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名窑俱备,精品无数,多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在馆藏瓷器中,汝窑的瓷器居宋代青瓷之冠。汝窑建立于北宋徽宗时,专供御用。这种瓷器釉色极其纯正,晶莹腴润,是宋代青瓷的极品。像这种遗存文物流传极少,据说全世界只有30余件汝窑青瓷,而台北就占了24件。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宋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着称於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汝窑瓷器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哥窑瓷器

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

侈口大圆盘,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洁白,器面图案为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共同描绘成。

明神宗万历时期,官方手工业喜爱制作五彩缤纷的作品,以寓意吉祥为要,而题材琐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种形状的开光框缘界隔出不同空间与主题,使观者视线所及,纹饰满布,几无间隙;多样主题并呈,让人目不暇给,充分营造华丽而热闹的气氛;同样的风格也见于此时的漆器和织物的图案设计。另方面,若仔细观察细部,则见画工用笔软弱潦草,不经意的出现笔线出锋,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见此时窑场大量产制却又疏于管理,以及匠者应付的心态。

以本件开光中的穿花龙凤为例,龙凤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缠枝番莲也只拘谨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笔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样葫芦,虚应故事;但其仍尽量保持官样的原貌,官土轻薄洁白,釉色莹亮,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反而成为此时期让人惊艳的特色。

宝石红僧帽壶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秘色青瓷-越窑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南宋/龙泉窑/翠青五管瓶

宽矮式小口瓶,口圆,蕈状唇缘外翻,直颈,宽斜肩,腹下微敛,圈足。肩上立有五个细直圆管,管内中空,与腹相通。腹壁削刻重瓣上仰的莲瓣纹。翠青色厚釉,下半身满布纹片,莲瓣中棱突起处成浅白色的「出筋」现象。胎色灰,足缘露胎,成橘红色。造形优美,相似的作品也见于四川遂宁南宋中期的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

龙泉窑的釉色,以带翠绿的粉青色调最广受好评。南宋时期,一方面因供应南方官民的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励海外市舶贸易,因此产量遽增,在今龙泉县、丽水县附近形成跨越八个县的大窑系,而福建沿海各窑场也争相袭仿,产品遍及韩、日、琉球、东南亚乃至非洲东岸。其细腻的作品,胎色灰白坚致,釉质滋润肥厚,静谧温和,宛如上乘的美玉。

此种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有以为是烛台,有称为花插的,其用途尚难断定;但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本件五管瓶或受此种多管瓶造型习惯启发,然其既见于窖藏和沉船中,则显然应为生活用品。

元/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

瓷枕作如意型,器内中空,胎骨厚重。通体罩施天蓝色釉,天蓝釉层中则浮现似变形虫的紫色斑纹。

陶瓷枕的烧造隋代已出现,瓷枕有作为寝具及丧葬的用途。宋朝留传的诗文也透露触之冰凉的瓷枕适用于夏季,文人常互相馈赠以传递友谊。

此件「天蓝紫斑如意枕」,如意头的塑形已略为简化,加上天蓝釉层夹杂月白流汁的特征,比较接近墓葬出土的元钧釉色,故据以推测其窑烧年代应为元朝。钧窑经多次施釉,釉层浑厚,饱含不同化学成分的釉,于烧造过程极易形成溶融交汇的情致,无论蓝或紫,皆千变万化,瑰丽多采,无迹可寻,一般以窑变釉相称。观察此枕,蓝色釉面局部泛现的紫红色斑块,实系经由人工涂绘铜料所致。

粉彩花鸟水仙盆

器型为五瓣梅花式,造型规整,口沿饰回纹,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蓝釉,外壁绘“喜上梅梢”花鸟画,器内施绿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红“大雅斋”楷书款,右边并缀椭圆章式描红“天地一家春”篆书款。底部有描红“永庆长春”楷书款,这件器物精细雅致,实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窑精品瓷器。

北宋官瓷

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明万历窑青花云龙八卦方炉

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

北宋官窑精品,器型仿秦汉青铜器,炉,内壁有开片纹。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景德镇御窑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磁州窑刻花双禽纹如意枕

北宋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为磁州窑珍珠地刻花瓷。

天青霞紫的钧窑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

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其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

南宋官窑青瓷尊

南宋官窑之精品,釉厚碧绿,通体开片冰裂纹。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后世仿制对象。

永乐青花依文献所说,采外来青料,俗称苏泥勃青。此种青料有「渗青」、「散浑」之特性,烧后青色浓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因散浑而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经济因素,此时瓷品成为赏赐及贸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对象为中亚之阿拉伯人,为适应回教人民所求,此期制品,在纹饰与造形上,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之身影。

器腹硕状如圆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口沿一周转枝花叶纹,全器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北宋耀州窑印花碗

耀州窑是北方一个巨大的烧造青瓷的窑系,其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个地方宋代属耀州,故文献上称为“耀州窑”,它创烧于唐代,宋代鼎盛,止于元末明初,连续烧造700年。产品种类有青瓷、白瓷和黑瓷,北宋时期以烧青瓷为主。主要烧制民间日常生活用具的碗、盘、罐、壶、钵、炉等。

耀州窑最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印花花团锦簇,花叶配置美观。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印花装饰,在宋代印花瓷器

中最为出类拔萃。因此,在古代装饰艺术中影响极大。耀州窑产品虽然以民用为主,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北方民用青瓷中属上乘,还被地方官吏选中,以常年例贡形式,烧造贡瓷供北宋宫廷使用。

北宋耀州窑划花碗

北宋定窑划花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梅瓶

所谓梅瓶,是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一种瓶式,因其瓶体修长,故亦称“经瓶”。由于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梅瓶。

汉绿釉罐有乾隆刻的诗句

明正德青花番莲七孔花插

明正德青花番莲七孔花插

明嘉靖红地黄彩龙纹罐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大盘

明万历五彩莲池蒜头瓶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掘同类瓷盘破片,宣德斗彩终获认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鸡为主题纹饰,故名鸡杯,又其状似缸,又称鸡缸杯。纹饰彩绘于外壁,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

卧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加双框。成化写款前后一致,为鉴定真伪主要参考。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碗

明成化斗彩花鸟杯

清/乾隆/粉彩图案花卉镂空大盘

此盘宽面,盘内稍圆弧,盘口缘出扳沿。在扳沿中间以径一点五公分的镂空圆连续一圈,

圆圈口缘描金彩,并加图案花卉饰之。盘内壁口缘以矾红图案饰,盘心以菱形方格五色彩变化图案纹饰之,其图案成梯形之迭方格纹排列,色彩的排列看似不规则,但实为左右对称排列,方格图案周围以连续草叶纹饰。盘心则饰八个色变化方格纹,盘外则分四层花卉图案装饰。器面有描金线的地方其金线之两边以矾红描之。其余的则都用黄线勾画轮廓。

此件以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应是乾隆帝退位当太上皇时仍使用乾隆款特别烧造的器物。这段时期一方面以书「乾隆年制」红款作品进呈乾隆,另一方面也以红款书「嘉庆年制」进呈当朝的嘉庆皇帝,因此有时往往有造形、画风、色彩、风格相似的二个不同年款的作品产生。

白釉刻花鱼纹碗

红釉盘

清代雍正时期红釉瓷之珍品,釉色肥厚润泽,器形端庄华贵。

珐琅彩菊花碗

清代雍正年间作品,外壁白釉地,上彩绘各色菊花,碗内纯白釉地。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珐琅彩瓷,始创于清康熙,以铜胎珐琅器为蓝本,式样单纯。雍正六年后,珐琅彩料由原本从国外进口,转而开始自制。由于彩料的关系,珐琅彩瓷的纹饰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鸟、人物、山水外,画面还刻意留白以加题诗句、闲章,将「诗、书、画」的韵味汇集于器物创作中。

壶盖及器腹隙地满饰各色花卉,俗称「百花地」,为当时欧洲盛行之装饰纹样。腹面为

二长方形开光,以蓝料描绘山水,山势俊秀挺拔,屋舍巨木,小桥流水,无不细笔描绘,留白处各以秀丽的行书体墨书「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及红色闲章「山高」、「水长」。单看文字叙述,像是在形容一幅水墨山水画作。但如果不以材质作区分,称它为水墨画亦可,何况这些它确实是出自宫中画家之手。

雍正珐琅彩胎质细致,画风清雅。本件以繁密娇艳的百花为地,衬托宁静、素雅的蓝色山水,「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似乎在阐述以简驭繁的美学观。器底以蓝料书宋体印章式款「雍正年制」四字,此种形式亦成尔后瓷器写款常用的模式。

青瓷葵花大盘

成化瓷

成化瓷

郊坛下官窑菊瓣瓶

南宋官窑之精品,釉面开片,错落有致。

康熙宜兴紫砂胎画珐琅花卉纹壶

青花折枝花卉六方瓶

清代乾隆年间作品,造型有少数民族器具特点,绘吉祥纹样。

釉里红异兽瓶

清代康熙时期作品,由于铜红釉的烧制难度很高,此器釉下施红彩饰异兽图案。

蓝釉渣斗

清代雍正年间为渣斗中的精品,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为古代宴席中用以盛肉骨鱼刺的器具。

青釉鱼篓尊

鱼篓纹,随篓尊的器形而变化,具有一种韵律感。

磁胎画珐琅菱花盘

雍正年制

乾隆职贡图瓶

乾隆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双耳葫芦瓶

乾隆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贯耳瓶

乾隆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贯耳瓶乾隆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贯耳瓶乾隆花卉葫芦式双耳扁瓶

乾隆福寿花卉葫芦式双耳扁瓶乾隆珐琅牡丹图玉壶春

乾隆珐琅花卉图小瓶

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图小瓶乾隆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

乾隆珐琅彩贯耳瓶

乾隆春杏柳燕图蒜头瓶

康熙御制碗

康熙宜兴紫砂胎画珐琅褐釉地四季花纹葵花式壶康熙铜胎画珐琅紫地花卉碗正面图

康熙黄地牡丹纹珐琅碗

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

康熙珐琅彩珊瑚红地花卉碗正面图

康熙珐琅彩黄地莲纹碗

康熙珐琅彩红地开光牡丹纹杯

康熙的各种瓷胎画珐琅彩碗

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

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

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其他藏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