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与狂人日记的共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和《金锁记》都以“看月亮”开头: “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 已是三十多年; 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川这是《狂人日记》白话文本的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三十年前的月亮……月亮照到姜公馆娶的三奶奶陪嫁丫鬓凤箫的枕边。”川这是《金锁记》的开头。不同的文本, 相似的开头, 以月亮、看月亮引出下文, 月亮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现代性的内涵, 带有西方象征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特点。月亮不仅具有开创性的隐喻意义—疯狂, 而且具有多重指向性的涵义。首先, 两者的病有着本质的差异。正如有研究者[ 3] 指出的, 《狂人日记》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有双重象征意义———按西方的解释象征疯狂, 按中文的语源学,表示清澈明亮。无疑, 两文本中, 月亮都具有双重意义, 这双生意义也象征着看月亮的人的双重性———疯狂/觉醒;对有着常识的常人来说,意味着疯狂, 对庸众来说, 意味着觉醒。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 隐喻了悠长的国历史, 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塑造了疯女曹七巧, 写尽了人性的阴冷。而正是一个“疯”(“狂”) 字, 使两部作品有了某种契合点

通过对狂人、疯女形象的进一步解读, 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人物病态的原因有着惊人的一致, 都是山于封建文化的残酷迫害, 使两部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追求, 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仁’` 在作品中,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度和眼光的锐利,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家族制度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两个字“吃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夕! ”一’ 5 一狂人的吃语实际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本质的真理概括。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的循环关系, 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 无论凶悍还是弱小, 都会在这种法网中丧生, 这才是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狂人日记》通虚拟的“迫害狂”的日记的形式塑造的狂人形象实际是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者形象, 狂人的13 则“语颇错杂无伦次”的日记, 被常人视为疯言吃语, 其实是反封建的先知先觉者的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鲁迅以生物学意义上的“吃人”隐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吃人”, 以满口疯话的“迫害狂”隐指被封建正统指斥为“疯子”“狂人”的启蒙者形象。对于狂人而言, 他周围的环境如铁板一块围成万难毁灭的铁屋子, 这样的铁屋子却是由各种层面的麻木冷漠的庸众一一大哥、母亲、陈老五、打人板子逼死别人妻女和挨板子的娘老子组成的, 这样的铁屋子把狂人的特异声音吸收减弱直至消亡。于是, 狂人在发现了历史是吃人的, 大众是吃人的之后, 更恐惧地发现自己也并不是清白无罪的: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当初虽然不知道, 现在明白, 难见真的人!

在封建等级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等级链条上的一环, 你地位低, 不要紧, 下面总有比你更低的一环存在, 而且每个人都有希望向更高的一环攀升。每个人既受上面一环的压迫, 同时又可以压迫下面的一环, 每个人都既吃人, 又被吃,谁也不肯跳出这样一个循环。鲁迅的这一发现因为“它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东方的沉沦, 因而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栗”, 厂’7 以后的中国文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文化反思的路向前发展的。张爱玲的创作在对封建家族制度和整个封建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上就和鲁迅有异曲同工之效。《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一个既吃人又被吃的典型例子。但从七

巧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来看, 封建家族制度才是造成她悲

剧的主要原因。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之家, 曾经年青、漂亮.为很多人喜欢, 也曾有过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但在

封建的婚姻制度下, 她无权对自己的婚姻做出自己的选择, 代行父权的哥哥将她嫁给了高门望族的残废。不管七巧的主观意志如何, 当时的婚姻制度本身决定了她除了以死抗争之外便只有无可奈何地认同。亲生哥哥的无情使一个健康、泼辣的生命就这样被永远地剥夺了享受爱情的权利, 并逐渐地被日后“昏暗暗”、“灰扑扑”的生活磨制成了“玻璃匣子里蝶的标本”, 永远地失去了飞的本能。娘家的亲人尚且如此, 婆家如何待她便可想而知。姜家老太太明知姜曹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但由于儿一子的生理缺陷, 她才不得已以牺牲家族名誉为代价换取健康的儿媳妇, 很显然, 支配这桩有悖情理的婚姻的主导因素是家族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姜家, 不管七巧怎样泼辣、干练, 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永远成为一种定格而无法改变。不仅如此, 作为女人.七巧正常的情欲、性欲也无法得到满足,一七巧的心灵遭到极大扭曲, 最终成为疯狂的怨女。当她终于熬到夫死公亡, 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财产并成为一家之主、成为阴晦的深宅里至高无上的权柄魔术师时, 她便将封建的家庭伦理所赋予她的长者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将心中的怨毒发泄得达到了疯狂的状态, 她动用她那无微不至、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刃, 斩杀旧宅中的一切主要人物。从曹七巧的身上,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 当她被封建的婚姻制度“吞吃”了以后, 她心有所不甘,心中蓄满了怨毒的心理能量, 而当她被赋予了封建家长的权利以后, 她便将封建吃人者的本性和现代物质生活欲望及性的渴望扭在一起, 迸发出强烈的报复的火焰, 从而由被吃者一跃而成为“吃人者”。曹七巧最彻底地承受了旧时代妇女的不幸, 最彻底地集中了旧时代妇女的心理重负, 也最彻底地将一切不与重负报复于她所能报复的一切人,至此, 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和张爱玲通过疯男疯女的疯言疯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透视出国民灵魂和精神素质方面的突出特征, 同时, 也正是由于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处于崩溃瓦解、而又十分固守传统的扭曲变态的心理的观察洞见, 使他们作品中丰富复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加凸现出来

曹七巧的形象与“狂人”的形象相比,两个人都被现实环境压抑而发狂致疯。可是一个是为了被夺去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而呼号;一个是把欲望以变形的方式激发而出,沿着自虐和她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的最底层。一个是日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呼吁拯救未受到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和战斗;一个是一边被吃一边更疯狂地吃人,扭曲变态地对准了自己的儿女,只要守住自己的金钱。一个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说的是狂语,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是表面是正常人,但灵魂已沦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衣锦妖怪,导致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疯狂的人”在文化思想内涵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鲁迅最重视国民性改造和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问题。通过《狂人日记》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形象化的概况为“吃人”和“被吃”,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的循环关系,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无论凶悍还是弱小,都会在这张法网中丧生。鲁迅笔下的阿Q 的麻木,祥林嫂的死,《金锁记》中七巧的各种变态行为,都和这张法网的残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鲁迅用一系列理性和形象的手段,反复宣讲着反封建的复杂性。在中国,提高民族精神素质,把病态根子从每个国人的灵魂力拔出来,远比推翻一个皇朝复杂的多。基于这种认识鲁迅开创了始于20 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文化启蒙工程。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象征手法笼统整体地“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么《金锁记》则是复活演示着逝去的凡俗生活来剖析中国传统大家庭及其代表的封建伦理思想的吃人性。而曹七巧就是现实世界中一个被吃又吃人的“狂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清算了封建性的“吃人”的社会关系之后,似乎了结了文明史上的一笔旧账,然而中国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又是几千年封建礼法关系肌体上孽生出来的怪胎,曹七巧带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