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传播_传媒角色与路径_韩隽

◆来稿选登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韩 隽内容提要 现代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不可替代,它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本文对城市形象传播中传媒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城市形象塑造的传播路径。
认为媒体应发掘城市精神,建构城市主体文化,对内扶助城市人群形成特有的文化归属意识,对外形成良好的声誉。
关键词 城市形象 传媒 角色 路径〔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2-0192-02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①因此,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
在城市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从传媒对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以及传媒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的角度,研究如何让传媒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无疑是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传媒角色城市发展是大众媒介生产赖以进行的氛围,二者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表面看来,媒体似乎是被动的,但当大众传媒以“文化产业”的身份进入市场时,必然会采取一种主动适应的方式。
但正是“由于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和其影响力,公众很容易将这种`媒体真实'当作`社会真实',从而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以`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讲,即有形成恶性循环之虞。
”②因此,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传媒还需明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相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理想的角色预期。
对传媒所在的城市而言,其则担当着服务于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角色。
现代社会城市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致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莫名的紧张、恐慌以及因此而来的无所适从。
哈贝马斯认为:市场价值观扭曲了人际关系,以商品交易的模式来衡量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化。
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

万方数据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一概念所涵盖的构面尤其多元和复杂。
依照Cox和Zannaras的观点。
+城市形象起码区分为两种类型:名称上的(designative)形象和经过评估(appraisive)的形象。
其中,前者指人们对城市基于知觉的认知,手要是针对城市位置、气候、地形条件等小以主观迁变的既有特性;后者则指人们对城市的价值判断,其“形象”概念可由心理的层面,利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
而一个完整的城市形象概念由上述两者交织而形成。
因此,一个城市的完整形象不仅是城市实质_夺问的真实反映,而且还指涉一个具有象征性和想像力的城市空问。
遵循以t二元划分的逻辑,我们町以将“城市形象”区分为“实体形象”与“虚拟形象”。
所谓“实体形象”作为“名称上的城市形象”的扩展,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概括,不仅包括城市硬件系统,如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筑、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可视性因素的面貌与风格呈现,而且包括城市软件系统,如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城f仃文化等内容的面貌与风格呈现;而所谓“虚拟形象”则是借用“经过评估的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将“城f仃形象”理解为城市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城f{埔q总体信念与印象.认为“城市形象”由“地区本身(及其方方面面)、一定方式的信息中介、公众及其评价、公众认同、公众意志与价值观”j等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足公众对城市布局、城『“环境,城市文化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L和提炼后的印象、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二、城市形象的媒体构建如前所述,作为心理图像的形象。
是主体对外在物体、行为以及事件等事实实况的认知、态度、评价以及情感的反映。
因此,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由后天形塑的。
而在这种形塑过程中,主体经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网1)。
不过,纵使人的耳目再发达,人的宣觉感官经验都是有限的。
因此,来自人际交流和资讯传播的间接经验以及字体的价值信念、期望、需求等因素便成为形塑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自媒体传播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的深远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的深远影响自媒体传播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被自媒体所取代。
自媒体传播具有低门槛、广泛参与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自媒体传播促进了城市发展。
自媒体平台为城市宣传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
传统的城市宣传通常通过广告、宣传片等渠道进行,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城市政府、旅游局、企事业单位等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有关城市的信息,包括景点介绍、文化活动、商业发展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城市形象可以得到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展示,潜在的游客、投资者和居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特点和优势,进而选择前往或投资发展。
其次,自媒体传播改变了城市形象塑造的格局。
传统媒体通常由政府和媒体机构掌控,对城市形象塑造起到主导作用。
而自媒体传播的出现,使得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了平等发声的机会,可以自主地创建、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
个人、社区、企业等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城市的各类资讯、事件、故事等,展示不同的城市面貌,改变外界对城市的认知和印象。
同时,自媒体传播也提供了更多渠道给城市居民、游客和投资者表达对城市的看法和建议,使得城市形象塑造更加民主和多元化。
另外,自媒体传播加速了城市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
信息的传播在网络时代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自媒体平台通过即时发布、内容分享和互动评论等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新闻和紧急事件等可以迅速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对于城市的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自媒体平台也让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取到城市的各类信息,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方面的资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然而,自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播学视野下的媒体城市形象建构

各异 。但在关 乎 国家 方针政策 ,以及 和老 百姓 生 活息 息相 关 的焦 点事 件 上 ,媒 体 的报 道往 往会 趋 向一
2 6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第 4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0 1 . 2 0 No . 4
Au g u s t 2 01 3
2 0 1 3年 8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Me d i a a n d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关 键 词 :传 播 学 ;媒 体 ;城 市 形 象 ;建 构
作者简 介 :李佩 菊 ,女 ,副教授。 ( 江苏理工 学院 人 文社 科学院 ,江苏 常州 ,2 1 3 0 0 1 )
中图 分 类 号 :G2 0 6 . 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6 5 5 2( 2 0 t 3 )0 4— 0 0 2 5— 0 4
城市形 象是一个 城市 的历史文化 传统 、建筑设施 的外观 风貌 、社会 文化活动 以及 文化产业 、文 化产 品 、文化 氛 围所 形成 的鲜明特性 ,是 能够代 表 这个 城 市 的 、在 国 内外和 社会 各 界公 众 中产 生 总体 印象 和评 价 的 、易 于为人 们所指认 的形象 表述 。 在现代社 会 ,大众对 城市 形象 的认 知和接受 主要 是依 靠媒 体来 完成 的 ,而在各 个城 市 都极 为 注重 自身形 象 塑造 、提 升城 市 “ 软实 力 ” 的 当今 中国社 会语 境 中, 媒体扮 演 的角 色无疑越 来越重 要 。因而 ,媒体 如何 建 构城 市形 象 ,城市 又该 如 何利 用媒 体来 树 立并 传 播 自己的 品牌 就成为 一个兼具 理论 和实 践 意义 的研 究课题 。本 文 即试 图 以传 播 学 的视 野观 照媒 体 对城 市形 象建构 的过程 ,挖 掘其叙 事话语 背后 对城 市 形象 塑造 产 生 的影 响 ,进 而 为城市 如何 树 立 和传播 自
融媒体时代网红城市形象传播探析——以长沙市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1.4近年来,各类媒体在实践中的推陈出新使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对象、效果都发生了变化,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便利、高效的途径。
“网红城市”是指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借助社交媒体发展在短时间内走红的城市,带来线上话题流量与线下游客数量的激增。
《2020短视频与城市繁荣关系白皮书》显示,长沙作为线下繁荣指数A 类城市,在线上热度排名第12位,紧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另外,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位列“中国潮经济2020网红城市百强榜单”第八。
一、长沙的形象呈现(一)借助网络热点,展示文化形象长沙是一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山水洲城,拥有岳麓书院、橘子洲等名胜古迹和梅溪湖大剧院、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现代艺术中心。
在融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借助热点话题迸发出新的活力。
“橘洲焰火”是长沙特色文旅品牌之一,主题焰火秀以别具一格的形式传递着湖湘文化。
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等传统媒体开放直播入口,扩大了实时传播范围。
长沙晚报的融媒体产品掌上长沙APP 更是开启首场5G 烟花直播秀。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成为新晋打卡地,保安“小马哥”因拍照技术深受好评而走红网络。
对于长沙文化的独特呈现,激发了受众主动了解长沙的动力,也在无形中构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
(二)创新传播方式,塑造安全形象城市的安全形象一直是构建城市形象时容易被忽略的元素,但在发挥融媒体优势之后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据马蜂窝调查显示,长沙位列2021元旦小长假热门旅游目的地第四名,旅游业的繁荣对城市的治安管理是项挑战,城市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构建正面形象。
《守护解放西》是一档纪实观察类节目,以长沙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核心人物,展示了长沙核心商圈警察的日常工作,获得超1亿播放量,许多警察成为网络红人。
媒体融合的优势在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也得以体现,望城区融媒体中心运用“一台一报一网两微一抖”等12大媒体平台,发布疫情防控相关报道140余条,专题报道点击量超200万。
积极利用影视文化促进辽宁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积极利用影视文化促进辽宁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李晓南(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辽宁沈阳110031)摘要:在城市社会逐渐来临、城市形象构建在城市竞争中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积极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城市营销,应该成为辽宁城市形象战略的重要的策略。
辽宁地域形象的影视塑造与传播起步早,特色鲜明,收效明显,但新世纪以来还存在数量不多,内容与视角不够丰富,手段单一,缺乏主动意识等缺欠。
为此,可采取将影视营销纳入辽宁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体系,作为政府长期支持的城市形象宣传策略,以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影视营销,以及发展影视剧相关产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城市形象传播。
关键词:影视文化城市形象辽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的来临,城市品牌与形象的角逐在城市竞争中日益重要起来。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在信息时代,城市不仅要有故事,还需要学会讲故事。
如何塑造精彩的城市形象是当下城市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是一个复杂体系,需要整合不同的战略与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有超越真实世界的趋势。
近年我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影视文化因其贴近群众、注重情感体验、表达生动形象等优势,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强势传播渠道之一。
[1]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城市营销,应该成为辽宁城市形象战略的重要的策略选择。
辽宁地域形象的影视塑造与传播实践可以说起步早,特色鲜明,收效明显。
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老道口》、《篱笆女人和狗》等多部反应辽宁城乡群众生活的影视作品就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等一系列以辽宁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方言剧热播,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辽宁地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品牌。
影视文化嵌入式广告的传播方式,已经超越一般的政治、经济手段,成为辽宁形象构建与向外输出的强有力的策略。
但同时还应看到,目前影视语境下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仍有如下几个方面有待改善:一,从数量来说,无论是展现辽宁社会生活的作品还是在辽宁拍摄、制作的作品,都不多。
短视频时代下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短视频时代下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直观。
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的核心,它包括了城市的风貌、文化、历史、人文、经济等诸多方面。
而这些元素的传播对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短视频时代下,城市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呢?一、微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微视频还可以通过特色活动的直播,增加城市的曝光量和知名度。
让观众通过微视频直播参与城市的文化节日、艺术展览、美食节等特色活动,让观众深入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微视频还可以让城市和市民进行互动,通过城市征集市民参与微视频拍摄,让市民们用自己的视角展现城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这样既可以增加市民的参与感和自豪感,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
二、新媒体平台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在短视频时代,新媒体平台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
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
通过这些平台,城市可以将自己的形象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之中。
通过与网红、大V、明星等合作,城市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将城市形象传播到更多的粉丝和观众中。
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加精准地锁定目标受众,通过定向推送,将城市的形象和信息传递给潜在的游客、投资者和居民,从而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更加精准地制定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通过分析受众对某一类短视频的点击量、转发量、评论等数据,可以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更好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增加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还可以通过用户互动的形式,让受众参与到城市形象传播中来,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形象建构更加生动和立体。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在短视频时代下,城市形象的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含着丰富的机遇。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8-023HLJU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王国洋(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迅猛,人工智能、VR 技术等层出不穷,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都在助力城市形象的传播,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城市形象;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1-0035-01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与此相对应的城市形象也变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形象是一座城市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
只有具备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彰显城市的活力,增强市民的凝集力与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当前,传统媒体陷入发展困境,新媒体日益崛起。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处在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位置,新媒体环境下,单一的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已经突破了报纸、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日益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力量,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方面表现突出,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市形象的概述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其构成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城市形象的定义起初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2001年提出来的,其将城市形象的分成5个部分,即城市道路、城市区域、城市边界、城市节点、城市标志物。
本文采用我国学者牟意对于城市形象的分类,其将城市形象分为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
从整体上可以将其看作城市形象中最重要的一环——组织形象。
指的是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信仰表现以及公众对其的总体认知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当下媒介化生存的社会中,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大众传媒。
然而,当前许多城市在自身形象的定位、传播理念等方面存在问题。
下面笔者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要素,探讨有效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一旦形成,不仅可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增强凝聚力,而且会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形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当前中国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自从昆明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广告后,不少城市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作了提炼。
城市形象广告向人们展现了城市的魅力与风采,推荐了各城市的独特旅游资源,也让人们看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然而从整体上看,当前城市形象都是各城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尚未形成高度凝练的体现各自定位和特色的系统化内容,不少城市形象传播主题同质化、传播定位不清晰。
这使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不确定,印象和记忆不深刻。
在进行城市形象塑造和建构时,首先要准确确定城市形象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借助适当的传播手段向外传播,使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
其次,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中国城市要么是对当地旅游景点进行一一宣传,如山、寺、湖、古建筑等;要么以经贸为特色,突出现代化、交通便捷、商贸中心,如浙江义乌“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要么是突出人文,还有的则是突出综合形象。
如张艺谋申奥片中对北京城市形象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综合展现。
以上四种类型是城市形象广告普遍宣传的视角,对不同特色作了相应的区分。
但是实际上,很多城市看到好的主题就生搬硬套,看到同类型、同级别的城市有好的传播创意就马上效仿。
比如冰雪节和风筝节,除哈尔滨和潍坊外,全国还有20多个城市在举办,这使得城市形象广告同质化。
此外,城市形象的塑造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随客观条件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
城市在发展,因此需要在传统特色基础上挖掘与更新,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将城市的历史传统、现代的新特点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理念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和亲和力的城市形象符号系统,并一直延续性地长期进行传播。
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长期以来,城市形象塑造被认为是当地政府的事、是宣传部门的事,与一般人关系不大。
实际上,城市形象塑造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市民。
(一)政府。
政府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机构,在城
市形象塑造方面,它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政府的形象塑造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从城市实际出发,对当地城市形象做出科学的、有城市特色的、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的定位。
之后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设置相关议程,将城市形象对外宣传出去。
2.政府代表当地城市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活动。
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媒体的聚焦点,并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政府重视并热衷办节、办会的原因。
通过节会,一方面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办节进行招商引资。
成功的节或会的举办,无疑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政府在当地的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环卫和生态保护等是有形的、物化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也是它的历史发展状态和现实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企业。
企业是从事经营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它以自己的实物形态——产品及服务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中来。
①人们对于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印象是与企业所在城市的印象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人们通过宝马、奔驰认识了德国,通过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认识了青岛。
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感受到这些产品所在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相关城市产生相应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名牌企业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片,会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当前我国城市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日益重视发展当地企业的经济实力。
但是,普遍而言许多城市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都不高,因此,城市企业在壮大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品牌提升战略,走品牌发展之路。
(三)市民。
城市是由市民组成的,市民形象是城市形象的组成部分。
因此,一个城市的全体市民也就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市民的言行、人际关系和风气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市民素质和思想觉悟,从各方面反映着城市形象。
当前许多城市经济发展了,道路变宽了,高楼矗立了,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了,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硬件设施的提升速度。
政府应积极培养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市民的素质。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需要构成形象要素的各部分,特别是个体的配合,这样才会使城市的美丽形象“永葆青春”。
城市形象的受众群体
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必须考虑受众的需求,关注被传播的人想看什么。
这就需要对受众群进行分类。
城市形象传播面对的受众群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当地城市的市民,他们既是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受众群;二是其他国内城市的民众,有的甚至包括国外的民众。
不同受众群对同一城市的形象塑造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西安,在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西安的老百姓特别希望在时尚、绿
色方面得到体现,但是到西安去的游客不在乎这些,西安的时尚比得过上海吗?绿色比得过武夷山吗?到西安的游客感兴趣的是历史。
②因此,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要以受众为导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形象传播,根据受众群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形象传播版本。
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
大众传媒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城市形象传播时,都会制定相应的媒体策略。
要想有效传播城市形象,必须整合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开展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③
通常而言,整合营销传播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和高效地传递信息,以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
为了达到“有效”,不仅需要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同时也要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用“一种声音说话”,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因此,城市形象传播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开展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突出城市个性,实现差异化传播。
(一)传播理念和信息的整合。
必须摒弃不能凸显城市个性与灵魂的传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城市功能及城市的经济文化状况整合信息,确定城市形象传播中主要的信息构成和信息特性,进行传播定位。
围绕定位系统地开展传播活动,传播活动中所传播的内容,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城市的特点,逐渐培养受众对城市的好感,增强吸引力。
(二)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整合。
当前的城市形象传播主要是以广告为主,特别是电视广告。
实际上,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全方位的。
除了形象广告外,城市广场、城市绿化、城市道路、市民、企业等可以接触到的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应视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
在具体传播中还可以整合多种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事件营销等多种手段来实现整合传播。
注释:
①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②袁岳:《城市传播,受众导向还是资源导向》[j],《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7月8日
③陈柳钦:《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