微”见微知著”,对细节的处理,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修养。一个没有正确教学理念、没有纯火炉青的教学技巧的老师,是无法真正处理好这些细节,也无真正带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去探索的。

正如作者所说的——微亦足道,教学上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事,就都值得好好研究。我若想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可以从自书的教学小事上来着手,善于发现和反思,即便我不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可以是一个认真的教师!对学生宽容,允许他们在成长中犯错;对自己较真,哪怕一个细节,只要关乎学生,也不能忽视。

愿我的勤奋助我踏实前行!

2019/3/3

《做项目,不得不这么干》读后感1500字

徐煜

按照事业部的要求,抽时间阅读了郭致星的《做项目,不得不这么干》一书。虽然大道理都是CMMI、项目管理所必须的,但书中有很多活生生的案例,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本书从实用出发,系统介绍了项目管理中的难题和建议的处理方法,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总结出现不确定和可变的项目管理过程中,造就卓有成效的项目经理所需的关键因素及技巧,是一本实践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项目管理工具书。我们的项目管理者真应该静下新来仔细体会,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在项目管理中进行实践,逐步提高项目管控能力。

”在沟通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听到没有说出来的话--彼得德鲁克”;

”分析痛点,也就是表现出来的最担心的方面,重复的就是痛点”;

这些都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过程—需求获取时的真知灼见。我们都提到要打开客户的需求,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需求获取准确性的问题,需要理解客户的需求,弄清需求背后的真实业务,重视干系人潜在或者隐含的需求,是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避免出现选择性知觉,获取真实需求,挖掘痛点”感觉在需求过程中尤其重要。可能我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客户的真实意图并一定跟我们潜意识理解的一致,因此”需求调研的核心是澄清而不是说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书中提到:研发包括研究和开发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后者是对新产品、新服务等的开发;前者主要是创造性活动;后者是研究成果的集成性、应用性活动。没有研究,企业就没有未来的竞争力,没有开发,企业就难以生存。研发项目的根本是”开发”,没有开发出产品的研发项目就是失败的项目,因此研发的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能尽快地应用到实际开发项目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平台研发项目,贴近需求并保证适当的前瞻性才是重要的,我们推出的产品与技术是为兄弟部门服务的,也就是要切实解决他们的”痛点”问题,只有这样的开发技术和工具才能够得到迅速的推广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前瞻性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并不是推动平台研发的必要条件,因此平台项目在进行研发时,需要贴近开发需求,瞄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痛点,在开发效率与可测试性等方面持续提升。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难以自拔的陷阱,当项目的执行效率不那么令人满意时。”员工素质不高”是管理者常挂在口头的词汇,实际上,过渡依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是组织忽视积累属于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又会使企业更加依赖这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员。当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时,”缺乏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最好也是最没用的借口。

尽管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项目失败的原因大多来自组织、管理方面,单纯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项目失败的比例很低,但是在大量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却是大家最常用以说明问题的理由,因此”技术问题”成为了档箭神器,当然参与的技术人员也自然地背起了黑锅。书中提到的这些真是说出了开发人员的心声,於我心有戚戚焉。

读完这本书,心中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书中讲的内容我们在CMMI规程规范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影子,为什么实际项目在执行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回顾一下我们公司的CMMI研发管理的过程文件,从最初的生命周期模型选择、项目立项过程中的过程裁剪、项目计划、需求获取与需求开发、设计有敏捷开发、测试与发布、直到项目实施过程,都有比较详细的指导方法,是这些内容和措施水土不服?估计有这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认为过程管理是一个付出远大于收益的过程,除了一些大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另外缺少必要的项目总结和经验积累、并根据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过程文件,使之运行更加高效。

再分析一下部门的研发项目,项目经理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领导者,在项目立项目标确立、项目评审和计划实施中并不尽科学和严格,另外开发内容也没有贴近公司或者事业部的痛点,开发人员费大力气做出的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有竞争力,但由于很难在公司内推广,造成一定的技术浪费,同时开发人员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我们的研发经理需要多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短板,明确团队和项目的目标,认真审视和对待项目计划,使得研发工作更加科学和高效。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第二遍读此书。

我记得我几年前曾经做过类似的梦,在梦里,有许多个自己在为某件事争吵,而真正的我却不知道在哪里看着这一切。然后我醒了,我告诉自己:“我只有一个。”就像此书第4章

所描绘的丹在面对1+5个黑剑客的场景。我只有一个,其他的声音都是些来自虚无的过去、未来的吵杂心智的产物。而真正的那个我才是我自己要战胜的,如果结局是被打败,只能说自己找不到真我,一生都会被自己虚幻的自我迷惑,尽而如同“发疯”一样,不是真正的活着。

用现代医学家们的说法,应该会把这种现象叫做“精神分裂”吧!

契子部份对初识大师的描绘以及第1章对新事物注入身体的强烈挣扎后,苏格拉底告诉丹,风向变了。应该是说,从第2章开始丹已经开始真正要学习他所想要教给丹的东西了。先是使丹产生幻境:带着丹在体操场上听选手、教练和观众内心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又让丹变成风吹过世界各个角落感受世间万态,而后又让丹在梦里经历自己的一生。这让丹有种历经沧桑的悲凉和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恐惧感。就像看着自己过完荒废无聊却又可立数多样成就的一生,可是心中仍然觉得有所缺憾的无望感。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大部份人都不曾去想这到底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人生?还是只是在复制社会眼光里的一生?他们只是黑压压的一堆人里的其中一个。就像那个疯国王的故事一样。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平常老百姓们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人类其实都是在复制他人的,以为“这才是人生”的所谓生活方式。

从婴儿的第一针疫苗,第一次喝水,第一次喝奶,第一次穿衣,第一次……

然后,到了幼儿时期。幼儿学会了做为大部份人类的行为思维及最基本的生活现象,可以说,对幼儿而言,他们所见到的,都是在复制前人告诉他们的经验。然后,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如果到了四岁还没有被送进幼儿园的,都会被社会于以“疑问”的眼光。大多数人只是因为生计原因,不得不送幼儿去幼儿园“寄托”,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没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么多“学”的真正用处。然后孩子就被莫明其妙的“成人”了。带着一大堆的毛病,和前人人生的经验,继续复制的被活着。

婴儿不懂得表达,只有做为人这种动物最本能的反应。“本能”,是人类最真实的能力,没有谁教刚出生的婴儿,如何用嘴“吮”奶,没有谁教刚出生的婴儿“哭”为何物。

但没有人知道:人类的本能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最具有创造力的力量,而人类却从出生开始,就在扼杀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本能。

“本能”使孩提时期的人,会问“为什么”,于是成人准备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参照。谁可曾想过,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做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成人,我们所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而不去破坏他们对“发现”的探索与兴趣。()因为学会思考,真正的思考,真正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思考,才是做为人这种特殊的生命活着的意义!

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丹所经历的精神与肉体的痛苦都只是基础教育,真正的勇士之门还未真正找到。勇士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之所以找到“丹”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是因为丹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意志力”能力。这与丹所从事的体操有关,体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锻炼的运动。

清理身体的食链与清理思维障碍是勇士之路的必经之途,只吃喝自然食物和适当的份量,新鲜的蔬菜水果花果茶和禁欲。约瑟夫和乔伊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但每个人的性情都是独特的,平起平坐,热爱生活且赋有幽默感。这让我想起现实中那些所谓的修行者,大部份都表现出一副清心寡欲,得高望众的“圣人”似的样子。

苏格拉底让丹清身戒欲多时后,突然让他看到自己在抽烟并与丹一同饮酒,只是想告诉丹,真正的勇士不是强迫自己,而是顺应身体和自我。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去做,和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却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做,是两回事。

约琴夫的死告诉丹,死亡并不是坏事。“死亡并不让人悲伤。让人悲伤的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真正活着。”。现实生活难道不也如此吗?人们追逐财富与成功,爱与幸福。因此经历痛苦。但是谁能清醒的知道,让人痛苦的,并不是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爱与幸福所经历的事情,而是人们自己想像出来的痛苦。例如一个简单的故事:

有个女人害怕男人嫌弃她带的嫁装不够多而不爱她。就是她自己的心智制造出来的痛苦的幻象。

真正的勇士热爱追求,却不被心智迷惑。“随他去吧。”然后,他们都笑了。

除了静思和戒欲外,勇士还必须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各项体能训练,做到身心合一。在坐在加油站后的石头上一天一夜后,丹最终悟出:“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那便是当下,这世上的人们大都活在过去、将来与各种思绪、情绪里,几乎没有人真正专注于活在当下。尽管,总是有箴言告知人们“当下”才是重要的,但人们大都只是一瞬即逝的感触,而非真我的当下被点悟。第5章,作者有许多内容都来自中国的古老文化。而我竟然做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学校受过大学教育,却对自己本国伟大的文化财富连略知一二都谈不上,而此书的作者,一个美国人,却对中国文化了解、感受、收获的都比我多。只能说:“很多人不仅并未真正活着,连怎么活着都不知道。”

我记得,张校长提及体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份。当然,不是指把人当猴子耍的那种体育,而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体育,包括中国的古老武道领域、医道领域。

丹在学期末的体操团体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他战胜自己的同时达到了自己一直等待的目标。然而,心情却如同过季的花朵一样随风凋落,随着毕业的来临,不知将何去何从。原来,他所一直追逐的成功,不过是一种满足自我生理需求的幻境,当真正达到时却未能使他真正快乐起来。因为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他随时可得,人们真正需要专注的是在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没有真正的结局,如同所谓的成功也只是过程的一部份。所有的结局都会“过去”,过去了就要“放下”。尽情享受在每个当下的过程。

“放掉心智,才能恢复知觉。”,第6章,苏格拉底把丹拉进婴儿时期的自己,感受一个婴儿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知觉。同样,如果闭上眼睛去感受婴儿的感受,我会感到一种清澄的宁静,感受婴儿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定义,好的、坏的、各种东西的名称、作用都是幻象的一部份,我突然明白,在天地产生之前,只有宁静,一切只是心智的产物。如果要用一种场景来描绘的话:想象一座90度倾泻而下的瀑布,快乐便在那个转角处,你和你的心智应该以这种方式共同存在。第6章末,苏格拉底让丹忘记了乔伊,那个灵魂与之共通的女孩。

学校毕业了,但从苏格拉底那的学业并没有毕业,而是进入现实世界时间的漫长磨砺。但凡一切结论都必须予以实践。丹毕业后与美丽的女子琳达结婚,有了一个女儿。他一头投入生计工作中,历经平凡世界的悲欢喜乐,却总在午夜梦回时感到没莫明的沮丧。他总感觉失去了什么。直到与妻子离婚后,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再次追寻心灵大门的旅程。

这时苏格拉底再次出现在他的身边,带着他走进了生死边境的心灵大门,在黑暗中他终于死去,化为尘土,滋养万生,随风飘散,无处不在。在醒来之时,他找到万物之源的宁静与喜乐。“我便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是我。”

本以为此书到此结束,但乔伊再次出现,勇士有了灵魂陪伴。《梁家河》读后感:“梦”开始的地方

文丨范小燕

5月2日,当我看到耀州区举行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发式的消息后,就有点迫不及待,恰好,单位给每人发了一本,拿到书后,便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少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让我不由得几次落泪。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励志教科书,对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提升素养及青少年树立梦想有着重大意义。书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困苦生活中如何坚持学习、埋头苦干、造福于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这里就是民族复兴梦开始的地方。

艰难困苦,不忘学习。农村生活,尤其是土壤贫瘠的陕北高原,对一个从北京城来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异常的艰苦,但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放羊时、劳动时总不忘带一本书,经常挑灯夜读到半夜,第二天脸都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当时梁家河没有通电,天黑后,劳作一天的群众早早就进入梦乡,只有他的窑洞里还透出一丝光亮,就是这束光照亮了中国的复兴之路。他不但爱读书,且善于读书,读书时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正是由于他爱读书、会读书,才会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对俄罗斯的作家及作品如数家珍,使主持人感到惊讶。才会在柏林演讲时,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才会在各种场合,恰当的古诗词“脱口而出”。

扎根农村,造福于民。他初到梁家河几个月,对这里还不适应,回家探亲时,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当作“倒流”人口关了五个月,强制干重体力活,回到梁家河后,便使他有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心,之后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对农村生活逐渐适应。他带领群众打坝造田、建铁业社、办代销点、打水井、建沼气池等,经历万般艰难,他用坚毅和智慧把一件件利民好事落实,有些受益至今。正如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打坝造田,多打粮食,让群众填饱肚子;翻修厕所,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建沼气池,保护树木,减少水土流失,这不正是如今脱贫攻坚、农村厕所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利国利民政策的真实实践吗?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在梁家河时就已扎根,从未改变。

深入群众,鱼水情深。缘于其父亲的教诲,他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团结观”,在群众利益面前总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将自己根植于困难群众,同甘共苦,逐渐形成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他正是以这种“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的情怀,与苦难民众融为一体,才有了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全村人来到他的窑洞前泪别送行那一幕。即使已成为国家领导人,依然视当时的小伙伴为最好的朋友,在伙伴们遇到困难时,总会有求必应。如果说梁家河是中国村庄的缩影,那梁家河人民就是全国

亿万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人走了,心在这里,在全国每一个“梁家河”里。

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七年知青艰苦岁月,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更树立了一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做行动上的巨人”、“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泥土味”、“要一碗水端平”…… 他的一些思想及处事原则使梁家河人民受益至今。如今的梁家河人民从土窑洞搬到了新楼房,生病不再硬抗着,农民也变身上班族,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人人都过上了好光景。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也计划有空去梁家河看看,看看总书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去追寻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

范小燕,耀州区“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协调办公室干部。

读《梁家河》有感800字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800字读《梁家河》一书有感:要为人民做实事《梁家河》读后感:群纳百汇盼成其远学习梁家河精神扎实做好人民监督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