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水处理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水处理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水处理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1.性质:水处理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属于应用微生物学。因此本课程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并重。讲授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比例为1:1。

2.任务:水处理微生物学是在研究微生物的一般形态、分类和生理等特征的基础

上着重讨论与水处理有关的问题。研究水中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和它们在自然界物

质转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生命活动的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开发微生物资源,并利用、改造微生物,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对环境保护及水处理方面的作用,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控制改造有害微生物,清除它们的危害,为环保、人民生活、及工业生产服务。

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技术基础知识,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和进行生产实践和指导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讲授部分:

通过水处理微生物学的内容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三大类微生物在基本形态、结构、繁殖及菌落特点上有何异同,基本掌握水中微生物类群及特点。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微生物的营养、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微生物细胞。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各类微生物与水处理的关系。水的卫生细菌学。水体的污染、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微生物与水处理的关系。

2.实验部分:

通过实验必须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即:

1.显微镜镜检技术:油镜使用,测微尺的使用及微型动物计数、血球计数板计数等。 2,制片染色技术:水浸片、干燥涂片制备、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等。

3,细菌纯培养技术:包括培养基制备方法、灭菌消毒方法,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

4.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杆菌的检验法等。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随着近代生物科学的急速发展,微生物学已渗透入各有关学科领域。微生物学与水生物学、生物化学、工业化学、水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等共同构成给水排水专业的整个完整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它与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门课程关系密切。

《水处理微生物学》教材是供给水排水工科专业学生使用的。工科专业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欠缺,讲授时,与水处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应尽量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在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中,将DNA和基因删去。在细菌的生理特性一章中,把ATP的产生、EMP途径、三羟酸循环等删去。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一章中,将水处理的某些工程删去。

四、学时分配

绪论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水中常见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共性,微生物学的分科。微生物与水处理的关系。

重点:微生物的共性:水中常见微生物类群;微生物与水处理的关系。

学时分配: 2学时

§1 水处理简介

一、天然水资源

二、水污染的来源、途径及危害★

三、给水与废水处理

§2微生物与水处理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二、微生物的共性★

三、水处理中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在给水与排水工程中的作用★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重点:细菌,着重介绍细菌细胞结构的现代知识。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学时分配:2学时

§1.细菌的外形和大小:三种基本形态★大小的测量。

§2.细菌细胞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不同细胞壁结构和革兰氏染色的关系★细菌细胞膜中间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的核和核外DNA一质粒★内含物。

(二)特殊结构:细菌的荚膜,菌胶团和活性污泥的关系★细菌的芽孢的特性、结构。鞭毛的结构与功能。

§3.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命名:

(一)细菌生长的概念:体积和数量。

(二)菌落:概念、特征★

表现群体生长。

(三)命名:双名法。

第二章其它微生物

重点:放线菌、丝状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时分配:3学时

§1.放线菌和丝状细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繁殖及菌落特征。

(二)丝状细菌的种类及基本构造。★

(三)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2.真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及繁殖。

(二)霉菌:

1.形态及菌丝特化的特殊形态。

2.霉菌的繁殖及菌落特点

§3.藻类:

(一)藻类的形态及生理特性。

(二)藻类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作用。★★

§4.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及生理特性:肉足虫类、鞭毛虫类、纤毛虫类。

(二)原生动物作为指示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5.后生动物:

轮虫、甲壳类动物、摇蚊幼虫。

§6.病毒和噬菌体:

(一)病毒的形态、大小和构造。★

(二)噬菌体:

1‘噬菌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2.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3.烈性噬菌体的增殖。★

§7.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生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竞争关系。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特性

重点:细菌的营养类型:养料物质跨膜进入细胞:细菌的呼吸类型及其在废水生物处理上的应用;温度、PH值、氧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学时分配:3学时

§1.细菌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三)养料进入细胞:介绍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

§2.酶及其作用:

(一)微生物酶的基本知识:

(二)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温度、PH值、底物浓度。★

(三)酶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3.细菌的呼吸:

(一)呼吸作用的本质;

(二)细菌的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好气性、厌气性和兼厌气性

微生物。

(三)细菌的呼吸类型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4.其它环境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温度★湿度、氢离子浓度、通气条件和氧化还原电位★光★射线及化学药剂。

第四章细菌的生长和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重点:细菌的生长曲线的两个概念(从不同侧面描述)及分期。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学时分配:1学时

§1.细菌的生长及其特性:

(一)细菌生长测定方法: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

(二)细菌的生长曲线:按活细菌重量描绘的生长曲线,按活细菌数目的对数绘制

的生长曲线。★

§2.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遗传:遗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变异1.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基因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三)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程序简介。

2.基因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水的卫生细菌学

重点:水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大肠菌群(水中)的生理特性及其检验方法及原理。

学时分配:3学时

§1.水中的细菌及其分布。

§2.水中的病原细菌

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的形态及特性。★

§3.大肠菌群和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标准。

(一)大肠菌群作为卫生指标的意义。★★

(二)大肠菌群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三)生活饮用水细菌卫生标准。

§4.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一)细菌总数的测定。★

(二)大肠菌群的测定:发酵法。

1.原理:★★

2.测定方法。★★

§5.水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一)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

2.加氯消毒原理、卫生标准规定。

(二)藻类的去除★

§6.水中的病毒及其检验。

(一)水中的病毒;

(二)简介检验方法:蚀斑检验法。

第六章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重点: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氮的循环。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包括1.好氧生物处理构筑物中的微生物及与废水处理的关系;2.厌氧生物处理构筑物中的微生物及处理原理:3.生物脱氮除磷中的微生物。

学时分配:5学时

§1.废水中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与转化。

§2.不含N有机物质的分解:

纤维素、淀粉、脂肪、芳香族化合物、烃类物质、合成洗涤剂。

§3.含N有机物质的分解

(一)氮的循环;

(二)蛋白质的转化:

1.氨化作用;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4.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意义。★

(三)尿素的转化

§4.无机元素的转化硫、磷、铁的转化及在工业生产中的意义。

§5.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一)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及处理构筑物内的微生物。

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2.处理构筑物内的微生物。①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微生物。运行中微生物造成的问题②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微生物。★★

(二)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学及常用的处理构筑物★★

1.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2.参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

3.厌氧分解的过程及进行条件

(三)生物脱氮除磷中的微生物。★★

1.水体的富营养化。

2.富营养化中微生物的作用。

3.脱N除P中的微生物。

(四)用生物法处理废水对水质的要求。

§6.水体污染与自净的指示生物及监测方法。

(一)水体自净的规律:

(二)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三)水生物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藻类和原生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进行水体监测。★

第七章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重点:微生物培养及纯种分离

灭菌、无菌操作

学时分配:1学时

§1.微生物的观察;

§2.微生物的培养和纯种分离;★

§3.微生物的保藏与复性:

§4.灭菌。★

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5.无菌操作★

方法、意义。

五、实验课内容及要求

实验部分: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同时通过实验达到印证课堂讲授内容,加深微生物的形象知识。

微生物学实验除了应用一般化学实验操作和植物学实验方法外,必须掌握微生物学 )基本技术。

水处理微生物学每个实验2学时,共8个实验。

实验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1.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2.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

实验三、细菌特殊性结构的观察。

1.观察细菌的荚膜、芽孢标本片,学习染色法:

2.用高倍镜观察活细菌的运动(鞭毛):(示范)

3.观察活性污泥的结构特点。

实验三、微生物的染色法

1.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观察细菌。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鉴别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

实验四、放线菌、真菌形态观察

1.放线菌(标本片)形态观察。

2.真菌(自制片: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3.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

实验五、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数量。

2.用微型动物计数板测定微型动物的数量。

实验六、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制备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3.7解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及使用范围(示范)。

实验七、水中微生物的分离计数(细菌总数的测定)。(综合设计)

实验八、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设计)

L发酵法测定水源水中大肠菌群数量。

2.微生物的接种练习。

六、辅助教学手段

采用录像带、幻灯片、教具、图表、多媒体课件等结合课堂讲授。

七、考试考查及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来源于课堂提问和课堂、实验课小测验(5分钟),实验报告等占25%。

期终成绩:期终笔试成绩(试题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占75%。

八、主要参考文献

1《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三版)顾夏声李献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

2《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玖龙腾锐(研究生用书)。2000。

3《水污染治理工程》黄铭荣胡纪萃。1999。

4《环境生物技术》陈坚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环境微生物学》周群英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编写者:胡文革

2003年3月

水处理微生物考试题

2010年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形态构造简单的无器官分化或仅有低级器官分化的单细 胞或多细胞或非细胞生物的统称,一般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 2.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学者是吕文虎克,被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的先驱 者,而法国学者巴斯德和德国学者科赫则是微生物生理学和病原菌学研究的开创者。 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可分为史前时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形态学发 展阶段,现处于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阶段。 4.微生物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分别属于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病毒界。 5.生物分类学家将种做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相近似的分类基本单位归为一类,称之为 属,更高一级的分类单位依次推为科、目、纲、门、界。 6.细菌分类除形态、构造性状外,需要增加生理的、生化的、生态的、性状做为补充。 7.微生物的学名采用“双名法”,是按属名和种名而命名的,前者采用以大写字母开 头的拉丁语化的名词,后者采用以小写字母开头的拉丁语化的形容词。 8.Escherichia coli castellani and chalmers,是由Castellani 和chalmers 给大肠埃希氏杆 菌的命名。 9.Bacillus sp. (spp.)是属名,sp.是单数,spp.是复数,表示该细菌的名称只有属名, 没有种名。 10.Protoplast即原生质体,它是一切细菌所共有的细胞构造,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 和原核。 11.常见的G-无芽孢杆菌类细菌的代表属有大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亚硝酸细菌属,硝 酸细菌属等。 12.常见的G+无芽孢杆菌类细菌的代表属有乳酸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等。 13.放线菌的菌体形态呈辐射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大多数为化能异养营养型微生 物。 14.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 学成分是脂多糖。 15.磷壁酸是G+ 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几丁质是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吡啶二羧酸 钙主要存在于细菌芽孢结构中,二氨基庚二酸主要存在于G- 菌的壁中,藻胆蛋白主要存在于蓝细菌中。 16.球菌按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17.细菌的核糖核蛋白体由70S组成,它由50S 和30S 两个亚基组成。 18.细菌的菌落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颜色 透明度等。 19.细菌的内含物有肝糖粒、淀粉粒、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等。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水处理微生物复习题一及答案

青岛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20 18 ~20 19 学年第 1 学期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课试卷使用层次专升本出题教师张立伟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 ..........................................................密.......................................................封........................................................... 线.......................................................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 ..........................................................密.......................................................封........................................................... 线.......................................................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 ..........................................................密.......................................................封........................................................... 线.......................................................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水处理微生物问答题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

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 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 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 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 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 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即培养基。

大学美育2019尔雅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 《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A ?A、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B、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C、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D、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认识美 1 【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B ?A、《尼科马克伦理学》 ?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D、论语》 2 【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B ?A、格拉底 ?B、卡尔 ?C、拉图 ?D、里士多德

【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D ?A、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C、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4 【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D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单选题】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D ?A、 “礼”

?B、 “中庸” ?C、 “仁” ?D、 “兼爱” 6 【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C ?A、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即世界,世界即我。 ?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 ?A、人生境界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D、中庸思想 自然美之美育 1 【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D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C、性的选择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单选题】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 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 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 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 (2)分布广。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4 微生物命名常用的双名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一种微生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第一个是属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词首字母大写,它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第二个是种名,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词首字母不大写,它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有时候在前面所述的两个单词之后还会有一个单词,这个单词往往是说明微生物的命名人。 5 水中小型动物和水生植物在水体水质净化中各起什么样的作用? 小型动物多指1~2mm以下的后生动物,它们与水处理过程,特别是环境水体水质净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底栖小型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和耐污种,故常称为"水下哨兵",能长期检测有机污染物的慢性排放。底栖生物链是水体生态环境健康的标志之一,底栖生物对水体内源污染控制极其重要。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水处理微生物学题库

填空题 1、真核微生物主要类群有真菌、藻类和原生与微型后生动物。 2、根据生活所需能量来源不同,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和化能营养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呼吸链产生ATP,化能异养微生物通过底物产生ATP。 3、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寄生,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复制与合成、装配与释放四个阶段。 4、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形式很多,在原核微生物中通常是部分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如转化、接合和传导等都是基因重组在细胞水平上的反应。 5、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其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类型。 6、自来水厂的常用消毒方法有加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 7、原生动物中的钟虫和后生动物中的轮虫出现,可以作为处理效果良好的指示生物。 8、根据组成成分不同,酶可以分为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双成分酶中,主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决定反应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9、从效果上看,造成二次沉淀污泥沉降问题的原因有丝状菌污泥膨胀、不絮凝、微小絮体、起泡沫和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10、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PH值和一定的PH适宜范围。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7.0~7.6,放线菌的最适PH为5~6,真菌的最适PH为7.6~8. 11、遗传学研究表明,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含有DNA的微生物中适DNA。不含有DNA,只含有RNA的微生物中,遗传物质是RNA。 12、水中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其中次氯酸可以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借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菌体内的酶,而使细菌死亡。 13、常见的原生动物有三类:肉足类、鞭毛类和纤毛类。绿眼虫属于鞭毛类。 14、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三种。 15、酶的活性中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结合部位,另一个是催化部位。 16、EMP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是糖分解的主要途径。 17、工程上把菌体细胞能相连而形成丝状的微生物统称为丝状菌。如丝状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蓝藻(蓝细菌)等。 18、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9、污泥絮体结构分为宏结构和微结构两类。 20、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有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三种。反硝化细菌的呼吸类型是厌氧呼吸。 21、按微生物数目的对数绘制的生长曲线图,曲线可分为缓慢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 22、葡萄糖分解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底物是丙酮酸。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获得2个ATP。 23、微生物一般要求BOB5、N、P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100:5:1。 24、共处于一个环境中的微生物之间可发生互生、共生、拮抗、寄生等互相作用的关系。 25、根据酶的存在部位即在细胞内外的不同,将酶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两类。 26、饮用水的常用消毒方法有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漂白粉。 27、细菌的生理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营养、呼吸、其他环境对它们生活的影响。 28、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造成的。 29、对于容易被高温破坏的物质,如含葡萄糖、乳糖的培养基,则应降低温度至115℃(必要时可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水处理微生物学

(1) 异染颗粒化学组成为多聚偏磷酸盐,是磷源和能量的贮藏物,可降低细胞渗透压, 在好氧状态下,利用有机物分解大量能量,可过度摄取周围溶液中的磷酸盐并转化为多偏聚磷酸盐,以异染颗粒的方式贮存于细胞内。蓝色染料染色后不成蓝色而成紫色 (2) 菌胶团:当荚膜物质融合到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是活性污泥中主要存在形式, 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3) 放线菌: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大多数放线菌为 G + (4) 放线菌根据菌丝的不同形态与功能,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5) 污泥膨胀:丝状细菌,特别是球衣细菌,在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中大量繁殖后,会 使污泥结构极度松散,是污泥因浮力增加而上浮,引起污泥膨胀,影响出水水质 (6) 古菌:甲烷菌、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 (7) 纤毛类与其他类丝状细菌的区别:纤毛类有比较明显的胞口 纤毛类细菌:草履虫、 肾形虫、豆形虫、漫游虫 (8) 轮虫的作用:轮虫以细菌、小的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等为食物,所以在污水的生物 处理中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轮虫也可也作为指示生物。当活性污泥中出现轮虫时,往往表明处理效果良好,但如数量太多,则有可能破坏污泥的结构,使污泥松散而上浮 (9) 有一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整合到诉诸细胞的核酸上同步复制,并随宿 主细胞分裂而带到子代宿主细胞内,宿主细胞不裂解。这些噬菌体就叫温和噬菌体 被温和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叫溶源性细菌 (10)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C 、H 、O 、N 、P 、S 和无机盐分 (11) 生长因子:广义上有氨基酸、碱基、维生素 狭义指维生素 (12) 培养基按用途分:选择性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酶是生物细胞中自己合成的一种催化剂,其基本成分是蛋白质,催化效率比一般的无机催化 剂高得多 (13) 酶的活性中心:○ 1结合部位○2催化部位 影响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温度、PH 酶反应动力学:m m V S v K S = + v ——反应速度 S ——基质浓度 m V ——最大反应速度 即:所有酶都被几只饱和形成ES (酶与基质的复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安徽新华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业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说明:本调查表由《大学美育》课程组教师设计,目的在于了解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基本状况,真实回答是唯一要求,不做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请同学们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作为我们了解情况,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载后打印纸质稿一份,完成后,于第二次上课时交给授课教师。 院系姓名学号年级专业 认真阅读以下题目,在你认定的选项后面画√,可以多选. 1.你的基本状况 性别 A男 B女 专业 A文 B理 C经管 D医药 E艺术 F其他 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2. 你选修大学美育的目的 A增加审美修养 B获得学分 C其他 3. 你对大学美育课程的理解 A知识学习类课程 B思想品德类课程 C审美教育类课程 D其他 4. 你以前学习过艺术类的课程主要有 A绘画 B音乐 C舞蹈 D书法 E其它 F无 5. 你学习过美育或者美学方面的课程吗? A学习过一段时间 B深入学习过 C听说过 D从来没有 6. 你认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没有作用? A有很大作用 B作用不明显 C没有作用 7. 如果你认为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作用的话,这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拥有关于美的知识 B提升审美能力 C美化日常生活 D改变精神气质 8. 在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 美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B 美育影响智育的发展 C美育和智育没有必然联系 9. 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 B美育影响德育的发展 C美育和德育没有必然联系 10. 你对着装方面的时尚风格的看法是: A时尚的必定是美的 B时尚的不一定是美的 C时尚的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美的11.在美感和性感问题上,你的看法是: A美感就是性感 B性感包含美感 C美感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性感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 D不清楚二者的关系 12. 分辨一幅人体图片是属于艺术或者色情的主要依据是: A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精神方面的美感 B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快感C无法区分 13. 你希望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 A分清美丑的界线 B能学到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C日常生活美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D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方面的知识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目的。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水处理微生物学》复习题

《水处理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微生物的形状主要有、、。 2、根据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和。 3、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有、和发酵三种。 4、葡萄糖分解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底物是。 5、饮用水常用消毒方法主要有、、。 6、共处于一个环境中的微生物之间可以有、、 等相互作用的关系。 7、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8、水中的原生动物主要有、、三大类。 9、细菌的基本结构主要有和等,特殊结构主要有、、等。 10、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主要有、、 和。 11、纤维素、淀粉、脂肪等不含氮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最后变成了。 12、根据培养基的状态不同可以分为、、。 13、病毒粒子的基本化学组成是和。 14、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循环。 15、河流污化系统要以分为、、、组成的。 二、选择题 1、适合所有微生物的描述是()。 A.多细胞的 B.有明显的核 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D.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A.增殖 B.芽殖 C.裂殖 D.孢子生殖 3、产甲烷菌是()。 A.古细菌 B.真菌 C. 放线菌 D. 蓝细菌

4、真菌细胞中没有()。 A.线粒体 B.叶绿体 C. 内质网 D. 高尔基体 5、原生动物所表现出特征接近于()。 A.植物 B.动物 C. 真菌 D. 病毒 6、酵母菌一般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 A.2-3 B.4.5-6.5 C. 6.5-7.5 D. 7.5-8.5 7、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 A.蛋白质 B.核酸 C. 碳水化合物 D. 脂肪 8、微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 A.氧 B.碳 C. 氮 D. 水 9、以下不酶的性质的是() 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B.酶的反应速率只受温度和pH值影响 C. 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D. 酶具有催化作用 10、处于稳定生长期的细菌,() A.细菌数目出现负增长 B.细菌总数保持动态平衡 C. 细菌分裂缓慢 D. 细菌分裂总数不明确 11、对于生长因子描述错误的是() A.是微生物能够合成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B.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生长因子、 C.同种微生物不同条件下所需的生长因子不同 D.主要有氨基酸、碱基及维生素 12、营养物质从胞外进入胞内消耗能量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 基团转位 13、能利用面有有机物中的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是()。 A.光能自养 B. 化能自养 C. 光能异养 D. 化能异养 14、配制培养基时常用的凝固剂是()。 A.硅胶 B.琼脂 C. 明胶 D. 纤维素 15、()是细菌细胞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 A.荚膜 B.细胞膜 C. 细胞壁 D. 细胞质 16、硝酸细菌依靠()方式产能。 A.发酵作用 B.有氧呼吸 C. 无氧呼吸 D.光合作用 17、E.coli是()微生物。

《水处理微生物》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哈密职业技术学校 《水处理微生物》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班级 1214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各种工艺中引入微生物附着生长载体的反应器。 2、培养基:由人工配制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基质。科研生产中培养微生物都需配制培养基。 3、原核微生物: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4、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5、活性污泥: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的絮状体颗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__氨基酸_和核苷。 2、通常,细菌、放线菌的最适pH值的环境是 7-8 。 3、自来水厂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加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4、细菌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缓慢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生长时期。 5、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复制与合成和装配与释放四个阶段。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7、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 8、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病毒、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9、病毒粒子的基本化学组成是蛋白质和核酸。其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 10、细菌的基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和拟核等。 11. 兼性需氧微生物具有两套呼吸酶系,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时进行厌氧呼吸。 12. 根据利用碳源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自养型、___异养型___等类群 13. 细菌用μm 表示大小单位;测其细菌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 14.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致使细胞裂解的称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不使细胞裂解的称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其宿主称溶原细胞。 15、放线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形成分生孢子和孢囊孢子。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微生物中的“三致”不包括(A) A致霉变B致突变 C 致畸变D致癌变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 )。

新版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210300102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开课教研室:美育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大学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音像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播放部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审美实践环节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观赏演出、参观展览、分析文学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能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鼓励学生课下善于发现美、课上积极交流美,并给学生提供创造美和展示美的平台。 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堂讨论10%、出勤占10%、课外作业10%),期末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2.了解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3.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基础 总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口腔、视光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学基础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美学基础》 公共必修课,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任务:开设美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 本问题,运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 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而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美化自身,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塑造一个完美健康、具有高尚人格、优雅情操和审美能力的人。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4学时)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二、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美学的学习方法 五、美育 第二章美的本质(4学时)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二、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1 1、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三、美的特征 1、形象性 2、感染性 3、社会性 4、新颖性 四、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第三章形式美(4学时)

一、美的内容与形式 二、形式美及其特征 三、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1、色彩 2、形状 3、声音 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1、整齐划一 2、对称均衡 3、比例匀称 4、节奏韵律 5、调和对比 6、多样统一 第四章自然美(4学时) 一、自然美及其特征 二、自然美的类型 1、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水处理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生化需氧量(BOD):好氧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时间条件下,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在一定条件下(20°C),单位体积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所消耗的氧气的数量,单位为mg(O2)/L(废水)。 2.化学需氧量(BOD):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用化学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H2O所消耗氧化剂中的氧量,为化学需氧量,单位为mg/L。 3.总磷(TP):污水中含磷化合物的总和。包括有机磷与无机磷两类。 4.总氮(TN):污水中含氮化合物的总和。它包括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5.凯式氮(KN):有机氮与氨氮的总和。 6.氨氮(NH3-N):污水中以游离氨(NH3-N)与铵盐(NH4+-N)的总和。 7.总需氧量 TOD:有机物被氧化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氧量,单位为O2mg/l。 8.总有机碳 TOC: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9.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好氧处理方法。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好氧连续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再将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基质,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群的连续培养,经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沉淀等过程去除有机物的一种方法。 10.生物膜法: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泥-生物膜,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 11.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表示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MLSS=M a+M e+M i+M ii。 1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表示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MLVSS= M a+M e+M i。 13.污泥沉降比/30min沉淀率(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以%表示。 14.污泥容积指数/污泥指数(SVI):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以mL/g计,SVI=SV/MLSS。 15.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mgO2/(gMLVSS·h)。 16.BOD污泥负荷(NS):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总量,kgBOD5/(kgMLSS·d)。 17.BOD容积负荷(NV):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总量,kgBOD5/(m3·d)。 18.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C):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 19.污泥回流比(R):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Q R与污水流量Q的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