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金锁记》

合集下载

《金锁记》——精选推荐

《金锁记》——精选推荐

《金锁记》一、张爱玲生平及创作张爱玲原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祖父张佩伦是清朝著名大臣李鸿章的女婿,张佩伦自己也是清朝的重臣,指挥过著名的“马尾战役”。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蓄妓吸毒的纨袴子弟,其母黄逸梵是一个十分西洋化的贵族小姐。

父母感情不合,在张爱玲三岁时离异。

父母对其中西文化熏陶;张爱玲7岁就开始学写小说,14岁时模仿鸳鸯蝴蝶派的笔法写成了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

1938年从上海圣玛利女校毕业后,逃离父亲的禁闭,与旅欧归来的母亲、姑姑同住;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开始写作生涯。

1943年是张爱玲奇迹般崛起于上海文坛的一年,创作了《沈香屑》、《茉莉花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等,张爱玲也从此一举成名。

1944年与胡兰成同居,抗战胜利后,胡兰成作为汉奸受到通揖,藏身于浙江温州,并与当地一女子同居。

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

1952年,移居香港,写了《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离港赴美定居。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作家赖雅并与之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

1973年完成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英译。

1995年9月8日,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经典语录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半生缘》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倾城之恋》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金锁记》的叙事结构独特,时空跳跃自如,展现了张爱玲高超的文学造诣。

她以曹七巧的一生为主线,穿插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同时,张爱玲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她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金锁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以及金钱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外,《金锁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尤其是曹七巧这个形象,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读者既同情她的遭遇,又对她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人物塑造的成功,也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独特艺术
风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独特视角。

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金锁记》全书解读

《金锁记》全书解读

《金锁记》全书解读《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以及她对家人、儿女的情感纠葛和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金锁记》全书的解读:1.人物塑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曹七巧这个形象。

她原本是一个活泼、直率的少女,然而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环境中,她的性格逐渐被扭曲,变得乖戾、狠毒。

她不仅对自己的子女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也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反抗。

2.情感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十分复杂。

曹七巧与姜家三爷的婚姻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她对姜家二爷的暗恋和追求却成为她心灵深处的痛。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3.叙事风格: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艺术,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和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变迁。

4.社会背景:小说通过主人公曹七巧的命运变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和束缚,这种束缚不仅来自外部环境,更来自女性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5.主题思想: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情感与理智、道德与利益等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940年代上海为背景,以女主角苏小姐的命运和情感经历为线索,描绘了物质社会与人情世故交织的复杂人生。

读完《金锁记》,我对这本小说有着深深的触动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对上海社会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上海的繁华与浮躁,尤其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更加生动鲜活,展现了她们在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冲突。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让我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苏小姐作为女主角,她的坚强、聪慧与内心的脆弱和无奈并存,使我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所面临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小说中各个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引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织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也引人深思。

苏小姐在感情生活上历经种种变故和抉择,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思考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选择。

综上所述,《金锁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丰富多彩
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时代社会的真实揭示,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内心的挣扎以及社会现实所带来的困境。

这本小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思考与启示,也对人生的追求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形象分析摘要:说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

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

《金锁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

尤其是小说中曹七巧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审美度,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身心健康的女性如何一步步酿成无可挽回的性格悲剧。

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的,本文就曹七巧形成悲剧形象的成因以及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引言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泛滥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

夏志清称赞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顺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回望,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依然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怪而不诞的生命力。

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如何从一个单纯要强的年轻姑娘演变成带着黄金枷锁舞蹈的女疯子,客观地剖析曹七巧灵魂蜕变的过程,以及黄金枷锁对人类灵魂的腐蚀与束缚。

本文将从历史因由、性别悲剧、爱的缺失、性压抑导致的畸变心理、社会因素来深入剖析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同时,还写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在当时是如何表现和演绎的。

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悲剧形象的体现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嫁到虽然败落但世代书香、出侯入相的姜家,门不当户不对,地位低人一等。

虽然做正头奶奶,依旧弥补不了出身的低微。

按说,这样知书达理的人家,兄弟姐妹之间不会互相贬损、倾轧,小说中也没有明显暗示。

只是,七巧因为自小站柜台,与市井无赖打混惯了,通体不免透得鄙俗气味,时不常在叔伯妯娌姑嫂婆媳乃至下人间说些不中听又不得分寸的村话;因为她多疑善妒的性格;因为她进入大家庭的自卑;还因为丈夫情形(落地即患软骨症),难免受人欺负,“自己也知道这一屋子的人都瞧不起她,”敏感放泼,处处使性争强。

终于慢慢滑向悲剧的深渊。

让我们悲伤的是,七巧这般做了之后,全以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好心(她曾劝老太太在兵荒马乱年月的,“等打完了仗,指不定要十年八年呢!”赶着为三少爷完婚,“偏赶着革命党造反”,三奶奶“嘴里不言语,心里岂有不气的?”又因为看到小姑云泽瘦了,以为害了相思,劝老太太早些为其完婚,气得云妹妹“捧着脸呜呜哭起来。

”“她自己以为她是特别体贴云妹妹呢!”)。

就像冥顽不化的野兽,或者落在愚昧中的生灵,没有谁开化点拨,就这样终老一生。

我为这样的人痛苦。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作品中,比如女主人公虽出身卑劣,但性情娴淑,教子有方;比如叔伯导引,化育子侄;或者遇到良人,和美生活,也未可知。

总之,情形稍有变化,不至于此吧!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逐渐走向没落的灰暗压抑,一丝丝亮色被一点点湮灭。

七巧大概晓得依丈夫情景,总不会活的长久。

没了丈夫,也就没了自己。

留住地位,唯有生育男女。

在她们三年里生育一男一女——长白、长安之后,儿女双全,尽管丈夫那个样子,儿女的福总可以享到吧。

这是一个满有希望的家庭呢。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扭曲了人性?七巧的出身,和大家庭比起来可能低微,可是开麻油店也是个城市小资产者吧。

在改朝换代的民国初年,西学东渐,人心思变,教育日兴,民智方开,七巧不至于太过不堪吧。

她人性中隐含的自卑、嫉妒、刻薄以及见识短浅等等恶劣因素,若果经了大家庭的熏陶,怎么不可以转化呢——七巧究竟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我思来想去,姜家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真的是腐朽到骨头里了。

大爷或者有出息,小说没有交代,从七巧一家的无人管顾看,即使七巧再古怪刁钻,作为老大,也该出面帮扶的。

爹娘过世,“长兄为父”,是祖上传下来的。

他没有担起应负的责任。

三叔在分家之前挥霍公账上的钱,分家时不但分不到家产,翻过来“还净欠六万”,分家后先是想骗七巧的钱,后是领着长白逛窑子。

这个家庭真的该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

让我们来看看七巧和她的一双儿女的命运,是怎样让七巧自己一点点蚕食,一点点毁灭的吧。

(一)、曹七巧与长白的恋子情节关系儿子“长白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七巧还没甚话说,后来渐渐跟着他三叔姜季泽逛起窑子来,七巧方才着了慌,手忙脚乱替他定亲,娶了一个袁家的小姐,小名芝寿。

”娶亲当天,七巧就当着众人面说新娘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但愿咱们白哥儿这条命别送在她手里。

”还没满月,许多羞辱的话都当着新媳妇的面说了起来。

为了拢住儿子不和媳妇同房,叫儿子成夜伺候自己吃烟,还引诱儿子把和媳妇的那些事儿说出来。

七巧心理阴暗**可见一斑。

第二天,七巧请了包括亲家母在内的几个人打牌,当面细细把儿子的话讲来,简直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了,简直是以他人痛苦为快乐的恶魔……媳妇得了肺痨,七巧嫌她“比平常似乎多享了一些福,自己一赌气便也病了。

”她这样作践芝寿,长白自然也不待见媳妇,为了牢笼儿子,“七巧把一个丫头娟儿给了他做小……又变着方儿哄他吃烟。

”后来,“娟姑娘生了个小少爷……芝寿挨了半个月光景死了,娟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

”长白由此再不敢娶。

儿子的生活就这样毁在亲娘的手里。

(二)、曹七巧与长安的关系,是葛朗台对欧也妮式的威权压制直至同化再来看看她的女儿长安。

分家后,七巧的侄儿——她哥哥的孩子曹春熹“上城来找事,耽搁在她家里。

”“七巧的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年纪到了十三四岁。

”兄妹三人打算拿柜顶上的瓜子,长安踩了椅子爬上去,“猛可里向后一仰,”春熹吓了一跳,险险扶住,“抱下地来”,“三人笑成一片”。

我想起一则轶事:小学校长带领学生们去海滨游玩,老师不准孩子们下水,校长不这样,他带头并鼓舞孩子们下到大海里,感受大海波涛,校长以自己为界,嘱咐孩子们不要逾越。

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但是,从海水里出来要回去的时候,一二年级的女学生纷纷脱下泳衣,在海滩上拧水。

校长认为这太有伤风化了,转念一想,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他制止了老师就要冲上去的指责。

海滩上风平浪静,暖暖的太阳、柔柔的海风、嬉戏的海鸟、延绵的沙滩,一切那么自然,所有学生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谁大惊小怪。

女学生们拧干泳衣,换上衣服,列队往回走。

校长喟叹,如果当时冲过去吆喝怒骂孩子们赶快穿上,一天的开心,顿时云散,该是多么令人沮丧的结局。

七巧不是校长,没有校长的修为、胸襟和识见,她“汹汹奔了过来……向春熹厉声道:‘……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许给你。

’”她不想女儿长大到处跑,竟然在早已废除缠足的时代背景下给十四岁的女儿缠足。

她送女儿进洋学堂读书,原是为着处处存心和大房三房的比赛,女儿“失落几件不当紧的枕套手帕,”她“便闹着说要找校长说话。

”在女儿“发现有一条褥单是丢了,七巧暴跳如雷,准备明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

”长安颜面扫地,“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自此竟然辍学在家。

“也有人来替她做媒,若是家境推板一点的,七巧总疑心人家是贪她们的钱。

若是那有财有势的,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她母亲出身既低,又有个不贤慧的名声……一年一年耽搁了下来。

”长安“二十四岁那年生了痢疾,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只劝她抽两筒鸦片。

”一晃到了三十岁。

终于在堂妹长馨帮助下认识一个游学海外的海归童世舫,两人各个瞩目,长安狠劲把烟都戒了,婚也订下了。

七巧忽然“背着长安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吃便饭。

”且说童世舫同着长白吃了两盅酒,谈了一会儿话,七巧“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背着光立着,”告诉童世舫,她的女儿还没有出来的原因:“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

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

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了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

”彻底葬送了女儿的婚姻。

多么刻毒的母亲,多么丑陋的嘴脸,多么阴暗的内心。

曹七巧,这个张爱玲笔下或虚构、或有实指,然而在我们头脑里形象鲜亮的人物,霍乱了自己的一生,也摧残了儿女的幸福。

二、悲剧形象的原因我一直在想,造成曹七巧这一悲剧人物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历史因由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

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

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在不断寻求病态心理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二)性别悲剧翻开《金锁记》,还未见到小说主人公七巧的出现,便从两个小丫头的深夜私聊中得知了七巧的身世,是麻油店家的女儿,七月里生的所以叫七巧。

新嫁过来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好奇地问二奶奶的丫头是不是也是陪嫁时一起来的,没料到一句:“她也配?”就把七巧在姜家的身份和地位和盘托出,连身份最低微的小丫头都可以看不起她。

接着是借大奶奶和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进一步交代了七巧在姜家的低劣地位。

身为女性,在当时封建势力还犹存的社会背景下,七巧在婚姻的选择上她是被动的,是她的哥曹大年安排了她的婚姻,贪图姜家的彩礼而把自己的妹妹推向了火坑、没有光的所在。

门不当户不对的门第观念存在于姜家每一个主人和仆人身上,所以七巧注定在姜家得不到和她正奶奶身份相匹配的尊重,随身的丫头在她大哥来时有意讥讽:“大奶奶不用替他们心疼,装得满满的进来,一样装得满满的出去,别说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就连零头鞋面儿裤腰都是好的!”[1]遭歧视的不仅仅是她还包括她的家人,由此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七巧是何其的屈辱,所以才会令她倍感到要扞卫自己本来就没有得到的自尊,不惜用恶毒的语言中伤身边的人,撒泼开骂,什么都不顾忌,当还没出嫁的云泽因为不搭理她,七巧就在老太太跟前说三道四劝她把云泽嫁出去,令云泽倍感难堪,而她在这折磨人的话语中获得了重拾自尊的快感,却更加剧了她性格悲剧的形成,践踏了他人自尊的同时也是在毁灭着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自尊,像一个恶性的循环,但七巧逃不了,一步步地丧失自己性格中温存的一面却不自知。

或许,正如她的嫂子所言:“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像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不过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以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2]其次,在那个还是男性掌握所有权的时代里,身为一个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传统的观念里,“她”的使命和角色就是找到一个好丈夫然后生儿育女,自此,她的一生支柱就是这个唯一的男人,她存在的意义就是这个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