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芳纶纤维的表面物理改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对位芳纶沉析纤维性能研究

对位芳纶沉析纤维性能研究

对位芳纶沉析纤维性能研究江明;张美云;陆赵情;杨斌;刘俊华【摘要】The surface morphology,chemical structure,degree of crystallinity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ara-aramid fibrid were studied by using SEM,AFM,FT-IR,XRD and TGA.This paper was used to offer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its extensive use as one kind of composite reinforced materials.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a-aramid fibrid was non-granular and small-sized,it had a fiber or film looking,roughness sur-face,supple shape.The fiber had a secondary amide structure,and its crystallinity was 28.55 percent.As a re-sult,it contained amounts of amorphous compositions,and the crystalline size in fibers was tiny.The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fiber was 490 ℃,TG10% was550 ℃,thus demonstrated its stable 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thermal properties.%采用 SEM、AFM、FT-IR、XRD 和 TGA 对新型芳纶材料对位芳纶沉析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结晶程度和热学特性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检测,为研究对位芳纶沉析纤维的结构性能奠定实验基础,有利于其作为复合增强材料的广泛应用。

基于芳纶纳米纤维的芳纶纳米纸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

基于芳纶纳米纤维的芳纶纳米纸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

·芳纶纳米纸·基于芳纶纳米纤维的芳纶纳米纸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杨斌王琳张美云*谭蕉君宋顺喜(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化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西安,710021)摘要:芳纶纳米纤维和芳纶纳米纸作为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先进纳米材料,其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分子纳米纤维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对比分析了基于芳纶纳米纤维的芳纶纳米纸与传统芳纶纸在制备方法、纸张结构、光学性能、机械性能、耐温性以及绝缘性能方面的差别,探讨了芳纶纳米纸在大规模、低成本制备及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芳纶纳米纸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关键词:芳纶纤维;芳纶纸;芳纶纳米纤维;纳米纸中图分类号:TS762文献标识码:ADOI :10.11980/j.issn.0254-508X.2020.07.010Research Progress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ramid Nanopaper Based on the Aramid NanofiberYANG Bin WANG Lin ZHANG Meiyun *TAN Jiaojun SONG Shunxi(College of Bioresources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Xi ’an ,Shaanxi Province ,710021)(*E -mail :myzhang@ )Abstract :As novel advanced nanomaterial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aramid nanofiber (ANF )and ANF nanopap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polymer nanofibers.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thepaper structure ,optical properti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heat resistance and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ANF nanopaper and the traditional aramid paper were compared.Furthermore ,the possible challenges in low -cost and large -scale preparation ,and outlooks to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F nanopaper were highlighted.Key words :aramid fiber ;aramid paper ;aramid nanofiber (ANF );nanopaper对位芳纶纸(以下简称芳纶纸)是以对位芳纶纤维为原料,利用现代造纸技术制备的一种功能性薄张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比刚度大、耐高温、加工性灵活等优点[1-3],可作为先进电气绝缘和轻质高强结构减重材料,广泛应用于电气绝缘、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关键基础材料,被列入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行业急需新材料”名单[4]。

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

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

第30卷㊀第2期2022年3月现代纺织技术A d v a n c e d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o g yV o l .30,N o .2M a r .2022D O I :10.19398/j.a t t .202105023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宋吉贤1,江㊀华1,2,崔志华1,2,陈维国1(1.浙江理工大学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杭州㊀310018;2.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绍兴㊀312300)㊀㊀摘㊀要:间位芳纶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因具有极好的耐热性㊁阻燃性和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阻燃服㊁军事㊁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芳纶高分子链间作用力大㊁纤维结晶度高㊁纤维表面化学惰性强,使染料分子难以进入纤维内部或与纤维结合,导致芳纶染色性较差.目前,主要从两方面改善芳纶染色难题:通过提高温度㊁加入载体或改用非水染色介质等手段开发新型染色工艺提升染料上染率;对芳纶进行改性以提升芳纶可染性.文章对间位芳纶的着色技术现状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各类染色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芳纶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并总结了各染色方法所面对的挑战及应用前景.关键词:间位芳纶;纤维改性;着色方法;机理;展望中图分类号:T S 193.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G265X (2022)02G0009G09收稿日期:20210517㊀网络出版日期:202108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0821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C 0105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1M 692865),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1Q 006)作者简介:宋吉贤(1997-),女,宁夏中卫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型染色技术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江华,E Gm a i l :jh @z s t u .e d u .c n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c o l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o rm e t a Ga r a m i d S O N GJ i x i a n 1,J I A N G H u a 1,2,C U IZ h i h u a 1,2,C H E N W e i gu o 1(1.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f o rE c o GD y e i n g &F i n i s h i n g o fT e x t i l e s ,M i n i s t r y ofE d u c a t i o n ,Z h e j i a n g S c i GT e c h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310018,C h i n a ;2.S h a n g y u I n d u s t r i a lT 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Z h e j i a n g S c i GT e c h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o x i n g 3123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e t a Ga r a m i d i s an e w Gt y p e h i g h Gt e c h s y n t h e t i c f i b e rw i d e l y u s e d i n f l a m e Gr e t a r d a n t c l o t h i n g m i l i t a r y a e r o s p a c ea n d o t h e rf i e l d sd u et oi t ss u pe r i o rh e a tr e s i s t a n c ef l a m e r e t a r d a n c e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敭H o w e v e r i t i s h a r d f o r d y em o l e c u l e s t o e n t e r t h e f i b e r o r c o m b i n e w i t h t h e f i b e rb e c a u s eo f s t r o ng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h ea r a mi d p o l y m e r c h a i n s h i ghf i b e r c r y s t a l l i n i t y a n d s t r o n g c h e m i c a l i n e r t n e s s o n t h e f i b e r s u r f a c e r e s u l t i n g i n p o o r p r o p e r t y o f a r a m i dd y e i n g 敭C u r r e n t l y a r a m i dd y e i n g i s s u e sc a nb ea d d r e s s e db y t w o m e a n s d e v e l o pn e w Gt y p e d y e i n gp r o c e s s e st o i m p r o v et h ed y e Gu p t a k e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d d i n g a c a r r i e ro ru s i n g n o n Ga q u e o u sd y e i n g m e d i a i n s t e a d i m p r o v et h ed y e a b i l i t y t h r o u g ha r a m i d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敭T h i s p a p e rr e v i e w s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 m e t a Ga r a m i dc o l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av a r i e t y o fd y e i n g m e t h o d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e l a b o r a t e s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r a m i d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d y e i n g p r o pe r t i e s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c h a l l e n g e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of t h e s e d y e i ng a p p r o a ch e s 敭K e y wo r d s :m e t a Ga r a m i d f i b e rm o d i f i c a t i o n c o l o r i n g m e t h o d m e c h a n i s m p r o s p e c t㊀㊀芳纶,即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属于高性能纤维,包括对位芳纶和间位芳纶.其中,间位芳纶(亦称芳纶1313)是由杜邦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所研制并于1967年推向市场的,商品名为N o m e x®[1].间位芳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㊁阻燃性㊁耐酸碱稳定性㊁电绝缘性和抗辐射等性能,对还原剂㊁漂白剂㊁有机溶剂等非常稳定,适于制作消防服㊁防火帘㊁宇航服㊁客机装饰织物㊁高温及腐蚀性场所用品等.目前,芳纶纤维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㊁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2].2019年全球芳纶年产量为12.55万吨,其中间位芳纶约4万吨[3G4].近年来,中国市场对芳纶需求量逐渐增大,但本土产量较低,对进口产品依赖较强.2019年中国芳纶年产量仅为1.2万吨,其中间位芳纶约1万吨[3].间位芳纶优异的性能源于其特殊的结构.间位芳纶即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是由单体1,3G苯二胺和1,3G苯二酸缩聚后纺丝所得(见图1),其大分子主链由酰胺键和芳香环交替连接组成,呈锯齿状排列,分子间存在大量氢键,而芳环则极大增强了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因此,间位芳纶具有结构规整㊁结晶度高㊁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特征.图1㊀间位芳纶分子结构式[1]F i g.1㊀M o l e 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a l f o r m u l a o fm e t a a r a m i d f i b e r[1]纺织品用芳纶需要有多种颜色才具有市场价值.当前,芳纶主要采用分散染料[5]或阳离子染料进行染色[6].但无论是对位芳纶还是间位芳纶,都存在结构规整㊁结晶度高且化学惰性强等特点,使得染料分子难以进入纤维内部或与纤维结合,较难获得理想的着色深度,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服用领域的应用.为解决芳纶染色难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芳纶的结构特征,改进染色工艺,开发了超高温染色㊁载体染色和溶剂染色等方法;从纤维制造过程中寻找赋予芳纶颜色的机会,开发了共聚改性染/着色㊁共混改性染色㊁原液着色㊁表面处理或接枝改性后染色等方法.目前,对芳纶染色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间位芳纶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类未改性间位芳纶染色法和间位芳纶改性着色法的原理㊁性能及相应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染色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下文中未特殊说明时,芳纶均指间位芳纶.1㊀未改性芳纶的染色方法1.1㊀超高温染色法芳纶特殊的结构使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270ħ,远高于涤纶等纤维,因此采用常规的高温高压染色法(130ħ)染色时很难将纤维打开来容纳大量的染料分子.显而易见的改进方法便是进一步提升染色温度,通过增加纤维大分子链段运动程度来增加染料上染量.朱利锋等[7]的研究表明,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可以显著提升分散染料对芳纶的上染率.不过即使温度升至180ħ,芳纶仍然不能达到透染的效果.华江楠等[8]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染色温度超过130ħ确实可以提高染色深度,但另一方面,对染料的耐高温稳定性也提出了要求.诸如分散红玉5B L㊁分散嫩黄S EG4G L和分散深蓝H G L 等受高温褪色的染料并不适合超高温染色法.根据染色原理,染色温度高于纤维玻璃化温度时可以获得满意的染料上染率.然而,芳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极高,在染整行业采用相当温度以达到或接近芳纶玻璃化转变温度暂不现实.另外,单纯依靠提升染色温度来改善芳纶染色效果时,还需配套筛选或研发耐超高温型染料.1.2㊀载体染色法针对芳纶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致使染色困难的问题,在染色过程中使用载体可以有效改善染色效果.其原理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㊁与芳纶结构类似的载体在染色高温条件下可以抢先进入纤维内部,破坏纤维间氢键等弱作用力,显著提高芳纶溶胀程度,既能加快染料在芳纶内部的扩散速率,又能显著增加纤维对染料的吸收量,从而提高染色深度.由于载体主要作用于纤维的非晶区,对结晶区影响有限,因此,载体对芳纶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影响有限.梁萍等[9]和刘昭雪等[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具有与芳纶相似结构的载体C i n d y eD n k对芳纶具有很好的溶胀作用,能显著改善分散染料对芳纶的透染性.赵晶等[11]自制的载体C ZG12也具有很好的提升分散染料染色芳纶织物色深度的作用.张帅等[12]则验证了载体E AG1对提高得色量的作用. S h e n g等[13]创新性地使用2G苯氧基乙醇为载体,实现了间位芳纶在95ħ染色的目的.另一方面,载体与分散染料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且该作用也具有促进上染的能力.许晓锋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载体0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D E E T对分散蓝2B L N和分散金黄S EG5R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增加了分散染料在芳纶上的分配系数㊁平衡吸附量和染色亲和力,最终达到促染效果.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时,加入电解质可以降低染料与芳纶间的正电荷排斥力,进一步促进纤维对染料的吸附及染料在纤维内部的扩散[15].王建明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氯化钠和载体P O E联合使用时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染色芳纶的色深值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冯继红等[17]的研究结果则证实电解质氯化钠和载体A CG101的协同使用对提升阳离子染料染色芳纶织物的色深有显著作用.载体染色法因被认为是一项节能降耗技术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现阶段载体染色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使用的载体大多存在刺激性气味或有毒㊁载体乳化较难㊁使用量较大以及染后织物上的大量残留载体不易除去等.低毒㊁价廉㊁高促染和可回收将是芳纶染色用载体的重要研究方向.1.3㊀溶剂染色法芳纶作为一种疏水性合成纤维,当采用分散染料染色时,染料结构中由于不含水溶性基团,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以聚集态形式存在,不利于染料对芳纶的上染.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非水溶剂作为染色介质对芳纶进行染色.染料和纤维均会受到溶剂的影响.其中,非水溶剂可以较好地溶解染料,使染料成为单分子状态,易于进入纤维内部.纤维也会因溶剂作用而增大溶胀程度,促使染料进入纤维内部,提升染料上染率. P r e s t o n等[18]用吡啶作为染色介质对芳纶染色,获得了色深度优异的织物.溶剂法染色几乎不使用水,具有省水少水的优点,但吡啶等常规有机溶剂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且较难回收,增加了染色成本.为解决该问题,科研工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超临界C O2染色法和离子液体染色法.1.4㊀超临界C O2染色法超临界C O2是指温度和压力均高于其临界点的特殊流体.采用该流体作为染色介质时可以增大染料的溶解性并使纤维膨胀,增加染料在纤维上的扩散程度,提升上染率.K i m等[19]采用分散染料对间位芳纶进行超临界C O2染色,在150ħ㊁30M P a 的染色环境下得到了具有较高表观色深的芳纶. Z h e n g等[20]在K i m的研究基础上将载体C i n d y e D n k加入到分散染料中,结果表明,超临界C O2染色体系中载体对芳纶同样具有较好的膨化效果,且该体系降低了芳纶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所染织物的K/S值可提升五倍左右.刘轩等[21]选用了自制载体M ZG3对间位芳纶纱线染色也再次证实了超临界C O2染色体系中载体对染色效果的促进作用.超临界C O2染色具有操作简单㊁工艺流程短㊁节能环保等优点,但工艺所需设备要求高且价格贵,对于芳纶的染色暂未实现工业化生产.1.5㊀离子液体染色法用作染色介质的离子液体特指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的熔点低于100ħ的盐.染色时离子液体可以较好地溶解染料,并对芳纶有一定刻蚀效果,使芳纶表面粗糙度变大,为离子型染料提供更多的吸附和上染位置,增强染色性能[22].O p w i s等[23]将阳离子型染料溶解在1G乙基G3G甲基咪唑乙基硫酸盐中对芳纶进行染色,其中,无定形芳纶在120~140ħ时即可染得较深颜色,结晶型芳纶在180ħ时也能获得相当色深.该染色方法无需另加载体或其他化学助剂,染色过程简便,得色量高㊁透染性好,但离子液体对芳纶表面产生的刻蚀作用会使织物机械性能受到一定损伤.通过改变染色工艺获得的各芳纶染色方法优缺点见表1.表1㊀未改性芳纶染色方法的优缺点T a b.1㊀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d y e i n gm e t h o do f u n m o d i f i e da r a m i d f i b e r染色方法优点缺点超高温染色法工艺简单能耗高㊁需耐高温型染料载体染色法节能降耗载体气味大㊁有毒且难去除溶剂染色法废水少溶剂毒性大㊁回收难㊁成本高超临界C O2染色法流程短㊁节能环保对设备要求高离子液体染色法无毒㊁无污染离子液体回收难㊁损伤纤维2㊀芳纶改性着色法2.1㊀共聚改性染/着色法共聚改性是指纤维用高分子在合成过程中加入第三单体,使所合成高分子链中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其他结构,从而使所制造的纤维性质发生改变.例如,L i等[24]在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的合成过程中11㊀第2期㊀㊀㊀㊀宋吉贤等: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加入3,4ᶄG二氨基二苯醚,在低温N ,N G二甲基乙酰胺溶液中通过缩聚反应合成了含醚键的间位芳纶共聚物(见图2).芳纶引入醚键后,纤维间氢键㊁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减弱,染色时纤维高分子链段运动加剧,从而提高染料上染率.采用上述共聚改性方式所得芳纶称之为易染色间位芳纶,仍然需要使用额外染料进行染色.若在共聚改性过程中添加有色单体,则可直接获得有色芳纶,无需额外染色.T r i g o GL ópe z 等[25]设计了一种蓝色芳香二胺单体,并将其加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的合成过程中,合成得到蓝色间位芳纶(图3),通过调节发色团单体的用量还可实现色调的变化.在共聚改性中加入的第三单体实际上改变了芳纶的结构,第三单体含量越高㊁分子结构越大,对芳纶结构的规整排列影响也越大,从而对芳纶的机械性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图2㊀含醚键间位芳纶的化学结构[24]F i g .2㊀C h e m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m e t a Ga r a m i d f i b e r c o n t a i n i n g et h e r b o n d [24]图3㊀含蓝色单体的间位芳纶化学结构[25]F i g .3㊀C h e m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m e t a Ga r a m i d f i b e r c o n t a i n i n g bl u em o n o m e r [25]㊀㊀2.2㊀共混改性染色法聚合物共混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经混合制成宏观上均匀的材料的过程.共混改性通过在纺前加入小分子粒子或高聚物,破坏大分子规整性来提升芳纶染色性能.梁冰等[26]在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浆液中分别加入蒙脱土和超支化聚合物两种改性剂制备出改性芳纶.超支化聚合物中极性基团和芳香环会增加染料分子对纤维的亲和力,蒙脱土则会破坏芳纶大分子规整性,使得纤维与染料的可染性提高.在纺丝浆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端羧基超支化聚酯时,阳离子染料对改性芳纶的上染率达98%,比常规芳纶的上染率提高134%;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6ħ.共混改性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不高,具有工业化生产前景[27].2.3㊀原液着色法原液着色法是指在纺丝溶液或熔体中加入着色剂,得到有色聚合物或熔体,经纺丝直接制成有色纤维.目前,生产原液着色纤维主要采用色母粒法和色浆法.色母粒是指超常量颜料均匀地载附于树脂上而制成的聚集体.色母粒法是根据纤维的色度要求,在纺丝过程中添加色母粒和其他助剂得到有色纤维的方法.色浆法是将着色剂(颜料/染料)㊁分散剂和溶剂等混合制成液态色浆,添加至原液中来生产有色纤维[28].刘立起等[29]用色浆法制备出有色间位芳纶,当颜料含量为3%时就能赋予着色纤维较好的染色深度.纺丝条件对原液着色纤维的颜色获取具有较大影响.纺丝后形成纤维原丝,形态结构还未成型,控制其干热拉伸程度可以调节纤维取向度,从而提升染色性能.张媛婧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拉伸倍数为3.2时,纤维内部的结晶结构遭到明显破坏,取向度大幅降低,K /S 值达到最大.原液着色法工艺流程短,成本低,可以生产出具有较好色深和色牢度的芳纶,省去了后道染色工序,适用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但与纺织服装领域小批量制作㊁快速反应等需求不匹配.2.4㊀湿态纤维染色法一般来说,经历完整制造工序的芳纶大分子链高度取向和结晶,且由于苯环的位阻效应,纤维表面2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几乎没有可以与染料反应的基团,难以与染料结合.而纺丝后未烘干的湿态纤维中由于含有大量与纤维以氢键结合的水分子而使得大分子间作用力较低,规整性较差,大分子链之间空隙较大,纤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染料分子易于进入和扩散,染料上染率可以提高.虽然目前尚未见采用该种方法对间位芳纶进行染色的研究报道,但K o s u g e等[31]和林琳等[32]的研究结果已证实对位芳纶在纺丝后湿态时染色具有显著的增深作用,染色芳纶的K/S值随未干纤维含水率的增大而大幅提升.因此,湿态纤维染色法也是间位芳纶的潜在染色方法.2.5㊀高能射线辐照预处理染色法采用X射线等高能电子束处理芳纶,可以使芳纶表面分子间氢键和分子主链上酰胺键部分断裂,并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反应,而引入新的活性基团[33].辐照处理还可以破坏纤维表面的规整取向和结晶结构,增加表面粗糙度,从而提升芳纶吸附染料的能力.K i m等[34]在O3氛围下采用紫外线辐射间位芳纶薄膜,使薄膜表面的粗糙度从236.5n m 增加到408.9n m.随着紫外线能量的增加,水接触角从49.8ʎ下降到29.9ʎ,润湿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了对阳离子染料的可染性.C h a n g等[35]采用X 射线和紫外光对芳纶纤维进行改性,经处理后,纤维表面亲水性增加,在纤维表面引入了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增加了芳纶表面活性,从而提高了染色性能.高能射线辐照处理方便环保,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较好的改性方式.但当辐照强度过大时或紫外辐射波长不合适时会损伤纤维的本体结构[36],从而降低纤维强度,影响后续应用.2.6㊀等离子体预处理染色法等离子体是由离子㊁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集合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分为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两种,通常用于处理纤维的是低温等离子体[37].低温等离子体可以使芳纶表面产生物理刻蚀和化学改性作用,导致芳纶的分子结构等发生变化,从而提升其染色效果.X i等[38]采用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芳纶,改性后的芳纶表面产生凹槽,粗糙度增大,表面能提高;此外,芳纶表面上还产生了一些含氧基团,提升了纤维的浸润性与可染性.沈丽等[39]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间位芳纶,然后进行涂料印花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等离子体处理对间位芳纶的刻蚀作用,而间位芳纶纤维表面新增的羟基和羧基等基团,则提升了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但是,对于等离子体对纤维的物理蚀刻和化学改性,其效果会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即发生老化.W a n g等[40]采用等离子体诱导气相接枝聚合方法,将纤维在不同的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预处理,然后在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酸,有效解决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老化问题.等离子体处理芳纶是一个环保简便的过程,但处理效果存在时效性问题,且对纤维机械性能产生一定影响.2.7㊀溶剂预处理染色法溶剂预处理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溶剂在染色前对芳纶进行预处理,使纤维溶胀,改变纤维形态结构,降低纤维的取向度与结晶度等,从而为后续染料的上染做好准备.M o o r e等[41]的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基甲酰胺㊁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溶剂处理芳纶后,聚合物链取向丧失,形成空隙,随后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时,芳纶染色性能大幅提高.W a n g 等[42]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各类有机胺试剂处理的间位芳纶也得到较好溶胀,分子间作用力大幅减弱,其中三乙烯四胺处理后的纤维表面粗糙度最高,染色效果最好.H a n等[43]合成了由[2G(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衍生的二嵌段共聚物并采用该溶液对间位芳纶织物进行预处理,后应用于纤维的酸性染料染色.共聚物在芳纶纤维表面产生正电荷,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基团间存在强的吸引力.染色后,预处理过的纤维显示出比未处理过的纤维更高的颜色深度且色牢度更好.滕芝盈等[44]的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基乙酰胺预处理后的间位芳纶纤维发生了氢键重排与结晶重排,降低了芳纶结晶度,从而可极大提升分散染料对芳纶的上染率.2.8㊀试剂表面处理染色法强酸强碱等试剂可以刻蚀芳纶表面,使得芳纶表面粗糙度增大,从而吸附更多染料分子,提升芳纶染色性能.张帅等采用多聚磷酸对间位芳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后染色,多聚磷酸处理使染色织物的表观得色量和上染率明显提高.朱大勇[45]用氯化钙乙醇溶液和多巴胺水溶液对芳纶进行改性处理,其中氯化钙能与芳纶发生络合反应,处理后纤维的氢键被破坏,芳纶表面刻蚀出凹槽,粗糙度增大.当多巴胺水溶液处理纤维时,多巴胺能够发生自聚反应而使纤维表面沉积一层聚多巴胺涂层,使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表面活性基团增加,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增大,利于染色.X i a等[46]的研究结果表明硫酸可以使对位芳纶的酰胺基分解,形成羧基㊁氨基和羟31㊀第2期㊀㊀㊀㊀宋吉贤等: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基等极性基团,使得芳纶的反应活性增大,染色更容易,因此,硫酸也可作为提升间位芳纶染色性能的处理试剂.经试剂预处理后的芳纶具有更好的染料吸附能力,且染色芳纶的耐水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更好.但该类试剂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染色后需以大量水来洗除纤维上试剂,存在试剂难回收㊁不环保㊁成本高等问题.2.9㊀接枝改性染色法接枝法是以某些活性基团为桥基,将具有特定结构的功能性分子与纤维以化学键相结合,从而达到功能改性的目的.主要包括化学接枝及等离子体㊁辐射㊁紫外光等引发的接枝[47].K i m等[48]采用光引发接枝法,用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单体和二苯甲酮引发剂在连续紫外光照射下对间位芳纶织物进行接枝.接枝物所携带的仲氨基可与染料以共价键结合,织物表观色深的增长率与接枝率成正比.经C.I.活性红84染色后,接枝芳纶织物的K/S 值为14.8,接枝率为7.6%(w/w).S a等[49]采用化学接枝法,将多巴胺自聚合在间位芳纶纤维表面,形成薄的㊁表面粘附的聚(多巴胺)膜.后使用环氧官能化硅烷在聚(多巴胺)涂覆的芳纶表面进行接枝.接枝后,纤维表面引入了环氧基团,增加了表面活性与极性,染料与纤维结合力增大,染色性能得到一定提升.对芳纶进行接枝改性后染色,不仅可以使染料牢固结合在芳纶上,还可以根据需求接枝其他功能性分子,以改善芳纶的亲疏水性㊁黏接性等,但接枝过程可能会对芳纶本身产生一定损伤.2.10㊀超声波G微波联合处理染色法超声波对芳纶的影响来源于声波在作用期间形成的微气核空化泡崩溃而产生的空化作用[50],超声波处理的芳纶表面可以产生深浅㊁大小不一的坑穴,从而大幅提升芳纶对染料的吸附能力[51].微波辐射则可以增强染料分子在芳纶中的扩散,提高染料在芳纶染色中的上染率和固色率等性能.超声波G微波辐射联合处理体系可大幅提升织物的渗透性,并有助于将染料大颗粒碎裂成均匀的分散体,从而确保染料在织物上的良好吸收.A m e s i m e k u等[52]采用超声波G微波辐射联合反应体系对间位芳纶织物进行阳离子染料染色,并加入C i n d y e v a s载体进一步增强了芳纶织物的溶胀能力,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超声波处理新技术具有方便㊁迅速㊁有效㊁安全等特点,但过强的空化效应有可能对芳纶表面产生一定损伤.虽然芳纶在改性后的染色性得到了较好提升,但芳纶本身的结构性质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损伤[53],同时部分方法存在设备不完善㊁试剂不友好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各类改性染/着色方法的工业化应用.当前,仅有原液着色法进入到工业化应用.芳纶的各类改性着色法的特性与不足见表2.表2㊀芳纶改性着色法的特性与不足T a b.2㊀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a r a m i dm o d i f i e d c o l o r i n g m e t h o d 染色方法特性缺点共聚改性染/着色纤维易染色或直接赋予颜色共混改性染色操作简易㊁染色上染率高机械性能可能改变原液着色无需后道染色工序生产方式不灵活㊁不易换色湿态纤维染色纤维尚未完全干时染色结晶与取向性质可能改变高能射线辐照预处理染色改性操作简易损伤纤维等离子体预处理染色反应温和㊁不损伤纤维内部结构时效短㊁损伤纤维表面溶剂预处理染色纤维膨化程度高试剂表面处理染色增大纤维表面粗糙度试剂难回收㊁不环保接枝改性染色染料与纤维结合力强损伤纤维超声波G微波联合处理染色染料吸附好㊁扩散能力强损伤纤维3㊀结㊀语针对芳纶难染问题,无论是改进染色工艺,还是对纤维进行改性,其最终目标都是提升芳纶上的染料量.鉴于当前芳纶着色技术现状,针对芳纶着色的基础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以期在高色深着色机制上取得突破,为制备高色深芳纶提供理论依据.现阶段,着色芳纶的色牢度经常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等级,且多数染色方法存在纤维损伤问题,这同样会影响芳纶的服用发展前景.如何平衡芳纶的着4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

对位芳纶沉析纤维及其纸基材料性能的研究_江明

对位芳纶沉析纤维及其纸基材料性能的研究_江明
图3 浆粕纤维和沉析纤维 XRD 图
利用计算机软件 MDI Jade5. 0 分别拟合计算浆粕 纤维和沉析纤维的结晶度、 晶粒尺寸 ( 最强峰处 ) , 结果如表 2 所示。由图 3 可知,浆粕纤维有两个比较 突出的结晶衍射峰, 并在 22. 7° 处衍射强度达到 最 大,但衍射强度不高,且衍射峰较宽,说明浆粕纤维 属于半结晶晶态结构,这与其生产过程中原纤化处理 程度有很大关系; 而沉析纤维只在 2 θ 为 21. 8° 处存 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结晶衍射峰,曲线呈现锯齿状,衍 射 强 度 偏 低, 且 晶 粒 尺 寸 较 小, 结 晶 度 仅 为 28. 55% ,说明沉析纤维的晶相不完整, 属于非晶态
Study on the Properties of Para Aramid Fibrid and PPTA Paper JIANG Ming * ZHANG Meiyun LU Zhaoqing LIU Junhua YANG Bin
(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haanxi Province Key Lab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and Specialty Paper, Xi'an,Shaanxi Province, 710021 ) ( * Email: jiangmingv5@ 163. com) Abstract :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morphology,cryst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para aramid pulp fibers
研究论文
· 芳纶纤维 ·

PBO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PBO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PBO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化学刻蚀法、偶联剂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辐射处理、酶处理、热处理、化学涂层法和临界液体处理等。

一、化学刻蚀法利用氧化性介质如浓硫酸、硝酸等对PBO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刻蚀,对聚合物表面进行强酸浸泡处理可起到酸蚀、除去弱边界层、氧化和增加粗糙度的作用,但同时强酸也会侵蚀PBO纤维本体结构,破坏纤维的结晶结构,导致其强度下降。

研究举例:WU等研究了甲基磺酸(MSA)对PBO纤维表面的化学刻蚀作用; 乔咏梅等开展了硫酸改性PBO纤维表面黏合性的研究;刘丹丹等采用多聚磷酸(PPA)-乙酸体系处理PBO纤维;罗果等分别采用纯的PPA和体积比1:1的PPA-乙醇溶液处理PBO纤维;周雪松等用KMnO4的硫酸溶液处理PBO纤维。

优缺比较:在众多PBO纤维化学改性方法中,PPA改性方法具有突出优势。

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处理后的PBO纤维溶液易回收等优点;而其他强腐蚀性酸处理方法存在耗费时间长、对纤维本体破坏大、后处理麻烦等缺点,限制了这些改性方法的应用。

二、偶联剂法偶联剂改性是指在纤维表层涂覆一层偶联剂分子以增强纤维表面极性。

作用机制为:利用烷基链的反应活性和极性对纤维表面自由能、浸润活化能及界面化学键合能产生较大影响,进而改变纤维与树脂的界面黏结强度。

研究举例:王斌等采用一系列硅烷偶联剂对PBO纤维表面进行涂层处理;邱峻等用单丝拔出试验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未经烘干和烘干的PBO纤维的表面处理情况。

优缺比较:不损伤纤维本身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较好的界面改性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使用的偶联剂主要是针对改善玻璃纤维黏结性的偶联剂,研制PBO纤维专用偶联剂对PBO纤维界面黏结性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三、。

我国芳纶纤维目前生产应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修正

我国芳纶纤维目前生产应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修正

我国芳纶纤维目前生产应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芳纶纤维国产化、规模化的技术开发,芳纶纤维也被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列为“绿灯项目”。

但由于芳纶纤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对其一直实施技术封锁和有限禁运,导致国内芳纶产业起步晚,多层技术壁垒尚未根本破解,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专家指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我国芳纶纤维产业如何集中优势力量抓紧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提早实现产业化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芳纶纤维的特性凡聚合物大分子的主链由芳香环和酰胺键构成,且其中至少85%的酰胺基直接键合在芳香环上,每个重复单元的酰胺基中的N原子和羰基均直接与芳香环中C原子相连接并置换其中的一个H原子的聚合物纤维称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我国定名为芳纶纤维。

芳纶纤维包括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杂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两大类。

而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纤维,主要是对位芳纶和间位芳纶,这两大类芳纶的主要区别是,酰胺键与苯环上的C原子相连接的位置不同( 如图1)。

杂环芳香族纤维是指含有 N,O,S等杂原子的二胺和二酰氯缩聚而成的纤维,如有序结构的杂环聚酰胺纤维等。

[1-4]图1芳纶分子式芳纶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碱、质量轻等优良性能,其中比强度是钢的5 ~ 6倍,模量是钢丝和玻璃纤维的2 ~ 3倍,韧性是钢丝的2 倍,而密度仅为钢丝的1 /5 左右。

芳纶是综合性能优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高性能纤维,在高性能纤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防,航空航天,汽车减重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二、芳纶纤维的分类芳纶主要分为两种: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

2.1 间位芳纶间位芳纶,即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我国称之为芳纶1313。

间位芳纶具有长久的热稳定性,这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可在200 ℃高温下长期使用不老化,具有极佳的尺寸稳定性。

间位芳纶具有本质阻燃性,其极限氧指数值(LOI)>28 %,在空气中不会自燃、融化,也不会产生熔滴,离焰自熄。

高性能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高性能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2 0年 3月第 1 01 9卷 第 3期
Vo .9 No. M a .01 11 3. r2 0
中 国 胶 粘 剂
C N ADHES VE HI A I S 4 9
专题与综述
高 性 能 纤 维 表 面 改 性 研 究 进 展
王 飞 ,黄 英 ,张银 玲 ,翟 青 霞
为有 机纤 维增 强树脂 基 复合 材料 的关键 技 术 。这项 关键 技术 的突破 将使 有 机纤维 增 强树脂 基 复合 材料 的开 发具 有重 要意 义 , 且对 于航 天 、 空 和 国 防等 并 航 高新技 术领域 复合材料 的更新换 代产 生推动作 用 。
能 的接枝 聚 合物层 。 接 枝反应 仅 局 限于纤维 表面 , 该 纤 维本 体部 分仍保 持 原状并 不参 与反 应 ,因而纤 维
材料 中的应 用 。因此 , 对纤 维进 行表 面改 性 、 增强 纤
在 纤 维 表 面 引入 一 些 具 有 反 应 活 性 的极 性 基
团 , 加 与基 体 的反 应 , 到 改 善界 面 性 能 的 目的 。 增 达
通 过接枝 反应 ,纤 维 表面可 产生 一层 新 的有特 殊性
维与不 同种类树 脂基体 的层 问剪切 强度 (L S , I S ) 已成
降 了 51 .%。原 因是 E P接枝 方 法 中采 用 K H稀溶 C O 液, 造成 纤维 表 面的酰 胺键 水解 ; 水解 反 应 的实质 是
பைடு நூலகம்
反应 , 用 刻蚀 、 采 接枝 、 偶联 和 聚合 物涂 层 等 技 术在 纤 维 表面 引入 活性或 极性 基 团 ,通过化 学 键合 或极 性作 用来 提高纤 维 与基 体之 间 的粘接 强度 2 -。物理 ] 改性 是通 过 等离 子 体 『 1超声 波[ 物 理 技术 对纤 3、 6 1 等

对位芳纶纤维及其应用概述_胡延韶

对位芳纶纤维及其应用概述_胡延韶

对位芳纶纤维及其应用概述
胡延韶
一、概述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是最重要的有机合成纤维 之一,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氧稳定性、阻燃 性及优良的电绝缘性能等。 广泛应用于光缆增强、 子午线轮胎、轻型复合装甲等领域。 我国俗称芳纶, 如芳纶 1313、芳纶 1414 等。
目前,芳纶产品主要包括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 胺纤维(简称间位芳纶或芳纶 1313)、聚对苯二甲酰 对苯二胺纤维(简称对位芳纶、芳纶-II、芳纶 1414) 和杂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简称芳纶Ⅲ)等品种。
四、国产芳纶的研发及投资状况
我国的清华大学、东华大学、晨光化工研究院、 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及巴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等 单位先后开展过芳纶的合成及纺丝研究工作。
最近几年来,烟台氨纶、原神马集团、苏州兆达 特纤科技公司、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始试产
表 1 芳纶 1414 的物理性能
纤维品种 芳纶 1414 芳纶 1313 聚酰胺
最大拉伸强度/cN·tex -1 210~270 44~53 35
端 裂 伸 度 /% 2.5~4.0 15~30 23
初 始 模 量 /psi 400 90 67
抗剪力 优秀 好 好
降 解 温 度 /℃ 500 371
380~400
密 度 /g·cm-3 1.44 1.38 1.34
熔 点 /℃ 480~570 400~430
芳纶在我国橡胶骨架领域,近年也取得了很大
视点·专题 ·19· CHINA RUBBER 对位芳纶
进展。 在橡胶轮胎、油箱油釜、油井用耐高温高压管 带、输送传送带等行业都取得了使用的成功经验。
芳纶还可应用于离合器衬垫、增强软管、汽缸 垫、汽缸绝热毡等方面。 随着交通运输向高速化发 展,车辆的轻量化势在必行。 欧洲和日本的大型载重 汽车车体已通过大量采用芳纶纤维增强材料实现; 高速列车的车厢内部隔板和天花板也已开始采用芳 纶蜂窝板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强度高、重量轻, 而且耐高温、不燃烧,大大提高了列车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位芳纶纤维的表面物理改性研究进展
摘要:对位芳纶纤维具有高强度耐热耐磨等优异特性,然而过高的分子取向度降低了其纤维与染料、树脂的结合力。

该文阐述了对位芳纶关于表面物理改性方法,着重介绍了等离子、超声和辐照技术在对位芳纶改性中的应用。

关键词:对位芳纶物理改性等离子处理超声波处理γ射线辐照
中图分类号:TM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6-02
对位芳纶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其产品统称为1414芳纶,由于其优异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特性可作为增强材料用于航空航天、交通、土木和军工应用等领域。

对位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的研究国内外多有报道,依据其作用机理主要可分为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等方法。

该文重点对芳纶纤维所具有的表面物理改性实施有效报道。

1 对位芳纶纤维表面物理改性
物理法主要借助高能射线、等离子体、紫外辐射以及超声波等在纤维表面形成自由基反应活性中心,与其表面单体发生反应后引入极性基团,可提高纤维的侵润性和粗糙度,从而提高芳纶与基体的粘结强度。

1.1 等离子体法
等离子体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借助冷等离子体空间含有相对较多的反应活性中心,其中高能量能够对芳纶表面实施改性,进而形成相应的自由基活性中心,之后其实施裂解、氧化以及自由基转移等反应,最终形成活性基团。

该法在不同气氛下能够对芳纶纤维表面引入不同的极性基团,改善纤维的润湿性,增大比表面积,以此来提高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性。

1994年,台湾Sheu等利用NH3、O2、H2O对Kevlar49进行等离子改性,目的在于提高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粘结性能。

而J R Brown等采用NH3以及O2气氛对芳纶实施等离子改性研究中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纤维材料在层间剪切强度以及弯曲强度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明显的提升。

Fang等借助空气等离子体方法,让芳纶纤维的表面快速形成了相应的含氧以及含氮基团;Su等通过氧等离子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了相关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纤维表面实际粗糙度以及含氧官能团数,增强了纤维和双马来酰胺树脂间所具有的粘结性,界面剪切强度大约提升了40%。

Caixia Jia等在常压下采用空气介质阻挡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处理芳纶纤维。

Ren等发现湿度对Kevlar纤维的等离子处理效果产生影响,约5.5%的湿度环境下的等离子体处理,能够在纤维表面获得更高的N与O的含量。

1.2 超声波辐射法
超声波辐射法的应用可以在超声作用下,使气泡在破
裂过程中产生非常巨大的能量,促使树脂和纤维界面粘合力增强;而其中的空化作用使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加大,纤维的细纤维化程度增大。

超声波对环氧树脂和芳纶纤维的作用提高了纤维润湿能力和界面粘结。

研究发现:在30 mm振幅超声波在线处理后,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增加23.6%。

超声针对胶液以及复合材料将会产生两方面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作用于胶液,可以提升其活性,有效改善工艺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借助超声空化作用最大限度消除槽中大量多余气泡,并对一些多余热量进行处理,最终提高树脂基体自身的强度;另一方面作用于浸胶湿纤维方面,能够更好地除去气泡,保证纤维表面进行均匀浸胶,进一步改善树脂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降低缺陷的实际程度。

Dong等采用设置有超声换能器的新型超声装置对芳纶/环氧复合材料丝线进行超声处理,其层间剪切强度最高可达52.9 MPa,比未处理时提高了10%。

石键滨等研究显示超声技术能够改善芳纶材料浸润性,确保树脂分布均匀,且实验表明,振幅控制到40~50 mm之间的时候,剪切强度最大。

此外,刘丽等的实验结果显示,改性芳纶纤维表面被刻蚀,极性官能团增加。

1.3 γ射线辐照法
利用高能物理γ射线辐照能够引起表面分子链降解
并产生活性基团,促进纤维自由基与接枝的单体发生反应。

此法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且不需要催化剂。

γ射线辐射在实施纤维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影响:第一种在于辐射自交联,借助γ射线辐射具有的交联特点,从而引发相应的光化学反应,确保皮层与芯层间自身交联反应更好的发生,进而提升纤维横向拉伸强度;第二种在于辐射接枝,在γ射线作用下,芳纶以及表面涂覆物将会出现相应的自由基反应,进而增强纤维表面所具有的极性基团数量,提高芳纶以及树脂的粘附性,最终达到改善界面的效果。

2000年,邱军等对Apmoc纤维进行500 kg γ射线辐射,发现处理后的复丝拉伸强度提高,并且γ射线处理后Apmoc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比较齐整,微纤劈裂现象减少。

这说明辐射使Apmoc纤维本身可以发生相应的辐射交联反应,进而在微纤之间出现一定量的化学键,从根本上增加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Zhang等分别在空气和N2条件下,采用辐照剂量为500 kg γ的Co-60放射源对环氧树脂/丙酮浸泡的armos纤维进行γ射线辐射处理,使芳纶/环氧树脂的层间和界面剪切强度分别较原先提高了21.9%和60.2%。

张宗强等针对在O2介质中辐照Kevlar-49 30 h进行了研究,三维编织芳纶增强尼龙(K31/PA)复合材料在弯曲强度上以及剪切强度上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却降低了
相应的冲击强度。

1.4 紫外(UV)辐射法
利用紫外线辐照纤维也能增加芳纶表面的活性元素含量。

张珊珊等在实验中发现,随处理时间的增加,纤维/环氧界面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处理时间达到8 min时,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62.6%,达到最大值18.11 MPa。

Zimmermann等采用激光对芳纶纤维进行消融治疗后,加大了纤维/树脂界面剪切强度;2007年,东华大学Ding等报道了用纳米TiO2包覆的芳纤维对紫外可见光的稳定性,证明了紫外可见光对芳纶纤维是有损伤的。

1.5 低温超临界改性
CO2等在固-液-气相临界的超低温环境下具有非常活泼的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对芳纶表面进行低温超临界处理,将显著改善纤维对大分子的浸润性。

Zhang等的研究发现将PTFE/Kevlar纤维低温处理可以制备磨损性能更优的复合材料。

究其原因在于低温处理能够确保纤维表面产生大量小颗粒物,并出现一定的条纹凹槽,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其磨损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 结语
芳纶纤维的物理改性从本质上没有改变原纤维的特性,所采用的设备基本上都能够满足连续化的工业生产,对纤维表面进行粗化效果明显,均能显著提高芳纶纤维/树脂
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但对环境要求偏高,如多数处理条件达到超低温或接近真空环境,另外由于物理改性多采用高能粒子,设备的能耗较高,也成为制约其产业化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Ohmae N,Ghosh L,Fadhilah M H,et al.Synergistic effect of hyperthermal atomic oxygen beam and vacuum ultraviolet radiation exposures on the mechanical degradation of high-modulus aramid fibers[J].Polymer, 2006,47(19):6836-6842.
[2] 童鹏威,鲁圣军,张敏,等.对位芳纶纤维的表面改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14,42(5):38-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