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汤类方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 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 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 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 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 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 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 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 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 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 胃之效。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 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 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 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 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 行瘀,补中等。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 (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 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 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 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 纯辛温。
小建中汤综述

从药方用法看,黄芪建中汤为: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而小建中汤为:水煎,去渣,加入饴糖溶化,日分三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噎膈(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内科应用(病例)】
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姜3片,大枣15枚,饴糖45克(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谈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解表剂(双语药学)

佐
佐使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利咽止咳
配伍特点: [配伍特点] 1.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利于透 邪,又不悖辛凉之旨。(荆芥、淡豆豉去性取用) 2.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伍,具有外 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以 疏为主之剂。
注意: 本方多为芳香之品,不宜过煎。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叫人参败毒散
1.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
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2.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
甚著。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2.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仁。 3.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 生姜、大枣。
4.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1、人参的配伍意义。(人参虽然出现在方名中但不是君药。) 人参为佐药,功效有三点
1)助正气鼓邪外出
2)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3)防止邪气再次入侵
2、三对特色配伍。
1)桔梗配枳壳 2)前胡配柴胡 3)羌活配独活
3、“逆流挽舟”
喻嘉言用此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 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练习:
请用中英文双语描述:什么是“解表剂”? (1)中文解表剂的定义 组成 功效 主治 (2)英语表述 Any formula that is composed of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 herbs, has diaphoretic, muscle-releasing and eruption-promoting effects, and is used to treat exterior patterns/ syndromes.
【关节病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关节病良⽅】桂枝芍药知母汤原⽂《⾦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草⼆两⿇黄⼆两⽣姜五两⽩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枚(炮)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剂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草⽣姜与⿇黄,⽩术防风炮附⼦,寒热错杂此⽅良。
【⽅药】桂枝四两(12克) 芍药三两(9克) ⽢草⼆两(6克) ⿇黄⼆两(6克)⽣姜五两(15克)⽩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枚(炮) (12克)【参考处⽅】处⽅⼀:桂枝12克芍药9克⽢草6克⿇黄12克⽣姜15克⽩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10克(炮)处⽅⼆:桂枝25克芍药18.5克⽢草12.5克⿇黄12.5克⽣姜12.5克⽩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12.5克【⽤法】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法】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现代⽤法:⽔煎两次,温服)。
【原⽂】诸肢节疼痛,⾝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筋⾻关节,营卫不利,⽓⾎凝涩所致,以⾝体瘦弱,关节肿⼤、变形、剧烈疼痛,头晕⽓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为⿇黄汤、桂枝汤、⽢草附⼦汤诸⽅化裁⽽成,⽅⽤⿇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痹于⾥;附⼦、⽩术助阳除湿于内;⽢草、⽣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之,表⾥兼顾,阴阳并调,⽓⾎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
陆渊雷说: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
汤本求真说:本条《指⾦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防⼰黄芪汤治风毒肿,附⾻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或痛或不痛,⾝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佳。
小建中汤综述

方剂学大作业之小建中汤班级:09中药本:钱婧学号:目录一、方剂介绍.................... - 2 -二、方解........................ - 3 -三、附方........................ - 3 - 【比拟】...................... - 4 -1.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 - 4 -2.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比拟........................ - 4 -3.与桂枝汤比拟- 4 -四、临床应用〔现代运用〕........ - 4 - 【科应用〔病例〕】............. - 5 - 【妇科应用〔病例〕】........... - 6 - 【消渴症应用〔病例〕】......... - 6 -五、附注........................ - 7 -六、相关文献.................... - 7 -七、参考文献.................... - 8 -八、个人感想.................... - 8 -一、方剂介绍【方名】小建中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成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常用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配伍特点】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
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
桂枝新加汤

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基本信息【方剂名称】桂枝新加汤,又名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剂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三两【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
温补其营卫。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袪邪效能彰【原文】《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说明本方证辨证要点为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本方证常见于急性商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当有表证和胃气虚症状时,可进一步细审是否有本方证。
表证未解而有里虚之候,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
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本方则不能再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
桂枝新加汤的组成,临床运用医案经方论治 4863【桂枝新加汤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组成】桂枝10g 白芍12g 炙甘草6g 党参10g 生姜10g 红枣12枚【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恶风,汗出,脉沉迟者。
【禁忌】喜冷思饮者,忌之。
【临床运用】1. 虚弱者之感冒,胃弛缓,胃痉挛。
(《古方临床之运用》)2. 腰肌劳损,产后拘挛。
(《经方发挥》)3. 产后、气血双虚,而身痛不可耐者。
(《伤寒挈要》)4. 大便不通。
兼气上冲逆,面色如醉,心下痞硬,少腹无力。
(《皇汉医学·续建殊录》)5. 阴阳易。
感冒行房后,身热恶风,骨节痛,目赤,脉细缓。
(《浙江中医》1958,7:40)6.阳虚感冒。
桂枝新加汤

桂枝新加汤编辑本段中药方剂【方剂名称】桂枝新加汤,又名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剂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三两【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
温补其营卫。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袪邪效能彰【原文】《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本方证辨证要点为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本方证常见于急性商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当有表证和胃气虚症状时,可进一步细审是否有本方证。
表证未解而有里虚之候,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
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本方则不能再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
泽泻汤泽泻汤为中药方剂名称,具有通脉泻热,治疗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的功效。
简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组成】泽泻5两(15克)白术2两(6克)【用法】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主治【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
现用于耳源性眩晕卷十二《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异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组成】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莼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用法】上药十二味,哎咀。
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
【功用】通脉泻热。
【主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日漏气。
卷一一五《圣济总录》卷一一五【组成】泽泻45克熟干地黄(焙)60克五味子丹参玄参防风(去叉) 桂(去粗皮) 人参当归(切,焙)各45克白茯苓(去黑皮) 石斛(去根) 地骨皮各60克磁石(煅,醋淬七遍)90克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甘草(炙) 黄耆(锉) 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各45克【用法】上药十七味,粗捣筛。
小建中汤——精选推荐

⼩建中汤1,原⽂《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瘥者,⼩柴胡汤主之。
⽅五⼗⼀。
(⽤前⽅。
)⼩建中汤⽅。
桂枝(去⽪,三两)⽢草(炙,⼆两)⼤枣(擘,⼗⼆枚)芍药(六两)⽣姜(切,三两)胶饴(⼀升)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消解。
温服⼀升,⽇三服。
呕家不可⽤建中汤,以甜故也。
2,原⽂《伤寒论102条》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五⼗⼆。
(⽤前第五⼗⼀⽅。
)3,原⽂《⾦匮要略*⾎痹虚劳病》虚劳⾥急①,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烦热,咽⼲⼝燥,⼩建中汤主之。
(⼗三)⼩建中汤⽅:桂枝三两(去⽪)⽢草三两(炙)⼤枣⼗⼆枚芍药六两⽣姜⼆两胶饴⼀升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消解,温服⼀升,⽇三服。
[呕家不可⽤建中汤,以甜故也。
]4,原⽂《⾦匮要略*黄疸病》男⼦黄,⼩便⾃利,当与虚劳⼩建中汤。
[⽅见虚劳中。
](⼆⼗⼆)5,原⽂《⾦匮要略*妇⼈杂病》妇⼈腹中痛,⼩建中汤主之。
(⼗⼋)⼩建中汤⽅:[见前虚劳中。
]【⽅诀】⼩建中汤芍药多,桂姜⽢草⼤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痛效⽆过 【功⽤】温中补虚,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虚怯少⽓;或⼼中悸动,虚烦不宁,⾯⾊⽆华;或伴四肢酸楚,⼿⾜烦热,咽⼲⼝燥。
⾆淡苔⽩,脉细弦。
(本⽅常⽤于胃及⼗⼆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障碍性贫⾎、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 【⽤法】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消解。
温服⼀升,⽇三服(现代⽤法:⽔煎取汁,兑⼊饴糖,⽂⽕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论】本⽅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
⽅中重⽤饴糖温中补虚,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草调中益⽓。
诸药合⽤,共奏温养中⽓,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芍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18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7枚: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200ral,El3次。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临证]加减1。
本方加附子或白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脚气等病。
[麻疹一得]2.本方合人参汤加罂粟壳治肠炎腹泻日久,致体虚贫血者。
3。
本方加黄连、马齿苋、黄芩治热痢。
4.本方加人参、怀山药、白术治虚痢。
5。
本方加肉苁蓉、当归、生首乌治疗病后阴亏便结。
6.本方加元胡、枳壳治胃脘痛。
7。
本方加海浮石、硝石、大黄、赤石脂治疗发热出疹。
8。
本方合大建中汤(去饴糖)加生首乌治疗脾胃虚寒之习惯性便秘.9.张仲景用芍药止痛的配伍规律探讨:温经止痛常配附子、桂枝、吴茱萸、细辛等,用于各种寒性痛症。
清热止痢、清热利湿,常配黄芩、知母等,用于热痢腹痛、热性痹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常配饴糖、桂枝、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及胃脘痛等症。
调肝养血配当归、川芎、阿胶等,用于妇人下血、妊娠腹中痛.行气通便、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常配大黄或柴胡、枳实等,用于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里实证或肝气郁滞之胁肋痛.芍药止痛剂量均重用至六两,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
[江西中医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
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
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辨太阳病误下致邪陷太阴的证治。
[释义] 本条辨太阳病误下后,导致邪陷太阴的两种转归及证治。
邪在太阳之表,当以汗解之。
若医者失察,反用下法,是属误治,易致病邪内陷,陷入太阴则脾伤气滞络瘀,随病邪轻重,或体质不同,而呈现两种证候,其一,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以方测证,此条之病机是邪陷太阴,脉络不和,筋脉拘急,而非脾阳虚损,故未见吐利、食不下及腹满痛等证。
由于脾家气滞,络脉瘀阻,故曰属太阴也。
惟其脾阳无明显虚损,则有阳通之机。
当其通时,疼痛自减,当其不通时,则腹痛时作,因之曰:腹满时痛。
法当通阳和络,缓急止痛,方宜桂枝加芍药汤。
其二,若气滞络瘀较重,而见“大实痛”者,即腹部持续而严重的胀满疼痛,则不仅是气血不和,且有阳明之实,证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
此为太阴阳明同病,故此时当通阳和络,缓急止痛,兼以泻实除满,方用桂枝加大黄汤。
此证的腹满痛是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故与阳明实证的单纯燥热邪气盛实不同。
此证大实痛,并无燥热津伤之象,彼证腹满硬痛,燥热津伤显著,以此为辨。
[选注]成无己: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除大实。
(<注解伤寒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汪苓友:此条系太阳病传人太阴之证。
太阳何以骤传入太阴,成注云:“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
”此阳邪陷入阴分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加芍药以和太阴里虚之腹痛;……如腹满痛甚,又为大实之证,其用桂枝汤,不可加芍药(指不可用桂枝加芍药汤,笔者注)以治之,何也?以其入胃家本实,虽因太阳病误下,热邪传入太阴之经,然太阴之邪,已归阳明而入于腑,此非里虚痛,乃里实痛也。
成注云:“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者,以太阳之邪犹未尽故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程郊倩:误下太阳而成腹满时痛,太阴之证见矣。
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阴,非脏寒病也。
仍从桂枝例升阳邪,但倍芍药以调和之。
倘大实而痛,于证似可急下,然阴实而非阳实,仍从桂枝例升举阳邪,但加大黄以破结滞之物。
((伤寒论后条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张隐庵: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乃太阳之邪入于地土而脾络不通,故宜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即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之义也。
大实痛者,乃腐秽有余而不能去,故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集注。
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冉雪峰:桂枝、四逆是太阴病正面、太阴常法。
……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是太阴反面、太阴变法。
总之,不离太阴为近是,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经论旨意毫未领略。
……就条文推阐,可看出几项意义。
(一)标明出太阳病,可见太阳转入太阴,本太阳病四字,已成追溯过去的名词,各注多谓太阳未罢,未罢何以为太阴,据何项条例,凭何项意义,断为未罢,混扯太阳,实说不下去。
(二)医反下之,是太阳,不是太阴,下为太阳转属太阴病变的关键,太阴无下法,而此加芍药、加大黄又生出下法来,下后用下,与太阳陷胸栏下后用下同,混扯阳明,义更难通。
(三)因尔腹满时痛,腹满时痛四字,是太阴正确的象征,即为太阳转太阴,切实的凭据。
其知道者,在知事理之因,因尔两字写得十分透明,兹再补出,不宁上条新显,较提纲又是一翻景地。
(四)桂枝为群芳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外,可以和内,究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加大黄,是为寓温法于下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而下意旨。
总以上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其他温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他的下法。
桂枝而纳入大黄,定法中有活法;大黄而融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反不失正,变不乖常,始终仍是用温,始终仍是禁下。
((冉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并治>) [评述] 关于本条的病机,注家有两种分歧:一为本证是否太阴兼太阳表证;一为“大实痛”是阴实或阳实的问题。
桂枝加芍药汤证有注家认为是太阳病未解,又用下法致邪陷太阴而兼太阳证。
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加芍药缓急治腹痛。
但是纵观本方证的病证及方药配伍,方中桂枝仅用三两,而芍药用了六两。
芍药为血分药,其用量倍于桂枝,它的敛阴功效则制约了桂枝的辛温解表作用。
此处的桂枝是起入经脉通行阳气、配芍药调和太阴气血阴阳的作用,可见本方在此条并不为解表而设。
又本证的要点是“腹满时痛”,而不同于阳明病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本证虽因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但它是邪在太阴之脉络,故不是太阴病本证,而是太阴病变证。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及太阳表证的轻重不同等因素,虽同属太阳病误下,同属病在太阴,但太阴功能损伤亦有不同,此为太阴阳虚不显,而太阴脉络不和之证,因此,持太阳病未解之说,难以成立。
关于阴实与阳实之争,首先应以原文为依据:“大实痛”是继“腹满时痛”而言。
“大”者,言其病势重;“实”者,邪实拒按,兼阳明之便秘,腹满疼痛。
由于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脾家受邪,邪气转入阳明,使阳明腑气不畅,因而腹满而痛。
故此证实为太阴阳明脏腑同病,但病机重在太阴,阳明实而不甚。
[治法] 通阳益脾,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大实痛者,佐以通滞泻实。
[方药]i。
桂枝加芍药汤方2。
桂枝加大黄汤方[方义]1.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
对于本方的治法,历代注家见解也不一致。
如陆渊雷氏((伤寒论今释))认为本证是太阳病未解,由于误下邪陷而形成太阴兼表证。
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倍用芍药和中缓急止痛。
笔者认为本方是以桂枝汤和脾通阳,倍用芍药以益阴和血,缓急止痛。
临床上,但证见腹满时痛,脉弦细,舌质变化不大,舌苔薄白者,多属脾家气血不和,脉络不畅,使用本方治疗每能奏效。
因此,本方并非表里双解之剂。
本证的特点是“腹满时痛”,病“属太阴”,乃脾家气血不和,脉络不畅证,故理中、四逆诸方均非所宜。
2.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组成。
本方以桂枝汤加芍药调和气血,通络缓急止痛,加大黄以泄实邪,故用于太阴病气血失调,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者为宜。
[方论选]柯韵伯:妄下后,外不解,而腹满时痛,是太阳太阴并病。
若大实痛,是太阳阳明并病。
此皆因妄下而转属,非太阴阳明之本证也。
脾胃同处中宫,位同而职异。
太阴主出,太阴病则秽腐之出不利,故腹时痛。
阳明主纳,阳明病则腐秽燥结而不行,故大实而痛。
仍主桂枝汤者,是桂枝证未罢,不是治病求本,亦不是升举阳邪。
仲景治法,只举目前,不拘前证。
如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即用大承气矣。
此因表证未罢,而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滋脾阴而除满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燥,而除其大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
凡妄下必伤胃气,胃阳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液涸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
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大实而痛,阳道实也。
满而时痛,下利之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
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附翼。
太阳方总论))王晋三: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以和阳法也。
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
腹满时痛,阴道虚也。
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又曰: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汤之义,燥屎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点评] 芍药具有阴柔收敛、缓急止痛和破血等多种功效。
本条太阴病腹满痛用芍药,并非取其敛阴补血,而是取其和脾通络、缓急止痛之功。
芍药与大黄配伍,是取其凉泻;然而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配伍,又不同于单纯凉泻,故与苦寒泻下的三承气汤完全不同,本条属太阴阳明同病,而重在太阴,故与纯为阳明热结者异。
[临床应用]桂枝加芍药汤(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1)<方极):本方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剧者。
2)<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3)<方舆挽):其人宿有症瘕痼癖,因痢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痛者,此方为之主剂。
假令因宿食而腹痛,吐泻已后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为也。
盖桂枝加芍药汤,不仅治痢毒,只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类,皆因固有之毒也。
此方主之。
(2)现代应用本方近代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曹氏治疗1例素有胃痛,近因情志不舒,又进生冷而致胃脘痛复发,按之似觉痛减,腹部作胀,食后尤甚,泛恶欲呕,嗳气纳呆,口干不欲饮者,拟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脾胃,制肝舒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