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第1课人类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1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1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历史教案对七班级历史老师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历史老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并对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有许多的帮助。

快来写一篇七班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七班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希望你喜欢。

七班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1【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加爱好学生阅读课乐观参加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老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讨论,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教程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1“伐无道诛暴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包括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遭受重创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根本原因,从而概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着力点,教材首先从导致使得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摧残;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路南。

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历法农民起义。

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新朝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论争。

对此环境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类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了解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了解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

(三)情与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人类从哪里来?”这个古老而且神秘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加上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通过科学并生动的讲解,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处理方法:氏族公社的产生,应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及婚姻关系的变化角度去分析;氏族公社的特点用分析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方法来加深了解。

难点:人类是怎样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处理方法:通过出示有关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新课1.今天开始学习世界历史。

首先了解学习世界史的要求:(1)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2)注意联系时事来学习;(3)注意与中国史之间的联系。

2.导入: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第1课人类的形成【讲授】二、讲授新课(一)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同学们能否讲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学生讲述人类起源的传说,教师总结人类起源的科学说法。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送给七年级新生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送给七年级新生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送给七年级新生年代尺串历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2、中国早期人类2. 火的使用可以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4.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 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一些情况。

6. 研究史前时期的主要依据是遗址考古和化石。

7. 掌握元谋人和北京人的位置,认识北京人复原头像。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2.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是原始农耕的两个主要代表。

3、原始的农耕生活3. 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具有防风保暖作用,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时代)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会制造精美的彩陶,代表作是“人面鱼纹彩陶盆”;他们还会纺织和制衣。

4.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他们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典型。

河姆渡人会制造陶器和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5. 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饮用水。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6.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1. 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3. 从华夏族的形成是通过战争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逐步交融实现的。

4. 炎帝教人们煮盐,通商交换;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第一课设计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第一课设计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第一课设计教案标题:初中历史七下教案第一课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2. 掌握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3. 理解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 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七下教材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图片和视频资源: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的图片和视频素材;4. 预先准备好的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的兴趣;2.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文明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2. 通过PPT展示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讲解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3.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介绍该案例中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2. 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问题:农业文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变化?2. 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并讨论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其他影响;3.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的关系;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的理解;2. 提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即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的话题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人类的形成教案3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人类的形成教案3 新人教版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怎样由古猿进化成人并进入氏族社会的过程。

从南方古猿开始到晚期智人,人类完成了进化历程。

在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氏族公社产生。

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出现了阶级,国家产生。

二、课程标准(实验稿)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和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知道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理解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思考探究“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什么?”通过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通过对人种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不同人种之间是相互平等的;通过对氏族、国家产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里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

展示:司芬克斯之谜:“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学生:“人”。

教师:人是从哪里来的?她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千百年来,这是一个曾经引起人们无尽遐想的历史之谜。

今天,请跟我一起走进历史,去揭秘人类的形成。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切入问题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揭秘人类起源教师: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众说纷纭,你都知道哪些说法?学生:女娲造人说、上帝造人说、外星人造人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教师:人类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哪一说法更具说服力呢?请阅读课本第2页正文及小字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和生活状况。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4.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5.尧舜禹的禅让。

6.大禹治水。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难点:“禅让”的含义以及对禅让制的评价;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教学过程:【单元知识结构】【要点知识梳理】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A、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B、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北京人的特征3\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点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会用火使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C、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洞打制石器, 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交换,爱美、群居生活。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1、作物;1万年前,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稻北方黍、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黍、栗的国家。

稻、黍、栗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019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重点:北京人及其发现的重大意义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资料:1921 年至 1927 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 3 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 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 4 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记住一个人物:斐文中区别裴文中读资料并观察图片,牙齿上的区别,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身体结构、工具、生活环境等等探究内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

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3)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

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教学目标: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2【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考点: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1.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①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3.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拓展点)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主要由男子从事的渔猎业难以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从事的采集较为稳定,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分娩、哺育主要由妇女完成,繁衍人口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这些情况都确立了女子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易错微析对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主导地位的理解易错: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男女平等。

例题1 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群婚B.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男女平等答案:D解析: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选D。

例题2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妇女人数比男子多B.当时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C.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D.当时人们对妇女比较尊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所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1.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在每个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这种现象相当于古代社会的()A.母系氏族时期B.父系氏族时期C.原始群居D.奴隶社会2.在远古希腊,人们崇拜大地女神该亚,该她是天神、海神和山神的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
产生等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3、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
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
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
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
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
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
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
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
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
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
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
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
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
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
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
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
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
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
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
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
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
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
发展。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2、“人类的出现”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建议教师: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
“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
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
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
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
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
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
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
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
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
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
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
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
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
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
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
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史
上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
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
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
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
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
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
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建议教师: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
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
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
(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
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
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5.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投影图示:
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答案提示

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
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练一练
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 印尼爪哇人 中国丁村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A.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B.印尼爪哇人、中国北京人和元谋人
C.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D.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活动与探究
辩一辩:全班分成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
论。

提示:
1.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
的危害;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
的发展。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
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
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
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
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