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

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

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

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

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

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

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

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

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

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

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

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

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

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

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

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二、填空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基本特点。

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

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

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5、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6、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

7、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只是形

态的技术要素。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三

种结构模式。

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1、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

12、知识有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部分题只给出了答案,没有给出选项)

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英国皇家学会)

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英国)

3、1834年,(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

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B.所获奖励的声望 C.论

文被引证的次 D.社会地位和声望)

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爱迪生实验室)

7、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斯坦福大学)

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自然秘密协会)

9、以下几项发现中, C 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

B、X射线

C、电磁波;

D、电子

11、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

A、高投入;

B、高效益

C、低风险;

D、扩散强

12、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

A、技术统治论;

B、技术悲观主义

C、社会决定论;

D、马克思的技术论

13、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

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15、 C 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恩格斯

D 康德

16、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 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

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 B赖尔 C 布丰 D 拉马克

17、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

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 C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A 开放性

B 动态性 C整体性 D 层次性

18、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

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 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19、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 B 《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21世纪议程》

20、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A

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1、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2、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A

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D

A 相容性评价

B 自洽性评价

C 简单性评价

D 系统性评价

24、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B

A 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B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论述题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多的生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

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品,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注意:此题出题时可能会要你联系实际)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突破了大学中教席的限制,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大学中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使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了解一下)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工具机的诞生标志着经验型技术结构中的实体技术要素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手工工具向简单机器要素、向复杂机器逐步过渡和完善。这种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的出现打破了原来三种要素与技术结构之间的和谐局面,动摇了手工经验技能在经验型技术结构中的统治地位。正式由于技术要素与技术结构之间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社会的技术基础中,各种技术结构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中的主体部分称为主体技术结构。工业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经验型主体技术结构向实体型主体技术结构转移的过程,它为信息化过程、并进而为向知识型主体技术结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例如:在科技发展史上,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方面相差无几,主体技术结构的变化却首先在英国出现,其原因在于:在同样以经验型技术结构为基础的手工纺织业中,英国人为了同手艺精巧、工资又低的印度等国竞争,迫切需要纺织工具机的改革来提高生产效率,以维护经济大国的利益;再加上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能够及早地促使这一变革的发生。

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苏联十月革命前的技术基础十分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力的要求使它迅速建立起与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实体型技术结构作为主体技术结构。尽管这个过程有些缺陷,但苏联工业化的捷径是举世公认的。)

五、简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颗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答: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变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提出了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但他指出,认识这一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着重从质的不灭性方面来理解运动不灭原理,任何运动形式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能力是不灭的、无限地;第二,还必须从质的不灭性方面来理解物质不灭原理。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更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中。

根据天文预测表明,宇宙也要永远膨胀下去。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答: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金额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环境。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

答: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和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

答:1.功能的整体性 2.目的的社会性 3.构成的层次性 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不依托于的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与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与运用。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的使用范畴,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课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

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所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 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答:1.产权激励 2.市场激励 3.政府激励 4.企业激励

17、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答:特点:1.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2.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3.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4.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8、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1.创造性 2.效益性 3.风险性

4.周期性

5.集群性

6.系统性

19、科学定律的作用。

答:1.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2.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3.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

答:1.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

答:1.客观真理性 2.全面系统性 3.逻辑完备性 4.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1.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

2.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

3.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12P TT EE P →→→。其中1P 代表问题,

TT 代表试探性理论,EE 代表排除错误,2P 代表新的问题。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一致对应性 2.可解释性 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2.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答:1.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

2.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3.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以及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以及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

答:1.逻辑条件。(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

2.经验条件。(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答: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科学必然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那个时代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2、科学问题在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答: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产生于科学理论中出现的矛盾。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限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个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增加理论的可否证度,就是增加了一个理论被否证的可能性,增加了该理论的经验内容。)另一个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高度可否证的理论如果得到不断地确证,那就使我们的知识经受住了否证的考验。)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答:直觉和灵感两者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在创新过程中,前者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想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古代科学活动的主体是哲学家中具有科学气质、渴望了解自然的一部分人,他们对早期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家。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擎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在技术专家角色的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答:1.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2.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 3.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捷、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某些过分激烈的冲突甚至还会导致严重的学术越轨行为,这需要科学技术界内外共同的协调来设法消除。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的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

T 。可见带头学科更替有周期性,且持大影响的学科。凯德洛夫提出了带头学科更替的经验定律:200/2n

续时间呈现对半递减趋势,显示其加速性,这构成科学增长的质的特点。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

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

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

答:1.不可替代性 2.不可加和性 3.不可逆性 4.非磨损性

5.不可分性

6.可共享性

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答: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包括:

1.知识创新系统

2.技术创新系统

3.知识应用系统

4.知识传播系统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05-06(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 (硕士研究生) 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21分,每小题7分)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2)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3)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 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 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 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4)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5)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破碎等矛 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 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6)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 认识。 其世界观的意义: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附答案) 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21分,每小题7分)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2)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3)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4)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5)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破碎等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6)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识。 其世界观的意义: (1)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科学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它为人的认识社会、自然发展观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它是一次科学作为整体的历史大转折,即从经典科学(机械论科学)向新型科学(有机论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使人的认识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物质论走向信息论,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一元性到多 元性,从分析到综合,并由此影响人类思维方式。 (3)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构建自组织系统的所需的条件、演化路径、发展动力、时空结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方式等问题,阐明了复杂系统进化的机理。 2、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答: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现代针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生态自然观的内涵: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1

你怎样看待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对于科学的认识: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4)用实践的观点、立场、方法、方式,去认识世界和宇宙,使人类的思想结晶和技术手段逐渐的走向科学,并且,建立起科学的发展史。(5)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浓缩。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P87 五、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95 七、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P118-119 观察需要观察对象与观察者的感官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感觉图像。观察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渗透理论。理论对观察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观察时的注意力和理论有极大的关系,科学观察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什么,详略如何,都与研究的问题有关,与观察者的理论素养有关。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 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 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 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 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 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 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 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 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的定义: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术的特征:(1)中介性(社会需求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2)二样性(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实体要素的结合体);(3)过程性(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4)表征着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 2.“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这是正确的。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3。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是不同的。经验事实是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和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指物质对象的现象和过程,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科学事实则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关于对象的映象及其对它的描述。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但二者往往并不能一致。对同一客观事实,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合理而描述为精确的科学事实,也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不合理而描述为粗糙的乃至歪曲的事实。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问题,而科学事实则存在着可错性。观察到了事实,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固然是研究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不从中引出问题或提出新问题,即使是观察到了人们以往所不曾观察到的新事实,也决不会对研究者有何触动,更不会引导其进入研究. 4.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由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起直接的认识结果往往是以科学假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假说连续更替,假说的内容不断精确并转化为理论.科学假说是根据一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科学假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首先,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着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构思,有直接用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题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活动避免盲目性。其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成,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发展的.科学假说的上述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可以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5。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不能只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也不能只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答:创造性思维存在与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它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跟多的情况下是二者的整合。逻辑思维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和程序,更带有规范性;而非逻辑思维没有固定的逻辑规则,不采取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更带有灵活性。仅靠逻辑思维不足以突破已有的基本概念的框架体系乃至会束缚创新,而必须通过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来提出新概念.创造性思维发端于问题并且是现实的反映和概括;同时它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整体性: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思维的有机统一。左右脑各施其职又协同工作。右脑主要产生设想,左脑主要分析判断。产生设想和分析判断两个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交叉进行。任何一方面的缺少、缺陷或不相匹配,都不能或不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综合性:调动使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对思维对进行综合研究。 6.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演化的几个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答案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自然辨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思想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主要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基本思想—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既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进而产生了“纯自然”和“人化自然” 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内涵。 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 基本内涵: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他提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四:现代生态自然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答: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四、结合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谈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律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答案

1、结合你所在的学科,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 2、唯物论的自然观对于你所在的学科研究来讲,其意义是什么? 3、从你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4、你是如何看待目前科学研究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取向? 5、你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的态度? 6、诚信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7、什么是生命伦理?什么是技术伦理?如何看待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8、从你所在的学科出发探讨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1、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 医学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 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 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高素质的临床医师,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 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因此, 对于医学研究生, 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到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基础理论是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件,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打好理论基础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加以重视。基础课的重点应是培养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有关的一些理论和技能, 为日后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围绕主题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应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和交叉学科, 促使研究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不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 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2 加强实验课教学和论文中的实验内容 现代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手段, 因此应该加强医学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把教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常考解答题

简答题:33个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2)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3)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2.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 答:从外部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系统进化的条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依据。 3.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提出的原则? 答:作用:a、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导向作用。B、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C、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D、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 提出原则:a、解释性原则: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现象进行合理解释。B、对应原则。C、简单性原则。D、可检验原则。 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 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答:(1)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2)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